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视域下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六个用”
2024-06-30周传月
周传月
本文系2021年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基于逆向设计的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JK21067。
摘要:
“双减”视域下,要达成“让教育回归公益属性,让教育主阵地回到学校回到课堂”的新政目标,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可以思考和实践单元整体教学,用“逆向设计理论”来支撑,用“大主题”来统领,用“大任务”来驱动,用“总分式”来架构,用“活动”来组织,用“课例”来呈现,以此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
“双减” 单元整体教学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六个用”
2021年7月,国家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很快,各级各地教育部门纷纷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决心,推动“双减”政策切实落地。此次“双减”新政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用切实可行的决策,让教育回归公益属性,让教育主阵地回到学校、回到课堂。
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就是以“单元整体教学”为载体。所谓“单元整体教学”,是指站在单元整体的高度,把一个单元看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整体,在单元目标的引导下,对一个单元的学习活动进行整合设计和系统规划。它是促进学生完整学习、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形式。高中对于“单元整体教学”的探索业已掀起热潮,并初见成效。现行人教社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也设置了演讲、新闻、诗歌和戏剧4个“活动探究”单元,整体设置单元任务。其他单元双线组元。其中,“人文主题”是条显在线索,“语文要素”则将若干个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分布于不同的单元中。这种单元设计为进行单元整体教学、实现初高中衔接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基础。
作为省级课题“基于逆向设计的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研究”的主持人,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认为,“双减”视域下最好的课堂教学形式就是单元整体教学。
怎样进行单元整体设计与教学?笔者认为,要做到“六个用”。
人教社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编排了5篇课文、“天下国家”的综合性学习以及“学习抒情”的写作,下面,以这一单元为例,做具体阐释。
一、用“逆向设计”理论来支撑,理论要吃透
“逆向设计”是一种先确定学习的预期结果,再明确预期结果达到的证据、最后设计教学活动以发现证据的教学设计模式。其与传统的教学设计迥异:传统的教学设计更多关注教师的“教”,而逆向设计中学生的“学”才是首要考虑的问题。由此便引申出教学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确定预期结果,第二阶段选择评估证据,第三阶段设计学习过程并教学。这三个阶段互相联系,形成一个序列,是进行单元整体设计的依据和关键。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阅读和写作单元,逆向设计如下——
第一阶段确定预期结果:阅读教学的旨归是写作。本单元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会抒情,能够写出高质量的抒情作品。
第二阶段选择评估证据:能否明白“情动而词发”“情贵在真”;能否区分两种抒情方式;是否知道直接抒情可以通过“直陈肺腑”“运用修辞”“变换人称”等方式来实现;是否知道间接抒情有“借事抒情”“借景抒情”等方法;能否“借景抒情”“借事抒情”。
第三阶段设计学习过程并教学。
逆向设计的核心是“以终为始”,在它支撑下的教学主要关注三个问题:到哪里去?怎样才能真正去?如何去?教师既要设计课堂的“教”,还要评价学生的“学”。在“逆向设计”理论的引领下,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明确,评价多元,过程优化,可以切实提升教学品质。
二、用“大主题”来统领,主题要精准
“主题”是什么?一个主题,就是一个知识体系、一种情感、一种思想、学生的一个智慧世界……至于单元“大主题”,笔者的理解是,它既不是教材单元中的原始话题,也不是单元导语中已经定型的固定结论,而应是基于教材“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而提炼的研读专题。提炼出来的单元“大主题”就好比是一株盘曲而上的藤,每篇课文好比是藤上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瓜,“瓜”因“藤”生,以“藤”串“瓜”。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编排的5篇课文虽然创作于不同时代,但都表现出了单元篇目的共性: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愿意为保家卫国奉献自己一切的思想感情;而单元篇目的个性是文体多元,抒情方式不同。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将本单元的单元“大主题”设计为:感家国情怀,抒少年心声。
精准的单元“大主题”,应该实现“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阅读”与“写作”的完美结合。
三、用“大任务”来驱动,任务要有启发性
部编版语文教材安排了“语文要素”,“语文要素”的背后隐藏着语文核心知识。“大任务”旨在联接和统整,在真实开放的情境中驱动学生展开语文实践活动。它聚焦核心目标,促进学生与知识的相遇,通过激发学习投入、强化实践关联、深化思维进阶等方式,将知识转化为可迁移的能力。
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可以用这样的“大任务”来驱动:“2019年,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7位导演用7个历史性瞬间,讲述普通人与国家不可分割的联系,让人久久不能平静。我们不是导演,不是记者,不是摄影师,天下、家、国、身,生活中有太多的动情时刻。就像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的:‘情者文之经。你们能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来抒发一份深情吗?让我们走进本单元,向几位作家学习。”
带着任务进入单元的学习,使整个学习过程目标明确,充满活力,避免了惰性和琐碎。
四、用“总分式”来架构,结构要有层进性
单元整体教学是一种综合性教学活动,好比写一篇文章,先整体起笔,再局部精雕细琢,最后整体收束。“三课段九课时”的“总分式”整体架构,就是单元学习整体性和层次性的最好体现。第一步“总”是“通读”:把本单元的5篇课文放在一起来看,对每篇课文的内容、立意和方法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获得一些共性的印象;第二步“分”是“精读”:可以单篇精读,找准教学落点,挖掘个性特色,从而读一篇知一类;可以比较整合,因为单元内的课文有共性也有个性,通过对比,对单元所学有更深入的理解。第三步“总”是“写作”:虽然阅读课的核心教学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但写作和表达是阅读教学的价值旨归。
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可以这样设计“三课段九课时”:
切记,单元整体教学从来不排斥单篇精读,但比较整合是必然。在比较整合中对语文能力展开综合训练,才能切实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用“活动”来组织,活动要成序列、可操作
单元整体教学最大的特质就是“活动”。活动就是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学习过程。在单元整体教学场景中,落实任务驱动,突出语文实践,学生和教师通力合作,教学相长。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从书本知识的学习者转变为社会实践的参与者,通过合作、探究、批判等实践活动,将知识变为能力,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在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通读任务”中,可以设计两个活动——查资料,知背景,识真情,填表格;读课文,理思路,分层次,绘导图。
而在精读《老山界》这篇课文时,可以设计四个活动:看“主笔和陪笔”、找“伏笔和补笔”、品“浓笔和淡笔”、思“实笔和虚笔”。在精读《谁是最可爱的人》时,设计四个活动: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样?
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些活动中,形成了自主学习和自我梳理探究的能力,并由此生成可以迁移的知识和技能。
六、用“课例”来呈现,课例要体现整合
笔者认为,目前单元整体教学处在“设计”大于“实践”的阶段。“设计得好”不如“上得好”。能“上出来”的教学设计才是可供借鉴、值得推广的优秀课例。笔者认为,能体现整合的单元整体教学主要有以下三种课型:基于主题的整体阅读,挖掘课文间的深度联系;基于单元课型特点,习得和运用阅读方法;以读促写,训练富有感染力的表达。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八课时“学习抒情”,可以这样设计实施:
1.导入
“夫缀文者情动而词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2.活动一:看“缀文者”情动词发
通过回顾写作背景,感受作者涌动于心的那份真情,明确情贵在真;通过诵读直接抒情的句子,学习“直陈肺腑”“巧用修辞”“变换人称”等直接抒情的方式。
3.活动二:做“观文者”披文入情
向《谁是最可爱的人》学“借事抒情”:看事例如何选择,看记叙如何传情。向《土地的誓言》学“借景抒情”:看两段景物描写的区别,看作家思想感情的变化。
4.活动三:行“实践者”书写心声
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以《乡情》或《我最 的人》为题,写一篇借景抒情或借事抒情的作文。
当越来越多的优秀整合课例在课堂上落地实施与呈现之时,单元整体教学才迎来了真正的春天。
总之,单元整体教学以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追求,在“逆向设计”理论支撑下,用“大主题”来统领,运用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对单元学习内容进行有逻辑联系的整合和组织,用“总分式”架构整个学习过程,在“大任务”的驱动下,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知识和技能,并基于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发展概念性理解,借助概念的迁移和协同思考发展解决现实问题能力。在“双减”背景下,期待“单元整体教学”这种课程组织形式和实施方式能在中学语文教学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早日落地生根,蔚然成荫。
参考文献:
[1]维金斯.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刘宪华.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阅读——主题阅读研究的实践与思考[J].人民教育,2013:1314.
责任编辑:丁 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