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科大概念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探究
2024-06-17陈宇啸许莉琼
陈宇啸 许莉琼
摘 要:指向学科大概念的高中历史教学以大概念的内涵阐释为抓手,助力学生了解历史学科的主要观念,有效避免了学生出现机械记忆、孤立背记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学科大概念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关系,研究指向学科大概念的高中历史教学的必要性,从整合教学内容、创设历史情境、设置问题集合、引导合作探究四个方面出发,探究指向学科大概念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策略,旨在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思路。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科大概念;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4)12-0073-03
大概念是把握知识联系,关注学生核心素养指标连接,对学生实施科学引导的概念教学理念。指向学科大概念的高中历史教学,体现了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有效整合了历史重难点知识,能引导学生理性看待问题,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框架,完善知识体系。当前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目标有待明确,教师以学科大概念为抓手,深度整合课程重难点知识,凝练体现学科思维与核心思想的大概念,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
一、学科大概念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关系
高中历史学科大概念与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其一,大概念锚定学科知识,是构建历史知识框架的核心。教师利用大概念“吸附”知识,锚定学习方向,能让学生通过对大概念的把握,了解历史全貌,建构历史知识框架,完善知识体系。其二,大概念体现历史学科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教师通过构建体现历史学科思维的大概念,能让学生辩证分析历史事件,了解历史主要观念,形成唯物史观。其三,大概念关切现实,能助力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教师通过大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事件,能促进学生把握历史规律,使学生形成对现实社会的正确认知。
二、指向学科大概念的高中历史教学必要性
(一)顺应课程改革潮流
指向学科大概念的高中历史教学顺应课程改革潮流,有助于教师强化历史大概念知识,拓宽优化教学设计的途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明确要求教师要分析课程结构,有效整合教学内容。教师把握学习专题中的关键问题和核心知识,凝练出学科大概念,设计新的综合学习主题,指导学生建立知识框架,顺应了课程改革潮流,能有效整合教学重点,为教学活动提供明确指引[1]。
(二)高度浓缩教材内容
大概念是对历史知识的宏观认识,能高度浓缩教材内容。教师利用核心问题引出历史大概念命题,发挥大概念的作用,可以引导学生对高度浓缩的历史知识形成深层次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大概念高度浓缩所学历史知识,能帮助学生对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形成理性认识,有助于学生深刻记忆知识,强化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三)回应学生关切热点
以大概念回应学生关切的学习热点,能满足学生的多种历史学习需求,有益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事实。教师聚焦历史大概念核心,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大概念,了解历史发展的多元性,开阔学习视野,有助于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历史学习需求。教师立足学情和课程改革需要,建立大概念教学模型,提炼知识,将历史事实以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呈现,可以有效回应学生关切的历史热点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四)完善历史知识体系
高中历史知识具有抽象性、复杂性的特点,且知识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教师通过凝练大概念,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分析大概念模型,能完善学生的历史知识体系,让学生从历史本质出发,辩证分析历史影响,逐步充实自己对历史的认知。学生通过分析大概念,能跨越时空界限,辩证看待历史材料在不同时期的影响,形成史料实证意识,逐步将自己对历史的客观认识与学习内容进行整合,理解所学的重难点知识,完善历史知识体系。
三、指向学科大概念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策略
(一)整合教学内容,凝练历史大概念知识
大概念体现为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对知识结构逻辑的研究,通过整合历史学科教学内容,凝练历史大概念知识,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衔接与贯通知识逻辑,使教学活动更具递进性和提高性。教师应对教学重点知识内容加以整合,凝练能够反映历史学科核心的大概念,围绕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整合所学历史内容,由此改变学生的低效学习模式,将大概念与学生搭建的认知框架结合,逐步完善学生的历史知识体系[2]。
以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整合本课重点内容,凝练历史大概念知识——“侵略与抗争”,然后整合“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瓜分中国狂潮”四大板块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列强侵华背景下的中国人民抗争史,以及列强侵略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围绕大概念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明白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了解西北与西南边疆战役、甲午海战的结果。随后,教师指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对外关系、思想四个方面探究分析不同救国运动的历史作用,整合教学内容,根据历史大概念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早期经济近代化的差异,促使学生能建立相关知识框架,认识列强侵略与中国救国探索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提高其历史解释能力。
(二)创设历史情境,引出历史大概念命题
良好的情境创设能促进教材内容高度浓缩。教师将学生置于特定的知识场景中,利用情境指导学生在大概念下的若干专题中进行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历史事实,明确历史发展线索。因此,教师有必要通过创设情境,引出历史大概念命题,让学生据此由点及面地学习知识,实现低级知识结构到高级知识结构的飞跃。
以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以《孔子》《墨攻》等影视剧片段为导入,让学生初步了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形势。然后,教师出示春秋战国时期铁器铸造、牛耕农作的图文资料,创设直观的情境,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引出大概念命题“百家争鸣”。随后,教师指导学生自行搜索关于都江堰、郑国渠的历史资料,并结合工商业的发展分析探究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根本原因。在情境中,教师可以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关系变化以及日益剧烈的兼并战争,围绕大概念命题指导学生研究相关历史,强化学生的唯物史观以及时空观念。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历史变化,进而对“变法”产生兴趣。此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商鞅变法”,通过呈现真实的考古图片为学生创设有益于学习相关历史知识的情境,让学生认识到变法对于秦国发展的影响,再关联“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让学生在大概念教学背景下形成良好的史料实证素养。
(三)设置问题集合,聚焦历史大概念核心
问题是驱动学生思考历史问题,攻克学习难点的关键因素。教师利用有关历史的不同问题建立问题集合,从而回应学生关切的热点问题,让学生聚焦大概念,宏观认识历史影响,进而掌握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并将各类问题答案进行有机组合,有层次地建构概念系统。教师要为学生设置指向历史重点知识学习目标的问题集合,突出大概念,借助启发性问题深化学生的历史知识理解印象[3]。教师可以用贯穿于整节课的大概念,引起学生的思考,聚焦历史大概念核心对历史事件进行研判,通过递进式解题和聚合式解题两类路径,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以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根据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指导学生思考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确定历史大概念——古代各帝国的形成与发展。然后,教师依据大概念设计一系列问题:“你知道哪些文明古国?文明古国是如何扩展的?文明古国的发展历史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利用问题集合指引学生探究古埃及、古西亚、古希腊文明,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古代文明如何各自扩展,文明区域如何实现相连,奴隶制大国如何得以兴起。教师为学生出示有关波斯帝国、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图文资料,引导学生观看相关影视剧片段,让学生思考问题:波斯帝国的统治范围在哪?波斯帝国实行什么制度?亚历山大东征对东方人民有什么影响?罗马帝国扩张呈现出哪些特点?以上问题集合紧扣大概念,能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了解三个帝国的扩展情况,有利于学生抓住特定时空背景,分析帝国发展阶段性特征。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有关技术、文学、中西交流三方面的问题,如“西亚的农耕、冶铁技术最远传播到哪些地方?”“希腊传说有哪些?”“秦汉王朝通过什么与罗马帝国进行商贸、文化交流?”等。然后,教师从问题集合入手,公布正确答案并归纳学生的回答,聚焦历史大概念核心,帮助学生概括各古代帝国文化交流基本概况,提升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认识到帝国发展特点,形成关于人类文明交流的历史理性情怀。
(四)引导合作探究,升华历史大概念教学
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赋予了学生学习自主权,有助于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积累学习经验的同时升华自己的知识认知。教师立足大概念,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或问题,在多观点碰撞、疑点争论和结论分析中共同解决问题,建构有关历史的共性认知,完善学生的历史知识体系,使学生对历史形成客观认识。教师要激发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学生合作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升华历史大概念教学,将分散的点状知识纳入大概念范围,让学生在合作中迁移知识,巩固史学基础,升华大概念[4]。
以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中古时期的亚洲”一课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确定本课大概念:中古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然后,教师以“四大文明发源地”为主题设计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分析四大文明的发源历史,结合西亚、南亚、东亚所处地理位置,研究人类文明摇篮在中古时期的亚洲的原因,鼓励各个小组进行积极讨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一书中的相关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围绕大概念,研究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阿拉伯)的地理位置特点,让学生观察分析《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德里苏丹国家疆域图》《日本武士图》,在对比中深入思考,合作研究阿拉伯、德里苏丹、日本地理位置的区别,分析中古时期阿拉伯领土扩张的原因。学生的合作探究从大概念开始,结合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善战的传统以及对宗教的热忱,了解帝国统治与文明发展的历史状况。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高句丽王朝迁都平壤的原因,坚持以小见大,通过分析亚洲文明的发展历史,感受中古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通过合作探究,学生能集思广益,了解亚洲文明在中世纪时期于世界范围内的先进性、多元性,认识到文明的发展必然面对挑战,而应对挑战是文明生存应该直面的[5]。
四、结束语
高中历史学科大概念的兴起与课程改革发展密切相关,为教师的课程设计提供了新思路,为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高中历史学科大概念内涵丰富,只有以概念为抓手,把握知识全貌,方能顺应课程改革潮流,高度浓缩教材重难点内容,回应学生关切的学习热点,使学生完善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教师整合关键的历史教学内容,创设有益于学生学习的历史情境,能凝练出历史大概念知识,引出令学生深思的命题,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利用历史问题集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聚焦历史大概念核心升华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姜振焕.“大概念”视域下高中历史主题教学策略:以“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为例[J].高考,2022(30):145-147.
陈玉銮.深度学习视角下高中历史大概念单元授课策略[J].天津教育,2022(28):102-104.
吴慧慧.深度学习视角下高中历史大概念教学模式研究[J].新课程研究,2022(22):89-91.
陈玮.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作业设计初探:以“小农经济”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2(4):67-69.
张敏霞.指向学科大概念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探究[J].历史教学,2022(10):41-46.
作者简介:陈宇啸(1998.3-),男,浙江杭州人,温州大学研究生在读。
许莉琼(1998.10-),女,广东汕头人,温州大学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