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案例教学法价值挖掘与实施
2024-07-08秦美玉宋雪茜
秦美玉 宋雪茜
摘 要:国家思政类系列教育改革政策对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提出新的时代要求。任何教育教改理念贯彻到最后都必须落实在“课程—课堂”教学实践的成功推进上,本文以有机链接思政育人理念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为宗旨,在总结旅游管理专业思政课程建设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思政课程建设的案例教学法,并针对思政价值“三业”共创路径进行分析,最后以“旅游文化学”思政课程建设的组织与实施为实证,以期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案例教学法;价值挖掘;组织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17-0149-04
高校课程思政时代命题的提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共生的重要教育实践,也是当下高等院校新文科教育改革下基础教育教学内容之一。我国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鲜明的家国情怀,集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复合功能于一体,特色体制优势正推动我国旅游业由旅游资源大国向旅游强国的结构性转变。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相关旅游业政策、精神与物质成果,赋予了旅游教育与思政协同育人优质的文本与实践典型案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课堂教学方法的一体化应用具有重要的教育研究价值和教学实践指导意义。
一、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分析
2017年开始,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育部出台“双万计划”、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颁布《新文科建设宣言》等国家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相关政策,[1]成为各大高校回应新时期本科教育振兴时代使命的行动指南。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是指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指导下,以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实践和旅游学科教育自我革新协同并进为应用场景,以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为载体,通过系统设计、组织与实施构建出的全人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课程育人观。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的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实践主要集中在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堂教学、校企合作等一体化教育教学改革内容,课程教学作为上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果的呈现场和检验场,对其课程设计、课堂组织、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价、校内校外实验与实践等教学环节关键点提出了新的要求。
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比,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难点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基于当下教育环境变化的客观事实,面对网络文本内容对青年人认知水平与层次的深刻影响,如何巧妙地利用网络技术手段、活动内容与课程思政要素挖掘、课堂组织链接促成思政要素与课堂实践二者有机融合,成为课程思政建设工程的基础性工作。其次,对于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而言,如何将整理与挖掘出的思政要素通过课程课堂设计与组织进行专业化、系统化衔接,形成专业理论与方法讲授过程中的逻辑路径与操作路径,改善目前专业课程思政要素挖掘的随机性、专业课程思政作用有限性的现状。再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比,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师资队伍要求“专业+思政”能力双向匹配度较高,不仅要求任课教师具有较高的旅游专业学术素养和紧贴国家与地方行业实践的经验,还要求具备比较系统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旅游行业道德与法规相关素养,这对于很多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来说是一项挑战。最后,课程思政导向下的专业课程教材应该具备案例文本实时性、理论方法的应用性和教材体例的课堂流程性等特点,传统专业课程教材编撰强调系统性、理论性与普适性,与思政课堂组织实施、理论方法的思政学习价值链接不足、排章布局与课堂设计流程互动性不强。上述原因造成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作用与效果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要系统性教育机制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真正地实现“掷地有声,润物无声”的课程育人宗旨。
二、案例教学法的思政价值“三业”共创路径分析
受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代诉求和旅游学科教育结构变革现实需求的内外部因素影响,传统教学七要素中的教学方法是课程思政教育理念链接本科教育课堂实践的关键环节。[2-3]旅游管理课程思政的案例教学法旨在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以当代旅游产业典型事件为思政案例应用场景,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思政案例探索的技术手段,以旅游管理专业理论与方法的应用为思政案例推广的基础,培养具有家国意识、复合型从业能力和职业归属感旅游管理综合素养的课程设计与组织方法(如表1所示)。
案例“材料”选择阶段,隐性于课堂教学结构,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解与认知的思政目的,以教育性、科学性、导向性为思政案例选择的原则,[4]采用教师学术能力的个体成长与校地校企行业能力的联合成长路径,通过“政企研”三方参与的案例收集与整理方法,由课程师资有效转化行业实践中专业课程课堂的思政价值要素,提供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国家、旅游发展战略、行业法规及政策的应用场景。
案例“探索”技能培养阶段,显于课堂教学结构,通过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团内团外的自我成长和团队合作、项目合作成长等基本路径,坚持以学生的行业领导力与执行力为职业核心能力,借鉴旅游事业与企业职场管理运营中的“职业团队化”和“企业项目化”机制,灵活设计与运用“课程—学生—内容”的课程思政全过程考核办法,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个体成长价值和团队合作价值的获得感。
案例“应用”的推广阶段,显于课堂教学结构,服务于教学内容,按照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的要求,整理、筛选与加工具有典型思政意义与价值的旅游行业发展实践案例,提炼案例材料背后的旅游科学问题,并通过案例“探索”阶段课上课下的任务开展,传授学生以衔接旅游管理理论知识与国家地方行业发展需求的学术理论体系,培育学生经世济民的行业理想和德法兼修的行业素养。[5]
三、“旅游文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案例教学法组织与实施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旅游文化学”课程是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程,该课程2004年开设,2011年被列入校级优质建设课程,2023年被列为校级思政建设课程。经过多年积累,已经组建起一支由管理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为引领,旅游管理教工支部正、副书记为工作协调纽带,专业互补性较强的博士党员为骨干的高水平课程教研团队,并在教育教学、科研项目、服务国家与地方文旅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众多成果。聚焦“旅游文化学”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教研团队一直致力于集工具与价值理性于一体的教学方法改革实践,将案例教学法融入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以规模化、系统化提高当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效果,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建设体系。
(一)顶层设计课程相关内外资源
在新文科、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条件约束下,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内涵式开发以服务国家旅游战略与产业布局为交叉融合的实践指向。[6]为此,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学院锚定服务实体、区域、产业的目标定位,整合国家及区域文旅发展政策举措,优化校内校外资源配置,构建出各级政府、落地企业、地方高校多方整合力量参与的科研生态平台,为旅游管理教育教学改革积累了丰富且生动的案例资源。以《旅游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提出的“4+3+X”课程建设方案为契机,在产教融合导向下重塑专业培养方案、深化课程体系与资源开发,并孵化出人文基础、综合管理、实践教学等旅游管理课程群组,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提供有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支持。依据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相关要求,贯彻落实学校的“鼓励多元化发展,强调实践育人”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面对旅游文化学课程讲授体例“六要素说”“地域说”“民俗说”等多样化现状,将产业融合的视角纳入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课程结构上为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提供思政要素的应用场景,切实提高旅游管理本科人才适应国家文旅发展战略和服务地区文旅产业需求的能力。
(二)“政企研”多维协同案例库建设
在新文科与思政课程建设等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理念要求下,如何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以实现教学与文旅产业实践、文旅科学理论研究、文旅职业能力塑造协同发展,成为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旅游文化学课程思政案例库的建设质量则成为该技术路径实现的关键。为此,聚焦院内外资源特色,整合多方力量,形成“政企研”协同建设的案例库建设机制,通过选派教师挂职科技厅、文旅厅等政府部门或参与政府部门主办或协办的各种文旅职教类会议或科研项目的横纵向课题的申报,积极响应与主动融入国家文旅融合战略、四川省文旅发展实践,进而确定了案例库素材孵化的方向,再依托校内外各类课题和项目的行业调研契机,充分利用固定和临时的校企和校地合作机制,深入文旅产业运营一线,梳理文旅融合亮点与难点,分析出案例库内容的文旅产业应用场景,通过兼具真实性、典型性与目的性的课堂案例应用场景文本的课堂活动组织开展,教授学生通过案例提炼出的文旅科学问题、文旅理论与方法,切实推进“三业”共创思政案例教学法的课堂理论与实践。
(三)“教学相长”双向培养机制探索
“旅游文化学”课程思政建设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有效地促成了教与学双向主体成长的课程体系建设机制。一方面,通过文旅案例孵化、筛选、文本加工等课堂前置工作,使得教师从传统课堂讲授的主体功能转变为案例教学法课堂前中后全过程设计的主体,直接决定着思政课堂的教学效果,对教师的政治意识及转换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均提出较高要求。旅游文化学课程组现有教师5人,经过多年培养积累,均在国家地方文旅服务、文旅产业运营和旅游教学业务取得丰硕成果,3名教师为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入库专家,多人获得“最受欢迎教师”“优秀教师”“青年教学质量奖”“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为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提供坚实的团队保障。另一方面,以职业核心能力塑造为主线的课堂组织方法,通过教师精心准备的文旅案例文本,直接将理论课堂的起点置于国情下文旅产业实践的前沿,将提炼出的文旅融合理论学习过程放在课堂案例教学法实施的整个课堂应用场景,保障课堂中家国情怀、文旅专业能力和文旅职业能力的综合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全过程”课程考核的课堂组织保障
思政案例教学法导向下的课堂教学是以隐性的任课教师案例设计与开发工作为前期基础,以显性的“三业”共创思政价值链接学生立体化课堂实践,由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共同参与的有机过程,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作为“旅游文化学”思政课程教育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高低。针对教育生态、风俗伦理与技术条件等教育环境要素的时代特点,结合理工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客观实际,在“立德树人”和“CDIO”理念指导下,坚持以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中心,借鉴职场运营中的“企业项目化”和“职业团队化”机制,依托案例教学法课堂组织与流程,建立起案例文本阶段感性家国情怀融入、案例探索阶段的职业核心能力塑造、案例推广应用阶段的旅游管理专业文旅行业归属感与价值感提升的全过程课程考核与评价办法,向学生提供情怀化、项目化、职业化的课程课堂学习体验,进而实现课堂思政的知识场、生活场、生命场的价值交互链接。
四、结语
旅游管理课程思政案例教学法的提出与应用,是当下旅游学科教育结构内部变革的时代回应,也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顶层设计长期积累的结果。本文提出的案例教学法具有应用性、结构性、可操作性等特点,对当下专业课程教学思政效果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旅游管理课程思政案例教学法与其他课堂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其他教学方法在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中仍不可或缺。此种教学法效果对授课教师的教学、科研以及思政能力水平要求较高,该项课程教改成果对资源条件相似的院校及课程组教学改革实践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虽然本课题组围绕“旅游文化学”课程思政建设已取得系列教研教改成果,但在文旅思政案例的动态更新、思政教学移动课堂的组织与开展、课程思政教材编撰及出版诸多方面仍存在需要攻克的难点问题,这也将成为课程组后续的重点研究工作方向与内容。
参考文献:
[1] 李志强,张娜,祝成林. 链式整合与过程重构:国家一流专业课程思政整体性建构[J].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7(03):68-84.
[2] 李定仁. 大学教学原理与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2-4.
[3] 廖斌. 地方高校培养卓越法律本科人才探析[J]. 河北法学,2011,29(12):11-18.
[4] 赵立艳. 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实践与启示——试论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2-5.
[5] 教育部. 教育部印发纲要所有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EB/OL]. (2020-06-08).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 2006/t20200608_463719.html.
[6] 田里,刘亮. 新文科背景下旅游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 新文科理论与实践,2022(03):82-95+126-127.
(责任编辑:邵秋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