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6-03-30高博
高博
【摘要】 目的 对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98例行血液透析治疗中死亡的临床患者, 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 总结血液透析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98例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者46例, 死于脑血管疾病者36例, 死于感染者16例;心血管组患者的男性比例、合并糖尿病者所占比例较非心血管组高(P<0.05), 体质量指数低于非心血管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管组患者的男性比例、合并糖尿病者比例、体质量指数较非脑血管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患者开始透析年龄、合并糖尿病比例以及血清蛋白检测结果与非感染组比较, 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诱发血压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心脑血管疾病、感染等, 在今后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对其给予关注, 采取相应预防手段降低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 血液透析;死亡;危险因素;心脑血管疾病;感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8.203
血液透析为一种常用的肾脏替代疗法, 在各种因素所引起的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率, 随着血液透析应用率的增加, 由其引起的并发症以及死亡率也随之显著增加[1]。本次研究对本院收治的血液透析过程中死亡的临床患者展开了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本院收治的行血液透析进行治疗而死亡的98例临床患者, 其中男36例, 女62例, 年龄24~83岁, 平均年龄(60.8±12.9)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行血液透析治疗。
1. 2 方法
1. 2. 1 研究方法 将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按照死亡原因进行分组, 而后对比分析各组中各项观察指标间的差异, 对诱发血液透析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总结。
1. 2. 2 透析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 即常规碳酸盐透析, 坚持2~3次/周, 持续4 h/次, 而后采取普通肝素或者是低分子肝素抗凝进行, 一般情况下透析液流量在500 ml/min, 而血流量则是在150~200 ml/min[2]。
1. 3 分组方法 本组患者按照死因进行分组, 共有三种分组方式:即心血管组和非心血管组, 患者分别为46例和52例;感染组和非感染组, 患者分别为16例和82例;脑血管组和非脑血管组, 患者分别为36例和62例。而后对比分析各组患者的观察指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 98例患者中, 死于心血管疾病者46例, 占46.94%;死于脑血管疾病者36例, 占36.73%;死于感染者16例, 占16.33%。
2. 2 心血管组与非心血管组比较 心血管组, 男19例(41.30%), 体质量指数为(20.1±2.9)kg/cm2, 其中有26例(56.52%)为糖尿病患者。非心血管组, 男11例(21.15%), 体质量指数为(24.3±3.1)kg/cm2, 其中有17例(32.69%)为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组患者的男性比例、合并糖尿病者所占比例较非心血管组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体质量指数较非心血管组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脑血管疾病组与非脑血管疾病组 脑血管组, 男17例(47.22%), 体质量指数为(20.2±3.2)kg/cm2, 其中有23例(63.89%)为糖尿病患者。非脑血管组, 男17例(27.42%), 体质量指数为(24.5±3.3)kg/cm2, 其中有20例(32.26%)为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组患者的男性比例、合并糖尿病者比例、体质量指数较非脑血管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4 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比较 感染组开始透析年龄为(68.45±9.32)岁, 血清蛋白水平为(28.87±9.14)g/L, 其中9例(56.25%)属于糖尿病患者。非感染组开始透析年龄为(61.82±10.21)岁, 血清蛋白水平为(34.35±10.19)g/L, 其中24例(29.27%)属于糖尿病患者。感染组患者开始透析年龄、合并糖尿病比例以及血清蛋白检测结果与非感染组比较, 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本组98例死亡患者中, 死于心血管疾病者占46.94%;死于脑血管疾病者占36.73%;死于感染者占16.33%。这一结果充分证实血液透析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相对较高, 经分析发现, 这是由于在血液透析患者中, 动脉粥样硬化、营养不良、炎症等相互作用以及相互影响, 从而导致炎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综合征的发生, 并且在血液透析中血流动力学以及相应的代谢因素也会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产生促进效果[3-6]。研究表明, 心血管组, 19例(41.30%)为男性患者, 体质量指数为(20.1±2.9)kg/cm2, 其中有26例为糖尿病患者(56.52%)。非心血管组, 11例(21.15%)为男性患者, 体质量指数为(24.3±3.1)kg/cm2, 其中有17例(32.69%)为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组患者的男性比例、合并糖尿病者所占比例较非心血管组高(P<0.05), 体质量指数低于非心血管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患者开始透析年龄、合并糖尿病比例以及血清蛋白检测结果与非感染组比较, 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诱发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感染, 临床应给予关注和预防措施, 减少死亡发生, 提高血液透析效果, 改善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曹礼应, 乔丽, 韩敬, 等.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多个危险因素分析. 西南国防医药, 2010, 20(1):251-252.
[2] 付瑶, 常明, 刘书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9, 10(1): 158-159.
[3] 张树新, 伍强, 初敏.血液透析治疗终末期肾病生存率及死因分析.中国血液净化, 2009, 2(3):139-141.
[4] 陈江华, 何强, 徐莹.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认识与防治.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5, 21(2):117-118.
[5] 刘虹, 刘伏友, 彭佑铭,等. 可调钠血液透析对透析低血压的预防作用. 中国血液净化, 2002(8):21-23.
[6] 陈香美, 张冬. 应重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认识. 中国血液净化, 2005(2):59-61.
[收稿日期:201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