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红色歌谣中的军民关系研究

2024-06-28王芬鲁成滨

今古文创 2024年20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湖北

王芬 鲁成滨

【摘要】本文以军民关系为视角,对湖北红色歌谣进行分类剖析,旨在通过红色歌谣这一载体,从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军队人民爱两个方面回顾湖北地区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最后响应“双拥运动”号召,深入挖掘湖北红色歌谣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传承,丰富新时期军民关系的发展内涵,助力优秀革命传统的延续和红色基因的传承。

【关键词】湖北;红色歌谣;军民关系;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0-008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0.027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文化视野下湖北歌谣的地域分析与整体研究”(项目编号:15Q252)阶段性成果。

红色歌谣,一般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产生的具有宣传性质、歌颂苏区革命斗争、反映群众生活的歌谣,包含了大量军民关系相关的内容,歌谣的时代创作承载着军民的鱼水深情,歌谣的当代传承又维系着军民关系。

1991年1月,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赋诗《军民情·七律》来表达对全国第一次双拥工作会议的庆贺:“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小梅正吐黄金蕊,老榕先掬碧玉心。君驭南风冬亦暖,我临东海情同深。难得举城作一庆,爱我人民爱我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

湖北作为军事重镇,为我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着深厚的军民关系底蕴。这里有四十八万英雄儿女全民皆兵,创造了“将军密度世界第一奇迹”的红安;著名的“烈士县”,大革命时期牺牲了二十多万英雄儿女“要粮有粮,要兵有兵”的阳新;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的诞生地,鄂豫皖苏区的基本构成体,走出过35位共和国将星的革命老区黄陂……

围绕党中央的双拥思想,立足湖北省丰厚的红色歌谣资源。本文从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军队人民爱两个方面梳理湖北红色歌谣中湖北地区军民之间鱼水情深的关系,并观照其历史价值与当代传承。

一、湖北红色歌谣的基本类型

湖北红色歌谣主要可以归纳为“苦难之歌”“宣传之歌”“战斗之歌”“军民之歌”四种。

一是“苦难之歌”,主要描述了红军到来前百姓生活状况之艰难,也可称为呼唤之歌,百姓热切呼唤着可以带领他们改变命运的红军的出现,是军民情感的铺垫阶段。苦难的来源有二。首先,军阀和官僚巧立名目,大肆征收苛捐杂税,致使民不聊生。红安歌谣“牛毛杂税霸王捐,茫茫苦海哪有边。铁板租子阎王债,死也难来活也难”讲述的就是民众被军阀税收弄得苦不堪言的现实。其次,来自地主的剥削,主要形式是地租。如红安的《农人伤心事》:“伤心事,农忙生死都不顾,春播一粒籽,秋收万斤谷,租税重,逼钱又要谷……”长期的贫富差距,让许多歌谣中出现了“穷”“苦”等字眼,如麻城的《锄秧歌》:“苦海深啊黑夜长,穷人的血泪满山梁,这个吃人的活地狱,哪年哪月能天光?”类似的还有《穷人谣》《穷人饿断肠》等。当然,除了诉讼穷苦,还有剥削长工的东家进行批评讽刺,如《臭东家》:“东家浑身长胖肉,瘦骨的长工日夜做。他总骂人事做少,开口就吐大粪臭。东家心长了两个瘤,一个恶来一个毒。坏心人一定遭报应,早死烂得比屎臭。”

二是“宣传之歌”,描述的是红军到来时,向百姓们介绍自己理想信念,是军民情感的沟通阶段。红色歌谣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红军希望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政策育化民风,如《投红军》呼吁人民加入苏区红军,一同抗战;《一心要共产》则宣扬了共产主义思想;《五想歌》意在帮助群众迅速认清处境及革命目标。育化民风方面,针对封建陋习,创作了《妇女放足歌》《剪辫子》等。《妇女放足歌》中写道:“妇女受压几千年,生下地来受摧残。好好脚板用布缠,细脚走路好艰难。破除封建旧礼教,妇女要把革命闹。拿出剪刀剪脚布,参加红军把重担挑。”不但针对封建陋习进行思想改造,还呼吁妇女们也加入红军的队伍,时至今日武汉革命博物馆中还存放着当年妇女们剪辫子用的剪刀。

三是“战斗之歌”,描述的是红军为百姓利益浴血奋斗的战斗场面,是军民情感的深化阶段,主要分为战争场面的直接描述以及宣传造势两种类型。例如《反围剿》:“蒋贼好大胆,敢围鄂豫皖。红区军民齐奋战,保卫新政权。四军转回还,枪炮堆成山。六霍敌人消灭光,赤区都还原……”直接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反击国民党“围剿”的战争场面。其次就是对战争进行宣传造势的《黄麻起义歌》:“民国十六年,湖北黄麻县,农民动员起,就把革命办。县委和区委,普遍做宣传。组织农协会,办起青年团。大家联合起,反抗杂税和苛捐……”当黄麻起义红八连第95代传人再次唱响《黄麻起义歌》,红色基因在时代中延续,“战斗之歌”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饱含患难与共的军民关系。

四是“军民之歌”,也是军民情感的升华之歌,歌谣描述了红军到来之后老百姓生活上发生的新变化,百姓自发拥护爱戴红军,主要分为军爱民、民拥军两种类型。《我们苏区人》中写道:“红军百姓一家人,红军似鱼民似水,鱼水片刻也难分。石榴开花叶儿青,娘送儿子当红军。儿子杀敌娘种地,娘儿两人都光荣。”类似直抒军民情感,展示军民鱼水深情的歌谣还有《拥护红军》《当兵就要当红军》《送郎当红军》等。走进红安县黄麻纪念园,我们可以看到一副陈列着的国画《送郎投红军》,画中正是同名红色歌谣里的主角——劝丈夫加入红军的张国英和她即将分别的丈夫。因为有着共同的信念。

二、湖北红色歌谣中军爱民、民拥军的体现

人民军队爱人民,湖北红色歌谣中军爱民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良好的军队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两大方面;人民军队人民爱,湖北红色歌谣中民拥军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爱戴红军、加入红军两大方面。

(一)人民军队爱人民,湖北红色歌谣中军爱民的体现

要建立和谐、友好的军民关系,军队纪律是前提。湖北革命根据地之所以能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发展,与红军队伍严明的纪律是分不开的。鄂豫皖根据地在经受了国民党军的重兵“清剿”之后,军民的生活异常艰难,“高山岩洞是我的房,青枝绿叶是我的床,野菜葛根是我的粮……”在饥肠辘辘的威逼之下,个别红军从群众那里讨要粮食。为了加强部队纪律,派驻红安天台山的鄂东北特委领导教育部队要“为人民着想”,“时时不忘严守军队纪律”,《红军纪律歌》由此诞生:“红色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一不拿工农一针线,群众对我拥护又喜欢。第二服从上级的命令,我们胜利更能有保证。第三没收一律要归公,私打土豪纪律不可容……”“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红军形象深入人心,时至今日许多电视剧、舞台剧中的红军仍然会把《红军纪律歌》中的歌词写入台词中。

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干实事,才能育真情。红军为人民夺取政权、让人民当家做主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事迹被歌谣传唱。《赤卫队员歌》:“山山有洞洞有屋,赤卫队员在里面住。山山有树树有果,赤卫队员肚不饿。山山有泉泉水多,赤卫队员口不渴。山山有路路径高,白匪‘围剿来不了!”讲述了反围剿时期身处困境的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尽管物资贫乏、生活环境恶劣,却依旧选择为人民幸福而战。《红四方面军南下胜利歌》则歌唱了红军战胜浴血奋战的场面:“四方面军真勇敢,开到黄安去作战……打了黄安打潢川,打了潢川打六安,红安威震鄂豫皖。”

(二)人民军队人民爱,湖北红色歌谣中民拥军的体现

红色歌谣中民拥军最直接的代表便是表达百姓爱戴之情的拥军歌,代表作品有《拥护红军》:“青年本要走(去当红军)妇女来拥护,前方打仗本吃苦,后方享幸福。青年开走了,吃苦又耐劳。开起差(行军)来日夜跑……”歌词直白如话、质朴却又深情,富有感染力,体现了军民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的壮美景象。

投军歌也是红色歌谣中民拥军的典型代表。其中最为出名的歌谣是红安版《送郎当红军》:“我郎志气强,血气正方刚。参加红军多雄壮,实是好儿郎。此去投红军,夫妻两离分。叫声我郎听分明,妹有话叮咛。我郎年纪轻,革命要认真。莫学贪生怕死人,勇敢向前进……”歌谣为纪念张国英舍小家为大家、新婚当天便送丈夫入伍的事迹而作。类似的投军歌还有《做双新鞋送情郎》等。

值得注意的是投军歌中的女性参军歌,构成了这类歌谣的独特题材。如《妇女放哨歌》:“早起望天明,红日往上升,妇女们,去放哨,巡查过路人。远望看不见,近望没有人,东瞧瞧,西望望,来了一个人……哪里来?哪里去?干什么事情?我本是红军,三八二五营,后方来,到前方,为的杀敌人……”体现的正是不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加入红军、为红军贡献力量的思想。这种传达不论男女老少、军民一家亲思想的歌谣在红军的扩招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

三、湖北红色歌谣的历史价值与当代传承

湖北红色歌谣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一是打造军魂,凝聚军心民心,红色歌谣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对塑造军队形象、强化纪律意识具有很好的宣传作用,比如,《黄安谣》塑造了“铁血红安”的军魂;《红军纪律歌》改编自《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易于传唱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军队的纪律意识。二是汇聚乡情,彰显地域特色,比如,仅《红安革命歌谣》上记载的就有泗州调、孟姜女调、花鼓戏段子、夫妻说唱等数十种戏曲调,大多取材并反映民众的生产情形、生活气息、爱情故事,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三是承载革命历史,凝聚军民鱼水情深,拥军参军歌谣里的《八月桂花遍地开》《拥护红军歌》《送郎当红军》《做双新鞋送情郎》,都是承载湖北军民鱼水深情的经典作品。

湖北红色歌谣的当代传承是挖掘红色资源和赓续红色基因的重要灵魂工程,可以从以下几种主要路径进行探索:

强化音乐艺术教育的价值观培育作用。红色歌谣作为带有鲜明思想和价值理念塑造功能的音乐艺术形式,是培育思想道德、价值理念、文化涵养的宝贵文化资源。学校音乐教育将优秀的红色歌谣有机融入当前音乐艺术教育内容体系,能够发挥其对学生的德育作用。由湖北文旅牵头、武汉音乐学院为依托的红色音乐党课,将红色歌谣与党史教育有机结合,成功策划演出40余场,让音乐党课走进湖北省委党校、武汉工人文化宫、江夏区委区政府、湖北红安干部学院、武昌职业学院、荆州市公安县剧院、长江大学大礼堂等地。课上通过对《洪湖水浪打浪》《八月桂花遍地开》等经典湖北红色歌谣演出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让红色歌谣在党史教育和思政课程上焕发生机。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长江大学、湖北师范大学等高校也自觉将红色音乐党课纳入教学当中,红色歌谣的星星之火在高校的发展呈现燎原之势。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内容,增强文化自信,增加认同感凝聚力。2023年9月在湖北剧院上映的舞台剧《洪湖水浪打浪》利用声、光、影的舞美渲染将观众带入洪湖那个烟波浩渺、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与英勇的革命战士同频共振,感受革命同志身上闪耀的人性与党性光辉,理解“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战胜每一个困难”的“洪湖精神”内核。采用这种红色歌谣与当代戏剧结合的作品,还有湖北麻城的戏曲《麻城凤儿》、阳新革命歌谣组歌《红土地之歌》、洪湖的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队》……群众在接触与了解红色歌谣的同时,自发地参与到红色歌谣的传承与保护当中。来自麻城的老人梅基癸自发编写了《麻城民歌选》,女儿孙女接力传承红色歌谣,谱写祖孙三代共同传唱革命旋律的佳话。沉浸式情景剧等新兴的娱乐方式,同样是传播红色歌谣的当代途径。武汉革命博物馆推出了沉浸式情景剧《监委主席王荷波》,深入挖掘本土优秀廉政文化、红色革命历史。红色歌谣则是情景剧必不可少的元素,关键时刻恰到好处的方言演唱红色歌谣,把观众们拉回到军民共同抗战的年代,让人潸然泪下。类似的还有黄冈市红秀剧场推出的实景宣讲剧《我和我的红安》,都是以沉浸式情景剧擦亮文化品牌,用红色歌谣点缀剧情渲染气氛。

利用互联网,讲好红色故事。红色博物馆整合线下资源,利用公众号抖音等互联网平台进行线上宣传,让更多年轻人关注红色歌谣和背后的故事。武汉革命博物馆发起了“红巷苗苗研学营”的特色品牌志愿服务项目,招募近70名青少年志愿者累积进行6千次讲解,接待观众25万余人。其中红色歌谣因其通俗性,极易被大众接受,又因其中深刻的军民情感令人动容,博物馆在公众号发布来自湖北不同地区的小朋友唱响红色歌谣、体悟军民情感的视频引起网友广泛关注。举办类似红色歌谣加公益活动的还有麻城市革命博物馆、黄冈革命烈士陵园等。另外,利用红色歌谣宣传红色文旅的抖音号近年也层出不穷,例如红安开通了红安文旅抖音号,宣传了诸如《八月桂花遍地开》等红安民歌;黄陂文旅也在抖音号中宣传入选了武汉非遗的黄陂姚家红色歌谣;麻城文旅则宣传过《苏区好风光》《喜做拥军鞋》等经典红色歌谣。校园红色微电影也是对红色歌谣进行开发与应用的新型表现形式,如麻城的《红兜兜》、咸安的《最后一级台阶》……

红色歌谣从血淋淋的战场走向庄严肃穆的军事博物馆,从满是泥泞的革命之路走到戏剧大舞台,变化的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形式,不变的是鱼水情深的军民关系。红色歌谣,是军民鱼水深情的历史见证者,是沟通军队与人民的桥梁,也是双拥工作的助推器。双拥工作一直在路上,红色歌谣的传播传承也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桑俊.红安革命歌谣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8-35.

[2]红安县革命史编写.红安革命歌谣选[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97-116.

[3]张莹霞.川陕苏区红色歌谣体现的军民关系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2020:32-36.

[4]毛巧晖.非遗保护视域下红色歌谣的传承及发展[J].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05):23-28.

[5]温旭琼,黄云莉.红色歌谣研究综述[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1,(04):117-122.

[6]吴晓川.传统艺术品种的现代转型下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再生——以川陕苏区红色歌谣保护、开发为例[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11):15-16.

[7]辛昊雨.湘鄂西洪湖苏区红色歌谣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究[D].长江大学,2023.

[8]吴光英,倪乐玲.中央苏区红色歌谣的基本特征与当代价值[J].红色文化学刊,2023,(04):99-103+112.

作者简介:

王芬,女,汉族,湖北随州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化传播。

鲁成滨,男,汉族,湖北武汉人,江汉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湖北
The rise of China-Chic
湖北宜昌卷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当代价值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