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课程“薄膜材料技术”的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4-07-08林文鑫杨叶锋吴铭榜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4年6期
关键词:新工科专业课程课程思政

林文鑫 杨叶锋 吴铭榜

摘  要: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阵地,立德树人是首要任务。因此,以培养国家需要的德才兼备的新工科人才为目标,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研究生课程教学中,有效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是当前高校的首要任务。文章以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专业研究生课程“薄膜材料技术”为例,以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课程思政教育简单化、思政教学效果浅表化、课程思政教育片段化、思政教学评价机械化等问题为基,通过挖掘思政要素、丰富教学活动、构建线上课程、扩充评价模式等方法,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建设,探索其在新工科专业研究生课程中的改革路径。帮助学生强化学习动力、塑造正确“三观”、提升正向思想水平、增强专业素养、提高综合能力,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并行的德才双育。

关键词:课程思政;新工科;研究生;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17-0098-04

2017年,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培养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我国提出新工科建设。[1-2]2019年,教育部与其他相关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动新工科建设。我国高等教育向来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育人和育才相统一。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通知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3]。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更需注重对其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塑造,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新工科人才,达到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目的。[4-5]

因此,探索研究生专业课程如何有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达到德育与才育并举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浙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薄膜材料技术”为例,探讨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在研究生课程的建设与实践,为课程思政在新工科专业研究生课程的开展提供借鉴意义。

一、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薄膜材料技术”课程是浙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生选修课。在新工科背景下,期望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善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历史和发展地看待和处理问题,具备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具备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和职业素养,具备团队协作精神与沟通能力;具备执着的探索精神,树立知识点交融和贯穿的综合意识。学生能够掌握薄膜材料的基本知识、制备工艺及原理,明晰其制备过程及材料的表征和研究方法,了解薄膜材料的应用。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知识点融合能力;具有运用薄膜材料技术基本理论和知识分析、解决材料问题的能力;具有交叉学科视野,了解薄膜材料技术前沿知识发展动态。

本课程前期教学采用的是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专业知识点和相关的思政内容,学生认真学习课堂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的讲解较为全面、深入,但关于课程思政内容的介绍则相对简单,课程的思政教学较为薄弱,且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课程思政教育简单化。授课过程中,教师虽然有意识在专业知识介绍的同时穿插思政教学,但对于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提炼不够深入、讲授内容较为简单、引入方式较为显性,导致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的交叉融合性不足,整体课程思政教育浮于表面。学生对于思政内容的接受程度不高,出现专业知识学习和思政要素理解相分割的情况。第二,思政教学效果浅表化。由于课堂上关于思政内容的教学方式以讲授式为主,故教学过于显性化,且其关联方法较为生硬,学生在听到思政元素相关的内容时,通常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或者感觉相关内容在思政课堂上已经听过,导致思政元素只能入耳,无法入脑入心。无法发挥专业教育与思政教学协同效应,使效果浅表化。第三,课程思政教育片段化。本门课程的思政教学开展主要是以专业知识点为根本,通过关联、联想等方式辐射相关思政要素,故而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较为独立,未能相互联系,形成体系。此外,由于课堂是课程思政的主阵地,关于思政元素的介绍、体会集中于课中,未向课前、课后延伸,导致课程思政教学时间维度的片段化。第四,思政教学评价机械化。思政教学是隐性的,故而思政教学评价也应是隐性的,应反馈学生潜意识中的思想状况和价值表达。本门课程对于学生思政成效的考核主要依赖于出勤率、课堂听讲情况开展,过于生硬死板,且无法真实反映其思想情况,评价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因此,文章基于课程思政在“薄膜材料技术”课程的开展情况与问题,立足于课堂主阵地,通过辐射课前、课后,积极探索教学内容、模式、方法、评价等方面的改进措施,有效推动课程思政教学,实现德育和才育的双育并驱效果,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新工科专业人才。

二、课程思政教学改进措施

围绕“薄膜材料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简单化、浅表化、片段化和机械化等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挖掘思政要素,强化内容供给

相较于思政课程,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应以具体专业知识内容为基础,更容易让学生体会其内涵,教学效果更明显。因此,思政教学内容的挖掘与提炼非常重要。故而,对于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与提炼需持续开展,并需不断锤炼、升华思政内容,强化教学过程中的思政内容供给。在专业知识与思想道德并重的指导思想下,以教学大纲、教材等为蓝本,结合课程特点,梳理各知识点,并以此为基点向广度和深度等不同维度辐射,思考、挖掘思政元素。通过案例分析、故事分享、问题讨论、任务驱动等各种方式,科学运用思政元素,将其与专业知识有效结合、有机融入。比如在真空蒸镀章节,利用具体实例分析真空蒸镀的操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帮助学生体会精益求精、注重细节的工匠精神;在化学气相沉积法章节,讲述人工钻石制备时,可以介绍天然钻石开采所带来的环境影响、资源问题,分析人工制备方法的优势,激发学生对本专业及职业的认同感。此外,通过分享古书关于我国古代化学沉积法的记载与叙述,引发学生对我国悠久文明的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意识;在太阳能薄膜材料介绍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当代资源问题,树立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在讲授半导体材料时,通过半导体产业“卡脖子”问题的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形成专业认同感,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在基于系统的专业知识点提炼、运用各思政内容的同时,还需对其进行归类、梳理,构建完整思政教学内容体系,使课程思政具有系统性与完整性。

(二)丰富教学活动,内化思政内容

教学方式与活动往往关乎课程思政教育的高度、深度与温度,单一、简单的讲授式教学方式无法有效升华思政元素、加深学生对思政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拉近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为帮助学生内化课程思政内容、增强师生间的情感同频共振,课堂教学中应引入多种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问题形成正确的认知与理解。如:在晶体生长过程知识讲授时,通过奥斯瓦尔多吞并过程联系到开尔文公式,学生通过严谨的公式推导,理解工匠精神。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利用开尔文公式解释人工降雨,帮助学生树立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的意识;在等离子体知识介绍时,通过其发展历史的故事分享和我国等离子体技术的事例列举,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科技的发展,在开拓其学术视野的同时,树立“四个自信”理念;在溅射镀膜章节,利用实验室磁控溅射镀膜仪器向学生展示具体操作过程,借助课堂软件以投票、抢答的方式说明各操作步骤的意义与注意事项,让学生在此过程中理解工匠精神和科学精神。基于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开展富含思政元素的专业知识教学,将思政教学隐性融入课堂教学,弱化以往思政教学显性教育,实现课程思政的隐性教学。在故事讲述、事例列举、操作演示等不同教学环节中,学生理解思政内容。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过程中,课堂进行小幅翻转,学生通过思考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思政要素,表达自身观点,实现思政教学入耳、入脑、入心。以上活动的互动性与讨论性,使得师生或生生间建立思想情感交流,在教师引导下形成了正向的思想同频共振,拔高了思政教育高度、深化了思政教育深度、提升思政教育温度。在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内化课程思政内容,实现有效的德育与才育。

(三)构建线上课程,串联线下课堂

思政教育应具有长期性与连续性,然而本门课程的课堂授课虽然可以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但课前与课后学习的缺失,使思政教学出现片段化问题。因此,教师立足于线下课堂,教学过程向课前与课后延展。借助信息化时代丰富的网络资源以及便捷的网络平台,撰写、录制富含思政教学内容的课程资料,构建线上课程,串联线下课堂,实现“线上+线下”教学模式。课前,教师发布本课学习任务或讨论话题,学生需提前预习专业理论知识与思政内容,课堂上利用多种教学活动开展教学后,任务和话题的互动性延续至课后,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完成相关作业与任务。从时间维度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的全覆盖,从空间维度解除空间限制,使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开展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的课程学习。

(四)扩充评价模式,真实反馈效果

对学生的思政教学评价应是过程性的隐性评价,应反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想状况和价值表达。课程评价在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如出勤率、课堂听讲情况等)进行考核的同时,还应对其看待问题的立场、对专业技术水平的认知等方面进行考核。故而,在对学生思政水平评价体系中应加入课前预习程度、课堂讨论表现以及课后感想反馈的考查,即通过网络手段考查学生在课前的预习时间与程度,评估学生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与看法,考核学生课后对于学习任务或主题的掌握程度,实现对学生思政考核常态化、实时化。并根据学生表现与反馈,及时调整课程思政教学节奏,掌握其思想变化。评价模式的扩充,使考核不再单调、机械,具有一定的隐性和长效性,更能真实反映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三、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效

“薄膜材料技术”课程通过思政要素的挖掘、教学活动的拓展、“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及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的扩充,开展了两轮富含思政元素的教学活动,发现在保证专业知识教学效果的同时,思政教学效果有所提升,实现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高层次人才目标。

第一,学生学习动力强化。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相较于理论学习,对科研更为关注,故而在课程学习阶段,学生上课态度较为散漫,不注重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后,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变化。比如学生开始预习与复习,偶尔还会催促教师发布学习任务。课堂上的学习情况由原来的“低头”转变为“抬头”。尤其是在故事分享或者案例分析中,学生都会抬头听教师讲述相关内容。在教师介绍到国家先进制备技术水平时,学生会基于课前查看的文献,与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并且通过课堂软件反馈,知悉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大幅提升。从课后作业也可以看出,学生通过“课前-课中-课后”学习、思考后,作业具有较强区分度,具有个人的想法与方案。可见,学生的学习动力得到强化。

第二,学生思想共振增强。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前,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像课堂讨论等教学活动,真正参与的学生寥寥无几,大部分学生沉默以对。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后,学生在课堂讨论和问题反馈中的参与积极性提高,且其参与质量也有所提高。尤其是主题讨论或者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介绍到我国先进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时,脸上展现出其作为“材料人”的自豪感,其他学生也会基于文献补充介绍。提到我国科学家的科研工作以及其影响力时,学生也会表现出对科学家的崇拜,以及对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的认可。在讲到我国早在古时就已出现纳米薄膜材料以及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材料时,学生会感叹我国历史的悠久以及古代文化、科技的发达。可见,学生在具体事例听讲、问题讨论过程中,正向的思想同频共振得到增强,其国家、民族自豪感被激发,树立起“四个自信”意识,理解科学精神、工匠精神。

第三,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新工科建设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高质量复合型人才。课程思政教学的建设与实践,除了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理解学习意义、塑造正确“三观”与信念、认知自身责任感等,还需帮助学生提升专业水平、提高综合能力。在线上学习过程中,发现学生能按时完成课前预习,准备好课堂教学中的活动,自学能力得到提高。在线下课堂教学中,实验仪器操作、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各种教学活动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资料收集归纳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其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是国家未来经济、科技等方面发展的主力军,其思想道德水平面临更高的要求。故而,立德树人在研究生教育中是根本要求,课程思政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工科背景下,如何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研究生课程教学中,有效推进其思政教学,从而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德才兼备高层次人才,值得探索与实践。文章基于“薄膜材料技术”研究生课程,围绕课程思政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进行思政教学建设,通过挖掘思政元素、丰富教学活动、构建线上课程、扩充评价模式等方法,探讨课程思政在新工科专业研究生课程中的改革路径,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并行的德才双育,为课程思政在新工科专业研究生课程的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杨晓慧. 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2018(18):4-8.

[2] 李洪华.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院校思政教育的主体困境与突破[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2,39(11):111-117.

[3]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6-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 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4] 肖雯迪,林雪娟,朱龙,等. 新医科背景下中医诊断学专业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13):146-148.

[5] 梁德东,高杉,刘静远. 立德树人目标下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研究[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51(03):109-116.

(责任编辑:邵秋露)

猜你喜欢

新工科专业课程课程思政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