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中职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的构建
2024-06-26吴春芳
作者简介:吴春芳,1984年生,广西合浦人,学士,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
摘 要:当前中职生面临学业、就业及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的挑战,导致心理危机频发。教师要积极探索构建中职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通过构建全员参与的心理危机预防体系、实践全过程融入的心理危机预防策略、构筑全方位互动的心理危机预防与援助网络等,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提供了实证支持,对培养拥有健康心理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能有效推动中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心理危机;预防机制;三全育人;中职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11-0023-04
中职生的年龄跨度集中在15 — 18岁之间,正处于从人生动荡期向成熟期过渡的关键阶段。面对学业、就业及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的挑战,中职生心理危机频发,因此,对中职生开展心理危机的相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为例,通过全员参与、全过程关注、全方位发展策略的实施,系统分析中职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并提出科学有效的预防机制,以期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提供实证支持,为培养拥有健康心理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提供参考,有效推动中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中职生心理危机成因分析
当前中职生面临的心理危机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家庭环境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关系和谐与否、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深远影响。诸如双亲分居、家庭内的身体或情感伤害,以及家庭成员的漠视等因素,均有可能诱发学生心理上的困扰或障碍。其次,学校教育压力的影响。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学业压力、同伴关系以及师生互动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可能会因学业压力而出现焦虑、抑郁等情感困扰。再次,社会变革与媒体影响。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价值观的多元化和信息爆炸,这使得中职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容易感到迷茫和困惑。与此同时,网络媒体的广泛渗透也催生了诸如网络依赖、信息过载造成的心理压力等新问题,使得中职生在应对现代社会挑战时面临更多心理层面的困扰。
造成以上心理问题的因素多种多样,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因素。一是个人心理素质。学生的自尊水平、自我认知能力、应对挫折的方法等个人心理素质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例如,自尊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外界负面评价的影响,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和挫败感。二是社会支持系统。家庭支持、学校关怀、社区资源以及朋辈关系等构成了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稳固程度(即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朋辈之间的支持),将直接决定他们在遭遇心理困境时的抗逆能力和复原速度。三是文化背景与价值观。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念的差异,将造成学生对自我身份及他人角色的理解产生偏差,进而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例如,某些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和服从权威,这可能导致学生在面对个人需求和权威冲突时产生心理矛盾。
二、“三全育人”理念下中职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的构建
(一)构建全员参与的心理危机预防体系
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我校充分认识到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构建全员参与的心理危机预防体系,明确具体的预防措施和操作流程,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成效,提出改进建议。
一是组建专业核心团队与补充支持团队。我校建立以专职心理咨询师和心理辅导员为主体的专业核心团队,他们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咨询实践经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1]。同时,吸纳兼职心理咨询师、校外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以及经过培训的学生朋辈为补充支持团队,在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中提供必要的支持、指导和互助。
二是明确预防措施和操作流程。为切实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我校采取系列心理危机预防与应对措施,包括定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动态监测以及专业心理咨询等措施,并清晰界定各级人员(如班主任、心理委员等)在危机预防与初步干预中的具体职责。此外,制订全面而精细的危机应对预案,以确保学生发生心理危机时能够迅速、精准地响应和处理,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安全。
三是全员参与,共筑心理防线。为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我校倡导全员参与,共同构筑心理防线,通过定期专业培训,提升教职员工对心理健康的深入了解与重视。结合多样活动系统提升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此外,我校还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入日常教学与管理活动中,营造全面关注、科学实践的教育氛围,确保心理健康工作的系统性与连续性。
四是家校联动,共筑安全屏障。家校紧密合作,共筑学生心理健康安全屏障。我校通过定期沟通和组织学生家长参与活动,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以便及早发现与及时干预。
五是设立心理驿站,提供专业化服务。心理驿站作为专业支持机构,能够为学生提供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及心理测评等多元化服务,致力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此外,我校还注重环境优化与服务升级,与班主任紧密合作,共同构建高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二)实践全过程融入的心理危机预防机制
我校积极探索并实践了一套心理危机预防机制,即“五早”(早发现、早教育、早汇报、早评估、早处理)预防机制,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首先,通过文献回顾和实地考察,明确“五早”预防机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接着,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深入探索我校在五个环节中的具体做法和成效。
在“早发现”环节,我校通过定期心理健康普测、重点关爱学生排查以及个体访谈等多种方式,建立较为全面的学生心理档案,为后续的预防和干预提供有力支持。
在“早教育”环节,我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通过主题班会、讲座、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在“早汇报”环节,我校建立了完善的“早汇报”机制。一旦察觉异常,即刻启动汇报流程,以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及时关注与妥善应对。汇报程序包括四个步骤:及时制止、解除危险,单独辅导、及时汇报,家校对接、转介就医,记录归档、向上汇报。例如,当宿舍同学发现小A存在异常行为时,应立即报告给班主任。班主任接到报告后,按照汇报程序的四个步骤进行处理:首先,及时制止小A的危险行为并确保其安全;其次,针对小A的特殊情况,采取单独的辅导措施,深入了解其具体情况并及时向上级汇报;再次,与小A的家长进行对接,建议家长带小A到正规医院就医;最后,向上级部门提交详细记录。
在“早评估”环节,我校成立了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初步评估,为后续的干预和治疗提供依据。该心理危机干预小组由具备专业背景的人员组成,负责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心理健康评估[2]。为了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学校还建立了医校联系机制,并邀请社工进入校园与专家紧密合作,共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针对学生可能面临的不同类型的心理危机,我校制订了详细的分类处理方案,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家庭、学业、人际等多方面存在潜在问题的学生,我校要求系部负责人、班主任和家长共同关注,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对出现轻度至重度情绪与精神障碍的学生,我校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休学或治疗与康复后返校的措施,并由安全保卫科、教务科、系部负责人、班主任和心理教师等多方共同负责。而对出现自伤行为或紧急危机情况的学生,我校将迅速响应,全面干预,由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全体教师按需参与,以确保学生的健康与安全。
在“早处理”环节,我校根据评估结果,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包括心理咨询、家校对接、转介就医等,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安全。
(三)构筑全方位互动的心理危机预防与援助网络
为了全面预防学生的心理危机,我校精心构建了一个全方位联动的心理危机预防支持网络。该网络以活动策划、教育培训和宣传普及为三大支柱,通过整合多元化资源,确保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在活动策划方面,我校设计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心理素质提升活动。例如,通过组织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帮助学生增强心理韧性,提升自我调控能力;组织心理剧表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刻体验情感波动,有效培育同理心;组织心理电影赏析活动,让学生以新的视角观察并深入理解影片角色的心理问题。这些活动不仅注重趣味性,还强调实效性,旨在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在教育培训层面,针对师生及家长的心理健康需求,我校系统地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体系。该体系以一年为周期,每个月均设有特定的培训主题和培训内容,确保培训的连贯性和针对性。在班主任队伍建设方面,我校视其为心理危机预防的关键力量,并为之设计了一套从基础到进阶的系统培训方案。培训内容涵盖心理危机的基础知识、干预技能提升、实际案例分析以及预警系统的建立等多个层面,旨在全面提升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专业素养和敏锐度。针对学生群体,培训内容涉及心理危机意识的培育、应对策略的演练、心理韧性的增强以及情绪管理与压力释放等多个维度。通过这些系统化的培训,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心理危机的本质,并有效提升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此外,我校还高度重视家校合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突出作用,在家长培训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源,涵盖心理危机的辨识与防范策略、家长对孩子心理危机信号的捕捉技巧以及高效的亲子沟通方法等内容,促使家长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使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并与学校共同构筑起心理危机预防的坚固屏障。同时,为了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干预能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团队也定期参与内部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处理基础知识、干预策略与技巧的应用以及实际案例的深入分析等多个方面。这种持续的、系统的专业培训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在面对学生心理危机时能够迅速、准确地做出有效反应。
在宣传普及方面,我校采用多元化宣传策略,将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等传统媒体与微信公众号、QQ群等新媒体相结合,形成立体式宣传格局,确保心理健康知识深入人心。我校定期发布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危机预防小贴士等内容,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此外,我校还通过举办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三、中职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的实践成效及思考
我校在践行“三全育人”理念的过程中,积极构建并实践了中职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实践成效
1.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显著改善
经过为期一年的实践干预,我校参与研究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出显著的改善趋势。具体来说,根据我们选用的心理健康评估工具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测评结果,有超过85.00%的学生心理健康各维度实现了显著改善。SCL-90量表由德若伽提斯(L.R.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涵盖了九个不同的心理健康维度,包括躯体化反应、强迫性行为、人际互动敏感性、抑郁情绪、焦虑状态、敌对态度、恐怖反应、偏执观念以及精神病性表征。此量表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评估框架,用以衡量受试者在上述各领域的心理状况。通过对比前后测数据我们发现,参与研究的学生在多个维度的得分均有所下降,表明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特别是在焦虑、抑郁和人际互动敏感性等方面,改善幅度尤为明显。
2.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
与上一年度同期相比,我校在心理危机事件的管控上取得了较为明显成效,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了约40.00%。这一成绩的取得归功于我们实施的心理教育、认知行为疗法和放松训练等综合干预措施。这些措施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使学生调整了不良的思维模式,习得了有效的压力管理技巧。实施过程由专业心理健康团队指导监督,确保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以及个性化关注和支持。
(二)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尽管我们在实践心理危机预防工作中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来说,部分教职员工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一定限制;家校合作在某些环节存在疏漏,未能充分发挥家校双方优势形成教育合力;心理驿站的覆盖范围、服务质量尚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有待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进行深入分析后提出以下改进建议:首先,加强对教职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教育能力,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在全校范围内得到有效实施;其次,优化家校合作机制,明确双方责任和任务,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支持;最后,加大对心理驿站建设的投入力度,扩大覆盖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为更多学生提供专业、及时的心理健康服务。
展望未来,我校将继续深化心理危机预防机制的实践探索,致力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我校将引进更多具备心理学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建设;针对中职生的独特性和需求,继续探索并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手段,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准度和实际效果。同时,我校还积极寻求与社区、企业等社会机构的合作,共同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网络。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期望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为未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李静.学校社会工作在远程教育非学术支持服务中的运用探索[J].当代继续教育,2019(2):75-80.
[2]唐明明.高职院校辅导员对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实例分析与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101-103.
注:本文系2022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职‘青春期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XZZJG2022B211)的研究成果。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