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心理效应提高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效果
2024-06-30朱丽娟范莉严慧
朱丽娟 范莉 严慧
本文系安徽省2023年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睡眠障碍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提升策略研究——基于心理普测视角”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为JK23173;本文系芜湖市教育高层次人才第二批项目(名师类)“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
摘要:
跨学科教育要求教师能够掌握并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将不同学科知识融入教育教学中,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结合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实际,从跨学科视角例谈新课标背景下运用心理效应科学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潜力、提高教学效果、达成教育目标、养成良好习惯等,助力小学教师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并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达到“双减”所要求的提质增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 心理效应 教育教学 心理健康 跨学科
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跨学科教学的本质是基于问题实现学科之间的融通。在跨学科背景下,教师要找到多学科的交汇点,助力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引导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达到“双减”所需要的提质增效。跨学科教育首先要求教师能够掌握并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然后将不同学科知识融入教育教学中,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数学知识是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心理效应是心理学研究者在长期研究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社会生活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在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应用心理效应科学设计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潜力、提高教学效果、达成教育目标等。
一、用系列位置效应设计教学活动
系列位置效应是指在学习、记忆的过程中,开头和结尾部分内容的识记效果最佳,中间位置的内容识记效果最差。
(一)应用系列位置效应安排教学内容
年初动员会、年终总结会等就是系列位置效应的一种体现,将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一个时间段的最前面或最后面,有助于我们高效率地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是如此,在一个学段、一个学年、一个学期、一个月、一节课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给学生安排关键的学习内容,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根据学情,在仔细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应用系列位置效应安排学习内容效果最佳,可以促使学生在悄无声息中达成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把握。切忌用最佳学习时间来处理与学生知识学习关系不大的活动,如点名、收发作业、处理个别学生问题等。
(二)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为了最大化发挥系列位置效应的效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教学环节进行合理划分。在课程开始环节,通过复习巩固或者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为探究新知打下基础;紧接着安排探究问题和新的知识点学习,因为这是第一个时间段的结尾时间,是高效学习时间,这里呈现的方法和信息必须是科学、正确的,忌呈现错例;在课程上下两个时间段之间,可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游戏、微课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时间段的学习做好准备。在设置教学内容和时间的时候,要注意每节课的知识点不宜过多,5~9个为宜,因为短时记忆容量是7±2个组块。
二、用共生效应激发学习潜力
共生效应,是指一定的参照群体中的人们,在从事日常的劳动、工作和学习时,受到群体中成员的智慧、能力及以往的劳动成果的影响,在思维上获得启发,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的现象。
(一)应用共生效应开展合作学习
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体,如果长期缺乏新鲜感,就会容易产生惰性。通过积极合作、发挥专长、协调配合,能够帮助我们弥补各自的不足,发挥各自的优势,碰撞出思维火花,激发创造力,共同应对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教师科学设计、有效组织课堂合作学习,将不同质的学生安排在一组,让学生在深入合作与学习中了解他人思想,从而激发学生的新鲜感、协作意识等,提升学习的活力。
(二)善用共生效应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在教育教学中,善用共生效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普通学生倾慕于优秀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发言、几年如一日的工整作业、优异的学习成绩,因而努力与其同生长共进步。同时,共生效应的存在可以促进学生关系的和睦,使其生成数学思维、能力和智慧。教师要率先垂范,敢于开拓创新,真正做到终身学习,且学有所获,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同时,也要避免共生效应对学生可能会产生的消极影响,要努力改掉坏习惯,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引导学生走正路。
(三)用共生效应激活复习课课堂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整理复习”一课,是“比”这一单元的整理复习课,教学基础是倍的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同时又是比例、比例尺等的学习基础。课前,我安排有不同学习特点的学生合作,回顾本单元学过的知识,尝试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出来。课中,我要求学生自主复习,遇到困难可以同桌交流,或4人小组讨论。交流分享时,仍以小组为单位,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交流协调能力。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一题多解的开放题,训练学生的思维,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组内交流,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让学生充分表达、分享交流,学生们思维得到充分发散。整节课运用“黄金比”贯穿所有基础知识的复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良好习惯,有效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
三、用鸟笼效应提高教学效果
鸟笼效应,又称配套效应,是指人们在拥有了一件物品后,会继续配置更多与之相关的东西,以达到心理平衡。鸟笼效应其实是一种思维定势。
(一)应用鸟笼效应养成良好品质
推销员常运用鸟笼效应来推销自己的商品,在教育方面,教师可顺应学生的思维定势,引导学生养成自信、自尊、自立、乐观、坚韧、勇敢、进取、勤奋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当教师给予学生恰到好处的夸奖,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优点,从而努力让自己的行为与教师的夸奖相“配套”,以获取心理上的平衡;反之,如果给予学生负性评价,则会引发与负性观念的“配套”行为,造成不良的结果。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勤于动笔、工整书写等习惯,教师给每位学生准备了一个新的漂亮的笔记本,为了与这样“漂亮的笔记本”相配套,学生努力把笔记中的字写好,同时认真听讲,把最重要的内容记下来,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认真听讲、勤于动笔、工整书写的良好习惯。教师使用鸟笼效应,观察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和表扬,帮助学生养成了勤奋、进取、坚韧等良好品质。
(二)克服鸟笼效应提升思维水平
在我们日常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鸟笼效应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有助于我们缩短思考时间、提高效率,但又控制着我们的思想,不利于创新思考和创造。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跳出“鸟笼”的桎梏,教育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尝试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以逆向思维提升思维水平。
四、用登门槛效应达成教育目标
登门槛效应是指当人们在接受了一个小要求后,为了保持形象的一致,就更加容易接受更大的要求。
(一)应用登门槛效应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运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在掌握了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还需要一定的练习量,碍于运算训练的枯燥感,不少学生难以有较强的毅力坚持下去。为了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态度,提升学生运算能力,在不增加学生课外负担的情况下,教师每周利用晨间管理时间,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次根据班级学情精心挑选的运算训练题目。在学生能够轻松完成这项任务后,教师再提高要求,增加训练题的难度,或者增加每周的训练频次,抑或改变需要训练的方向等,从而达成相应的教育目标。
(二)应用登门槛效应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学困生常难以完成课堂作业或课外作业,如果只是批评教育,收效甚微,且易引起学生厌学情绪。教师不妨应用登门槛效应,将需要学生完成的作业任务进行分解,通过一系列小任务的实现,最后达到完成所有作业任务的目的。
四年级的小杰在学习上存在困难,常常不能按时提交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即使交上来也是书写混乱、错误百出,教师多次教育引导均无明显效果。因此,教师请他到办公室,和他协商,提议他每次作业只需要完成其中一半,但是要保证较高的正确率,会做的题目必须做对,并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如果做到了,教师会给予合适的表扬和鼓励。2周的时间里,小杰果真能够信守约定,高质量并准时地完成一半作业量,教师给予他表扬信,并在全班表扬他学习态度的转变。他非常高兴,并主动提出要和全班同学一样,认真写好全部的作业。教师成功运用登门槛效应帮助学生克服了困难。
五、用反馈效应养成良好习惯
反馈效应是指学习者了解到自己学习的结果,因为这种了解又能起到强化作用,可以促使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一)应用反馈效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听课习惯
课堂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对学生的一言一行给予恰当的回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就要求教师用恰当的语言和方式来肯定、激励、引导和启发学生。名师的精彩课堂评价语恰当得体,总是能让我们耳目一新:“你的知识面真广,一定是个热爱学习的孩子!”“你的思维真灵活!”“你和数学家们想到了一处,真是个小小数学家!”“你很善于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老师从你的眼神中看到了你的思索。”“你能把这个问题说得这么完整透彻,真了不起!”适当的教学评价语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快乐地学习,形成良好的听课习惯、思维品质和行为品质,为其一生的成长和幸福奠基。
(二)应用反馈效应引导学生养成作业订正习惯
过程性评价使学生对于活动中的参与表现十分重视,他们可以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大展身手,获得成功感与满足感。作业订正是指学生在教师批阅完课堂作业或家庭作业的基础上,根据教师标注的错误提示,重新对错题做出正确解答的过程。笔者在十多年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每日的作业经常出现收不齐、不主动订正、抄袭他人正确解答过程等情况,学生每日作业订正效率不高,耗费了教师和学科课代表、组长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订正情况了解不够。为了便于学生掌握自己的作业订正情况,设计如图1的作业订正完成情况小贴纸,教师每日批改前一天学生完成的家庭作业,如果全部正确,则无需订正,当即获得教师打上的1颗红星予以激励;如果有错误,需要学生订正并交给教师,教师批改无误后再打上1颗红星予以肯定。积累一定数量的红星可以获得奖励。学生通过及时掌握自己的作业订正情况,高效地完成了作业订正任务,久而久之养成了及时订正作业的良好习惯。
朝有过,夕改,则与之;夕有过,朝改,则与之。
结语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教师去充分了解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校情、班情、学情,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把握好教学契机,创造性地、灵活性地将心理效应应用于教育教学中。这些心理效应并不是给教师提供解决一切某类特定问题的具体模式,而是给教师提供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只要教师积极思考、努力践行,就能在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创造性地研究,并进一步在教育教学中验证、扩展这些心理效应,最终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田娟,孙振东.跨学科教学的误区及理性回归[J].中国教育学刊,2019(4):6367.
[3]吴骏,李杨杨,何艳春.小学数学教科书中跨学科内容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3(14):6568.
[4]吴秀丽.数学跨学科主题深度学习探索——以“数说桥梁”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3):8688.
(本文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特等奖)
责任编辑:赵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