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心脑血管疾病协防共管健康管理模式对社区重点监测人群血压的影响
2024-06-18龙际
摘要 目的:观察互联网+心脑血管疾病协防共管健康管理模式对社区重点监测人群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3月于某地体检2次以上的社区重点监测人群860名作为研究对象,将接受常规模式管理者430名作为对照组,将接受互联网+心脑血管疾病协防共管健康管理模式者430名为观察组,比较两组血压达标率及自我管理情况。结果:观察组血压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6.74%与65.58%,P<0.05);干预后,观察组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各维度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互联网+心脑血管疾病协防共管健康管理模式可提高血压达标率、自我管理能力水平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社区;互联网+;血压
doi:10.12102/j.issn.1672-1349.2024.11.039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互联网+健康管理模式在病人管理和疾病预防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心脑血管疾病作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健康威胁之一,其高发病率和病人管理的复杂性使得创新性的健康管理模式尤为迫切[1]。传统的健康管理方式面临着信息传递不畅、实时监测不足等问题,而“互联网+”的理念正是通过融合信息技术和医疗服务,构建起更为智能、高效、全面的健康管理体系[2]。通过对互联网+健康管理模式的引入,期望能够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对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精准监测、个性化干预和即时反馈,这将有助于提高病人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认知,促使其更加积极地参与疾病的预防和管理,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3]。基于此,本研究观察互联网+心脑血管疾病协防共管健康管理模式对社区重点监测人群血压的影响,并从中总结出可行性、优势及可能的改进点,以为今后推广和优化类似健康管理模式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5月—2023年3月于某地体检2次以上的社区重点监测人群860名作为研究对象,将接受常规模式管理者(每年体检1次)430名作为对照组,将接受互联网+心脑血管疾病协防共管健康管理模式者430名作为观察组。对照组430名,男220名,
引用信息 龙际.互联网+心脑血管疾病协防共管健康管理模式对社区重点监测人群血压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4,22(11):2110-2112.
女210名;体质指数(BMI)为(24.02±3.29)kg/m2;年龄55~74岁。观察组430名,男215名,女215名;BMI(24.09±3.27)kg/m2;年龄55~75岁。两组性别、年龄、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模式管理:定期体检、健康讲座和药物治疗。社区卫生工作者通过定期测量病人的血压,进行基础健康状况评估,同时通过健康讲座宣讲相关知识,提高病人对高血压的认识。在药物治疗方面,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开具降压药物,病人需按时服用并接受定期随访,此外,社区卫生中心通常还会建立慢性病档案,记录病人的血压变化和治疗情况,以便及时调整管理方案[4-5]。
观察组接受互联网+心脑血管疾病协防共管健康管理模式干预。1)建立个性化健康档案:将病人的基本信息录入系统,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等。然后,通过与病人的深入对话,获取更为详细的健康信息,如家族病史、既往疾病史、生活方式等。在建立个性化健康档案的过程中,利用先进的医疗技术,如电子健康记录系统,将病人的实验室检查、医学影像等数据纳入档案,评估病人的整体健康状况,为制定个性化的血压管理计划提供科学依据[6]。2)实时远程监测:首先,病人将配备智能血压计或可穿戴设备以准确测量病人的血压,并通过蓝牙或无线网络将数据传输至互联网平台。其次,互联网平台接收到实时的血压数据后自动存储并生成图表,形成病人的血压趋势,医疗团队可以随时登录平台查看数据,实现对病人血压状况的远程监测。同时,系统设定了阈值警戒,一旦检测到血压异常波动,系统将立即向医生发送警报[7]。为了更好地实施实时远程监测,互联网平台通常提供便捷的沟通工具,例如在线聊天或视频咨询,病人可以通过平台直接与医生交流,医生也能够随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建议,实现远程医疗服务的全面覆盖[8]。3)智能预警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智能预警系统,对病人的血压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一旦系统检测到病人的血压超过预定阈值,将自动发出警报,医生可以迅速做出反应,进行电话、短信或互联网平台上的即时沟通,提供及时的医学建议[9-10]。4)建立在线社区支持: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病人社区,使病人能够分享经验、互通信息,形成相互支持的社群。创建专属社区平台: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一个专门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病人的在线社区,病人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注册账号,建立个人资料,并参与各类健康话题的讨论,病人在社区中可以分享其血压管理经验、生活方式调整、药物使用心得等,这种分享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病人之间的互助机制,使病人从彼此的经验中获取实用的信息和建议,在社区中设立医患互动的专区,医生可以定期回答病人的问题,提供专业的健康建议,这种在线的医患交流方式有助于病人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疾病,医生也能够更及时地获取病人的反馈。同时,社区平台还可以定期组织线上健康讲座、专题讨论等活动,邀请专业医生分享心脑血管疾病管理的最新知识,提高病人的健康素养[11-12]。
1.3 评价标准
1)血压达标率:血压控制情况采用血压达标率进行评价,血压达标率=血压控制达到目标血压的例数/被观察总例数×100%。2)应用自我管理行为量表(效度为0.875,信度为0.721)对病人自我管理能力进行评价,该量表内共26个条目,包括饮食控制、规律锻炼、自我监测、并发症处理、情绪管理、遵医嘱行为等6个评价维度,应用Likert 5级计分,1分表示完全没有做到,5分则表示完全做到,病人得分与其自我管理能力呈正相关[13]。3)对比观察两组病人入院时及出院时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情况,评价维度包括疾病概念、危险因素、诱发因素、临床症状辨别、需接受的检查、临床治疗手段、药物知识及健康知识总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定性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血压达标情况比较(见表1)
2.2 两组干预后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各维度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2.3 两组干预后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观察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 讨 论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其特征是在动脉内的血液压力持续升高。正常情况下,心脏每次跳动时将血液泵送到全身,血液在动脉中流动时对血管壁施加一定的压力,即血压[14]。高血压是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长期不加控制的高血压可能会对心脏、大脑、肾脏等器官造成损害,增加心脑血管疾病、脑卒中、心脏病等的发病风险。高血压还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15-16]。高血压的诊断通常基于多次测量的血压值,并考虑个体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治疗高血压的方法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如饮食调节、增加运动)、药物治疗以及定期监测和管理,早期发现和有效管理高血压对于预防相关并发症至关重要,因此,定期测量血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接受医生的监测与指导是管理高血压的重要步骤[1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血压达标率为86.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58%;干预后,观察组自我管理能力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究其原因:首先,个性化管理和实时监测是“互联网+”模式的重要特征。病人通过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结合实时监测数据,得到更为个体化的医疗服务,这种个性化的管理有助于更好地满足病人的个体差异,提供更精准的干预措施[18]。其次,“互联网+”模式通过在线平台促进病人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动支持。病人可以在平台上分享经验、获取他人建议,形成了一种互助机制,不仅增强了病人对自身疾病的理解,也提高了对自我管理的信心[19]。另外,“互联网+”模式通过及时干预和个性化教育,有效利用病人的实时生理数据,医疗团队能够提供即时的干预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这有助于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知水平,激发其积极性。通过“互联网+”模式,医患之间的沟通更为便捷。病人能够通过在线平台与医疗团队实时沟通,使医患之间的互动更加紧密,有助于病人更全面地了解疾病管理方案,提高对医疗建议的遵从度[20]。
综上所述,互联网+心脑血管疾病协防共管健康管理模式应用在社区重点监测人群中对其血压控制、自我管理水平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的改善均具积极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松英.一对一健康教育结合微信平台延续性护理对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血压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3,21(24):168-170.
[2] 董洋.心理护理联合综合护理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实施效果[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3,40(4):402-403.
[3] 周海燕,黄珍霞,彭琴.“互联网+慢性病管理”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率的影响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23,27(21):30-32;36.
[4] 刘萍,贠雅玲,石鸿蓝.支持性心理干预联合健康教育在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宁夏医学杂志,2023,45(6):567-569.
[5] 吴敏.三元联动机制护理干预在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2023,30(11):64-66.
[6] 王珂,张新红,孟四平,等.控制终止高血压饮食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慢性病学杂志,2023,24(5):765-767.
[7] 马玉花,魏景美.针对性护理干预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合并高血压患者代谢指标及睡眠质量的影响研究[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3,10(4):893-896.
[8] 魏鑫海,邵庭芳,黄锦红,等.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波动水平对心血管并发症的影响及护理疗效[J].黑龙江医学,2023,47(8):994-996.
[9] 齐爽.风险评估结合预见性护理对脑卒中并高血压患者的效果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3,13(10):75-79.
[10] 刘萍.基于奥马哈系统的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效果[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3,13(9):38-41.
[11] 宋辉燕.多维度深度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行肺癌根治术后患者血压、并发症的影响[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3,13(6):93-96.
[12] 李灵敏,汪晓燕,齐飚.经桡动脉、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患者的护理配合[J].吉林医学,2023,44(2):533-535.
[13] 马云春,毕静,杨建云,等.知信行健康教育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大理大学学报,2023,8(2):93-96.
[14] 张燕楠.系统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的影响[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3,40(1):34-35.
[15] 林洋,王寒,王芳.互联网护理干预对我国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依从性影响的Meta分析[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3,30(2):61-67.
[16] 赵琳.24 h血压动态监测仪联合安全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吉林医学,2022,43(12):3444-3446.
[17] 郑曦.个体化延续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不良事件的预防效果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2,39(6):712-713.
[18] 杨俊娜,赵亚男.“互联网+”在初诊高血压患者知行信干预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研究,2022,30(9):146-149.
[19] 陈洁,林维,夏生林,等.互联网+医防融合模式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疗效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2,17(18):173-177.
[20] 李倩,张亮清,张晓娟,等.互联网+医疗团队服务对老年高血压病自我血压管理的应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2):311-312.
(收稿日期:2023-07-30)
(本文编辑郭怀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