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起承转合,爽爽落落

2024-06-30夏芳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折角板块意象

夏芳

结构,是关系的排列组合。以此为基础概念,课堂教学结构则可延伸至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于课堂而言,它是框架,是支架,更是骨架。不同的课堂结构,呈现不同的课堂样态。同文学作品结构一样,课堂结构的设计要求教者把头脑内网状的思维以线性的流程进行行为表达,它全面表现着设计者的人文底蕴、学科理念、综合思维和技术能力。笔者在多次聆听了彭才华老师的“如歌”系列课例之后,被其课堂结构深深吸引。彭才华老师以“和美”概括“如歌语文”的课堂结构特点,“形散神聚,气韵贯通,整体圆融,浑然天成”。其圆融的自然之美本身无法分割,我们不妨从三个角度去品析其结构之中的审美意蕴:一曰恰切,二曰温润,三曰峭拔。

一、大结构的恰切之美——“如歌语文”课堂结构中的“回旋”

恰切即恰当、贴切、非常适合之意。林志芳博士曾援引这样的句子:“创造是表现情趣于意象,是情趣的意象化;欣赏是因意象而见情趣,是意象的情趣化。美就是情趣意象化或意象情趣化时心中所觉到的‘恰好的快感。”(摘自《回望与省思》)这里的“恰好”,就是“多一分则太浓烈,少一分则太寡淡”的精准的“合适”。这种精准,区别于量化的生硬,而是一种基于人文的舒服感受,或者说,是一种感官上的最舒适区。无论是早期的课例《陶罐和铁罐》,还是最新课例《王戎不取道旁李》,我所聆听的近20节“如歌语文”课例,无一不给人一种整体恬淡的自然感。就整体而言,彭老师的课堂结构对“回旋”的运用,已至化境。

回旋结构,也就是线性回环。既有一种一开头就指向目标的聚合感、纯粹感,又有一种因“起—承—转—合”拼组方式带来的回环之美,且速度快,毫不拖泥带水,给人以爽爽落落的清新之感。

比如在教学《古诗二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一课时,彭老师用了三大板块来完成教学:

第一板块:初读求同,激情。本板块完成三个任务:读诗题、提取送别事件的信息和理解诗的前两行中所描写的景致。

第二板块:解读求异,悟情。本环节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其一,讲述李白与孟浩然的故事,感受李白的内心,悟诗情;其二,为王维代笔,写下对元二想说的话,悟别情。

第三板块:参读求同,升情。提出思辨:作者不同,诗风不同,诗境不同,送别方式不同,但友人之间的深情是如此相同。并由此进行拓展《游子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江城子》,感悟慈母情、兄弟情、夫妻情。

整体而言,尽管在第二板块中有两个“分枝”,但课堂的起承转合一气呵成。就每一个板块来品味,第一板块如箭镞离弦,直接入题,迅速提取信息。其“求同”,恰恰读出的是“异”——诗题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诗境不同、送别方式不同。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上,进入到“加速”的第二板块。第二板块的“求异”,分别用了“讲”和“写”,看起来,手段是“异”的,但“求”得的结果恰恰是“同”的—— 一样的朋友深情、依依离情。这就为第三板块奠定了情感与方法基础。第三板块的拓展就自然而然,由友情到亲情再到爱情,情情相依,环环相扣,既圆且融,爽爽落落。

大结构的恰切,使得整个课堂平稳、端正、雅致,学生沉浸其中,自在平和。

二、中结构的温润之美——“如歌语文”课堂结构中的“纹心”

文学中的“纹心结构”,是指小说的同一情节,由不同角度的角色各自叙述一次,这两次的讲述是有差别的,其中的“不同”形成的张力就是要表达的主题。比如美国电影《怦然心动》和推理小说家湊佳苗的代表作《告白》,都有着鲜明的“纹心结构”。但此处笔者想讨论的“纹心”,并非结构概念意义层面上的,而只是一个为“如歌语文”特别定制的名词,更趋同于“如歌语文”所追求的“极简”与“具象”,即将课堂结构意象化为“一石激起千层浪”。向平静的湖面扔一颗石子,从而激荡起一圈圈波纹,有言语的,有思维的,有情感的,也有生命成长的。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

在彭老师执教的《古诗二首》(《四时田园杂兴》与《宿新市徐公店》)一课中,大结构为“绳结式”,共分三步走。第一步:背背古诗,找找感觉,提示诗题;第二步:读准诗句,读出诗韵,打牢基础;第三步:走进画面,深化感觉,解密意象。三个环节自然地起承转合,步步为营,顺畅地按着学生的步伐推进课堂。

在第三板块中,彭老师引导学生找出了诗里描写的景物后,将两首诗进行互参,并启发:“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两首诗里写到的景物,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学生们两相对照之后,发现两首诗都写了篱落、菜花和蝴蝶。彭老师追问:“在诗里见到这样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觉呢?举个例子来说说。”接下来的对话,很难用什么学术的词语来形容,且看教学片段:

生:我最喜欢蝴蝶,它有着鲜艳的颜色,飞舞的姿态也很美,很悠闲。

生:看到“篱落”这个词,我就想起了乡下奶奶家。

师:常常去吗?

生:以前常常去那里玩,现在没时间了。

师:听得出来,你很怀念那种感觉。有空就去看看奶奶吧。还有吗?

生:看到“麦花”“菜花”,我就感觉像是到了农村,这些花虽然不美,有点土,但我觉得也很好看。

生:我最喜欢在乡下的小路上玩,不用担心有什么车来车往,所以,我很喜欢“篱落疏疏一径深”中的“一径”。

师:在那样幽静的、曲曲折折的小路上玩,大概每个人都觉得自在。同学们,刚才我们谈了很多,不管是蝴蝶、麦花、菜花还是篱落、小径,大家都挺喜欢,对吗?

生:(自由应答)对。

师:其实啊,不经意间,你们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秘密。像这样,在诗词中出现的景物,往往会带给我们特殊的感觉。大家想想,诗人写这些景物而不写其他景物,是有意还是无意的?

生:有意的。

师:是啊,正因为诗人有这个“意”,他才别出心裁地选择了相对应的那些景物。这就叫“意象”。(板书:意象)这些意象,让我们感到悠闲,感到幽静,感到轻松,还有的同学怀念小时候在乡下的时光,这正是诗人范成大和杨万里要带给我们的感觉啊!

其后,学生想象画面,配乐读。直至交流“你更喜欢哪一首”时,学生便能脱口而出其中的“悠闲”。

在这个片段里,彭老师扔下“一石”——“你有什么发现”,牵引学生进入到对言语的体察;然后推波助澜,“给你怎样的感觉”推动着学生迈过生活经验与诗的时空阻隔,将“诗”与“我”链接起来,真正走进诗里。其后的“交流”一节最为动人,分不清是大人还是孩子,辨不明是师长还是朋友,如老友相聚,围炉夜话聊诗,仿佛不经意给出“意象”这一学生并不熟悉的“高深的概念”。然而学生在没有感觉到区别的时候,就进入到了对于意象的准确感受中。作壁上观的听者沉浸在这样的知识之纹、情感之纹、思维之纹里,无法自拔。

这样的结构之妙,妙在环形的层层推动,击中学生心里的某个平静的湖面,并一层层荡漾开去。这样的结构本身就充满了诗意,令人觉得如谦谦君子。这样的语文教学是润泽生命的,温润如玉,爽爽落落。

三、小结构的峭拔之美——“如歌语文”课堂结构中的“折角”

无论是大结构还是中结构,“如歌语文”的课堂都是优雅的课堂。这其中,“锋芒”则全然在课堂结构中的“折角”处展露无遗,使得课堂充满了张力,充满了思辨,也充满了哲学意味。对此,林志芳博士如是评价:“因为有对课堂教学节奏的自觉调控,彭才华在设计教学时会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刻意进行教学反差设计,形成学生学习心理落差,使课堂形成一定的张力,释放教学势能。”笔者浅举几例:

教学《村居》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辛弃疾,彭老师补充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在学生深入感知战场的时候,彭老师问:“这是在真正的战场吗?”如此一问,学生讶然,既而拉回现实,他们回答:“不是的,是在‘醉里。”如此一来,彭老师想要引导的壮志未酬、家国情怀都离学生那样的近。

这是将惯性思维进行了折角,使学生感受到一种思维的峰回路转。而此时,课堂的结构又与课堂的节奏紧紧相连,互为支撑。

再如,在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时,学生已然理解了故事的内容,在与《司马光》对比学习后,学生对“诸儿不动”与“王戎不动”已了然于胸。这时彭老师问:“同学们,王戎真的没‘动吗?”如此折角,学生便开始了原地起跳,去摘“动”与“不动”的思维之桃,思维的翻涌同我们看到的课堂交流一样,达到高潮。

这是对教学内容进行的折角,使学生体验到了更多维的语言感受视角,此法,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阅读技术和思维技术的训练。

又如,在教学《少年闰土》时,彭老师用了这样的结尾:

师:同学们,将近三十年后,“我”和闰土终于又见面了!想知道他们见面时的情景吗?

生:想!

(课件音乐起,《故乡》片段逐字浮现。)

彭老师在音乐中进行独白式朗读,学生只是听着。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到这里,彭老师停住,教室里安静极了,屏幕上一个个问号叠加,既而显现,“书里有答案……”全场默然。

如果说,前两个例子是用问题进行思维惯性和课堂内容的折角,那么在这个片段里,彭老师采用了形式上的折角——留白。既给了学生无限的思维空间,又以一种更接近原著作者的心理呼应文本——无话可说——说什么呢。这样的沉默有着千钧之力,令人与鲁迅一起“艰于呼吸视听”,一下子就被拽进了《故乡》那荒凉与萧瑟之中。还有比这更好的方式让学生鉴赏文学或体察生活吗?

折角所形成的落差越大,势能就越足。峭拔之美,成全思维的提升,培养阅读的审辨,与“休止”相辅相成,自成奇妙。

皮亚杰对于结构有三个基本概括,即结构有整体性、转换功能和自我调节功能。从这个意义层面来说,在彭老师“如歌”系列课堂各层级的结构里,结构都处处体现着“如歌语文”的机变。结构与节奏、调式、情感、旋律、休止,无一不关照,无一不牵扯,无一不勾连。笔者对于“如歌语文”课堂结构审美意蕴的赏鉴,恰切也好,温润也好,峭拔也好,不过是意欲窥一管而见青天。

如果说“世界之美在于结构之美”,那么是否也可以这样说:“如歌语文”之美,在于“如歌”课堂的结构之美。正是“和美”的结构,使“如歌语文”课堂具有突出的设计感、鲜明的主题感和新鲜的思维力,彰显出“如歌语文”的“和美”气质——温润的、谦和的、持久的、利落的、坚定的艺术之美。

真正是“起承转合,爽爽落落”!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南城阳光第八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折角板块意象
抚远意象等
钝角区腰线折角为零的月牙肋岔管研究
GFRP箍筋弯折强度试验及理论研究*
大管径大折角热水供热管道设计方案
板块拼拼乐
A股各板块1月涨跌幅前50名
木卫二或拥有板块构造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Z字型百叶窗翅片折角对汽车空调冷凝器换热性能的影响
“玉人”意象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