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在高中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2024-06-26林靖
作者简介:林靖,1991年生,广西南宁人,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学课程教学与改革。
摘 要:班级文化作为育人的主要载体,是优化班级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对高中生的成长与成才有着重要作用。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应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学科育人视角剖析生物学在高中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同时,教师要依据高中生的心智特点,以赞赏生命、理解生命规律、体验生命、敬畏生命等四个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为导向,着力优化班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构建路径,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关键品格和必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生物学;班级文化;核心素养;学科育人;高中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11-0060-04
班级文化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具有目标引领价值的标准和行为规范,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精神文化等四个方面。班级文化建设的目的不仅要培育具有道德理想、道德信念的社会栋梁,更要使学生在班级文化的熏陶下形成满足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生更关注内心感受,自我意识、个人荣誉感更强。同时,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大,学生心智不成熟,容易因学业不理想而出现情绪波动,或因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弱而产生不良情绪。这些是班主任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需充分考量的学情。
当前,核心素养理念赋予了学校班级文化建设新的内涵与意义。同时,教育部于2017年颁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指出,要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的特点,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各门课程教学[1]。生物学是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也是蕴藏丰富育人元素的学科之一,建设具有生物学科特色的班级文化,既可发挥学科育人的主阵地作用,又能丰富班级文化的内涵与形式,更重要的是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可将学科育人元素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使学科教学的课堂成为学生知识学习与德行培育的重要场所,以实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正确价值观念的目标。因此,将生物学中的特色育人元素融入班级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生物学在高中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一)能够提供严谨有趣的育人素材
生物学是一门探索、发现客观生命现象与生命规律的自然学科,涵盖了植物学、动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分支学科,小到微观的细胞与分子,大到整个生物圈,都蕴藏了丰富的生物学知识。这些神秘、有趣的知识和对知识的实验探索可以满足高中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班主任可借助生物学的实验素材设计多样化的班级主题活动,将生物学科的特质融入学生的生活与内心世界,以其价值引领学生多元化发展。
(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生物学课程是一门注重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在现实生活背景中学习的课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农业生产等息息相关。如,食品中微量元素的摄入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发酵技术在日常生活与食品领域中的应用、家庭盆栽与农田经济作物的种植原理与影响因素、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濒危动物保护的措施等,这些都与生物学知识有密切关联,说明生物学是一门为生活服务的学科。这些知识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素材库,能够成为推动中学生道德品行、价值观念成长用之不竭的宝藏。而且,当前一些社会性科学问题接连发生,学生可借助生物学知识对之进行推理、解释、评价,甚至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不仅如此,生物学教材中还有关于生物学职业介绍的内容,有助于学生进行科学的成长和职业生涯规划。
(三)具有无可替代的借鉴价值
生物学展现了生命演变与进化的历史,特别是人类与自然界中众多生命的活动轨迹,其中蕴含着生命自我生存、自我认知、自我发展的哲学。从宏观角度来看,人类文明是人类与其共存的环境相互作用、协调下不断发展、前进的成果,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间既存在竞争的艺术,又存在友好共处的智慧。从微观的角度来看,生物体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细胞通过新陈代谢获得物质和能量,细胞经历分裂、分化、衰老等生命历程。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生物学都对人的发展有借鉴意义。教师可挖掘隐藏在这些生命现象及规律中的德育元素,将之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使之成为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媒介,为提升学生个人精神修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生物学育人价值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实现
生命是生物学科知识的核心主题之一,以“生命”作为核心词构建班级文化,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命的意义,培养学生尊重、爱惜生命的态度,增进学生之间的理解与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一)以“赞赏生命”构建班级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班级和宿舍的环境文化,是一种外显、可视的班级文化,包括班服、班旗等内容。生物界包罗万象,奥秘无穷,一些知识、现象能引人入胜,正是构建班级物质文化的素材库。如,生命的“建筑师”蛋白质,其复杂的空间折叠结构和相关的功能,有助于启发学生客观认识现实世界。
生命独特的构造及其象征意义均可让学生感受生命之美,通过“赞美生命”可使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更贴近生命的本源。如,在实践过程中,笔者指导学生制作叶脉书签和植物标本,绘制神秘海洋生物的画报,印刷或手绘蛋白质四维空间结构、DNA双螺旋空间结构手工画,然后用这些作品装饰教室的墙面,让学生直观欣赏生命的结构之美。又如,笔者研发的“生命绘本”班本课程,指导学生以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记录日常生活观察发现的有价值的生命体与生命现象,并写下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笔者还利用植物的向性运动知识——向光性,让学生自选绿色盆栽置于窗边养护,植物的生长会出现向光性,引导学生感悟植物向阳而生的生命特质,赋予班级积极向上的氛围;或选择具有改善空气、吸收和分解有毒物质等功效的植物装饰教室,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视觉体验,感受生命的力量之美。通过让学生赞赏生命的独特价值和无限可能,笔者所带班级的学生都能珍惜和尊重每一个生命体,增强了对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践证明,以“赞美生命”推进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不仅能够突显班级文化的特色,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尊重生命的意识。
(二)以“生命规律”订立班级制度文化
班级制度文化是约束班级学生的有力指挥棒,师生合作制订班规、纪律准则,可使学生认识到班级制度对维护班级整体秩序、规范个人行为、保证班级有序发展的重要性。从生物学角度看,大到生物圈,小到细胞,其结构与功能能保持相对稳定,是内部调节机制发挥协调作用的结果。班级的每一名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与发展需求,就像是一个细胞,所以借鉴自然界中的生命规律建设班级制度文化,更有利于班级的优化管理。
如,笔者将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和生态平衡的原理知识,作为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素材。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将班级比作一个生态系统,师师、师生、生生是这个系统中的三种结构关系,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实现相互联系与作用,维持班级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运转。若生态系统中各因子受外界环境的作用与影响,而超过本生态系统自身适应与调节的能力时,就会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处于失衡状态[2]。由此可见,让学生意识到作为班级一员遵守学校规则的必要性,是班主任应有的责任与义务。又如,笔者在主题班会中借助生态学中“互利共生”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感悟,使学生形成在群体中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价值观念,以此约束个人行为,使学生都能遵守班级纪律。在制订班级奖励制度时,笔者利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适应与自然选择”的观点,节选达尔文《物种起源》中的文段与实例进行展示分享,以此激励学生奋发前进,不仅增强了教育效果,而且有助于学生实现个人价值。
通过上述实践,笔者充分认识到生命规律不仅包含个体的成长规律,也包括社会运行与发展的规律。通过借鉴生命规律订立班级的制度文化,能够引导学生既保持独立的人格和精神又可以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也为学生今后理解社会规则和秩序、适应社会环境奠定基础。
(三)以“体验生命”打造班级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班级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展现的是班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人际交往、思维方式及情感态度的状态。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学科,生命体与外界环境经过漫长岁月的磨合后,具有其独特的生存规律,这一规律是经历无数次的适应、进化、演变才逐步形成的。建设一个积极向上、有核心力量的班集体也是如此。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泼且具有敏锐观察力,注重个人内心的体验。体验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其指向个体的态度和价值,具有丰富个体心灵和促进人格成长的作用,还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情感特征,能够在活动中使学生达到知情意的统一[3]。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以“体验生命”为主题的班级活动,让学生认识生命规律、理解生命规律,最终认同生命规律所带来的意义与价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个人行为准则。
如,笔者开展生命电影赏析活动,首先播放科普视频《女人的一生》,向学生展现受精卵发育的全过程及女性从怀孕到分娩的身体状态变化,让学生以第三者视角观察生命诞生的奇妙过程,感受母亲孕育生命的艰辛,从而学会感恩父母,学会在亲子关系与人际交往中尊重彼此、换位思考。又如,笔者指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开展学术研究与汇报活动,分享神经系统下丘脑是调节人体的“生物钟”这一生物学知识,让学生深入了解身体的生理构造的同时,了解生物钟紊乱对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由此引发学生反思熬夜、赖床等不良习惯可能造成的后果,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珍惜生命、自律自强,这也有利于班级日常考勤的进行。另外,笔者还通过开展班级远足拉练活动,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让学生在长距离的远足运动中感受身体机能如呼吸频率、肌肉状态的变化,学会独立调节,以此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于挑战的精神。
以“体验生命”打造班级行为文化,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生命规律,而且要让学生获得对生命价值的认同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在活动实施前明确每一项体验活动的目的与价值。教师还应将积极向上状态展现给学生,以自身的行动践行“体验生命”行为文化理念,从而实现言传身教的效果。
(四)以“敬畏生命”塑造班级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是滋养班级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的一种隐形文化,它能够凝聚不同个体的意志,从而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价值与精神追求。在这方面,生物学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价值:一是生物学科学家致力探索生命的奥秘,逐渐揭开生命神奇而复杂的面纱,科学家的这种精神是学生应该培养的价值观和梦想追求;二是生命的诞生是遗传物质的传递,生命的演化是生物体与环境相互适应的结果,每个生命体都有其生命历程,这能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珍贵与脆弱;三是生物学认为每一个生命都具有尊严和价值,都应该被尊重和珍视。以上这些都能引导学生敬畏生命。敬畏生命不仅是一种对生命尊重和珍视的态度,也是一种人生的价值取向。以“敬畏生命”塑造班级的精神文化,能够引导学生以敬畏生命的态度去对待他人,尊重彼此的存在和价值,学会尊重、理解他人。
如,笔者利用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科学家访谈”板块内容,如我国生物科研领域的著名研究学者施一公院士、袁隆平院士、许智宏院士等的科研事迹,开展“每周一文”的德育阅读活动。通过阅读这些名人事迹,学生能够感受到科研工作者的爱国之心和责任与担当精神,进而树立远大志向,明确人生追求。又如,笔者挖掘高中生物学中的经典实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的果蝇实验等故事,让学生以演绎情景剧的形式再现科学家的科研故事,在增添活动趣味的同时,带领学生感悟科学家在经历无数次实验失败、遭受到他人蔑视后,仍坚持改进实验的恒心,以及他们对生物学研究的热忱,以此引导学生对科学家的无私贡献持敬畏之心,同时鼓励学生坚持理想、勇于奋斗。此外,班主任还可以每学期评选出班级“感动人物”,传播这些学生的美好品德和良好行为,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全体学生。
以“敬畏生命”构建班级精神文化,让学生形成包容以待、良性共处与合作发展的意识,学会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人与事,有利于建立共善生存的班级命运共同体,在这样的班级共同体中,学生可以彼此依赖、互相信任、共生共享[4]。这也为学生未来能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同理心的公民打下坚实基础。
三、生物学融入班级文化建设的成效反思
“生命”是生物学科的“灵魂”,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坚持以“生命”为核心,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体验生命的美好,赞赏生命的价值,敬畏生命的尊严,遵循生命的规律,有助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塑造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与修养,使学生形成满足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此可见,生物学在学生德育工作中具有突出的育人价值,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可以借鉴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将之融入班级制度、班级文化等建设,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这样的实践,笔者发现所带班级学生发生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学生变得更加团结、更为友爱。过去,学生矛盾时有发生,学生更多的是争吵,不利于矛盾的解决。通过在班级管理中融入生物学知识,学生在产生矛盾时学会了控制情绪,学会了进行分析和沟通,这使得矛盾得到更好的解决,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二是学生变得更懂得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一个具体表现是,过去学生常有踩踏草坪、攀折树枝等不良行为,但通过利用生物学知识构建班级文化,笔者所带班级学生的这些行为明显减少了,而且学生还懂得提醒他人爱护校园环境。三是学生变得更加自律、更为自觉。利用生物学知识管理班级,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历程、人生的不易和短暂,让学生更加理解时间的珍贵,懂得父母的不易,所以学生在学习、自我管理等方面变得自律、自觉,各方面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当然,在探索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实现生物学德育价值的途径时,笔者发现还存在内容不够科学、目标不够明确、各学科融合程度较低等问题。内容不够科学即未能根据班级管理实际、学情进行内容的选择。生物学包罗万象、内涵广博,但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用于班级管理,因此进行学情调研、总结班级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分析生物学的哪些内容适用于班级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目标不够明确即未能科学设定育人目标,导致育人效果不够理想。育人目标是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向灯”,只有科学设定育人目标,才能确保教育教学工作能够顺利、有序、有效开展。因此,笔者今后要立足生物学研究,根据学情科学设定更为明确的育人目标,以充分发挥生物学的德育功能。各学科融合程度较低即未能进行跨学科融合研究,出现各学科教学“单兵作战”“各自为政”的局面。学科融合研究是一项较新的课题,进行学科融合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挖掘各学科的共性内容,形成各学科共同发力的育人聚合效应,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而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学生的生活、心理、学习等方方面面,需要各学科的共同支持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笔者身为生物学教师,对其他学科的研究较少,因此很少进行学科融合研究。今后,笔者将发挥班级教师团队的聚合力,通过与各学科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开展班级管理集体研讨会等方式,并开展更为广泛的学科融合研究,从而激发各学科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发挥各学科教师管理班级的智慧,不断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益。
教育教学工作应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各学科教师都应秉持这样的育人理念。生物学作为一门研究“生命”的学科,其内涵丰富,可以为学生德育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丰富学校德育工作的内涵。由此看来,充分挖掘生物学的育人价值,将学科智育与德育并行,发挥学科育人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促进班级核心文化的建设和学生良好品德、行为的发展,这是生物学教师、班主任应该着力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晓文.生态视域下班级文化的生态内涵、特征和功能[J].现代教育科学,2016(4):115-116.
[2]冯建军.生命教育教师手册[M].太原:山西出版社,2018.
[3]蒋红斌,宁雨晨.培育共同体意识:学校德育的应然使命[J].中国德育,2023(15):31-35.
注:本文系南宁市教育科学“十四五”2021年度规划课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高中班级文化建设实践研究”(2021B016)的研究成果。
(责编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