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教育不能忽视人文教育

2024-06-25王思雨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解决途径人文教育

王思雨

[摘 要]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都十分重要。然而,在现阶段的学校教育中,人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文章以中学语文教学为例,从教学的现状入手,探析教学过程中人文教育缺失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解决途径。

[关键词]人文教育;中学语文教学;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12-0080-03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全面发展”的理念。学校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不管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还是从素质教育来说,人文教育都不可忽视。人文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然而,从目前的学校教育来看,人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本文以中学语文教学为例,就其中的人文教育进行探讨。

一、教学现状

中学语文的教学板块以及教学侧重点都具有目的性,这一点从笔者调研的高中学校的语文教学板块和教学内容中可以体现(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笔者调研的高中学校的语文教师对人文教育有所忽视。虽然不同中学学校、不同教师的授课方式和教学内容不尽相同,但相应的语文教学是在高考评价体系之下进行的,其教学板块和教学内容具有共性。因此从整体来看,中学语文教学在人文教育方面的确存在问题。

二、存在问题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文教育被边缘化

部分语文教师所设定的人文素养教学目标比较模糊,以致人文素养的培养任务并不明确。对这些教师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过于抽象,没有具体形式,从而常常忽略。因此,人文教育逐渐被边缘化。

(二) 重理论轻实践

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依然存在,部分教师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重视实践活动。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让整个课堂气氛沉闷,也会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从而无法展开自主学习。

注重人文教育的中学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在文学作品赏析活动中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体会文学作品的文化意义,感知文学作品中的道德情操等。然而,“理论化”“模板化”“标准答案化”的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获得应有的审美实践方法,培养独立欣赏、自主思考的能力。

缺乏人文教育对学生来说是有害的。中学生处于多元文化环境中,如果无法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就有可能被不良文化带偏,而缺乏批判性思维也可能会使其做出不当的审美判断。

(三)学生课堂融入感低

“填鸭式”教学的主体是教师,通常为教师讲、学生记。这样的教学模式缺乏人文性,教学效果欠佳,毕竟学生的课堂融入感低。课堂融入与课堂参与不同,课堂参与只能说教师与学生同在教室中参与教与学活动,而课堂融入则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中学阶段由于升学压力,部分教师会选择以提问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种团体警觉的强化方式虽然会对教学效率提升有一些作用,但是对学生课堂融入感的增强作用不大。

课堂融入感对人文教育而言非常重要。学生之所以缺乏课堂融入感,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人文教育的渗透,或者是没有探索有效的人文教育方式方法。如在教学《活板》这篇文言文时,教师可改变“介绍背景—梳理字词文义—分析文章”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转而创设开店的情境,让学生化身古代书坊的老板,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开店任务,使学生在趣味情境中了解时代背景、印书流程、印书规模、印刷方法等。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课堂融入感,还可以自然地渗透人文教育。通过情境的创设,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能够完成人文教育的渗透。

三、原因探析

(一)为现有升学制度所桎梏

现有的升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绝大部分学生需要通过高考来获得下一阶段的入学资格。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在高考的“战场”上获得更多的机会,部分学校不断压缩体育、艺术等学科的课时。受升学制度的影响,一些语文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与考试相关的内容上,往往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和答题技巧的传授,忽视人文教育。部分学生也由此比较重视考试分数和知识点的掌握,不会主动关注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教育为现有的升学制度所桎梏。

(二)局限于应试教育思想

受升学制度的桎梏,部分学校秉持应试教育思想。

“这些 ‘教科研对语文教学规律性的东西都阐述得少而又少,更谈不上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人文底蕴,将充满人性之美、人情之美的语文变成枯燥的技巧之学、知识之学。”[1]

受应试教育思想局限的中学语文教学停留于知识的讲解、识记层面,学生在进行文学作品赏析时,也只是简单记忆所谓的“标准答案”,无法深入体悟其人文情怀。学生的思维始终被教师、教材牵着走,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只限于教师和教材提及的,“学生只能运用理性思维鉴赏汉语言文学作品,无法深刻感受到作品情感,对作品的美学价值所知甚少,他们的审美素质将难以得到有效提升”[2]。这样的教学缺乏趣味、缺乏创新、缺乏独立思考,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也不符合“培养创新精神”这一素养目标。

四、解决途径

忽视语文的人文性,是不应该、不可取的,也是需要改变的。中学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不尽相同,但对于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则应当相同。教师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实因素的局限并不是减少人文教育的比重甚至是“放弃”人文教育的原因。教师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人文教育,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即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既然要“以学生为中心”,那么就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则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实际授课时,教师可以采取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作业互评等多种实践性方式。这样既能避免枯燥的“填鸭式”教学,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虽然有升学压力,但也并不是无法实施人文教育。一是可以每周安排一次“互动式”课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重点篇目进行拓展教学。学生根据教师课前给出的问题进行预习和准备,在课堂上自由讨论及分享。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均能够得到提升,他们所讨论的内容也不会过于宽泛。其间,教师要做好课堂引导和知识点的提炼总结工作。二是每节语文课可以留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进行个人展示。展示的内容可以涉及社会问题、文学现象、网络热点等,但在展示活动的最后要总结相应内容适用于哪些话题的议论文写作。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当下的社会热点,还能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锻炼学习能力和审美能力。三是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如教学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曹禺的《雷雨》这类情节性比较强且对话丰富的课文时,可以设置表演环节,让学生自由编写剧本,安排演员,自主排练,最后进行演绎。这样的方式不但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全面地把握课文,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编写、组织等多方面的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又如在教学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时,可以开展班级演讲活动。此外,还可以开展班级辩论赛、讨论会等新颖有趣的教学活动。

(二)进行语文分科教学

中学阶段,由于升学的要求,大量的文学作品赏析虽很难实现,但也不是毫无办法。例如,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将基础知识(如朝代背景、文化背景、作者创作风格等)放在课前,让学生自学;而课上则重点引导学生赏析作品。需注意,课前自学这一环节需要保证质量,可以通过制作任务卡片、撰写人物小传、完成预习单等方式进行。因为只有了解了相关背景等,才能有方向地、正确地进行人文赏析。如若学生没有扎实的预习基础,那么人文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1953年,中央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在向中央提交的关于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请示报告中便分析了语言和文学混合教学的弊病,并提出“应当把中小学语文一门课程,分为语言和文学两种独立的学科进行教学”的建议。后来,叶圣陶在阐述分科教学的意义时指出“语言学和文学性质不同,语言学是一门科学,文学是一门艺术。性质既然不同,知识体系就不同,教学任务也有所不同”。虽然当时的分科教学后来“夭折”了,但对于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来说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单独开辟“文学”一门学科出来专门进行文学作品赏析,不仅能丰富教学资源,还能彰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对文学的热爱,使学生与文学作品产生精神共鸣,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这样的实践在中学阶段的教学中应积极开展。如各校可以在高一、高二阶段开设文学鉴赏课,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三) 发掘美学元素,提高审美素质

中学语文教学应当渗透审美思想,发掘教学内容中的美学元素,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落实高质量的人文教育。

以古诗词教学为例。在教学时,教师要发掘古诗词中的美学元素,在探析古诗词所建构的想象空间时,可以让学生自由想象、自由讨论,自主描述他们想象的画面。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与作者的共鸣,使学生对古诗词情感的把握更加准确,让学生获得很好的审美体验。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实践,让学生能够通过文字体悟更深层次的东西。如读《孔雀东南飞》,了解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故事,既要为二人的爱情而感叹,又要学会从人性、社会道德、社会现实等方面思考这二人的爱情,从而认识封建社会的本质。读穆旦的《我看》,要从春日夕阳图中感知大自然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和诗人对生命的思考。

(四) 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

语文教师需要探索特殊的、有利于人文教育的教学方式。有学者提出的“比较式”教学方式就有利于丰富教学资源,提升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所谓“比较式”教学,就是在讲授一篇文章时,引导学生去寻找此文与其他文章的异同点。比如将贾谊的《过秦论》与杜牧的《阿房宫赋》进行比较,开展曹操的《短歌行》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比较阅读,将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和杨绛的《老王》进行对比等。不管是异中求同还是同中求异,“比较式”教学的特点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找寻规律,自己去体会文学作品的韵味,而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们自然会接触一些教材之外的知识,这有利于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以及审美实践能力。这样的人文教育是高质量的、有效的。

当然,创新的教学方式远不止这一种,如“问题式”教学也是一种值得探究的教学方式。而要继续创新,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结合实际进行积极探索。

学校教育应当注重人文教育,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育工作者要走向社会,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探索具有创新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其他社会人士也要理性地思考,从适应社会的角度为学校的人文教育提供合理化建议。只有这样,学校的人文教育才能有新的突破,才能提高在学科教学中的比重和地位,才能助推我国教育事业的创新性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贺颖,曾祥文,王永姬,等.语文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3(6):50-51.

[2]  漆绪雅.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4):147-148.

[3]  潘燕. 比较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

[4]  郭志伟. 语文课堂问题教学探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5]  樊星.汉语言文学教学与人文素养的培养[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2-54,64.

[6]  郭品.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策略[J].文学教育(上),2022(5):115-117.

[7]  李永贵.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试题与研究,2022(21):82-83.

[8]  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1-6.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教学解决途径人文教育
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探究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提问设计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谈新课程下如何做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渗透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新常态下高校会计监督与会计服务关系探究
社会保险争议解决途径探究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电网规划设计与改造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