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求绩” 与“保身”: 两广总督在鸦片禁政中的抉择(1820—1840)

2024-06-28张鑫

今古文创 2024年21期
关键词:清政府

张鑫

【摘要】道光年间,严重的鸦片问题促使清廷上下寻找应对之策,更为严厉的鸦片禁政由此逐步推行开来。作为主政广东地区的最高官员,两广总督的作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鸦片禁政的具体内容、落实程度及其最终效果。然而,由于身处禁烟一线,两广总督不得不考虑自身可能承担的责任以及严格推行禁政可能带来的风险。因此,在推行鸦片禁政时,两广总督陷入了“求绩”与“保身”之间的抉择困境,并且展开了同皇帝之间的文字博弈。

【关键词】两广总督;鸦片禁政;清政府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4)21-008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1.024

道光年间,中国的鸦片问题愈发突出,鸦片流毒日益严重,洋商从广东地区将鸦片输入中国,并随之传播至全国各地。面对鸦片所造成的社会问题和财政问题,清廷君臣不得不认真思考应对之策,更为严厉的鸦片禁政就此提上日程。作为鸦片进口的源头,广东地区无疑是禁政所针对的重点地区,而作为在广东地区主政的最高官员,两广总督此时无疑成为禁政之中目光聚集的焦点。至鸦片战争前,道光朝共历四任两广总督:阮元、李鸿宾、卢坤、邓廷桢,他们对待禁烟的态度各异,在其分别主政之下,广东地区鸦片禁政的具体内容与落实程度也不尽相同。通过他们对鸦片禁政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清代地方官员在“求绩”与“保身”之间的抉择困境。

一、阮元:借保商制度以推责行商

阮元是道光朝的第一任两广总督,在粤主政九年有余,对道光朝早期鸦片禁政的形成与演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道光元年,阮元上奏中央,以行商不配合鸦片禁政为由,要求摘去行商之首伍敦元的顶戴。①阮元在折中认为,鸦片问题之所以得不到彻底解决,是因为“一切防杜之法,多行于鸦片已入内地以后,不能行于鸦片未入内地以前”。在他的禁烟理念里,塞源比遏流更为重要。作为广东地区的最高官员,阮元自述已尽力开展遏流工作,但仅仅是治标不治本,而要将防杜之法行于鸦片未入内地以前,阮元认为这不是官员的职责,而是行商应尽之义务,因为“洋商与夷人最为切近,夷船私带鸦片,即能瞒臣等之耳目,断不能瞒该商等之耳目”,“如果该商等不徇情面,遇有夷船夹带,即禀明遵旨驳回船货,不与贸易,且于鸦片未来之前,先期告诫,晓以利害”,那么洋人也不至于肆意贩卖鸦片,塞源工作也就得以完成。然而“频年以来,从未见洋商禀办一船,其为只图见好于夷人,不顾内地之受害”,阮元将禁政不力的责任尽数推给“从未禀办”的行商,言语之间显然透露出夸大的成分。

在整治行商之后,阮元上奏汇报,表示禁政效果大大提升,“现在内港及黄埔澳门、虎门各海口,尚无偷运”,为防止此番上奏滋生事端,阮元在其后的叙述中也给自己留下了可以周旋的空间:“惟外海地方,潜行贩卖,越入各省,不能保其必无”。②然而据近人记载,当时“鸦片趸船尽徙之伶仃洋,其地水路四达,凡福建、浙江、天津之泛外海者,就地交兑,其销数之畅如故也”。[1]可见在行商伍敦元被治罪之后,阮元对行商的督促仅仅只是使鸦片走私换了个地方继续交易,并没有起到关键的治理作用。

二、李鸿宾:藉内禁政策以推责内地

阮元调任云贵总督后,接替他担任两广总督的是李鸿宾。此时广东地区的鸦片贸易集中在零丁洋面进行,原有的保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贸易形势的转变,广东官僚在此时需要独自承担起禁烟这一重大要务。

这一时期,鸦片流播给清廷的统治带来了严峻挑战,不再是之前单纯的“风俗人心之害”。并且由于广东官员对禁烟并不积极,鸦片从广东地区入口之后,在内地大肆蔓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使清廷不得不面临内地流毒之害。在这样的情形之下,道光帝对广东官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该督等通达治体,深悉积弊,必须将如何截其来路,如何禁其分销,外夷之诡谲不行,内地之消耗胥免,期于言出法随,不致徒为文告故事,有名无实,方为妥善。[2]62

在皇帝的旨意中,“截其来路”与“禁其分销”成为了一种并列关系,表明鸦片禁政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更意味着鸦片禁政的责任将不再由广东官员所独自承担,而是分摊给全国各地的地方官员,这对于以李鸿宾为首的广东官员来说,可谓是一个绝佳的推责机会。于是在次年三月的上奏中,李鸿宾顺着圣意,极力讲述截来路之不易与禁分销之必须:

鸦片流毒无穷,为害尤巨,诚如圣谕,必须截其来路,禁其分销,乃能澄源绝流,俾免遁匿。惟分销系在内地,密为之防与严制以法,尚可随时处置。来路则出自外夷,相隔大海至数万里之遥。若从阻其不至,非如越南暹罗等国,如有违法,尚可严切照会该国王,饬令禁止。是来路似未易截,仍惟有严禁分销,使其辗转偷卖之地在在堵御。该夷等见发贩不行,致无重利可图,或遂抑其满载而来之念。是仍以禁分销为截来路之策也。③

除了极尽缘由以劝说皇帝施行“内禁”之策外,李鸿宾在三个月之后再次上奏,直接设计出一套防止白银外流与禁止鸦片内销的具体方案④,该方案共六条章程,在最后两条章程中,专门针对严禁鸦片分销做出了政策要求,分别提出查办各处窝藏售卖以及加强各省关卡搜查,将禁政的一部分责任转移到了国内各地官员与国内关卡丁役的身上。这套禁政最终得到了道光帝的认可[2]71,由此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开来。

然而,由于“内禁”政策的实施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加之不久后湖广道监察御史冯赞勋上奏,披露李鸿宾隐瞒鸦片走私实情之事⑤,使得“内禁”政策草草收尾,李鸿宾借其以推责之愿望最终也不了了之。道光十二年,李鸿宾因镇压连州瑶民起义“办理不善,耽延月日”,且“兵丁吸食鸦片烟,难于得力”,最终遭到弹劾罢免,发配乌鲁木齐效力赎罪。[3]

三、卢坤:试探弛禁以纾解压力

李鸿宾被罢免之后,卢坤继任两广总督。由于前任官员李鸿宾对禁政的消极态度以及欺瞒圣上的作为已经使皇帝十分恼怒,因此在卢坤继任之后,道光帝特意颁发上谕告诫他引以为戒,认真办理:

旋据李鸿宾等奏到查禁鸦片烟章程,当经降旨准行。昨据禧恩等奏,广东沿海各营兵尚有吸食鸦片烟者,以致临阵惟怯,徒糜粮饷。可见该督名为查禁,实未正本清源,殊为可恨……卢坤条奏,朕必见之施行,毋似李鸿宾苟且目前,全不以国计为重,一奏塞责,致贻远患也。[2]125-126

面对皇帝的谆谆告诫与殷切期盼,卢坤倍感压力,加之他作为广东巡抚曾与李鸿宾共事一场,如今看到李鸿宾因执行鸦片禁政不力落得如此下场,很难想象其升任两广总督后,内心作何感想。道光十四年,鸦片问题依然严峻,广东地区的禁政并未对鸦片走私起到理想的约束作用,面对事态日益严重的压力,卢坤意识到,如果一直按照严禁鸦片的政策延续下去,鸦片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自己很有可能像李鸿宾一样因“禁政不力”落得革职发配的下场。因此,卢坤试图做出一些政策上的改变,另辟蹊径以解决鸦片问题。政策的转变需要皇帝拍板决定,由此卢坤为道光帝提供了三条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总之,势成积重,骤难挽回。屡经周谘博采,有谓应行照昔年旧章,准其贩运入闽,加征税银,以货易货,使夷人不能以无税之私货售卖纹银者。有谓应弛内地栽种莺粟之禁,使吸烟者买食土膏,夷人不能专利,纹银仍在内地转运,不致出洋者。其说均不无所见,然与禁令有违,窒碍难行。更有谓内地所得不偿所失,不若从此闭关,停止外夷贸易。不知夷人在粤贸易已阅二百余年,且亦不止英吉利一国,万无闭关之理。况奸犯到处皆有,勾串外夷为鬼为蜮,纵使闭关,亦未必即能净尽,更无此办法。[2]166

针对鸦片流毒及其带来的白银外流问题日益严重,卢坤另谋三条对策,即合法入口、以土抵洋、闭关锁国。在上述三条对策中,卢坤认为闭关锁国并不能达到禁烟目标,而更加推崇合法入口与以土抵洋两策,并且提出该二策与禁令相悖,无法施行,暗示皇帝取消禁政,施行弛禁。可以看到,在合法入口、以土抵洋、闭关锁国三策之中,前两者均属弛禁之策,一旦施行,则意味着广东官员身上所担负的责任将荡然无存,并且在卢坤的建议中,无论是鸦片从闽省入口,还是内地放开禁种政策,都将一部分鸦片问题转移了出去,不致广东一省独揽大任;而后者虽是解决鸦片问题的方法,但仍属禁政,即使闭关锁国,鸦片同样会由粤入口,在闭关下的走私,其严重程度较前更甚,这会使广东官员背负起更大的责任。两相比较,卢坤选择的缘由显而易见。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上奏是卢坤对皇帝态度的一种试探,由于禁烟大势时难可逆,卢坤也不愿冒险正式向皇帝提出请求,于是用“周谘博采”的方式说出自己的心声,“有谓”二字实可尽显其谨慎的保身之意。然事不遂人愿,道光帝在针对该折的上谕中,对弛禁一事闭口不谈,仍然要求其“严行禁绝,方为不负委任”。[4]由此,卢坤冀图弛禁以求免责的愿望破灭了,他不得不延续鸦片禁政,继续担负着禁政带来的压力与责任。

四、邓廷桢:游离“弛”“禁”之间

道光十五年八月,卢坤卒于任上,邓廷桢调任主政广东。此时的鸦片走私愈禁愈盛,鸦片贸易带来的白银外流及一系列社会问题令此时的清朝统治者头疼不已,在此背景下,弛禁论正式被搬上了台面。

道光十六年四月,太常寺少卿许乃济上奏请求弛

禁[2]200-203,希望通过以货易货的方式进行鸦片交易以阻止白银外流,这代表着时人对于鸦片问题共有的新认识。许乃济上奏仅两天之后,道光帝颁下谕旨,让邓廷桢公同广东诸官会议此事。[2]203面对弛禁风口趋于明朗的良机,邓廷桢选择顺水推舟,他在回奏中历陈数年来鸦片禁政之不效,致使“除弊而弊益甚”,并提出应当因时制宜,“急筹变通之策”。⑥

除了上奏赞同许乃济的弛禁论之外,邓廷桢还为这一政策的具体落实筹划了九条章程⑦,规定了鸦片合法后的贸易流程、交易方式以及征税额度,为此后实行鸦片的合法入口提供了明文规章制度,同时在不妨碍农事的前提下放开对民间种植罂粟的管制,以达到以土抵洋与减轻鸦片毒害的效果,而在最后一条章程中,对官员、士子、兵丁的限制仍然维持,有所保留地开展弛禁,试图营造风清气正的上层环境。总体而言,邓廷桢提出的九条章程直指皇帝最为关注的白银外流问题,通过弛禁清源截流,并征收鸦片税以充盈国库,为解决皇帝的心头大患提供了看似有效的方案,同时对民间和上层分别实现弛政与禁政,既使民众吸食“性稍平易”的土药以减轻毒害,又以严禁之策使官场得以保持纯良,军队得以保存战斗力,这又打消了皇帝对于弛禁加剧浇风薄俗的顾虑。

然而弛禁事关国计民生,即使面对邓廷桢真情实意的劝谏,道光帝也不敢妄下旨意,仍在犹豫之中。在颁给邓廷桢的上谕中,道光帝表现出在弛与禁之间的纠结:“近日言者不一,或请量为变通,或请仍严例禁,必须体察情形,通盘筹画,行之久远无弊,方为妥善。”针对目前情形,他仍然要求广东官员“严密查拿各情节,悉心妥议,力塞弊源”。[2]210道光帝仍在徘徊犹豫,尚未下定决心真正实施弛禁,广东官员也只得跟着皇帝游离于弛政与禁政之间。

事态的转折点在于辅国公溥喜吸食鸦片案。皇族宗室成为颓废的瘾君子,这给了道光帝很大的触动,使其下定决心严禁鸦片。⑧方其时,鸦片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大肆泛滥,整治鸦片问题已是刻不容缓。因此,在处理溥喜吸食鸦片案的同一天,道光帝颁发上谕,饬令地方官员严禁鸦片:

各省鸦片烟渐染日深,流毒甚巨。倘该地方官早能认真查缉,净绝根株,何至锢习相沿,浇风日炽……著各直省将军督抚,趁此整顿之时,同心合力,不分畛域,上紧查拿,毋得稍形松劲。其贩卖开馆等犯,固应从重惩办,即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吸食,不知悛改者,亦著一体查拿,分别办理。[2]390

此时的道光帝对于禁政态度十分坚决,之前在弛政与禁政间的犹豫荡然无存,并且对没有早些坚定禁烟态度而稍有懊悔,颇有从严办理以图亡羊补牢之意。三日之后,为表示自己对禁政的一贯坚持,道光帝将先前首倡弛禁的许乃济降品休致,以儆戒各级官员。[2]391面对皇帝如此明确且坚决的态度,邓廷桢深知弛禁论已然破产,为迎合上意以保自身,从而不得不实行更为严厉的禁政。

五、余论

两广总督在鸦片禁政中总是面临着一个困境,即在“求绩”与“保身”之间进行艰难抉择,如想追求政绩,其承担的责任与风险也就越大,倘若引发事端很可能会遭遇不测;而若要保全自身,则需要找到能够逃避责任的有效方式,并且最大限度地与皇帝进行文字博弈。

显然,历任总督都倾向于选择后者,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君臣间的权责分配不均。在皇权至上的社会中,天子被说至圣至明,不容许也不“应该”犯任何错误。[5]因此,在鸦片禁政出现问题时,被问责的一定是两广总督及其下属各级官员,原因是他们没有将皇帝“绝对正确”的旨意执行到位;而倘若两广总督积极办理,禁政效果显著时,即使他们会得到皇帝的嘉奖,但最终的功劳仍然归于圣主。在权衡利弊之下,两广总督的抉择往往趋于“保身”。这样的赏罚模式导致了两广总督与皇帝以及其他官员之间的权责割裂,无怪乎历任两广总督对待禁政基本采取消极的态度。

注释:

①阮元:《奏为申明严禁鸦片并外商伍敦元经理不善请摘顶事》(道光元年十月十四日),《朱批奏折》,档案号:04-01-30-0367-00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②阮元:《奏为严切查禁鸦片偷运入口并节次拿获惩办情形事》(道光三年二月初七日),《录副奏折》,档案号:03-4005-00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③李鸿宾,卢坤:《奏为筹议严禁鸦片分销章程事》 (道光十年三月初五日),《录副奏片》,档案号:03-3619-00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④李鸿宾,卢坤:《呈会议查禁纹银偷漏鸦片分销各章程六条清单》(道光十年六月十七日),《单》,档案号:03-4005-01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⑤冯赞勋:《奏为缕陈鸦片烟积弊请饬严禁事》(道光十一年五月二十四日),《录副奏折》,档案号:03-4005-03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⑥邓廷桢:《奏为遵旨会议鸦片入口应行变通办理并酌拟章程九条事》(道光十六年七月二十七日),《朱批奏折》,档案号:03-9498-04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⑦邓廷桢:《呈筹议鸦片入口应行变通办理章程九条清单》(道光十六年七月二十七日),《单》,档案号:03-9498-04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⑧《奏为溥喜吸食鸦片供单》(道光十八年八月十三日),《录副奏折》,档案号:03-1448-03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参考文献:

[1]夏燮.中西纪事[M].北京:中华书局,2020:72.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1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清实录·宣宗成皇帝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74-375.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第39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83.

[5]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21.

猜你喜欢

清政府
晚清捐官活动研究
搁浅的富国梦——甲午战后清政府主导的第二轮开矿高潮(1895—1899)
新军:清政府的掘墓人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第一次政治大借款的意图与困境
浅析清政府从“以蒙治藏”到“以藏治藏”
从拉哈苏苏海关的设立看近代黑龙江海关的殖民性
晚清民间办报高潮与清政府官方应对
浅析晚清政府灭亡的军事经济原因
清政府在西藏用兵驻军及其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