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Z世代人群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4-06-24于甜周泓桥
于甜 周泓桥
食品安全与社会的每个群体都息息相关,是政府和公众共同关注的话题。风险交流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后被应用于食品安全领域,是一种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新兴科学,包括食品工程、毒理学、社会心理学、新闻传播学等。风险交流是指在风险分析全过程中,风险评估人员、风险管理人员、消费者、企业、学术界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就某项风险、风险所涉及的因素和风险认知相互交换信息和意见的过程,内容包括风险评估结果的解释和风险管理决策的依据。当前,社会对食品安全的认知仍存在很多的误区,有效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可促进公众对风险信息的知晓与理解,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提高监管者决策的合理性、可行性,提升全社会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Z世代,通常是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受通信设备、智能手机等数字信息技术影响比较大,又被称为“网生代”“互联网世代”。根据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Z世代人口共有2.33亿,大多处于即将步入社会或步入社会不久阶段,无论是在人群数量,还是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量方面,都已成为时代的中心。对Z世代开展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对其上一辈及下一代都有着重要影响。
1.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现状
1.1 组织框架
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以政府为主导,主要参与机构包括县级以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卫生健康部门、农业行政部门等;其他参与风险交流工作的主体包括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检验机构、认证机构、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以及新闻媒体等。
1.2 法规制度
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制度在我国起步较晚。2014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技术指南》,该指南提出了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概念及基本原则,并在舆情监测与应对、科普宣传、政策发布、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等情形下的风险交流工作给出指导。2015年,我国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了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参与的主体、原则、范围等相关信息,这标志着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在我国正式进入了法治的轨道。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十四五”规划》,将“开展食品安全标准宣贯、食源性疾病防控、营养健康等科普宣传和风险交流”纳入了任务清单,并对风险交流方法、策略等做出了相关要求;此外,上海、深圳等部分地区也出台了相关规定,从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内容、程序、措施等方面做出要求。在标准方面,GB/T 23811-2009《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工作原则》规定了风险交流的基本原则。虽然我国初步建立了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制度,但并不健全,相关标准法规体系不完整,大部分标准法规内容较宽泛、可操作性不强,使得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制度未得到有效实施。
1.3 内容及特点
我国政府部门开展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主要采取五种方法:①传统的信息发布,包括发布食品安全预警信息、食品监督抽检信息、食品安全突发事件解读等。②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传播食品安全知识。③在校园、社区、商超等场所开展食品安全讲座、沙龙等宣传活动。④通过投诉举报等渠道搜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诉求。⑤通过电话、公共平台等渠道向公众提供食品安全信息咨询。除了政府部门,我国一些民间组织在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中也做出了诸多探索,如果壳网、科学松鼠会、食品伙伴网、科普中国、安安网等。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仍缺乏一定的公开性,交流的形式比较单一、渠道受限,大多停留在单向告知阶段,缺乏有效互动,社会参与度不高,风险交流的实际效果并不显著。
2.Z世代与食品安全风险交流
2.1 Z世代人群特点
Z世代人群呈现出比较鲜明的群体特点,包括思维活跃、个性突出、崇尚创新以及注重共享。①思维活跃。Z世代更注重个人兴趣和自我实现,展现出独特开放、多元化的思维风格。②个性突出。Z世代大多数人处于找到自我的年龄,热爱个体自由,追求个性化和独特体验。③崇尚创新。Z世代大多数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开阔的视野和广泛的爱好,具有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④注重共享。Z世代推崇共享理念,共享主题多样、范围广阔、内容丰富。
2.2 食品安全信息获取特点及倾向
Z世代活跃在网络冲浪一线,网络社交互动频繁,善于通过网络了解信息并分享自己。根据《“Z世代”洞察报告》,截至2020年11月,Z世代线上活跃用户规模达到3.42亿,月人均单日使用网络时长为7.2小时,显著高于全网平均时长;其中,微博、抖音、今日头条、小红书、微信、快手、哔哩哔哩、知乎等平台受到Z世代人群的青睐。Z世代关注食品安全和营养搭配,乐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饮食体验。在获取食品安全信息方面,Z世代已经不满足于普通的图文、音频、视频等传统形式,趣味性的图表、H5、漫画、碎片化的短视频、动漫、沉浸体验的VR技术、网游等新颖的表达方式更加吸引Z世代的注意力,在内容偏好上,Z世代更喜欢具有强烈叙事性的内容。同时,生活化、轻松化、口语化、年轻化的表达方式对Z世代有更强的吸引力。
2.3 Z世代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存在的问题
Z世代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成长,其自带的互联网属性给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首先,网络空间大量的娱乐、八卦、消费、享乐等信息更容易吸引年轻人的注意,使得Z世代用户对食品安全信息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较弱。食品安全信息的传播较难突破网络娱乐文化的阻碍,导致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其次,Z世代熟悉各种社交媒体软件并活跃其中,每个个体都在信息传递和接收的过程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导致食品安全信息传播速度更加迅速,且互联网中食品安全信息大多呈碎片化、浅阅读、非理性化等特点,使得Z世代接收信息缺乏深度思考,一旦出现虚假、夸大信息,则可能导致其迅速蔓延,极易误导消费者,影响企业及政府的形象。
3.Z世代人群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对策
3.1 把握时效性
面向Z世代人群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更应把握时效性,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风险交流工作前移,掌握风险交流的先机,把控主动权。在应对食品安全风险时,应及时、经常且充分的交流信息,尽早给予正面回应,力争让正确专业的信息先于流言蜚语达到受众。同时,加强风险交流制度建设,通过建立完善、操作性强的风险交流工作机制等,提升风险交流工作效率,在机制上畅通风险交流运行模式,确保信息能够及时传达给受众。
3.2 使用新形式
创新食品安全科普形式,如促进热门IP、国潮、二次元等网络流行的年轻元素与食品安全信息的联动,策划包括动漫、Vlog、情景剧、游戏等科普精品,用新的形式、观点、视角点燃Z世代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信息传递时采用Z世代习惯的话语传播技巧,避开晦涩难懂的专业表达,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平易近人、幽默风趣、年轻化的语言,妙趣横生的故事,做到活泼与严肃平衡。例如,哔哩哔哩上拥有大量粉丝的UP主“中国食品报融媒体”,其创作的视频以热门话题为切入点,通过解析视频内容并融入网络流行元素,如网络段子、网络流行语等,增加了视频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而另一粉丝较多的UP主“锦鲤实验室”则运用三维建模技术制作视频,通过模型和动画展示抽象概念,使专业知识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创新风险交流活动形式,利用Z世代喜闻乐见的方式,如探秘科普馆、走访食品生产基地、社区打卡等鲜明有趣的活动,拓宽风险交流活动的途径,促进Z世代了解食品安全知识的兴趣。
3.3 注重互动性
Z世代人群期望与他人进行互动,希望自己的声音被听到并得到回应。因此,在开展风险交流时,避免单向的“说教式”和“灌输式”交流方式,要充分发挥新媒介加强互动性,鼓励Z世代人群的参与。例如,哔哩哔哩于2019年7月推出的互动视频功能和栏目,用户可在视频互动的过程中能获得动态的知识与经验再造,满足了Z世代用户对自主选择和个性追求的需求,获得了良好的反响。建议通过评论、弹幕、在线调查、投票、小游戏、评选征集、转发等多元化的互动方式将食品安全知识渗透到Z世代日常接触的媒介当中,将Z世代从食品安全信息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转化成积极主动的信息传播者,让其自愿聆听、主动传播。
3.4 利用新平台
近年来新媒体快速发展,使得Z世代接触信息的习惯发生了巨大改变。面向Z世代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除了确保交流内容的创新与丰富外,还需要保证交流平台的多样化。除借助自身政务平台的同时,还需积极拓宽风险交流载体,充分依托抖音、小红书、哔哩哔哩、快手、微博等Z世代关注度高的平台开展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在应对食品安全事件中,依托多元化的平台发布统一的信息,保障信息的公开性、透明性、权威性,以科学有效的方式引导社会舆论。
结语
Z世代基数庞大,是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中最重要的群体之一,他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是决定风险交流效果的关键因素。建议在开展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时,深入分析Z世代人群的特征,在原有风险交流工作模式上进一步创新,积极利用Z世代关注度高的平台,以Z世代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激发他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同时,不断反思和总结风险交流工作中的不足和提升策略,从而促进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