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化赋能乡村建设的困境及优化路径研究

2024-06-20高荣金

村委主任 2024年1期
关键词: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数字化

作者简介:高荣金(1996—),男,汉族,辽宁葫芦岛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摘要:我国正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数字化赋能乡村建设对促进乡村产业融合、生态宜居、文化繁荣、治理有效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数字乡村建设仍存在“数字鸿沟”难以破除、乡村高端数字人才短缺以及乡村数据信息系统不健全等问题。因此,我国应强化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乡村数字人才的培养力度,合理开发利用“三农”数据资源等,不断优化数字乡村建设路径,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数字化;乡村建设

文章编号:1674-7437(2024)01-0180-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 文章标识码:A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数字技术赋予乡村建设新的内涵,为乡村转型发展构建了新的格局。

1 数字化赋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乡村建设已逐渐成为推动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数字化知识、数据等生产要素直接赋能乡村振兴,为乡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1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数字化乡村建设促进乡村产业实现创新融合。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信息技术,各类乡村经营主体积极开拓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全新的生产、供应、流通和消费的产业链,推动农业、农村、农民多元化发展,特别是电商的兴起和物流体系的不断完善,有效打破了信息壁垒和地域壁垒,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数字化乡村建设促进乡村产业广泛融合。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数字技术进一步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通过要素交换、延伸产业链、提供配套服务等方式,促进乡村产业一体化发展,实现了以农业为核心,建筑、商业、休闲、养老、文化等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模式。数字化乡村建设促进乡村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在实现产业创新融合和广泛融合的基础上,数字技术将产业链有机整合。深层次挖掘和发挥乡村地域资源优势,通过特色产品、项目开发及在互联网上的舆论宣传,不断塑造强化乡村特色品牌,提升乡村品牌竞争力,推动乡村产业纵深发展。

1.2实现乡村生态环境宜居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由于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不当处置农业垃圾等,污染了土地、水资源、空气,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而数字化技术为乡村生态环境的监测及预警、低碳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通过大数据精准计算定点、定量、定时的施肥技术和无人机追肥等技术,可以实现快速、精准的施肥效果,在减少施肥成本的同时也减少了污染,保持了土壤肥力。数字化技术为农民提供了准确、科学的决策,实现了乡村振兴过程中科学防治污染,促进低碳绿色发展。同时,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治理手段对乡村的生态环境进行动态监测,可实现乡村生态资源精细化管理,将山河湖草沙等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此外,利用数字化教育宣传平台,可以增强村民的环保意识,调整生产生活方式,使其自觉投身到美丽乡村建设中。

1.3助力乡村传统文化繁荣

数字化技术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继承、传播、创新提供了全新的宣传手段和广阔平台。特别是短视频的兴起,促进了优秀乡村文化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提高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村民可以利用短视频记录乡村美好生活、学习农业相关知识、销售乡村特色农产品。同时,村镇可以通过短视频宣传乡村优秀文化,描绘乡村人文风情,提升乡村文化竞争力。此外,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虚拟现实可视化、三维实景建模等,再现乡村的历史文物和遗迹,充分展现乡村多样化文化资源,更好地保护并传承优秀传统乡村文化。

通过将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乡村文化服务智能化、文化设施网络化等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字文化活动,拓展乡村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大数据分析民众对乡村文化的需求,可以有效配置乡村文化服务资源,结合影视、动漫、综艺、短视频等方式,增加有关乡村的优质文化创作和产品供给,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将乡村文化软实力进一步转变成乡村经济硬实力。

1.4推动乡村基层治理有效

将数字技术和乡村治理深度融合,创新乡村治理方式。乡村基层政府通过电子政务、“互联网+党建”“互联网+公共服务”等手段,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释放治理效能。应用数字化平台有利于村民及时了解和掌握更多有效信息,对重大事项决策进行民主评议和监督,使权力运行更加透明。平台使每个人都有了更多为乡村建设建言献策的机会,提高了村民参与基层自治的积极性、主动性。

通过云端平台开展党务工作,突破了时空限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积极作用,及时掌握村情民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数字化手段优化网格治理,打通服务村民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切实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推动乡村基层治理有效。

2 数字化赋能乡村建设的困境

赋能乡村数字化成功转型,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但由于我国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数字鸿沟”难以破除、乡村高端数字人才短缺以及乡村数据信息系统不健全等问题,使数字化技术难以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其全部效能。

2.1“数字鸿沟”依然存在

“数字鸿沟”是指由于地理、社会、文化等因素,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使用和获取数字技术的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形成信息不对称和数字落差问题。“数字鸿沟”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数字化乡村建设的主要瓶颈之一。

首先,目前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相关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均较为薄弱,宽带网络覆盖率较低,云计算和大数据应用普及率低,物联网建设较为滞后[1]。数字基础设施存在普惠性和投资周期长、回报慢的特性,阻碍了乡村数字化建设进程。其次,不同区域在获取、处理、创造数字资源等方面存在差异。各地要素禀赋、资源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乡村数字农业、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综合考量数字商贸、快递物流、数字金融的发展,沿海地区是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先进代表,其中,东部沿海农村地区领先,而东北及大西北农村地区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2]。最后,村民的数字意识淡薄。村民不能充分掌握数字技术的知识、使用广度及深度,很难将数字技术的深度和广度最大化。

2.2乡村高层次数字人才短缺

人才是推动数字乡村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数字高层次人才匮乏是制约数字化乡村建设的重要原因。

首先,数字化乡村建设需要具备专业数字能力的技术型、管理型和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然而,本地基层服务人员的学习能力不强、深造积极性不高,且日常培训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难以满足数字化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的现实需要。其次,城市化进程具有显著的虹吸效应。在发展水平、公共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等方面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远低于城市,导致人才大多涌向城市,进一步加剧了乡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在缺乏政府相关政策及财政的大力支持下,乡村很难在与城市的人才竞争中获得优势,陷入“引不来”也“留不住”人才的困境。最后,当前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对于乡村数字经济所需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不健全,交叉学科培养的专业人才数量较少,造成了目前“新农人”短缺的局面。

2.3乡村数据信息系统不健全

数据要素是数字化技术发展的核心引擎,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离不开数据要素的合理配置与利用。2022年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联合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明确提出要促进农业农村数据共享、流通和使用。目前,中国农业已经建立了多层面、多领域的农业信息化系统,并构建了大量不同级别、面向不同领域的数据资源,形成了庞大的信息资源库。但是,“数据孤岛”的现象依然严重。首先,由于目前数字要素的产权配置不清晰,难以有效界定各数据主体的权益和对应的责任,导致通信政府、企业、农户等各方难以形成合力共同参与乡村数据资源库建设,进一步加剧了国内涉农数据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的现象,亟须构建一个成熟的“三农”数据要素共享、共建平台。其次,涉农数据要素资源分布冗余散乱,利用率低。同时,采集手段较为单一、标准凌乱,涉农数据信息挖掘和整合能力不够,推动农业数据要素向数据资产转化的动能不足。最后,数字农业涉及大量国家基础数据等敏感信息,恶意攻击、网络病毒、黑客入侵等威胁也时刻存在,制约着数据要素推动乡村振兴的顺利进行。

3 数字化赋能乡村建设的优化路径

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增强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的赋能,应当从强化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乡村数字人才的培养力度、合理开发利用“三农”数据资源等优化路径着手,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解决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4]。

3.1强化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要加大对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投资、扶持力度,包括普及、升级乡村光纤网络、移动通信网络、数字化设备、5G等基础设施。同时,要建设和推广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推动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农民深度融合,鼓励和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在乡村数字农业生产、乡村生态环境、乡村治理振兴和村民日常生活领域开展场景应用示范,推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落地,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信息化发展。

其次,政府应加强对数字化乡村建设的支持和引导,有序推进各区域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进度,鼓励各地区、各类型企业主体之间对数字乡村建设的合作和信息交流,走一条有区域特色的数字化发展之路。

再次,提升农村居民数字化素养。应加大对农村居民的数字化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其数字化素养和技能水平。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课程和实践活动,打造数字化乡村技能培训基地和普及基地,帮助农村居民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网络使用、电子商务等技能,使其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生活和工作需求。

最后,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不断弥合“数字鸿沟”实现“数字普惠”。

3.2加大对乡村数字人才的培养力度

首先,打造乡村数字人才队伍。为了提高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基层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学习数字化技术的积极性,提升乡村建设和治理水平。要开展数字农业、网上办事、直播电商等贴近农民实际需求的数字化技能培训,让农村居民向具备较高数字化素养的“新农人”转变,培育一批发展数字化技术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引路人”、产业“带头人”[3]。

其次,加强数字人才交流与合作,引导数字化人才向乡村流动。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和分享数字乡村建设经验和技术的活动,促进城镇与乡村数字化人才之间的互动。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提高人才待遇,积极引进具有较高数字化素养的优秀人才到乡村,为乡村数字人才队伍注入新的活力,将人才“引进来”并“留得住”。

最后,加强产学研合作。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数字技术+三农”研发,为学生提供培训和职业指导等方面的工作,引导和鼓励学生前往乡村、建设乡村。通过在乡村设立实习基地、开展技术交流等方式,提高乡村数字人才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

3.3合理开发利用三农数据资源

首先,共建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和开发利用的制度机制是推动数字化乡村建设、提高数字化赋能效率的重要举措。要建立涉农数据共建、共享平台及统一的数据收集、发布和使用标准。有效整合乡村信息系统的数据和资源,建立收集、整理、分析、应用数据为一体的农业数据技术平台,整合跨层级、跨部门、跨领域的信息,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搭建开放式、协作式平台。

其次,要提高“三农”数据的管理和利用水平,推动各类数据的动态监测和管理。及时发布与更新最新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农技推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数据信息,以实现农情、户情、自然资源等数据的数字化和可视化,为政府宏观管理、群众参与治理等提供直观信息,为“三农”工作的运行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打破“数字孤岛”境况,实现数据的自由流动和最大化利用。

最后,要完善关于数据监管的法律法规,打击非法获取数据信息的行为,加强对数据资源的监管和管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避免出现数据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等问题,保障数字化乡村产业的健康发展。

4 结束语

数字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数字化赋能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5]。要充分发挥数字化的技术优势,将其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赵云.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3,44(01):9+23.

[2]朱金涛,孙迎联,杨文静.乡村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显著特性、内在张力与优化路径[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22(06):88-91.

[3]罗美静.数字经济下农村产业经济融合发展路径[J].山西农经,2023(16):60-62.

[4]王传岐.新时期加快数字乡村发展的思路探讨[J].南方农业,2021,15(24):140-141.

[5]拓兆兵. 以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N]. 经济日报,2023-05-13(006).

猜你喜欢

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略窥成人教育管理理念及对现今成人教育管理的启示
数字化制胜
浅析中国新旧城乡建筑景观的建设与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