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梦华录》对《救风尘》的改编研究
2024-06-28孙晓岚
【摘要】改编自元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的电视剧《梦华录》,自开播以来广受好评,收视率与关注度在互联网平台始终位居前列,并荣获2022暑期档网络剧热度榜冠军。《梦华录》的成功,来源于其对《救风尘》思想内涵的继承,对历史故事所做的时代性融合,并通过影像真实地再现了宋代繁华富裕的都城生活。但《梦华录》也因妓女脱籍的执念、男女主“双洁”等话题遭遇争议。这些争议性话题的根源,主要在于《梦华录》对《救风尘》的改编。《梦华录》取材于《救风尘》,使长期不太被关注的元杂剧进入今人视野,为当前国家所倡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一个范例。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梦华录》对《救风尘》改编的得失启示,来探索新时代如何改编元杂剧作品。
【关键词】《救风尘》;《梦华录》;改编;元杂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0-008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0.029
电视剧《梦华录》一经上映,就收获了超高口碑,热议与话题度居高不下,掀起了全民追剧狂潮。在长久以来模式化、同质化的古装影视行业中,《梦华录》的出现成功突破了古装电视剧创作的瓶颈,使之不再聚焦于悬浮玄幻、无脑甜宠。在古装影视作品更迭不断的背景下,《梦华录》的脱颖而出,主要原因在于取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并在此基础上对历史故事做大胆创新,加入与当今时代相契合的人物剧情,既张扬着时代的特色又蕴含着深刻的传统文化意蕴。
一、电视剧《梦华录》与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
(一)《梦华录》片名的由来
电视剧《梦华录》取材于元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片名却借鉴了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东京梦华录》,该著作追述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风俗人情,展现了上至王公贵族、下及黎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环境、风俗文化的珍贵历史文献。《梦华录》以北宋东京为时空背景,讲述了赵盼儿、宋引章、孙三娘经历各种困境,携手勇闯东京,在自立自强、互助互爱中将小茶坊经营成东京最大的酒楼,并在此过程中走向经济独立、收获真情挚爱、实现自我成长的故事。
《梦华录》以此为名,就是要借助现代科技与影像真实地还原宋代的市井百相与风雅韵致,从饮食起居,布局建筑,都市风情等方面呈现出精致、简雅而又生活化的宋人生活图景,再现北宋都城的社会生活,为电视剧增添了丰厚的文化意蕴。
(二)对宋代都城生活的再现
1.文人四雅
宋代的文人雅士追求雅致生活,点茶、焚香、插花、挂画,被宋人合称为生活四雅。这般风雅,在《梦华录》中随处可见。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 ①,从东京街市上的诸多茶坊就可以窥见宋人对茶的痴迷。电视剧《梦华录》中,茶文化更是贯穿始终,赵盼儿开场即在钱塘茶坊中展示了绝活茶百戏,闯荡东京时,赵盼儿更是通过娴熟完美的茶艺东山再起。第十六集赵盼儿和胡掌柜的斗茶戏,赵盼儿行云流水地展示了完整的点茶流程,炙烤茶饼、碎茶、碾茶、箩茶、茶末装盒、量茶入盏、注汤入盏、搅拌茶汤,装置茶托,赢得了茶客们、甚至是对手的尊重。焚香也是宋人离不开的雅事,《梦华录》中处处可见焚香的痕迹,顾千帆审理犯人时,欧阳旭和友人交谈时,萧钦言寿辰宴赏宾客时,桌旁都燃着一庐香。不管是读书、闲居,还是雅集、宴客,处处都有一缕青烟,氤氲一室。“仍有贵家士女,小轿插花,不垂帘幕……是月季春,万花烂漫,牡丹、芍药、棣棠、木香,种种上市。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 ②,宋人簪花、插花蔚然成风,《梦华录》中随处可见插花的镜头,无论是钱塘的小茶坊还是日后闻名东京的永安楼,案边都会摆着各式的插花,三姐妹夜间闲聊商讨时,经常一起打理花朵。挂画作为宋人四雅之一,也是《梦华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元素,电视剧便是以顾千帆下江南找寻名画《夜宴图》为开端,包括剧中很多屋内陈设的背景镜头里都出现过古画。赵盼儿的茶坊以“雅”为卖点,所以收藏了一些名人字画,被称为“宋画第一”北宋范宽的作品《溪山行旅图》,顾德谦的《莲池水禽图》,都作为背景陈设出现在茶坊中,甚至赵盼儿与高观察对峙谈判时,也拿名画作为条件。点茶、焚香、插花、挂画作为宋代人风雅的象征被融入电视剧中,增添了电视剧的传统文化内涵。
2.汴京店铺和建筑
除了生活起居,《梦华录》在建筑布局等方面也借鉴了《东京梦华录》,书中所描绘的建筑和店铺出现在电视剧中,给观众更加真实的宋代生活体验。“次曰州桥,正名天汉桥……桥下密排石柱,盖车驾御路也” ③,《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过的州桥在电视剧中屡次出现,男女主的第一次告别,相约在州桥南桥口的王记铁铺相见,男女主消除误会也是在州桥旁,分手后在州桥重逢,最终携手同行都是在州桥上,州桥见证了赵盼儿和顾千帆的悲欢离合。《梦华录》中出现的每一个店铺和建筑几乎都有迹可循,汴京的建筑在《梦华录》中被完美复刻还原。
3.宋代都市风情
《梦华录》注重对北宋都市市民生活的还原,宋代养宠物蔚然成风,甚至出现了猫狗的专属粮食,《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这一现象,“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大三门上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奇兽,无所不有” ④,所以半遮面有小狗看家护院,顾千帆送赵盼儿小狗,都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尚。“诸女童队右出掖门,少年豪俊,争以宝具供送,饮食果酒迎接,各乘骏骑而归,或花冠,或作男子结束,自御街驰骤,竞逞华丽,观者如堵” ⑤,张好好被官家赏赐巡游御街时,场面几乎一比一还原《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女童列两队,张好好乘骏骑,接受百姓的围观赞赏。电视剧中永安楼的老对家樊楼和王楼都是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是东京城非常著名的酒楼。葛招娣和孙三娘闲谈时,提到自己掏塘攒钱,这个行当在《东京梦华录》中也有记载“每遇春时,官中差人夫监淘出者泥,谓之‘泥盆,候官差人来检视了方盖覆”,每年的春天官府都会派劳工来疏通城里的水道、沟渠等。所以葛招娣通过这种方式来赚钱攒嫁妆。
国学大师陈寅恪曾有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梦华录》以女主角赵盼儿的底层女性视角来审视东京,牵带而出男主角顾千帆所处的名门贵族,依托两人的身份背景,将宋代都市风情具象化。《梦华录》以《东京梦华录》的记载为依托,将文字具象化,将宋代的生活描绘得淋漓尽致,复原了宋代的风雅韵致,展现了北宋东京的都市风情。
二、电视剧《梦华录》对元杂剧《救风尘》思想的继承
(一)对《救风尘》故事的继承与发展
元杂剧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其丰厚的精神遗产,在元杂剧所展现的现代精神中,女性力量是人们较为关注的话题。梦华录选择以元杂剧《救风尘》为蓝本,就是基于其所彰显的女性意识。
《救风尘》的主人公赵盼儿和宋引章均是生活在封建社会底层的妓女,戏曲既表达了对底层女性现实处境的同情与关怀,又通过赵盼儿不计前嫌,机智勇敢的搭救被欺骗的宋引章来彰显女性的力量与价值,歌颂了最底层女性在孤立无援情形下的守望相助,批判了封建社会对底层女性的压迫,在性别和阶级两个层面都具有反抗意义。
电视剧《梦华录》在改编时保留了原著立意和精神内涵,通过主角的积极自救和勇敢互助来彰显女性的价值与力量。不幸没入官奴的赵盼儿在脱籍后依靠自己的力量卖茶为生,积极追求阶级和性别层面的独立自主。相继被周舍、沈如琢欺骗感情的宋引章幡然悔悟后凭借自己高超的琵琶技艺收获了众人的尊重。电视剧塑造了形象多维的女性群像,被丈夫、儿子嫌弃而惨遭驱逐的孙三娘,在东京凭借自己的手艺自立,沦落风尘的张好好凭借自己的才华成为打马走御街的东京花魁。不同于当今大部分电视剧会出现“雌竞”的现象,《梦华录》中所展现的女性群像都是互帮互助的。当张好好来势汹汹去见传闻中的宋引章时,一句“我见犹怜,何况蠢奴”让本可能成为“情敌”的两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电视剧的结局,编女主角赵盼儿喊出“贱籍之人未必贱”,恳请官家广开恩德,让世代的乐人、匠人、官司奴婢,不再受贱籍之苦,从原著救一人风尘到电视剧救天下人风尘,《救风尘》中的女性互助、独立意识在《梦华录》中得以延续。
关汉卿的《救风尘》写出了元代残酷的社会现实和女性真实的生存状态,《梦华录》则把关注点放在了女性从觉醒到成长的过程。以赵盼儿为代表的一系列女性,她们虽然身份卑微,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却依旧有着自己清晰的人生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梦华录》对原著救风尘之后的故事做出了很好的回答。
(二)对《救风尘》主要人物的因袭与再塑造
赵盼儿作为女主角,电视剧中赵盼儿的人物形象相较于元杂剧既有继承又有改动。元杂剧里的赵盼儿是一个机智清醒、善良仗义的风尘侠女,她十分清楚现实社会对自身身份的歧视,称“县君的则是县君,妓人的则是妓人”,她深知风尘女子想要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路,她身在欢场,却从未被表面的浮华蒙骗,更不会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男人身上。
电视剧在继承元杂剧中人物精神时,又对赵盼儿的人物形象重新塑造,突破了原著对封建制度进行控诉的局限,着重展现女性觉醒后的成长。《梦华录》里的赵盼儿即使聪明伶俐,但也有脆弱陷入危机的时刻,告官不成险些被罚,在东京开茶坊门可罗雀,开酒楼被店家歧视,越级诉讼被打,这些情节的设置都与宋代的实际情况紧密相关,在遇到的种种困难中,赵盼儿坚强不屈,依靠自己才华和智慧屡次化解危机,虽然在与身份尊贵的顾千帆相恋期间逐渐依赖于他提供的帮助,但清醒之后开始自我反思,坚持“女性贵在自立”,独立打拼属于自己的事业,电视剧中的赵盼儿是一个符合当今社会价值观的自尊自爱的独立事业女性。
三、电视剧《梦华录》中的当代因子分析
(一)展现新时代爱情观
爱情和婚姻是当下女性题材作品聚焦的关键点。《梦华录》原创顾千帆、陈廉等男性角色,通过他们与女性世界的对峙与互助,宣扬了男女地位平等、爱情自由、男女感情互相尊重等一系列新时代的爱情观。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传统男权社会里,男性是主体,而女性是他者,他者是处于被支配地位,失去独立人格被异化的人。” ⑥古代女性,在爱情中属于依附关系,无论从精神还是肉体层面都不能获得真正的独立和自由,处于被支配的境地。而男主角顾千帆,他既理解赵盼儿的坚强,又愿意让她卸下盔甲露出少女柔弱的内心。既支持她每次在别人危难之时伸出援手,又能在局势无法控制时力挽狂澜。他尊重赵盼儿开店从商的心愿,欣赏她的茶艺,平等地对待赵盼儿,而不是站在一种“主体”的角度来看待“他者”。赵盼儿也没有自轻自贱,拒绝了顾千帆借钱的好意,坚持开店做生意,不因为生活而依附于男人。在明确自己对顾千帆的心意之时,也能及时清醒,提醒自己女人贵自立。两人的爱情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相互欣赏的基础上,她们从相识到携手,无疑展现了新时代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二)展现女性创业史
电视剧保留了《救风尘》赵盼儿、宋引章的妓女身份和市井体验,风尘相救的故事成为《梦华录》之后情节的起点。
赵盼儿、宋引章离开钱塘,与孙三娘一起,闯荡京城汴梁,她们互帮互助,合伙开办茶坊、酒楼。在开店的过程中,三姐妹遇到过无数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集体谋划了诸多创意。高端产品限量限时销售,打造品牌故事,名人代言,这些方法都包含着新时代职场的营销观念,她们用自己的创意和特色让“半遮面”茶坊远近闻名。面对羁绊重重的商场之争,三位女性凭借细腻果敢的智策、高超精湛的才情谋求生存出路,完成了有温度、有力度、有气度的女性书写,她们互帮互助将江南小茶坊一步步发展成为东京最大的酒楼,书写了女性的创业史诗。
四、电视剧《梦华录》改编的启示
电视剧《梦华录》有口皆碑,但也曾有过争议,电视剧中男女主二人在认识彼此前皆为处子之身,而元杂剧《救风尘》中赵盼儿本就出身于妓女,部分观众认为这是在强调封建社会的贞操。封建社会的贞洁观念是一种糟粕,它是夫权社会的产物,是一种封建伦理道德,禁锢女性的心灵,限制妇女的权利,是摧残女性的道德教条,是需要被取缔的封建糟粕。现现代社会的所谓“贞洁”观念,更加强调女性的自由意识,身体要忠于自己的感情,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纵欲、随便。电视剧中的赵盼儿因父母的冤案沦为教坊司官妓属于贱籍,但接受过正统教育,她不甘为贱籍,洁身自好侥幸保住了清白,幸运的脱籍恢复良身,这必然有影视剧美化的成分,但并不存在道德上的问题,女主的行为是在守住自己的自尊和自傲,男女主皆清白之身并不是所谓的“裹小脚”。用当代价值观来衡量,女性忠于自己的感情,不愿随便交出处子之身属于一种进步。
在古装影视行业陷入瓶颈期的阶段,《梦华录》的爆款出圈可谓打造了一种戏曲与电视剧跨界融合的新范式。但并不是把戏曲随便搬上荧幕就可以获得成功,早在2002年《救风尘》就曾被搬上荧幕,改编为电视剧《爱情宝典》,但这部电视剧将关注点聚焦于男女情爱,令赵盼儿在与宋引章、安秀实的三角恋爱中痛苦纠缠,风尘相救虽然仍被保留,但不论是反抗封建的压迫还是歌颂女性意识和力量都已经大打折扣,空有救风尘的故事外壳,却没有救风尘的思想内涵。《梦华录》之所以能在古装剧层出不穷的环境下一鸣惊人,就是因为它创造了一条戏曲与电视剧融合的新路径,给旧故事注入新活力,既保留戏曲的思想精髓,又包含新时代新的价值观。《梦华录》在主题表达、题材创新,还原历史等方面都做了有益探索,不仅为戏曲大众化做出了贡献,也为优质电视剧的创作打开了新局面。
注释:
①(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朱雀门外街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6页。
②(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驾回仪卫》,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0页。
③(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河道》,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页。
④(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相国寺内万姓交易》,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6页。
⑤(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九《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82页。
⑥(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郑克鲁译:《第二性》,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0页。
参考文献:
[1]王学奇主编.元曲选校注[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2]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杜丽萍.论中国戏曲传播与女性文化自觉[J].戏曲艺术,2014,(2).
[4]胡黎红,刘航.从境遇到境界:《梦华录》的美学品悟[J].当代电视,2022,(12).
[5]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
[6]贾冬婷,杨璐编著.我们为什么爱宋朝[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8.
作者简介:
孙晓岚,女,汉族,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