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下青少年文化自信建立
2024-06-20杨蕾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专项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下爱国主义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GS[2023]GHBZX49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蕾(1995,8-),女,甘肃定西人,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政治教育。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青少年文化修养提升和文化自信建立的意义。[方法]在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借鉴青少年文化修养与文化自信建立的理论文献基础上,理解和分析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下,如何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促进青少年成长,如何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结论]建立文化自信,既要从传承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手,也要从发扬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入手,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引导青少年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关键词:传统文化;先进文化;文化自信;青少年;文化修养;传承与发扬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4(b)-0138-04
The Significance of Marxist Culture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Young People'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YANG Lei
(Dongfanghong Middle School, Dingxi Gansu, 74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to the promotion of cultural accomplishment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Methods]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Marxist cultural concept and the theoretical literature established by using for reference the cultural accomplishment and self-confidence of the youth,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cultural concept, how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and how to promote the growth of young people should improve their own cultural self-cultivation and build cultural confidence. [Conclusion] To buil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we should not only start from inheriting and inheri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carry forward revolutionary culture, red culture and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guide the youth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ith the Marxism cultural view, establish th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Advanced cultur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Youth; Cultural accomplishment;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然要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青少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肩负重要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未来人才和中流砥柱。理解认识和发扬中华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是党和国家对于当前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的殷切期待,是他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辉煌的重要历史使命的根本需要,也是他们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基本要求。青少年要有效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必须利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识文化的本质及其对于社会物质生产和人的发展的重要意义,运用马克是主义文化观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学习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并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并有望在未来的岗位上做出更大的贡献,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1]。
1 建立青少年文化自信的意义
1.1 建立文化自信是时代的呼唤
顺应时代要求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早在2016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具备包括“文化自信”在内的“四个自信”。文化自信是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和中国软实力在世界范围内提升的要求而提出的,标志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建立。因此可以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文化自信的建立是时代的呼唤[2]。
1.2 青少年历史使命的要求
青少年作为实现祖国强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人才,必须顺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要求和中国软实力在世界范围内提升的形势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将文化自信转化为文化素养,并在优秀中华文化的引领下为祖国、为世界做出更大贡献[3]。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期,中华民族经历了百年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民族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并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重要历史阶段。现如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秉持初心使命,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开创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4]。今天的青少年在10年、20年后将成为祖国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人才和中流砥柱,他们不仅要掌握各行各业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和重要技能,更需要具备良好的中华优秀文化素养。
只有具备了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素养,用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和文化意识培养起来的创造性人才,才能在未来祖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不忘初心,建设更加美好的,满足全国各民族人民期待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引领中华民族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同时引领全世界建立一个更加和平、美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的和谐永续繁荣发展。
2 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解读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人类社会的精神生产决定于物质生产,且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具有能动作用,文化和精神理论丰富人民的认识和思想,自然就能够转化为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文化发展具有民族性、阶级性,文化发展应注重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还认为,文化发展的本质就是人自身的发展[5]。
2.1 中华优秀文化的基本内容
2.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指的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形成的包括儒、道、佛在内的,经过历史检验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补充和革新的、先进的优秀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载体,包括传统哲学、农学、医学、军事、文化、艺术等文化经典和代表作品,还包括众多民间传说及戏曲等非物质文化形式。认识中华文化,可以从广博的文化典籍中选择一种或者几种进行研读、学习和领悟,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领悟能力和文化传承能力,提高青少年文化领悟能力。应该重视其文化教育,为他们提供经典原本,也可以分享优秀的文化传承者的传承故事和文化感悟[6]。比如:可以让青少年了解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脉络以及各个阶段的重要人物及他们的基本观点,了解儒家文化在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具体体现。又如:可以引导学生了解道家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传承形态及对古代中国乃至现代中国的影响,以及对道家文化的传承形式的认识,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例,该文所反映的隐逸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本根基,是建立文化自信所要理解、发扬和传承的重要内容。
2.1.2 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后,其基本观点和方法与中华文化相结合,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智慧和文化引领。红色文化是在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它见证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与飞跃。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形成的重要文化内容,是建立文化自信所要理解、发扬和传承的又一重要内容,他们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同阶段[7]。只有在全面认识和全面理解红色文化的基础上,传承优秀文化、弘扬优秀文化,我们才能真正建立文化自信,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2.2 中华文化的科学性和优越性
建立文化自信,提升青少年文化素养,首先需要认识到文化具有民族性,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先进性。文化具有民族性,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内容。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每一个人应该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另外,传承中华文化,就是要传承中华文化中先进的、科学的、积极的部分,也就是中华优秀文化。青少年需要深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过传承的文化独有的生命力和先进性。中华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其不断推陈出新,也在于每一个时代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笃信“天人合一”,强调“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追求“世界大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这种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追求全人类共同的美好目标,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是一脉相承的,中华优秀文化星火相传,让每一个时代的人们都能够找到能服务于广大人民且保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先进性、科学性和优越性,也是中华文化的民族性,而中华民族文化的先进性与科学性,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得以永续传承的动力。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是对中华文化的有力传承与发扬[8]。“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方向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在世界局势出现重大困难和调整的关键时期,为中华民族发展探索新可能,为世界发展探索新方向的重大举措,这也正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引下对世界做出新贡献的最新探索。总之,“文化自信”不是盲目自信,是认清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科学性、先进性的基础上的自信,是一种为中华民族谋发展,为人类共同利益谋未来的自信。
3 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引导青少年建立文化自信的途径
3.1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建立文化自信,提高文化修养。青少年正是要理解中华文化中和谐思想和奉献意识,理解中华文化在时代发展的要求下不断更新的观念,根据时代要求努力向前,奋力追求中华民族绵延发展且在人的生存发展中与其他文化乃至整个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秀特点;就是要认识到作为祖国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人才的责任担当;就应该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点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越性,认识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修养,并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指导自己未来职业规划。
3.2 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红色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奋斗目标并努力不辍[9]。
3.3 提升文化修养,履行历史使命
我们要明确青少年作为祖国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人才,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并使其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中,认识和掌握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不断积累和反复验证后已然成熟的民族智慧,掌握运用这些智慧处理各种复杂情况和问题的能力,同时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同时,作为未来人才,今天的青少年必须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文化在每一个时代都能推陈出新,不断发展,领悟和归纳出新的内容,也将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内容增添到中华文化之中[10]。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传承的,是中华优秀文化在当今时代的表现形式,因此今天的青少年掌握和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是其完善自身修养,提高文化自信的有效措施,也是其在未来更加有效地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祖国繁荣昌盛的基本保障,还是其对中华优秀文化在当前时代的最好发扬。所以,在今天的青少年成长中,一定要利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让其了解文化与社会精神生产和社会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明白文化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基本道理,同时也要认清文化发展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明确自己在文化修养和自我成长中的定位与使命,确保自身作为党和国家所需要的,能够为祖国昌盛和民族复兴做出贡献的有用人才这一立场,并全面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确保其文化认识和文化理解的科学性,从而提升文化修养促进自身发展,有助于其为祖国昌盛和民族复兴做贡献的历史使命的履行。
4 结束语
全面认识、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是党和国家对于当前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的殷切期待,也是他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辉煌的重要历史使命的根本需要。青少年必须在传承中华文化,尊重和理解世界文化的基础上,建立文化自信,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丰富和发扬中华文化,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成长,将自己打造成为祖国和人民需要的人才,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为祖国的建设和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完成属于自己的历史使命,享有属于自己的荣耀,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向新的高度。加强青少年教育,为国家培养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有用人才,就必须加强青少年文化素养的培养,建立青少年的文化自信,让他们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秀传承者和文化弘扬者,为祖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为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杨增岽,范嘉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性省思:从五四时期“大同”观念的再出场说起[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5(2):7-17,2.
[2] 包小燕.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功能与定位[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32):178-181.
[3] 刘建军,黄梦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1-10.
[4] 齐卫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意义:理论含量与实践遵循[J].思想理论教育,2024(1):11-17.
[5] 杨洪源.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的重要表现:从人的本质与发展看“第二个结合”的前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1-8.
[6] 李安增.毛泽东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先驱:基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向度的考察[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157-164.
[7] 张恺.论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文化:基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角[J].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2023(2):41-51.
[8] 赵信彦,高奇.坚持“六个相结合”,书写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研究的新篇章:“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研究丛书”评介[J].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2023(2):207-212.
[9] 徐晓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四重意蕴[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6):6-12.
[10]孙莉,许起科.深刻认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大意义[J].办公室业务,2023(24):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