APP下载

内蒙古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024-07-10付东梅辛福卿云春燕

北方经济 2024年4期
关键词:专业群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付东梅 辛福卿 云春燕

摘  要:职业教育发挥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而产教融合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路径。本文通过梳理内蒙古自治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发展的对策,从而构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供给体系。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专业群     产教融合

高素质技能人才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职业教育发挥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和技能的重要作用,而产教融合作为集实训改革、人才培养、科创研发、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办学模式,是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抓手,更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内蒙古自治区在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服务16条重点产业链的专业占比已达77.6%,但对接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任务的需要,产教融合的深度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

一、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需求匹配度亟待提高

内蒙古自治区各类职业院校普遍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财务会计等专业,这些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供给上已长期存在过剩问题,而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农牧业等相关专业布点较少甚至仍是空白。以新能源行业为例,2023年,全区新能源产业投资同比增长70.1%, 对全区投资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9%,但与之对比,职业院校风能、光伏、氢能等相关专业设置滞后,仅有两所院校开设了新能源装备技术专业,4所院校开设光伏技术类专业。2023年全区新能源运维人员需求在5000人以上,但新能源发电工程类专业毕业生仅565人,2025年毕业生也只能达到620人,职业院校所能提供的毕业生规模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二)企业参与动力不足

一是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生产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目前,自治区职业教育技术属性不足,仍参照普通教育的模式,专业课程教材内容缺乏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规范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同时,企业对院校的专业调整、课程设置、教学设计等缺乏话语权,院校对企业的实际需求也难以及时回应。大多数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仍停留在签约挂名、顶岗实习、开展培训、提供设备等初级层面,远未达到以企业为主体,共同制定学生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教材、考核学业的“双元”育人合作模式。二是“真金白银”的政策较少。现行政策“权、责、利”不匹配,对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引导和激励不到位。企业参与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缺乏税收优惠、经费补偿等政策,缺乏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和组合式激励措施,在参与产教融合中得不到实惠。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不足,全国87家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中仅1家建筑施工类企业入选,新能源、现代煤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均为空白。三是企业获得的经济效益不高。企业参与产教融合需要投入资金、技术、设备、人员等生产要素,增加了经营成本,除在招工方面有一定优势外,短期内难以获得其他收益。特别是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普遍较弱,若没有外部强有力的政策激励,无力也不愿参与产教融合,更倾向于直接招聘社会人员。在产成品合格率方面,装备制造企业熟练工人可达85%以上,而顶岗实习学生不到50%,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受到影响。调研走访的包头、鄂尔多斯、通辽、呼伦贝尔等地区的15所职业院校均表示参与产教融合的试点企业普遍依靠个人感情或私人关系,仅不足一成的企业是自愿主动参与。

(三)学校办学基础薄弱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新建专业要素支撑不足。“十三五”时期,全区职业教育投入无明显增长,2022年仅为70.6亿元,而福建省职业教育投入却从2016年的111.9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219.6亿元,年均增长11.9%。江西省、福建省中职院校的生均经费为3800—4100元,我区仅为2000元,资金投入不足影响院校专业建设,学校机电、焊接、材料、艺术、烹饪类专业因经费不足运营困难。另外,学校按照自治区产业发展方向新设专业容易,但建设经费、在岗教师转型、适岗教师招聘及设备仪器采购存在较多困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二是专业人才引进受限。学校招聘教师受学历、教师资格证等条件限制较多,缺乏引人用人的自主权。大部分高职院校招聘教师要求研究生学历,特殊人才引进可降低至本科学历,但有些大国工匠、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没有达到上述学历,只能聘为临时代课教师。三是实训设施设备更新滞后。各职业院校没有设备更新资金,难以有效对接行业企业最新技术标准。福建省某职业学院每年投入2500万元对智能制造工程实训基地的设备进行更新改造,而自治区大部分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教学设备比行业及相关企业实际使用的落后很多,难以按真实生产场景培训学生。如某些职业学校机电工程系焊接实训基地设备不能及时更新换代、医护专业实训基地仅有1套重症监护设备、交通运输类教学设备仍是桑塔纳2000等,严重影响实训效果与学生培养质量。

(四)平台载体作用发挥不足

一是现代化沟通合作平台建设缓慢。校企之间缺少信息交流的机制和平台,企业无法准确掌握学校招生和人才培养情况,学校也无法全面了解企业用工需求和行业技术发展动态,导致企业与学校信息沟通滞后,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契合度低。二是职教集团、混合所有制办学推进缓慢。已出台的引企入教、推进混合所有制办学等政策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可操作性不强。有关文件提出“推动校企依法合资、合作设立实体化机构,实现市场化、专业化运作”,但未明确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和学校能否有经营性活动及收入等关键细节,各方缺少资产纽带,导致公办院校对混合所有制办学望而却步。

二、对策建议

(一)提升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

以服务全区产业发展为重点,兼顾学校办学特色和能力,建立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质量评价、专业预警调控机制。职业院校以优势专业为引领,整合关联专业建设资源,并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专业群建设方案,让专业群建设更贴近市场、贴近企业。对标我区重点产业链,构建以重点产业链为引导的中高职专业群,重点建设当地离不开、区域有需求、行业有地位的专业。对接新能源重卡产业链,重点建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汽车智能技术等专业;对接绿氢产业链,重点建设油气储运技术、绿色低碳技术、氢能技术应用等专业;对接风光产业链,重点建设太阳能光热技术与应用、光伏工程技术、新能源装备技术等专业;对接储能产业链,重点建设储能材料技术等专业;对接绿色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重点建设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等专业;对接数字产业链,重点建设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技术、数字创意等专业。

(二)切实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一是打好激励政策“组合拳”。出台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制定并落实“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政策。有关部门加大向金融机构推介产教融合中长期贷款项目的力度,支持产教融合型企业以信用贷款方式融资。财政、税务部门准予企业将投资捐赠职业教育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并按30%的比例抵免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企业投资或与政府合作建设职业院校的建设用地一律按教育用地审批和管理,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通过划拨方式供地。二是打造产教融合“利益链”。支持规上企业与高职院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破解产业关键技术难题,开展技能提升培训,构建“产教研创服”一体化发展利益共同体。支持中小微企业与中职院校深度合作,将酒店管理、烹饪工艺、保健护理、美容美发等服务类专业的教学环节设在生产一线,提高学生实操能力,同时为企业提供可持续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积极推广福建省做法,依托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下属省直社会公益型事业单位(福建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打造产教融合“第三方”(福建特检机器人中心),为学校提供公益性培训和实践支撑,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工艺提升服务。三是打通产学供需“内梗阻”。实行校企联合招生、一体化育人,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扩大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规模,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引导规上企业按岗位总量的2%—3%设立学徒岗位,并按人头补贴企业。明确中职院校、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产教融合中的定位,推行山东省“3+4”培养模式,实现职业院校(三年)与本科高校(四年)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并支持跨省实习培养专业性人才。

(三)增强职业院校培养技能人才能力

一是建好特色专业群。围绕自治区16条重点产业链,着力打造“一校一群一产业链”,提高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根据社会需求,建立职业院校专业“正负面清单”、分行业人才需求预测与发布、应用学科专业快速响应等制度,对社会需求多、就业前景广、人才缺口大的新能源、新型化工、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专业,进一步扩大培养规模,对连续两年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处于末位 10%的专业调减或停止招生。二是下放用人自主权。支持职业院校结合实际需求,自主编制招聘计划、确定招考内容、招聘专业教师,高技能人才可适当降低学历要求,获得国家、自治区奖励的特殊人才可直接引进录用,教师资格证允许后期补考。支持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和未实行生均定额拨款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自主聘请兼职教师,由同级财政按编制内教师平均工资水平核定补助经费。严格落实教师赴企业实践制度,新聘教师需在合作企业挂职学习1年,在职教师需每年到合作企业挂职学习1个月。三是推动投入多元化。加强办学经费保障,建立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教学质量相匹配的“基本保障+发展专项+绩效奖励”财政拨款制度,对职业教育投入每年保持合理增长。建立高职院校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严格落实中职院校生均经费3500元、4000元、4500元3个标准。设立产教融合专项资金,对产教融合深、办学效果好和设备成本高、债务负担重的学校给予经费支持。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学校,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引导金融机构通过金融手段促进社会资本、产业资金投入产教融合领域,按照公益性原则,支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重点项目。

(四)建强做实产教融合平台载体

一是解决校企“信息壁垒”问题。依托“云上北疆”,开发建设市场化、专业化、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有关部门负责设置政策、就业、技术、培训、专业、师资、咨询等7个可拼接、可融通的模块,提供精准化检索、推荐和相关增值服务。人社部门汇总定期发布产业政策、企业用工需求、企业科技需求、人才就业需求以及科研成果等信息,对供需不对称的学科专业及时发布人才需求预警。盟市、职业院校、行业协会、规上企业联合或单独建设模块化的校企数据服务平台,并接入自治区平台,实现产业端与职教端数据全方位、深层次、高效率的对接。二是解决实训端“貌合神离”问题。推动实训基地建设与产业技术进步相适应,同步规划,适当超前布局。以企业为主导,营造真实的生产和技术开发工作场景和环境,鼓励引企驻校、引校进企,吸引规上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共享生产型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竞赛集训基地等。职业院校优化资源配置,将更多办学资金资源投入到实训平台建设中,帮助企业建立实训性质的生产线,同时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吸引行业企业主体参与实训平台建设。积极推广福建省做法,创新实训平台建设体制机制,依托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下属省直社会公益型事业单位(福建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按照“互惠互利,多方受益”的原则打造公共实训基地。三是解决产教“合而不融”问题。在高职院校的二级学院、产业学院积极探索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健全“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一体化办学机制。抓住国家在2025年前培育1万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契机,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训库,从重点产业链链长企业、地方国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遴选打造一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加强和改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完善培训质量评估监管机制,高质量培养技能型人才。学习江西省景德镇市做法,推广“产教融合+创业”模式,地方政府为学生提供免费创业场地和全额贴息创业担保贷款,所在学校提供免费设备服务和技术支持,鼓励在校学生通过创业实践来实现自我就业。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研究室(参事室)]

责任编辑:张莉莉

猜你喜欢

专业群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基于地方产业结构的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基于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探讨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