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宾苗族“花山节”音乐初探

2024-06-24谭薇薇

当代音乐 2024年6期
关键词:艺术特征

谭薇薇

[摘 要]“花山节”又称“踩花山”,盛行于四川南部,贵州中西部等广大苗族地区,在宜宾苗族地区被人们视为最为盛大而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苗族人民相互交流,共同欢乐的盛会。宜宾苗族主要分布在兴文县、珙县和筠连县,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民风民俗独树一帜。一年一度的宜宾苗族花山节,规模宏大热闹、节日氛围浓郁,原汁原味地展现苗族风情,是川南苗族花山节的代表,是极具历史研究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山节音乐正是当地民族优秀艺术文化的体现,并在传承中被赋予了更多新时代内容,深入探究宜宾地区苗族花山节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宜宾苗族;花山节音乐;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4)06-0068-03

一、宜宾苗族花山节的传说

宜宾苗族“花山节”一般从农历的正月初一开始,连续三日,或在端午节前后,苗族人身着民族盛装欢聚一堂,吹奏芦笙、唢呐,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喜气洋洋、热闹非凡。

关于苗族花山节起源的传说较多,各地对花山节由来的说法各不相同,宜宾苗族花山节起源说主要有“战争说”和“求子说”两种。

(一)战争说

相传在远古时期,苗族祖先带着子民居住在平原地区,土地肥沃,牛羊成群,衣食无忧,安居乐业。当时的统治者为了争夺地盘,派兵来攻打苗族。为了保卫家园,苗王蒙孜尤率领其部落子民奋起抵抗,殊死搏斗,最终寡不敌众。苗族战败,苗王的儿女在战斗中全部牺牲,苗人流离失所,背井离乡迁徙至西南地区的高山峻岭中。从那以后,苗民每年都会举行祭奠仪式,纪念保卫家乡而牺牲的族人,每年腊月十六竖立花杆,从正月初一开始连续三天举行祭奠盛会,在盛会上,大家围着花杆唱歌跳舞,爬花杆,表演武术,展示绝技,有斗鸡斗鸟、手毽足毽、高空磨秋、“蛇抱蛋”“老鹰叼鸡”等竞技活动,代代相传至今。“花山节”也由此诞生。

(二)求子说

据苗族古歌记叙,花山节起源于远古苗族祈祷人丁兴旺——求子。相传有一对苗族夫妻,分别叫蒙博(妻)和蒙耶(夫),恩爱无比,却膝下无儿无女,于是就诉求于苗族无所不知的神——“搜”。“搜”见此夫妇勤劳善良,授意二人在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间选择一处景色秀丽、能眺望远景的山巅,立一根粗壮的大树装点成类似天梯的花杆,邀请亲朋好友在花树面前点燃香烛,献上米酒、祭品,吹打乐器连续许愿三天,迎接助略娄下凡赐子。虔诚的蒙博和蒙耶夫妇如期照办,当年妻子便十月怀胎,生下一子,如愿以偿。苗民得知此事后纷纷效仿,每年都会如期祭拜。虔诚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兴财旺、生活美满,遂形成了“花山节”并流传至今。

二、宜宾苗族花山节音乐艺术特征

花山节盛会流程为:立花杆—祭花杆—自由歌舞—倒花杆,不同形式的音乐穿插其中,主要有苗族古歌、苗族情歌、器乐演奏等,各有特色。

(一)苗族古歌

1.表演形式

苗族古歌会在“敬花杆”仪式上演唱。敬花杆仪式是花山节最有特色的重要仪式之一,非常引人注目。由苗族的六位长老主持并选出一位长老演唱苗族古歌,唱词用苗语,内容固定,主要是唱天地、日月、祖先,寻根溯源,旨在敬酒祈福,祈求山神保佑苗族人民风调雨顺、万事如意、人兴财旺,体现出苗族人对神灵祖先的敬重之情。代表曲目有《天地歌》《日月歌》《根源歌》等。

2.唱词韵律

苗族古歌唱词内容丰富,涵盖了历史人文、天文地理、宗教哲学,生动地讲述了民族起源、战争迁徙、民风民俗、生产劳动、神话传说、苗医苗药等,寓意深刻,如同一部叙事史诗,真实反映了苗族先民认识自然以及与自然斗争的全部经验,是苗族人民早期思想和艺术智慧的结晶。

唱词注重韵律,如同诗歌一样,韵调格律严谨,讲究押韵和押调。各方言区在押韵与押调上各有侧重,宜宾苗族语音主要属于川黔滇方言,在格律上以押韵为主,押调为辅。歌词通俗含蓄,常运用比兴夸张手法,衬词运用独具特色,可单独使用也可和主词混合使用,起到突出和美化的作用。

3.唱腔曲调

苗族古歌唱腔独特,具有程式性,分为:起腔—正腔—收腔。用一个短小的衬声或衬句起腔,进入正腔,即歌曲的主体部分,最后用短小的段末衬声或衬句收腔结束演唱,其中起腔和收腔的演唱尤为讲究。

苗族古歌多用民族调式或混合调式,采用两个平行或对比乐段。通常把第一乐句作为核心音调,运用重复与变奏的手法来发展曲调。歌曲段落划分为前、中、后三句,与四句式结构(起、承、转、合)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独特苗族风。

(二)苗族情歌

苗族情歌在自由歌舞中演唱,属山歌体裁,咏唱男女爱情,用来相互表达爱意。即兴演唱,灵活多变,富有情趣。情歌对唱是花山节参与度较高的活动之一,男女老少都被青年男女的对唱点燃歌唱的激情。

1.表演形式

情歌对唱在自由歌舞环节表演。通过对歌的形式,自由表达情感、传达爱意,体现了苗族青年男女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向往。

情歌对唱是花山节节日期间必不可少的环节。情歌对唱一般分为3个阶段。

(1)初相会

是指在男女双方通过歌唱相识之后,第一次相会时相互对歌的过程。

(2)交朋友

是指男女双方在对歌的过程中,通过相互了解和沟通,逐渐建立起友谊和信任的过程。

(3)久的伴

是男女双方通过前两个环节的了解交往,感情逐渐加深,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关系逐步稳定,坠入爱河,谈婚论嫁,最终成为终生的伴侣。

2.歌词特点

(1)多用七字句,歌词规整且押韵,朗朗上口

例1:《高高山上一树槐》。

男:[ZK(]高高山上一树槐,槐枝槐丫掉下来。

风吹槐枝迎风摆,叫声幺妹快出来。

女:[ZK(]高高山上一树槐,槐枝槐丫两边排。

幺妹听了心欢喜,提起篼篼就出来。

[WTXT]

此情歌歌词规整,均为七字句,整体押“ɑi”韵,第七句韵脚临时转到“i”,又回到“ɑi”声韵和谐,具有节奏和声调美,便于演唱。[WTBZ]

(2)善用比喻、夸张、借代、拟人等修辞手法,托物言情

例2:《隔壁幺妹一十八》。

隔壁幺妹一十八,好似出水芙蓉花。

皇帝看了要下马,和尚见了怨出家。

第二、三、四句分别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哥哥对妹妹的爱慕之情。

例3:《小妹打扮赛鲜花》。

大河涨水沙浪沙,小妹打扮赛鲜花。

鲜花不如小妹俏,逗得情哥心发花。

歌词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使之更加生动形象。

3.旋律结构

情歌旋律相对固定、音高跨度小、律动平缓、歌词即兴演唱,多偏向于朗诵性。一段歌曲乐句数量由两句、四句、六句、八句、多句组成,旋律重复或变化重复。曲调中都是协和音程,稳定性强、平稳流畅、更具朗诵性。

4.演唱特色

(1)声腔特点

采用高腔和平腔演唱,高腔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式,适合情绪激昂、旋律跨度较大的曲调,声音高亢嘹亮,表现激动喜悦的心情。平腔多用真声演唱,语气、音色、咬字、气息接近于说话,音色厚实、不虚空,适合陈述性旋律平和的曲子。演唱者可根据歌曲需要任意切换声腔,做到由弱到强或由强到弱的处理。高腔用于长音的处理,轻声用于收尾处下滑或下行,音色把握和技巧运用别具一格。

润腔装饰较频繁,演唱技法精湛,惯用较长时值的绞腔(颤音起唱,直音拉长、滑音收尾)。

(2)声部合唱

苗族情歌中的声部合唱是一种非常独特且富有表现力的音乐形式。它通常由两个或更多的声部组成,二声部偶见,多声部极少。每个声部都有自己的旋律和节奏。这些声部之间相互交织、相互补充,最终形成了和谐而富有表现力的音乐效果。

在苗族情歌的声部合唱中,以同向、平行式进行为主,纯四度、纯五度、纯八度、大三度、小三度大量存在,协和音程的广泛使用,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演唱者注重声部的配合和协调,运用演唱技巧变换声音,演绎各声部独特的音色,使歌曲和谐统一,是宜宾苗族人民追求内部和外部和谐的表现,展示了宜宾苗族人民的音乐才华和对音乐的热爱以及他们团结、和谐的精神风貌。独特的音乐风格成为苗族情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器乐演奏

1.芦笙

芦笙是苗族花山节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乐器,发源于中原,后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其前身为汉族的竽。苗族芦笙的吹奏调式主要有轻音芦笙调和重音芦笙调。其中,轻音芦笙调又被称为“小芦笙调”,音色轻盈而高亢。重音芦笙调又被称为“大芦笙调”,音色深沉而洪亮。演奏需要一定的技巧,吹奏时需要用手指按住笙管上的音孔,通过控制气息和口型来吹奏出不同的音调,声音清脆洪亮,节拍明朗,旋律轻快。

芦苼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是苗族人民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是苗族文化的象征,有着重要的地位。在祭花杆仪式中,苗族小伙子会用芦笙吹奏《迎接曲》《祈祷曲》《欢乐曲》《踩山曲》四首曲调,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吹一曲至花杆下,苗族称为“走四方”。

2.唢呐

苗族唢呐是苗族地区的一种传统乐器,由桐木(落木)制成,音色高亢激昂,富有表现力,广泛应用于婚丧嫁娶、节庆活动中,它是苗族音乐演奏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声音和演奏技巧。可单人或多人演奏,多人演奏可两人、四人、六人等,为双数。音阶由低至高,与其他吹管民族乐器对比,构造相同但音色不同。苗族唢呐曲牌的题材广泛,它有成套乐曲及曲牌,例如追念调、走马调、接亲调、过节调等,古朴而流畅的曲目,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苗族唢呐不仅是一种乐器,还是苗族人民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

3.牛角

由大牛角制成,常伴唢呐而出,常吹的就是两个音,充当低音乐器。

4.木叶

木叶即为一片树叶,并无任何制作,演奏人数可多可少,其音色干净、清脆明亮,曲调较为悠扬。

5.笛子

由竹管制成,长为一尺,分为细管(音色清脆)、粗管(音色洪亮)两种,短小轻巧,便于携带,多为青年使用。

三、宜宾苗族花山节音乐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一)传承现状

花山节音乐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和人文价值。传承方式主要由老一辈的长老口口相传,文字记录十分稀少。随着时代的发展及老一辈人的离世,传承后继无人,面临失传的危险。近年来,当地政府对苗族文化发展高度重视,成立了苗族文化促进会,来挖掘整理相关文化资料;大力培养传承人,深入研究花山节音乐文化;划拨专项资金定期举办花山节活动,为花山节音乐文化保护传承提供有利条件,但要传之久远,还存在投入不足,后继乏人的隐忧,急需采取有力的保护措施。

(二)发展创新

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应加强宜宾苗族花山节音乐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使其在保持独特的民族特色的同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建议措施如下。

1.教育普及

打破祖先传承、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和民俗传承的传统观念,做到人人皆可学习,通过学校、社区等渠道,开展相关的音乐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宜宾苗族花山节音乐文化。同时,也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大师班等方式,培养更多的音乐人才,为传承和发展宜宾苗族花山节音乐文化提供人才保障。

2.国际化推广

引入新的音乐元素、创作新的作品,以及探索新的表演形式和技巧,走向国际舞台。通过参加国际音乐节、演出活动、国际音乐交流与合作等方式,向世界展示宜宾苗族花山节音乐文化的魅力,推动宜宾苗族花山节音乐文化的国际化发展。

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扩大花山节举办规模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将旅游业和花山节民俗文化有机结合,扩大花山节举办规模,提升社会影响力,吸引各界人群广泛关注并传播,让这一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结 语

花山节中的音乐文化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花山节音乐的深入分析,我们不仅发现了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艺术魅力,还了解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花山节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对内可以使宜宾苗族人民保持其独特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对外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发展和跨民族文化交流,增强民族的感召力,提升影响力。希望本文的调查研究可以让更多人对宜宾花山节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为苗族文化传承发展尽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四川苗族志》编委会.四川苗族志[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

[2]王万荣.苗族“花山节”的起源及其研究价值[J].文山学院学报,2012,25(5):15-21.

(责任编辑:李 瑶)

猜你喜欢

艺术特征
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研究
电视摄像技术中的画面构图艺术分析
对话凡高
蘩漪和陈白露人物形象艺术特征浅析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天趣自然 质朴归真
壮族传统服饰的艺术特征及创新应用
浅析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