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视域下广府文化的当代价值
2024-06-28赵诗敏
【摘要】广府文化蕴含古老而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在中华传统文化视域下审视广府文化形成发展的轨迹,深挖积淀的历史底蕴,阐释其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是凸显非遗广府文化价值意蕴的新视角。广府文化在当代对于培养专注如一、坚定执着的品格,增强民族凝聚力与文化自信,推进湾区经济文化发展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发挥着重要的价值优势,对推动广府文化有效继承,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广府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4)21-0133-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1.040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大会报告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邃的内涵,凝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与精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1]这一核心观点深刻地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塑造人的品格上所展现出的卓越才智。在积极推广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府文化,需要我们深入地发掘和研究它的来源与价值,在当今这个时代继续继承和发展。
一、广府文化的历史渊源与意蕴功能
广府文化是岭南文化的显著标志,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广府文化继承了中原汉文化的深厚和辉煌,又吸收了本土文化的精华,在一代代的传承中,不断相互交融和发展壮大,尽管历经风雨变迁,依然蕴含着深远的意义和显著的社会作用。
(一)广府文化的深厚历史背景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中原人大批涌入岭南,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理念、先进的生产工具、工艺等。广东特殊的地理与社会环境,为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经历了两晋、两宋和明末三个移民高峰期后,广东地区最终成为南迁移民的终点站。他们带来了中原和其他地区的文化特色和文化群体,这些移民与当地的文化思潮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和融合,广府文化在逐渐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下几个显著的特质:首先是开放包容,广府文化接纳了来自不同地域和文化的元素,展现了其宽广的胸怀和包容性;其次是寻根问祖,广府人民对家族历史和传统有着深厚的情感,重视传承和尊重祖先;再次是爱国图强,广府文化强调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以及对国家发展的贡献;接着是开拓进取,广府文化鼓励创新和探索,追求进步和发展;最后是敢为天下先,广府人民勇于尝试和冒险,敢于挑战传统和权威。这些特质共同构成了广府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宋明时代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达到了巅峰,同时也是广府文化快速发展到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主要是由以下两个核心因素所决定的。一是广府的理学思想体系形成。15世纪中叶,陈献章开启了岭南理学引领有明一代思想潮流的先河。继陈献章之后,岭南理学的中心,转移到了西樵山上,西樵四书院的建立,是广府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同时也为广府地区的明清书院教学树立了典范,长期以来一直是广府学子的精神殿堂。二是广府宗族制度的改革。在宋朝,随着新政权逐渐稳固和稳定,家族制度的重建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理学家张载、程颐、朱熹等人所强调的,通过祠堂、宗子、族田、谱系等手段来重塑家族制度和维护社会秩序,正是宋元明清时代宗族制度的核心思想。明嘉靖年间,“大礼议”的推恩令改革祭祖制度,广府地区普及宗祠,祭祀始祖、先祖成为普遍现象。随着广府方言、品性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标志着广府文化已经步入了一个全面成熟的阶段。
(二)广府文化的深刻内涵与功能
广府文化是一种民系文化,广府民系是指岭南地区以粤语为母语,具有较为相同的文化、风俗的民系,而广府文化在广府民系逐渐被认可以及广府民系观念逐渐形成的背景下,逐渐归结为一种相对统一的独立文化[2]。广府文化作为广府人生活的见证,承载着丰富的民俗资源,并在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展现了五大功能:激励、团结、教育、指导和支持。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对其物质形态和精神内核中隐藏的文化价值和功能进行重新审视,具有极其特殊和重要的意义。
第一,建筑。例如广东省江门市的开平碉楼,大多为宗族或村落集体营建,具有防卫居住功能。每逢土匪来袭或者洪灾突发,人们便举家暂居碉楼之中。20世纪初,大量华侨回乡探亲,并将西方的建筑元素融入其中,深深体现了东西方在建筑艺术上的交流。百年来,开平碉楼激励着广府人共同守卫家乡,团结一致,兼收并蓄。
第二,方言。语言是连接文化的桥梁,广州方言不仅是广府民系的显著文化标志,同时也是广府文化的核心部分。“同音三分亲,同声一家人”这句俗语生动地反映了粤港澳大湾区居民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该地区坐落在广府方言文化的核心区域,珠江三角洲是其主要的文明交流中心。大湾区居民共有的语言特色和文化记忆,使这里成为广府文化现象的典型代表。对广府人而言,粤语不仅是沟通工具,也是一个族群的身份认同,更是一种凝聚力和历史文化传承,而这也是新时期呼唤本土“根”“魂”的使命所在。
第三,精神。作为中国现代民主革命的发祥地,广府是著名的革命圣地,这里有许多著名的革命遗迹,也有许多著名的名人事迹。从虎门炮台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再到广州农会讲习所,多少英雄豪杰,在旧中国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虽屡遭救国救民之难,却始终奋起抗争、探索,因而激起了富裕民的爱国热忱与进取之心。另一方面,重视教育又是广府人的传统,明清时期,广府地区书院激增,培养了大量科举人才。自近代起,广府地区涌现出许多在科学和工程领域的领军人物,并孕育出了中山大学、香港大学等著名学府。由此可见,广府地区历代重视人才培养与家国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
第四,民俗。广府文化不仅拥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遗产,如民间文学、古代传说、歌谣和谚语,还涵盖了民间造型艺术和各种文艺活动。其中广府传统手工艺“三雕一瓷一彩一绣”久负盛名,反映着广府人民“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广府文化的符号,成为一种群体无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着广府人的文化心理,而这种群体潜意识又具有稳定传承的机制和高度的凝聚力。
二、广府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深层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伦理规范,与时俱进地继承和创新,让中华文明永远焕发出它的魅力和时代的风采”[3]。通过对广府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思想观念、“爱国图强”的人文精神、“敦亲重义”的伦理准则进行剖析,可以发现“和而不同”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本质。
(一)“和而不同”的思想观念
中华的传统文化一直倡导“兼收并蓄”的理念,这不仅培育了各民族之间的“大一统”的价值观,还为中华民族的和谐、包容、文明交流和和平发展奠定了历史基石。“和而不同”的广府文化思想观念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理念都强调了包容、尊重与和谐相处。广府文化注重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维系,强调个人与社区的和谐共处,这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在广府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思想观念强调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要相互包容、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即使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也能和平共处。《礼记·中庸》曰:“喜怒悲悦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即中庸是最高尚的道德,要求在各种复杂矛盾的环境中,能够保持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理念,主张在确定社会等级时,应依礼行事,并努力减少不同等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广府文化是中原移民与广府本地居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相互交融而诞生的,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广府文化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吸收了不同民族的特色,体现出了它的开放性、包容性。黄佛颐《珠玑巷民族南迁记》引《东莞英村罗氏族谱》手钞本曰:“各姓子孙,贫富不一,富者建祠奉祀,贫者同堂共餐,各沾贵公之泽,万代永不相忘也。世世相好,无相害也。”由此不难看出,和衷共济的思想观念引导广府人与外来人世世代代和谐共处,“和而不同”不仅为广府地区“多元一体”提供了指导,而且也是广府人民和睦相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价值准则。
(二)“爱国图强”的人文精神
爱国主义不仅是民族精神的中心,更是连接中华民族团结努力和永不言败的精神纽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一直是一种崇高的道德观念,强调个人的利益应服从国家、民族的利益,强调个人的奋斗应与国家、民族的兴盛相统一。而广府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深刻地承载了这种爱国主义精神。
广府人自古以来就以勤劳、勇敢、务实著称,他们注重家国情怀,重视社会责任,注重个人的修养与奉献。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广府人为了顾全大局、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面对外敌入侵时,广府人铮铮铁骨,不惜壮烈殉国。抗日战争时期,余程万率八千广府烈士死守常德,抵挡日寇三万精兵长达12天;淞沪抗战,蒋光鼎与蔡廷锴,率领以广府人为主的19路军多次打败打退日军的疯狂进攻,迫使日军四度换帅;1938年武汉保卫战,李汉魂率领以广府人为主的六十四军歼灭日寇1万多人……广府人视死如归,守卫家国,展示出了中华民族的风尚与风骨。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广府人表现出深厚的敢为人先精神,广府人康有为、梁启超及其追随者在1898年刮起了一场改革风暴——维新变法。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的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变革,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对中国影响深远。广府人郑观应提出一系列富国强民的方略,在当时发挥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国父孙中山及其追随者,通过屡败屡战,坚韧不屈,最后终于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制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以新的生产关系代替了旧的生产关系,为中国立下不朽的丰功伟绩,堪称爱国报国的典范。
(三)“德义并行”的伦理规范
作为中国思想史中重要的原生概念之一,“德义”不仅在整体上奠基了中国文化的人文走向,决定了中国伦理型文化的特质,更塑造了中华民族崇德向善的精神品格,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气质。广府文化弘扬了传统的价值观念,如孝道、礼仪、勤俭等,这些传统价值观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历史上的广府地区人口密度极高,但这并没有阻止外地移民前来定居,反而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这里展现出了和谐共生的景象。探究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可以发现广府文化在强调道德和正义的重要性时,并没有排斥合理追求利益的观念。这种文化不仅倡导将道德和正义置于首位,而且也关注经济利益的合理分配,关心企业和员工的合法权益。这种文化的包容性和实用性,使得广府地区能够吸引并容纳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们,共同创造一个多元而和谐的社会环境。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祭祀起源于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先贤思想的反思,逐渐演变成一种敬天祭祖的正式仪式,这也成了一种持续传承的风俗习惯。据《广州府志》记载:“二月二日土地会,大小衙署及街巷无不召梨园奏乐娱神。”广府人重视清明扫墓和祭祀,对于广府人来说,祠堂是家族血缘纽带最亲切的寄托物,也蕴藏着对祖先、对传统、对宗族的敬重。祭祖寻根这一仪式也是维系血脉相连的一族人的精神纽带,是以鲜明的民族性对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维系。
三、广府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推广价值
广府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支柱。在当前的国际背景下,社会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开放性,因此研究广府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显得尤为关键。在个人层面上,有助于培养专注如一、坚定执着的品格;在社会层面上,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与文化自信;在国家层面上,有助于推进湾区经济文化发展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个人层面:培养专注如一、坚定执着的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4]中国精神,这一深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脉络中的强大力量,历经岁月的洗礼与沉淀,在近现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中愈发璀璨夺目。《劝学》载:“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5]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广府的居民共同塑造了一种以团结、创新、拓展和进取为核心价值观的广府精神。它是一种凝聚着广府人智慧的精神力量。广府人在中原文化的熏陶下,在追求生存和发展的漂泊过程中,深刻体验到了民族强盛的重大意义,从而塑造了以“爱国怀乡”为核心的广府精神。广府文化精神摒弃广府文化中的糟粕而提炼精华,张扬了广府文化的先进气质和精气神。
自近代起,在两广地区出现了众多的爱国者和英雄,他们为了振兴中华,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做出过巨大牺牲,而孙中山是其中民主革命的领军人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6]孙中山对中国长期落后的状况深感痛心,他是最早提出“振兴中华”的人。革命的先驱们表现出坚定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最终成功地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终结了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君主专制体制。
许多对中国工商业发展产生影响的民族企业家,例如唐廷枢、徐润和郑观应等人,展现出敢于领先的创新和创业精神,与这个时代一同前进和发展。
对个体来说,广府人应当将他们敢于走在前列、矢志不渝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实践中培育专注如一、坚定执着的品格。当下,我们的任务是延续先辈们的心愿,建设广府地区的梦想家园,传承红色的血脉和基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在改革求新的过程中,勇于承担责任,不断地奋斗,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社会层面:增强民族凝聚力与文化自信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不同思想文化相互交织影响、社会思潮多元多变等问题,中华民族的崛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具体表现在大众对国情变化的认识不足、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怀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不强等,冲击着“文化认同”的思想体系。广府文化地区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承之地,更是弘扬和传承中华卓越传统文化的核心所在。广府文化以家族、血缘为基础,形成了较强的国家认同意识,特别是对文化传统的维护,加强民族团结与团结。广府文化所倡导的观念与伦理,会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强有力的影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它能增强国家的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加根本、更加广泛、更加深刻、更加持久的信心。”[7]文化自信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展示一个国家的国力、树立一个国家的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广府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有着很高的契合性,并表现出一种“个人与社会合一”的价值取向。
在社会方面,一是通过健全文化公共服务系统,举办具有广府特色、富有广府特色的广府民俗展览,举办广府特色书画展览,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二是通过强化广府文化、市场监督等措施,促进广府文化产业的发展;三是要从网络文化产品与内容的优化、网络信息的有序流通等方面构建广府文化的清朗网络空间。三方合力,形成开放包容,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的广府文化社会气氛,既能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又能保证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将广府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可以激发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基因,为其构建一个稳定而富有创新精神的文化交流平台,进一步激发民众的文化自觉,多维度地增强文化自信,从而更深层地推动整个社会的整体进步与发展。
(三)国家层面:推进湾区经济文化发展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高质量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既是培育新时代国家综合能力的重要路径,也是强化对外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适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与挑战,强化我国文化软实力已成为重要的时代使命。以中华传统为基础,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树立负责的民族形象,是中国文化“软力量”提升的重要途径。[8]
广府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的非遗资源,如粤剧、广绣、广彩、牙雕等,这些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了人们对生活和情感的表达,合理的利用可以有效地推动湾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把非遗和旅游结合起来,既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需要,又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因地制宜开发广府非遗资源,创新性地开发生产性保护基地模式与非遗旅游模式,不仅能增强广府非遗传承实践活力,还能促进湾区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广府地区实现乡村振兴,为地方经济的繁荣做出贡献。
另一方面,文化人才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只有有了强大的文化人才,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才会更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体现在一个国家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文化人才队伍,尤其是有一批有影响的文化大家。从古至今,广府人在海外进行商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通过与其他文化的互动和交流,逐步将广州的饮食文化、行为方式、心理范式、价值取向等传播到全球各地,从而构建了广府文化的国际传播体系。广府人作为传播广府文化的主力军,以国际多边合作为重要平台,展开了形式丰富多样且富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
新时代背景下,应当多措并举培养广府文化人才。一是支持广府文化产业的发展,鼓励人才在广府文化领域进行创新和创业。建立相关的产业基地和孵化器,为广府文化人才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资源支持。二是应当加强与国际文化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广府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和认知,培养中西结合的广府人才来讲授广府文化,提升广府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带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文化保障。
四、结语
广府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在新时代彰显出历久弥新的独特魅力和当代价值。广府文化独特的意识形态与教化因子,为树立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文化资源与材料,是培养民族文化自信的核心文化基因。它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社会的宝贵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广府文化,不仅可以弘扬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以广府文化滋养个人个性,加强本民族的凝聚力与认同,提升中华文化的信心,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为世界展示中国的立体形象,提升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构建广府学——开展广府、广府人、广府文化三位一体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20.
[4]王浩,姚雪青,强郁文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4-03-04(008).
[5]荀子.劝学篇:荀子[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6]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1-12(01).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4-16(01).
[8]郝园园,双传学.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8(6):65-71.
作者简介:
赵诗敏,女,广东珠海人,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