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所能者无所求 : 晴雯 “ 心比天高 ” 新解

2024-06-28朱聪颖时美倩子叶竹青

今古文创 2024年20期
关键词:对抗性

朱聪颖 时美倩子 叶竹青

【摘要】以往学者多从“反封建”“追求自由平等”等角度阐述晴雯的“心比天高”,本文立足微观视角剖析其“心比天高”的性格体现与具体指向,从晴雯与袭人、小红的对比以及从“黛之影”的角度探讨“心比天高”的内在原因及其艺术形象的独特性。“心比天高”的外在表现是晴雯的对抗性,她以庞大而顽强的自我对抗自己瞧不上的奴才与主子;“心比天高”的内在原因是无所求,她不追求婚姻或事业,以赤诚无私之“憨”、痴心傻意之“勇”陪伴宝玉。晴雯兼具儒家君子的气节和道家的“不争”精神,她亦儒亦道的性格底里与宝玉性情相投,她对宝玉的感情是亲密无间的玩伴之爱。她群而不党,无欲则刚,她有所能,而无所求,这是她真正的“心比天高”。

【关键词】对抗性;无所求;无欲则刚;群而不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0-005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0.017

在《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中,晴雯以其“心比天高”的性格特点,成为众多学者和评论家研究的焦点。多数学者认为,“心比天高”体现了她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和追求,将其视为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的典型。①也有学者认为,“心比天高”体现了她对命运的不屈与抗争,奉其为不畏强权、追求自由平等的反封建斗士。②以上分析多从当代人的道德观、价值观出发,基于宏观视角阐述晴雯的“心比天高”,本文将深入文本细节分析晴雯的人格特质,立足于微观视角剖析“心比天高”的性格体现与具体指向,探讨“心比天高”的内在原因及其艺术形象的独特性。

晴雯的“反抗”并非是有意识地挑战 “规则”,而是对天生不受束缚的原始烈性的释放,她对主子、奴才都无差别地释放不满、表达真我,这并非反封建斗士的清醒自觉,而是朴素的是非善恶观的体现。晴雯具备儒家君子的气节与道家的“不争”精神,她虽有深情,却无欲则刚。她不同于袭人将对宝玉的感情转化为争取做妾资格的行动;也不像小红那样有很强的事业心,以出人头地为终极目标;也不似黛玉那般把不被允许的欲望寄托于诗意表达。她的“心比天高”恰恰是“有所能而无所求”。

一、“心比天高”的外在表现:对抗性

在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中,晴雯的名字共出现314次,远少于袭人的1143次,也少于平儿、鸳鸯等重要的丫鬟,但晴雯却排在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第一位,曹公虽没有写完《红楼梦》,却有始有终地写了晴雯的一生。曹雪芹给她的判词是: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挂。”(第五回)

“心比天高”最直接、最强烈的外在表现是晴雯的对抗性,她以庞大而顽强的自我冲撞于人间,对抗一切瞧不上的人和事。晴雯具备儒家君子的气节,她坦坦荡荡行正道,不与人争利却与人争气。

(一)对抗下人

晴雯如爆炭一般极具对抗性的性格是源自她瞧不上,对怡红院的同事,对贾府的很多事情,她都瞧不上。晴雯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她瞧不上坠儿偷盗的恶劣品行,瞧不上袭人、碧痕等背地里和宝玉“偷鸡摸狗”。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 勇晴雯病补雀金裘”这一章节中,宝玉房里的小丫头坠儿偷了平儿的虾须镯,晴雯立刻叫宋妈妈把坠儿带出去。在性格要强、赤诚刚正的晴雯眼里,内贼盗窃是片刻不能忍受的奇耻大辱,她打心底里瞧不上这样的腌臜事情。

大观园里人人都夸袭人贤良,但晴雯瞧不上袭人,原因她已经明说了:“你们那些偷鸡摸狗的事情打量我不知道呢。”在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这一章节中,晴雯讽刺袭人与宝玉“偷试云雨”,而后又借“碧痕伺候宝玉洗澡”之事,讽刺碧痕等人暗地里与宝玉“偷鸡摸狗”。晴雯不仅内心瞧不上此种行径,嘴上更是勇揭人短,她性情爽利、口角锋芒,瞧不上身边同事表里不一、言行相悖。

(二)对抗主子

晴雯不但瞧不上同一圈层的同事,她也瞧不上主子。她敢于对抗宝玉的少爷脾气,敢于对抗王夫人的雷霆之怒,她在压力面前从不屈服,顽强地保持君子的气节。在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这一章节中,她不小心跌了扇子,被宝玉训了几句,便和宝玉吵了一架。晴雯的愤怒与对抗,是因为宝玉乖张偏僻、不拘一格的性格为她提供了自由发展本性的环境。宝玉内心没有尊卑贵贱之分,和身边的丫鬟如同龄伙伴一样相处,但别人再怎样自由,也把尊卑二字谨存于心,只有晴雯真正抛却了尊卑。

在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矢孤介杜绝宁国府”中,因傻大姐在大观园中捡到一个“绣春囊”,王夫人以雷霆之怒做出抄检大观园的决定,由王善保家的具体执行。面对查贼一样践踏尊严的行为,只有两个人表现出反抗的姿态,晴雯明知此事是冲她来,却仍然以桀骜不驯的爆炭性格消极抵抗。晴雯摔箱与探春摔掌是大观园儿女勇敢的反击,奏响了锐利、粗粝、沉重的哀乐。

二、“心比天高”的内在原因:无所求

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一书提到,袭人自始至终在坚决战斗中,而她的战斗从来没有金鼓杀伐之音。晴雯则是置身于战场之中,游心于杀伐之外。③正如贾母的丫鬟鸳鸯所说,老太太活着一天,她便服侍老太太一天,晴雯也是如此,她当一天和尚便撞一天钟。晴雯具备道家的“不争”精神,她是随遇而安的自得者,她不追求婚姻与事业,她是有所能而无所求,既无所求便无欲则刚。

(一)不求婚姻:晴雯与袭人的对比

晴雯与袭人是怡红院的大丫鬟,是与宝玉一同长大的玩伴,但二人的心性与追求截然不同。袭人以温柔和顺之“贤”规劝宝玉,她的体贴是担当宝玉之妾的自觉行动。晴雯以赤诚无私之“憨”、无欲则刚之“勇”陪伴宝玉,她的“不争”精神与宝玉的“乖张偏僻”相得益彰,她对宝玉的关爱是对亲密友爱的珍视。

1.晴雯:珍视亲密友爱

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是晴雯的第一次出场,她见宝玉从薛姨妈处宴饮归来,似有几分醉意,便急忙迎上去,笑着埋怨他:

“好,好,耍我研了那些墨,早起高兴,只写了三个字,丢下笔就走了,哄的我们等了一日。快来与我写完这些墨才罢!” (第八回)

脂砚斋在此处批注“娇憨活现”四个字。“娇憨”指的是赤诚无私、毫无心机的小女孩儿,在大观园的小姐中,有一位“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的娇憨女儿,那便是“憨湘云”。在大观园的丫鬟中,唯有与宝玉从小一块儿长大的晴雯,是真正的“娇憨”。她心内无私,毫不避嫌,她对宝玉的关心爱护是对亲密友爱的珍视。晴雯并不在意宝玉乖张偏僻的原因或后果,她只是出于天真烂漫的小孩心性,想让自己的小伙伴开心快乐。

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 勇晴雯病补雀金裘”这一章节中,集中展现了晴雯对宝玉的爱。贾母赏了宝玉一件雀金裘,让宝玉第二天正日子穿出来。偏偏第一天雀金裘被手炉里的火烧了一个窟窿,宝玉因害怕长辈责怪而唉声叹气。衣服的材料只有她一人认出,而“界线”这种精妙的织补方法,也只有她一人会做。此时晴雯正在高烧,她整整补了一夜,“只听自鸣钟已敲了四下”还要“用小牙刷慢慢的剔出绒毛来”。如此精益求精,尽心尽力,既没有争取做妾资格的世俗目的,也没有邀宠攀附的功利考量,仅仅是为自己的好朋友排忧解难。

2.袭人:争取做妾资格

晴雯的缺点是“口尖性大”,她心直口快,轻则显得刻薄,重则得罪他人。譬如宝玉留给晴雯的包子和留给袭人的酥酪被李奶妈拿走后,袭人与晴雯不同的应对姿态,尽显袭人的稳重大度。晴雯毫不客气地挑明事实,气得宝玉要撵走李奶妈。而袭人则假托自己吃不惯酥酪,以息事宁人的办法令宝玉不生气。晴雯的肆无忌惮与袭人的温柔和顺既是性格的天然差异,也是追求不同使然。晴雯无欲无求便无所顾忌,袭人目标明确更须谨言慎行。

袭人尽心尽责服侍宝玉,心中眼中只有一个宝玉,对宝玉细心体贴,无微不至。袭人在初试云雨、规劝宝玉、与宝钗结盟、向王夫人投诚等系列行动中,把对宝玉的关爱落实为争取做妾的自觉行动,但不能因此将袭人归为伪善奸诈之人,争取做妾的行动与似桂如兰的内核并不冲突。诚然,晴雯的痴心傻意与袭人的争取做妾并无高下之分,这是不同人格特质支配下的不同人生追求。

(二)不求事业:晴雯与小红的对比

晴雯与袭人虽价值观不同,但二人都对怡红院有强烈的归属感,都不愿意离开宝玉,袭人以做妾为经营目标,晴雯则沉浸在“大家横竖在一处”的“痴心傻意”中,她不在乎做妾还是做丫鬟,也不在乎是否出人头地,她觉得待在宝玉身边就挺开心的,她是随遇而安的自得者。相比起来,小红是大观园最自由的人,她与宝玉不熟识,对怡红院没有归属感,她积极寻求实现自我的机会。

1.晴雯:随遇而安的自得者

晴雯是一个无家世可考的孤儿,十岁左右被贾府用人赖大家的买来做丫头,因为漂亮伶俐而得贾母喜爱。贾母认为晴雯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出众,于是将晴雯派给了宝玉。晴雯为宝玉研墨、贴字、为宝玉和林妹妹私下传递手帕、陪宝玉读书以及病补雀金裘,可谓红袖添香,两小无猜。晴雯一向“使力不使心”,她并未深入揣摩贾母的意图,她对做妾还是做丫鬟不以为意,对出人头地也无兴趣。

从晴雯的几次“懒惰”可窥见其对事业的无所求。比如黛玉去敲怡红院的门,晴雯没听出黛玉的声音,又嫌姑娘们总跑来怡红院闹得她不能休息,便使性子不开门,让黛玉和宝玉产生误会;又如宝玉淋着雨敲怡红院大门,晴雯因懒得去开门,最后导致宝玉发火、误踢袭人。晴雯懒散贪玩,但关键时刻却不顾病体,挺身而出。晴雯补裘就像黛玉葬花一样,葬花是黛玉挽留青春,补裘是晴雯修补富贵,但春意留不住,富贵难补不齐,大观园容不下一个痴心傻意的晴雯姑娘。

2.小红:积极向上的奋斗者

小红本名林红玉,因“玉”字犯了黛玉、宝玉的名,便唤作小红。她家是荣国府中世代的旧仆,父亲林之孝是荣国府的管家,这样的出身使她不甘心居于怡红院低等丫头的地位。小红在怡红院属于三等丫头,只能在园中干粗活。小红好不容易等到给宝玉倒茶的机会,却受到秋纹等大丫头的指责打压,当她意识到在怡红院没有上升机会后,便急流勇退,积极寻求别的出路。其一是以互赠手帕为媒,与贾芸定情;其二是凭借主动出击的魄力与出色的办事能力,调离怡红院,成为王熙凤的得力助手。小红是积极向上的奋斗者,她头脑清醒,苦心经营,晴雯是随遇而安的自得者,她痴心傻意,无欲则刚。

三、从“黛之影”看晴雯的“心比天高”

“影子说”是《红楼梦》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方法,从脂批到现代研究者,对“晴为黛影,袭为钗副”这一点的认识已成定论。晴雯与黛玉在容貌、才情、遭际、结局等方面存在深刻而微妙的联系。④晴雯既是黛玉的影子,也是一个独立而饱满的人物形象,她群而不党,含冤而死;她行正道,但走偏锋;她身为下贱,心比天高。

(一)群而不党,无欲则刚

晴为黛影,晴雯的命运映射着黛玉的命运,晴雯和黛玉最大的不同在于黛玉有欲望,而晴雯没有。晴雯孑然一身,群而不党,她既无所求,便无欲则刚。晴雯与黛玉容貌相似,皆是风流袅娜之美。黛玉是大观园当之无愧的“诗仙”,晴雯是大观园最出色的技艺女红。

晴雯的性情爽利、口角锋芒相较黛玉有过之而无不及。林黛玉刻薄是因为她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病弱之躯困住了她才华横溢的心灵,与宝玉的爱情更是不被允许、不可言说。黛玉的刻薄多是以试探宝玉的心意为目的,在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之后,她和她周围的环境、和大观园姐妹的关系整体而言是和谐的。但晴雯不同,她的刻薄不是俏皮,而是锐利,像刀锋一样锐利,她对抗言行相悖的同事,对抗折辱人格的主子。她既有高超的针织技艺,又没有对婚姻或事业的欲望,因此无所顾忌,肆无忌惮。

(二)含冤而死,爱的完成

晴雯是含冤者,她是《红楼梦》前八十回最后一个死去的人,也是唯一一位喊出自己深情与冤屈的人。她死前对宝玉说了一段掷地有声的话,喊出了自己的清白与冤屈。黛玉是了断者,泪尽而亡,万物归一,恩怨终止,尘缘已了。黛玉之死是对宝玉爱的结束,而晴雯之死则是对宝玉爱的完成。

曹雪芹写晴雯之死,是在第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 美优伶斩情归水月”。晴雯在病得奄奄一息时被赶出大观园,宝玉偷偷出来看她,二人做最后的告别。晴雯去世后,宝玉写了一篇《芙蓉女儿诔》来纪念晴雯,这是《红楼梦》中唯一的一篇悼文。晴雯之死是黛玉之死的预演,《芙蓉女儿诔》是悼晴雯亦是悼黛玉。黛玉父母双亡,身体羸弱,以“还泪报恩”为使命,终泪尽而亡。作者从“葬花吟”的长歌当哭,“宝玉挨打”的痛惜不已,“紫鹃试玉”的急痛忧愤等情节一次次描述黛玉的“眼泪还债”,为其最后的悲剧结局做铺垫。⑤

黛玉对宝玉的感情是基于共同价值观的知己之爱,而晴雯对宝玉的感情是亲密无间的玩伴之爱。宝黛二人的追求是不被礼教所允许的,其心意是不可言说的。晴雯正相反,她有深情,却无欲则刚,她本来无一物,无处惹尘埃。晴雯与宝玉诀别时的控诉,更验证其“痴心傻意”“坦白无私”。在所有与贾宝玉有情感关系的女性里,只有晴雯勇敢地说了出来,黛玉的死是对宝玉的爱的结束,黛玉泪尽而尘缘了,晴雯的死则是对宝玉的爱的完成,晴雯含冤控诉,把自己的深情宣之于口。

四、有所能者无所求:心比天高

晴雯具备儒家君子的气节,她胸怀坦荡,重义轻利,她身上还有道家的“不争”精神,无欲无求,随遇而安。晴雯的“心比天高”直接体现为极强的对抗性,“心比天高”的内在原因是“有所能者无所求”。晴雯是有所能者,是贾母眼中堪当宝玉之妾的人选,但却置身于战场之中,游心于杀伐之外。她不追求婚姻,对宝玉的关心爱护是对亲密友爱的珍视,她不追求事业,是随遇而安的自得者。

晴为黛影,她和黛玉一样有深情,而黛玉有欲望,她却无欲则刚。她像刀锋一样锐利,对抗言行相悖的同事,对抗折辱人格的主子,她既有高超的针织技艺,又缺乏对婚姻或事业的世俗欲望。她在将死之际把自己的深情勇敢地说了出来,含冤控诉,宣之于口,为自己的“痴心傻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晴雯最难得的不是她的清白,而是她有所能而无所求,这是她真正的心比天高。

注释:

①袁宪泼、杨美龄:《晴雯形象塑造的骚赋渊源考论》,《红楼梦学刊》2013年第5期,第269-280页;王奕人:《浅析〈红楼梦〉中晴雯形象的自我意识觉醒》,《作家天地》2023年第12期,第27-29页。

②陈桂声:《划破乌云浊雾的理想之光——论晴雯》,《红楼梦学刊》1995年第4期,第203-218页;李子芯:《身份认同视角下晴雯悲剧命运探析》,《名作欣赏》2011年第23期,第97-98+149页;张妙珏:《肝胆只此验天心——〈红楼梦〉中晴雯形象之探微》,《名作欣赏》2022年第5期,第37-40+45页。

③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北京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第24页。

④刘奕男:《从“黛之影”谈〈红楼梦〉的人物塑造》,《红楼梦学刊》2020年第5期,第298-316页。

⑤蔡义江:《蔡义江点评〈红楼梦〉》,团结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作者简介:

朱聪颖,女,硕士,青岛城市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文化传播。

时美倩子,女,青岛城市学院教师,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

叶竹青,女,硕士,青岛城市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

猜你喜欢

对抗性
巧用心理策略 化解语文课对抗性矛盾
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训练特征和实战技巧研究——以网球为例
篮球运动的高对抗性与兴趣的关系探析
浅谈篮球运动中的对抗及训练
西双版纳橡胶技术和产业发展带来社会对抗性分析
缺乏阳刚的男孩子要多参加对抗性运动
关于羽毛球教学中多球训练的探讨
极限飞盘在北京市国际高中开展的现状研究①
技战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
论刑事诉讼的结构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