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幼儿园幼小衔接的有效策略

2024-06-23仇卫娟

教育界·A 2024年13期
关键词:过渡家园合作幼小衔接

【摘要】幼儿园幼小衔接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起重要作用。而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在教育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文章分析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并探讨幼儿园实施幼小衔接的教学策略,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幼小衔接;过渡;家园合作

作者简介:仇卫娟(1996—),女,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长江镇郭园幼儿园。

幼儿园阶段是培养幼儿综合素质的重要时期,而幼小衔接对幼儿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如何实现幼小衔接一直备受关注[1]。为了确保幼儿能够顺利过渡到小学,为其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幼儿园需要采取多元化的策略来完善幼小衔接教育。

一、幼儿园幼小衔接的相关概述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过渡和衔接过程,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有着直接影响。幼小衔接主要关注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差异,并通过适应性教育和过渡课程等措施帮助幼儿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

(一)教育理念衔接

幼儿园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强调游戏和体验式学习;小学更加注重知识学习和学科分化。幼小衔接需要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将幼儿的学习方式从游戏向课堂过渡。

(二)课程内容衔接

幼儿园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课程内容涵盖多个学科和领域;小学的课程内容相对学科专业化,注重对知识的深入学习。幼小衔接需要使幼儿熟悉小学的学科知识结构,并逐步引导他们进行学科学习。

(三)教学方式衔接

幼儿园采用游戏和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注重兴趣培养和综合能力的发展;而小学更加注重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传授。幼小衔接需要帮助幼儿适应小学的教学方式,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幼儿园幼小衔接的重要价值

(一)培养幼儿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小衔接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让他们在情感、社交和认知方面都得到适当的关心和支持。实施幼小衔接,能够为幼儿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幼儿各项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落实政策指导,解决教育脱节问题

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为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指导。实施幼小衔接,有助于解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校课业负担过重、幼儿园小学化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可能会对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三、幼儿园幼小衔接的有效策略

(一)幼儿园方面

1.建立有效的联合教研制度

为了推动幼小衔接教育,幼儿园管理层面应建立联合教研制度,将幼小衔接作为教研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年度教研计划。幼儿园领导部门应与小学管理部门联合确立与“幼小衔接”相关的教研内容,建立学习共同体,加强教师的研究交流,探寻幼儿在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的过程中所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推广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促进幼小衔接教育的实施和发展。

2.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关注幼小衔接的侧重点

主题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幼儿园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与幼小衔接相关的主题活动来帮助幼儿适应新环境并促进其发展。

教师可以结合小学阶段的课程,设计多元化、跨学科的衔接主题活动。以“成长与习惯”的主题活动为例,活动中,教师引入不同学科的资源,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通过绘本资料引导幼儿观察和记录园内的不同类型植物,让幼儿尝试介绍喜欢的植物。教师利用综合性的主题活动,整合语文、科学和美术等学科元素,激发幼儿的多方面能力,帮助幼儿适应小学学习,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记录和思考习惯。如此,幼儿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讨论等方式,获得学习和成长的经验。

3.组织系统培训,更新教学理念

首先,设计和规划课程。幼儿园应当通过设计和规划课程,来推动社会和教育资源的整合,集中精力打造符合本地区和本幼儿园实际的幼小衔接教育课程。如此,幼儿园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握幼小衔接的基本理论,把握教学的重难点。

其次,设定专业标准。幼儿园可以建立教师专业标准,明确幼小衔接的专业标准以及相对应的课堂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促使教师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审视个人教学水平及进行专业交流,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保证幼小衔接教育的质量。

再次,定期进行教师培训。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灵活调整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时长、培训时间和培训资源等,选择合适的教育培训资源,并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调整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培养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能力,并增强其开展幼小衔接教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最后,交流分享授课经验。通过广泛的实践交流,分享幼小衔接教育的教学经验,能够促使幼儿园合理调配教育教学资源。同时,推动教师间的交流、合作、共享、互助,促进区域幼小衔接教育的发展。

(二)教师方面

1.捕捉生活教育契机,助力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的重点,不是知识的“抢跑”,而是习惯、能力素质、心态等方面的准备。将教育有机渗透到幼儿日常生活中,能够使幼儿做好成为一名小学生的准备。3~6岁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有助于他们做好入学后学习和生活的自我管理与服务,增强独立性和自信心。

例如,针对生活习惯的培养,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制订“我的作息时间计划表”,共同规划作息时间,执行时间表上的计划,逐渐养成规律作息的习惯。如此,有利于幼儿适应小学的作息和生活。

再如,针对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利用起床时间进行“叠被子大赛”,利用离园时间开展“整理小达人”活动等,通过系列生活活动的开展,帮助幼儿掌握整理床铺和书包等基本技能。如此,幼儿在竞争与合作中能够获得锻炼,提高生活自理的能力,并且理解自理的重要性。

2.开展区域游戏活动,科学幼小衔接

教师开展区域游戏活动,可以满足幼儿游戏和玩乐的需求,同时可以帮助幼儿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而培养良好的倾听和阅读习惯,有利于幼儿适应进入小学后的学习和生活。

在植物角种植区,测量活动让幼儿体验具有计划性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为他们适应新的学习任务打下了基础;在探究区,时钟等材料让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感受时间,从而逐渐养成守时和规律生活的好习惯;在阅读区,幼儿能够在阅读图书或与同伴讨论故事内容的过程中,激发阅读兴趣、提高理解能力,同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进行续编故事和创编故事,从而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在美工区,幼儿通过绘制计划表和任务清单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想法和发现,充分发挥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关注学习习惯养成,推动幼小衔接

在幼小衔接的视角下,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培养幼儿的专注度方面,教师可以引入一些需要幼儿集中并保持注意力才能完成的游戏和活动。对于需要幼儿多次尝试才能完成的活动,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不断尝试直至完成,确保幼儿有足够的时长沉浸在活动中,从而专心地完成任务。如此,能够逐渐提高幼儿独立完成任务时的专注度。

4.重视幼儿身体机能,完善幼小衔接

在实施幼小衔接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幼儿身体机能与体育素养的发展,帮助幼儿更顺利地融入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例如,在户外体育游戏中,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幼小衔接的一个重要内容。户外活动时,教师应引导幼儿发现游戏中的安全隐患,让幼儿针对这些安全隐患讨论游戏规则,在自我管理中增强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

(三)家园合作方面

有效的幼小衔接教育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和参与。教师、幼儿园和家长之间应建立起长期且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与家长保持沟通,并根据幼儿的情况制订和调整教学方案,以推动教学方案持续、有效地执行,确保幼小衔接教学的科学性。

1.家园双方协调时间作息

为了保障幼小衔接教育的科学性,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紧密协作是必不可少的。小学的学习生活节奏与幼儿园存在较大差异,幼儿需要适应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新的作息安排。我国的幼儿园教育通常持续三年,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将幼小衔接的适应性教育内容融入整个幼儿园教育阶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与家长协调时间作息,帮助幼儿逐渐适应小学紧凑的学习生活节奏。

2.家园共同承担幼小衔接教育职责

家长和幼儿园应就幼小衔接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理念达成共识,并了解幼儿的期望和需求。家园需共同制订教育计划和策略,以帮助幼儿平稳过渡到小学阶段。

家长不仅是幼儿的第一任教育者,也是幼小衔接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家长应承担相应的教育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并且重视幼儿园的家访,了解幼儿在学校的表现和需求。同时,家长还应与幼儿园保持良好的沟通,彼此分享对幼儿成长的观察和建议。幼儿园要重视家长的参与和意见,在制订教育计划和方案时考虑家长的意见和期望。通过与家长紧密合作,幼儿园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家庭情况和背景,为幼儿制订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在家长与幼儿园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下,幼小衔接教育活动能够顺利地开展,进而为幼儿的学习成长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指导。

3.建立有效的双方沟通平台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当教师和家长的观点出现分歧时,及时的对话和寻找共识,是保证幼小衔接教育持续有效开展的重要手段。可见,高效的沟通渠道对于双方协商教育计划至关重要。当前流行的通信应用如微信、QQ等提供了便捷的交流方式。在实施幼小衔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与家长保持紧密联系。

建立有效的互动沟通平台,有助于加强双方之间的理解和信任,确保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促使教师和家长可以更好地协同合作,共同推动幼小衔接教育的顺利进行。

4.注重衔接教育反思和科学评价

在各个教学阶段,科学的评价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现代教育理念中,“以评促教”的思想已经贯彻到各个教学领域。然而,在幼儿园阶段,幼儿的自主意识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在幼小衔接教育中,为幼儿提供客观的评价和激励可以促进他们综合素养的养成[2]。

评价的内容涵盖日常的学习表现、参与各类活动的情况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教师的积极反馈和评价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应向家长反映幼儿的日常情况,并提供及时的客观评估,让幼儿逐渐形成自我认识。进行科学、合理的幼儿评价是确保幼小衔接有效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精确的评估和有目的的反馈,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和支持幼儿发展,促进他们能力与素质的提高。

结语

幼儿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众多即将从幼儿园步入小学的幼儿而言,这是他们第一次经历正式学业上的过渡。因此,幼儿园、小学、教师以及家长需要通力合作,确保顺利进行幼小衔接教育工作。同时,教师需要进行深入的衔接探索,确保幼儿在心理、身体、习惯和情感等方面都能够成功过渡。

【参考文献】

[1]苏秋婵.浅析幼小衔接中的家园合作共育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3(24):124-126.

[2]张晓玲.浅谈幼儿园幼小衔接实现策略及开展路径[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年第五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675-678.

猜你喜欢

过渡家园合作幼小衔接
新课标下中小学语文教学过渡与衔接的思考
灰空间在建筑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防雷业务工作
浅析《指南》背景下幼儿园亲子游戏的开展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重视“幼小衔接”幼儿教育更出彩
初谈幼小衔接之家园配合
论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关于幼儿园区域活动设置的思考与探索
加强幼儿园家园共育的几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