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义利思想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2024-06-20邓伟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11期
关键词:经世致用义利观文化自信

基金项目:2022年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党建思政研究项目“永嘉学派义利观及其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 :Y202239)。

作者简介:邓伟峰(1982-),男,河南洛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永嘉学派与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作为中国古代义利思想的组成部分,永嘉学派义利观主要表现为义利并举、以利和义,强调崇义养利、行实德、修实政等。该文归纳梳理了永嘉学派义利观的主要特点:不空谈道德,追求义利之和;关注民生实践,突出经世致用;重视“外王”取向,崇尚理想人格;倡导“崇义养利”,批判自私自利。该文旨在为高校德育实践提供一定指导,高校道德教育要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下,在理念上进行创新,重视培育学生的实德、实言、实行,立足现实,反对空谈,培养道德习惯,塑造现代人格。

关键词:永嘉学派;义利观;义利并举;现代德育;文化自信;经世致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4(b)-0129-04

The Enlightenment of Ancient Chinese Thought of Righteousness and Benefit to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Yongjia School as an Example

DENG Weifeng

(Zhejiang College of Construction, Hangzhou Zhejiang, 310000, China)

Abstract: Yongjia School, along with Zhu Xi's Neo-Confucianism and Lu Jiuyuan's Confucianism of the Mind, is listed as one of the three major schools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ancient Chinese thought of righteousness and benefit,the concept of the unity of righteousness and interest in the Yongjia School is mainly manifested as the simultaneous pursuit of righteousness and interest, emphasizing the cultivation of righteousness and the promotion of interests, advocating the practice of practical virtues, and promoting practical governance.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ongjia School's concept of the unity of righteousness and interest: it does not merely discuss morality but seeks a balance between righteousness and interest; it focuses on practical livelihoods,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s; it emphasizes an outwardly oriented monarch, advocating an ideal personality; it advocates the cultivation of righteousness while criticizing selfishness and self-interest. This article aims to provide certain guidance for the practice of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and in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innovate in concept, attach importance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virtue, truth and practice, base on reality, oppose empty talk, cultivate moral habits, and shape modern personality.

Key words: Yongjia School; Concept of the unity of righteousness and interest; Simultaneous pursuit of righteousness and interest; Modern moral education; Cultural confidence; Emphasizing statecraft

在义利关系问题上,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往往强调重义轻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取不义之财,而要“见利思义”。到了宋代,永嘉学派产生,与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对义利问题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义和利可以有机结合,以实现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永嘉学派的核心思想是“经世事功、义利并举”,如黄宗羲在《宋元学案·艮斋学案》中所指出的“永嘉之学,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

1 永嘉学派义利观的主要特点

永嘉学派义利观主要体现在宋代永嘉学派几位代表人物的思想之中,如宋代学者周行己在温州城区创办浮沚书院,强调学以致用,开永嘉之先,对永嘉学术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南宋郑伯熊有感于性理之学无救于时局,推动永嘉之学从性理向事功思想转型;南宋时期薛季宣“以经制言事功”,注重经世致用“以通世变”;陈傅良主张“变通当世之治”,强调实用之学,推动经制之学走向精密化。永嘉学派至叶适而集大成,叶适反对空谈心性,将事功与义理结合起来,将永嘉学派推向鼎盛阶段。总的来讲,永嘉学派义利观呈现以下特点。

1.1 不空谈道德,追求义利之和

永嘉学派的开创者薛季宣认为“利,义之和”,强调“惟知利者为义之和,而后可以共论生财之道”,治学要避免空谈,不能撇开事功抽象地讨论义理, 必通过事功来把握义理。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把“道不离物”“道在物中”的思想运用到义利关系上。他在《习学记言》中说:“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后世儒者行仲舒之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1]叶适批判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义与利是并行不悖的,道义必须通过功利来表现,追求功利又必须合乎道义,如果没有功利,天理、道义就是一句无用的空话。因此,永嘉学派义利观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坚持“以利和义”,强调道德和功利可以相互统一,对于求利的种种活动,不能人为地抑制,通过事功,使仁义具有实在的内容。

1.2 关注民生实践,突出经世致用

永嘉学派强调“以经制言事功”“务实而不务虚”,反对空言义理,主张“宽民力”“救民穷”。经世,即“经邦济世”之意,重在求真循规;事功,即“事求可、功求成”之意,重在务实践履。如薛季宣提出“止从分数官收”“不复催其常赋”等具体措施维护民众的利益。陈傅良从现实需要出发,认为“自三代、秦汉以下,靡不研究,一事一物必稽于实而后已”,通过对古代典章制度的研究,借鉴古代政治的经验,为现实问题寻找出路,增进全社会的普遍福利。郑伯熊认为,财乃立国之根本,指出事关民生的“理财”至关重要。叶适提倡“务实而不务虚”,主张“以利和义”“义利并立”,提出“行实德”“修实政”,并就诸多方面提出治国安民之策。叶适还批评当时与“重义轻利”观念相关的重农轻商风气。可以说,永嘉学人通过对历史典章制度因革变化的研究,以“经制”言事功,重视礼、乐、兵、农、田赋等实用之学,尝试建立起一套能够解决当下社会问题的“经世致用”制度体系,对于国计民生各个领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使民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体现出“以民为本”的宗旨。

1.3 重视“外王”取向,崇尚理想人格

永嘉学派继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儒学中“外王”“经世”的一面。永嘉学派先驱王开祖在《儒志编》中说:“我欲述尧舜之道,论文武之治,杜淫邪之路,辟皇极之门。”[2]陈傅良在调停朱熹与陈亮的王霸之辨时,对陈亮说道:“‘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此老兄之说也。如此,则三代圣贤枉作功夫。‘功有适成,何必有德,事有偶济,何必有理,此朱丈之说也。如此,则汉祖、唐宗贤于盗贼不远。”[3]这表达出陈傅良对“王霸”问题的认识,实质上是考察儒家理想人格时要“内圣”与“外王”兼顾。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生平做人,无时不以“行合于义、心存忧世”为准则,他阐明了永嘉事功学术与儒家传统义利观的内在关联,从内在而言“必竞省以御物欲”,从外在而言“必弥纶以通世变”。叶适的“事功”思想不仅限于哲学范畴,实际上转化为政治实践,尤其他在守建康期间,扭转北伐战局。明代思想家李贽在《藏书·名臣传》中评价叶适:“适志意慷慨,雅以经济自负。始侂胄欲开兵端,以适曾有大雠未复之言附之。而适自召还,每奏疏必言当审而后发,且力辞草诏,议者乃咎其不极力谏止。侂胄以致用兵,何其轻于论人也。秃翁曰:此儒者乃无半点头巾气,胜李纲、范纯仁远矣,真用得,真用得!”[4]在某种意义上,全祖望所言“永嘉功利之说,至水心始一洗之”,实际上强调的是叶适把永嘉学派事功思想系统化,并付诸政治实践,“无半点头巾气”,体现出传统儒家思想“内圣外王”的价值追求。

1.4 倡导“崇义养利”,批判自私自利

永嘉学派强调心性与事功并重,因深受时势之影响,以经世济民为重,又被误以为崇尚功利,但是仔细考察,不难发现其学实以仁义纪纲为本,以期利于国计民生,发扬“崇义养利”之旨,是“公利”而非“私利”,决不是道学家所指责的“在利欲胶漆盘中”,更非现代利己主义。叶适认为“昔之圣人,未尝吝天下之利”(《进卷·官法》,《别集》卷三),古时圣人不忌讳谋求功利。叶适所言的功利是“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谈功利反对自私自利,谋求的利是“大功大利”,强调“以利与人”,这种利与义相得益彰,同时用礼义来范导、推动事功。实际上,永嘉之学教人就事上理会,对事物做实地考察,接触实际,了解实际,进而提高办事能力和思想水平。《四库全书总目》一百三十五《永嘉八面锋》一文中指出,“事功主于经世,功利主于自私,二者似一而实二”“未可尽斥永嘉为霸术”“未可尽斥永嘉为俗学”[5]。这样看来,永嘉学派义利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事物的现实因素为基础,以“深结其臣民之心”的大公之心为出发点,实现道德与功利的统一。

2 中国传统义利观的当代视角

德育是文化的灵魂,德育的目的不在于灌输道德知识。从根本上讲,高校德育的目的就是使大学生学会做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认识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培养道德习惯,发展完善道德人格,养成社会生活能力,进而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文化对于人的最终价值在于赋予人特定的生存和生活方式,规定特定群体的大致走向。现代高校德育体系的构建,要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挖掘那些符合时代需求的价值理念,这既有助于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目的,也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觉。

从历史经验与社会发展来看,“义利”关系是辩证的,“义”源起于对“利”的节制,是调整利益关系的社会规范,而“利”的实现必须在“义”的指导下进行,如果社会规范不能实现物质利益功能,就不可能存在或是被接受[6]。因此,从现代视角来看,“义利”关系实质上是物质利益与社会制度、规范之关系,在当代“义利”关系的合一,必然是“义以制利”与“义以生利”两方面功能的统一。永嘉学派的学术思想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具有时代价值和意义的学说体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一定启示作用。中国古代义利思想向现代的转型,就要站在新时代,实现创新与转化,既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又要推进理念更新,特别是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项要求中。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着德育的变革,同时又离不开德育的精神支持。

义利观与现代人格塑造。现代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精神气质直接关系到德育的实践。基于传统文化的价值基础重构和人心秩序与社会秩序的重建,是当前中国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键所在。因此,可以立足中国古代义利思想资源,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价值基础,塑造“顶天立地”的人生格局,确立“安身立命”的人生目标实现,树立“内圣外王”的人生理想,重视人心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统一,把职业选择、人生理想与人性自由、价值实现等关联起来[7]。中国传统义利观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而宋代永嘉学派的义利观呈现出“义利合一”的价值取向。清代永嘉学派代表人物林损在《永嘉学派通论》中言道:“永嘉诸子之学,犹众人之学也。众人之学,犹永嘉诸子之学也。众人之言心性者,必不能废事功。永嘉诸子之言事功者,亦必不能离心性。事功与心性合,而后经济之真乃出。”[8]永嘉学派的义利观,强调的是事功与心性相统一,其事功以经世为目的。这种“义利并举”“义利并行”的义利观,不同于西方文化中“功利主义至上”的观念,其时代价值体现在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等理念的相互结合中。

义利观与文化自信培育。新时代,义与利关系是大学生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也是培育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当代大学生义利观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一方面,他们关注社会的发展, 也关注自身发展,往往以义利兼得、义利并重的价值取向指导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对于个人利益和前途的选择,又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知行背离[9]。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智慧,真正实现义与利的辩证统一,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现实利益与远大理想的辩证统一,求利目的与求利手段的辩证统一,进而确立科学正确的价值主体,这本身即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3 永嘉学派义利观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永嘉学派主张以利和义、义利统一、义利并举、崇义养利,对于当时“正统”理学而言,永嘉之学是一个补充和矫正。永嘉学派继承并发展了传统儒学中经世致用思想,促进儒家“内圣”与“外王”得到一定的平衡。综合来看,永嘉学派义利思想对高校德育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自我价值

永嘉之学追求义利之和,不空谈道德,以利与人,提出物质生活欲求的某种合理性,有助于建构高校德育的内在逻辑。以人为本,已成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普遍共识。德育的主要价值目标体现在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方面,不断满足人的内在需求,突显人自身的主体性,关注人的自我价值,在人性关怀中实现德性。德育具有复归人性的责任,基于复归人性的关怀,关注学生作为人的现实需要,这符合新时代德育的价值预期。永嘉学派义利观主张用礼义来规范推动事功,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恰当地处理义利关系,注意个人追求正当利益的方式,在人生成长过程中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3.2 做到实事求是,培育务实精神

永嘉之学强调“以经制言事功”,积极关注民生实践,突出经世致用,有助于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永嘉学者“讲实事、究实理、求实效、谋实功”的思想,成就的是一种“实德”,体现了实事求是精神。叶适认为, 专以心为宗主,虚意多实力少,读书应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重视“民利”,实际上是对国计民生的关注。在现代高校德育中,我们一方面强调抽象的道德理论教育,另一方面要引导当代大学生在事关国计民生的具体事务中,培育求真务实的精神。所谓“有根有叶,有源有流,本末精粗,内外如一,不变今,不泥古,措之事业,无非实学实理”[10],要在实事求是上下功夫、实事上理会,不断进行创新创造,通过具体事务构建道德精神。

3.3 重视全面发展,塑造理想人格

永嘉之学崇尚“事功”的理想人格,强调“内圣”与“外王”相统一,有助于更好地塑造大学生的理想人格。儒家的道统是“内外交相成之道”,永嘉学派反对将天理与人欲、仁义与功利对立起来,认为形上之“道”必须体现在形下之人欲、功利上“功利与仁义并存”。那么“内外交相成之道”,主观上就要努力克己,言利的同时不能忽视义。高校的德育建设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从人的需求来讲,永嘉之学突出“事功”“外王”,体现出以建设人、发展人为出发点的一种价值引领,进而建立起安身立命的道德指引与意义探寻。因此,思想道德落实到大学生个体上来,最重要的体现就是要发挥好人自身的创造性,从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中,凝练人的品质与美德,在具体的伦理生活中塑造理想人格,进而转型为真正“社会性”的人。

3.4 强调德行为先,批判唯利是图

永嘉之学倡导“崇义养利”,重视的公利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这其中公利本身便体现道德。从某种程度上讲,人的欲望可以被合理运用,在此基础上,其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德育评价机制。合理的功利主义是以社会事业的利益为先,施之实用,增进全社会的普遍福利,这非一己私利,实际上是社会公共道德的坚守。因此,我们在现代德育建设中,在批判极端利己主义、唯利是图的同时,更要在具体事物的发展、变化中把握道德评价的规则,进而提升德育的实效。永嘉学派所倡导的利益众生而不占为己有的标准,可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义利观,摒弃精致利己主义,做到自利与利人兼顾,谋求社会的“大功大利”。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永嘉学派的义利观赋予了现代德育新内涵,可以为德育实践提供一定指导。现代高校道德教育在理念上要进行创新,特别关注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重视培育大学生的实德、实言、实行,立足现实,反对空谈,培养道德习惯,塑造现代人格,培养学生社会生活能力,进而使其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M].北京:中华书局,1977:324.

[2] 金沛霖编.四库全书·子部精要:上[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92.

[3] 黄宗羲.宋元学案[M].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1696,1839-1840.

[4] 李贽.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9:245.

[5] 孙诒让.温州经籍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743.

[6] 许斌龙.中国古代义利观的多重视角及其主导价值取向[J].理论月刊,2005(5):54-56.

[7] 吴元发.现代性伦理筹划中的内在德育困境及其超越[J].中国教育学刊,2023(12):1-7.

[8] 林损著,陈镇波,陈肖粟,编校.林损集:上册[M].合肥:黄山书社,2010:339.

[9] 刘永艳,杨丽梅.新时期大学生义利观的特点及教育对策[J].理论月刊,2008(9):177-179.

[10]薛师旦.跋浪语集·薛季宣集(附录)[M].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3:625.

猜你喜欢

经世致用义利观文化自信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孔子义利观内涵探析——以《论语》为中心
义利观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环节
论中国哲学经世致用传统
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与魏源的“救亡图存”“经世致用”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左宗棠“经世致用”思想述评
师之大爱—————三尺讲台铸辉煌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孔子义利观的现代文化传播意义 张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