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拉哈苏苏海关的设立看近代黑龙江海关的殖民性

2014-09-21杨光

对外经贸 2014年7期
关键词:清政府黑龙江

[摘要]晚清时期,由于拉哈苏苏优越的地理位置,对外贸易发展具有先天优势,因此沙俄不断地以各种借口来强占该地,强设海关收取关税。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支付巨额欠款,增设拉哈苏苏海关,以关税为抵押来还债。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拉哈苏苏海关实行外籍税务司制度,由英国人直接把持,从而攫取了长达21年的关税利润。日本侵略东北后,拉哈苏苏海关又成为其囊中之物,完全成为日本操纵的殖民机构。从拉哈苏苏海关的设立,以小窥大可看清近代以来黑龙江海关典型的殖民性特征。

[关键词]拉哈苏苏海关;黑龙江;清政府;外籍税务司;殖民性

[中图分类号]K31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7-0058-02

[作者简介]杨光(1978-),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助理研究员,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专门史博士,研究方向:民族史、经济史。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明清以来黑龙江下游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项目编号:12E020; 2014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产业融合视角下赫哲民族文化旅游演艺开发研究”。

一、拉哈苏苏海关设立前的历史背景

历史悠久的拉哈苏苏(现同江)曾是赫哲族世居地之一,自从清代中期以来外来移民的不断涌入,拉哈苏苏社会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出现繁荣的景象,给对外贸易发展带来良好的契机。

(一)晚清时期拉哈苏苏社会经济的兴起

光绪三十年(1904),虽地处偏远,但濒临沙俄,具有外贸地理优势的拉哈苏苏,吸引着一些头脑灵活、具有商业意识的汉族商人前来投资开店。拉哈苏苏为赫哲语,指老屋,原为赫哲族世居地之一。当越来越多的汉族移民涌入后,当地的民族结构发生变化,汉族移民投资开设的私人店铺开始仅为零星几家,专为开展对沙俄贸易而开设。受利益趋使,移民开设店铺逐年增多,商人原籍也扩大到广东等地。交易主营关内日用品、农作物与赫哲族土特品相互间的买卖,对于赫哲族社会的商品流通具有重要意义。

光绪三十二年(1905),拉哈苏苏临江州地区有十余家店铺,而最为兴盛的则是旅店业。[1]清政府在宣统二年(1910)夏成立商务会。拉哈苏苏商肆兴起,带动了更为偏远的黑龙江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据清朝学者曹廷杰考察海参崴、伯力、双城子、红土岩、彦楚河(现大部分多归属于俄罗斯地区)五处,汉族移民商人开设的“坐商”林立,“大小肆点三百余家,各立门市,坐贾营生”[2]。

(二)沙俄对拉哈苏苏的强占

拉哈苏苏作为通商口岸有近百年的历史。而沙俄在黑龙江地区的贸易活动从1871年就开始了,当时主要是从松花江运送各种商品。拉哈苏苏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即为黑龙江、松花江汇合处,在江河货运中具有先天优势且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被称为“三姓险要,吉江两省水陆门户”。[3]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展,1904年拉哈苏苏地区成立了各种商号与俄国商人进行贸易活动。

早在清政府允许中东铁路公司船只航行松花江之前,沙俄的船只已多次闯入松花江。19世纪下半期,沙俄大举侵略我国东北地区,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土地被沙俄强占,原来属于中国的内河黑龙江逐渐成为中俄边界河,其战略地位渐显重要,而拉哈苏苏所处的要隘更是重中之重。面对沙俄对拉哈苏苏频频进犯,1882年清政府在拉哈苏苏附近地区增设协衙门,添设官兵,加强对沙俄的防卫力量。1896年,“俄人乘我边陲空虚,越界设关,稽查出入口货物,征收捐税。俄国既未照会清朝政府,地方官吏也没有揭报中央。”[4]1898年7月,三姓副都统衙门奏报吉林将军称“五月十八日据戍守黑河口卡伦(即今黑龙江省同江市三江口)防御喜升报呈”,沙俄“巴拉噶子船使二只计令停泊二十余日,五月初九日到卡声称“江水过浅,不能上驶”,打算在江南借地一段,“长十丈宽五丈,盖房数间”,“以三年为期”。俄船已在欲停泊之南岸,“挖有地窨子一座”,“内筑土炉,以备烙做咧吧,以充兵食”[5]。

可见沙俄已看中此处水路畅通的地理位置优势,以“借地”为名,谋划长期强占该地区。同时,沙俄还派遣官兵在拉哈苏苏屯江岸肆意占地建房设库,用于看管转运松花江中东铁路的钢材、木料等。1899年,沙俄已在拉哈苏苏建立所谓的“库房”40余间,但是还继续以各种借口,如帮助修建关帝庙,实则以扩大强占拉哈苏苏为目的。至1900年,仅沙俄中东铁路公司在拉哈苏苏占地两年多,建立房屋80余座。

随着沙俄侵占拉哈苏苏土地越来越多,为使侵占合理且合法化,1902年,沙俄自行出台了《俄人租拉哈苏苏荒地草约》,即“吉林三姓所属拉哈苏苏地方,俄人拟租荒地,作为轮船码头及田庄牧厂。已酌议草约章程,请饬部核议。”[6]对于沙俄这种恶劣的强租要求,当时的吉林将军长顺没有采取强硬回绝,而是模棱两可,这更加纵容了沙俄侵占拉哈苏苏设关收税的步伐。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俄人乘我边陲空虚,越界设关,稽查出入口货物,征收关税。当设关时,俄官既未照会我将军、都统,而地方官亦未揭报”。[7]但是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对于侵占中国主权,无视中国关税权的野蛮做法置若罔闻。直到1902年清政府才意识到俄国越界设关的严重后果。虽然当时三姓副都统在拉哈苏苏查收俄国来往船只的关税,吉林将军也多次向俄方提出裁撤俄国税关,但是俄方多加狡辩,依然我行我素。据徐世昌的《东三省政略》记载,俄人当时在拉哈苏苏“占地建房,布置整齐,税关附近,俨然市区”。[8]

二、拉哈苏苏海关设立后由英国长期独占

《辛丑条约》签订后,为了偿还巨额债款,清政府决定增设海关,以关税为抵押来还债。1909年7月1日,哈尔滨海关税务司葛诺瓦洛夫通告,即日起在哈尔滨及三姓设立江关,在拉哈苏苏设立关卡稽查。[9]即意味着在黑龙江地区沿着松花江自上而下增设哈尔滨、三姓和拉哈苏苏海关,其中拉哈苏苏海关正式建立于1910年。

新增的三处海关中,拉哈苏苏建立时间最晚,位置最为偏远,名气也相对较小,但是该地区历史悠久。史料记载,西周时期,拉哈苏苏地区隶属于肃慎部,唐朝时期属河北道黑水府所辖,辽代属东部道五国部,明朝时属努尔干都司,清朝时期归属于吉林将军下辖的三姓副都统辖区。

拉哈苏苏海关自英国人初设起就带有浓重的殖民主义色彩,而海关的日常管理也由英国人负责。作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理所当然地应拥有海关自主权,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早在1843年被迫签订的《海关税则》,关税自主权就已被剥夺。而《天津条约》的签订,更是强化了海关殖民地性质。尤其是海关外籍税务司制度出现,半殖民地性质的海关开始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

拉哈苏苏海关设有总办、处事长、签字手、文书、技师等岗位,人员国籍复杂,主要为英、中、俄、日籍。1910年,中俄松花江自由行船章程成立。[10]依据该章程,海关负责沿江上下30华里过往大小船只的检查、验收、收税等工作。据《拉哈苏苏分卡暂行试办章程》规定:“凡由黑龙江开来之船欲往上游者,到拉哈苏苏时,必须将该船舱口单两份呈验。该船所载货物暨标识、件数等事情,均需于单内一一注明;并起运之处、起往之处,每处各具一单。由本卡将舱口单于货物核对后,一份存于本卡备查,一份由本卡签名盖印,用函封固。交给船主和与该船有责任之经理人,到经过之第一关呈递。如有事故,即由本卡于此单内注明。”[6]英国霸占拉哈苏苏海关长达21年,其间共收到税款达630万~820万大洋之间。[11]

三、日本对拉哈苏苏海关的强行接管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东北地区,以武力强行接管了拉哈苏苏海关,并按照日本关东军所制定的“税关官制”、“税关分科规章”和“税关管辖区域”规章制度来进行管理。这些管理制度,从机构到人员的设置都直接为日本帝国主义服务,各关卡主要职务都由日本人来担任。同时,还大幅度降低了日货的进口税率,对于军用物资更是一路绿灯。拉哈苏苏海关已完全沦为日本的殖民机构。

从拉哈苏苏海关的设立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具有典型的殖民性特征,近代帝国主义国家利用海关对华进行政治、经济控制,拉哈苏苏海关成为帝国主义国家无视中国主权,推行殖民统治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参考文献]

[1]同江县志编纂委员会蓖江县志[M]鄙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201

[2](清)曹廷杰蔽鞑利亚东偏纪要[M]绷珊4允楠鄙蜓:辽沈书社,1985:37

[3](清)王肇鋐敝卸斫唤绲孛表[M]鼻宕边疆史料抄稿件本汇编(第7册):513

[4]征榷考•四征商关市[M]被食续文献通考(卷三十二)

[5]中国边疆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吉林省档案馆比姓副都统衙门为俄人欲在黑河口南岸借地盖房事给将军衙门咨文[C]倍北边疆档案选辑(103册)[M]惫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55-158

[6]步平,郭蕴深,张宗海,黄定边倍北国际约章汇释(1689—1919年)[M]惫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30—232,454

[7]光绪三十三年十月二十二日东三省总份徐、署吉林将军朱致外务部电

[8]徐世昌奔抢哈苏苏税关[M]倍三省政略(卷3)

[9]吕秀莲焙诹江地方简史[M]惫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254—255

[10]郭廷以敝泄近代史事日志(下)[M]北本:中华书局:1363

[11]胡珀贝雍照茏宕迓涞奖呓重地——以拉哈苏苏设治始末为中心[J]奔涯舅勾笱社会科学学报,2009(5)

(责任编辑:牟洪波)

猜你喜欢

清政府黑龙江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Write a caption
搁浅的富国梦——甲午战后清政府主导的第二轮开矿高潮(1895—1899)
新军:清政府的掘墓人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黑龙江 首推医改问询制
黑龙江出版集团
黑龙江、阿穆尔河下游之旅
浅析晚清政府灭亡的军事经济原因
清政府在西藏用兵驻军及其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