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运用刍论
2024-06-17吴琴
摘 要:实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具有激活学生课堂参与兴趣、提升学生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道德素养与法制观念等积极意义。基于此,文章以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浅谈实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应用原则和有效策略,旨在促进初中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实境教学;课堂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4)12-0025-03
实境教学法是在案例教学法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以实际情境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具有情感色彩的、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通过模拟或再现现实生活中具体场景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应用实境教学法能够增强学生学习效果,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重视实境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融入,为学生建立开阔的学习视域。
一、实境教学法作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积极意义
(一)活化学生视听体验,激发课堂参与兴趣
教师以实境教学法指导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兴趣,使课堂教学取得较好效果。实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获得新奇、丰富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炼主题信息,获得生活经验,提高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二)创造模拟问题情境,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实境教学法是一种以实境探究为基础活动,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过程的教学方式。在实境教学法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身体验和实践。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生活道法案例,培养道法素养观念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教师将实境教学法应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堂,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在课堂上引入多个真实案例,能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经验,深度理解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内容,逐步培养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实境教学法不仅为学生拓宽了生活道法案例的应用范围,还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实境教学法作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原则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实境教学法应当遵循真实性、主体性原则,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发挥主体作用,形成生活实践能力。
(一)真实性原则
实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要遵循真实性原则,即要以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事例为设计依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存在紧密联系。教师在实境教学法中加强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使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知识内涵,在学习中提高社会实践能力。贴合真实生活的实例,能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和探索,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主体性原则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实境教学中坚持主体性原则,
意味着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课程活动设计以体验感知、分析探究、实践等参与形式为主。教师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在课时活动中积极思考,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三、实境教学法作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确立实境教学方向
实境教学法的设计思路需以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在教学准备环节,教师可以研读《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从中提炼课时教学目标和人文主题,结合目标和主题进一步确立本课时实境教学的具体思路和方向。对教材内容的研究能拓展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引发教师的个性化思考。明确具体的实境教学方向能为后续教学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1]。
以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五课“交友的智慧”为例,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了解交友的意义和原则,掌握网络交友和维系友谊的方法和原则,并能在实境中运用。因此,实境教学法的应用应该围绕“如何交友”这一人文主题展开。在教学准备环节,教师可依托《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框架,初步设计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1)政治认同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正确交友、谨慎择友的重要性,理解友谊的内涵和价值,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增强对友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道德修养目标:让学生了解交友的原则和技巧,掌握维系友谊的方法,在实践中逐步培养与友谊相关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3)法治观念目标:让学生了解网络交友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网上交友的同时保护自身安全。
(4)健全人格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自信乐观的情感态度,增强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为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做好情绪准备。
(5)责任意识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友谊的重要性和责任性,树立对友谊负责、积极维护和增进友谊的情感态度。
结合上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构思本课时实境教学思路,为学生预设多个“交友”情境,包括正面教材和反面教材,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达观点,提炼正确交友的原则和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条件的改变拟设多种交友情境,让学生在情境探究中直面交友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深化学习体会,掌握实用交友技能。在教学目标与深度教研的支持作用下,教师能初步确立实境教学思路,拓宽教学设计路径。
(二)以信息技术为工具,创设实境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实境教学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类工具为学生展现预设的生活化情境。信息技术可以调动视听感官,能以清晰直观的画面和饱含情感的声音为学生营造主题情境,使学生迅速建立起新知和旧识、新知和生活的联系。常见的信息技术展现形式包括微课程视频、图文信息等。教师在创设信息化情境时需注意情境内容的拟真性,可以截取真实的生活片段展示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可以情境中声音信息与画面信息的展现为侧重点,将最符合教学思路的情境信息植入课堂[2]。
以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课“揭开情绪的面纱”为例,本课的重点在于向学生详细解释各种情绪的体验感受和对人的影响,使学生正确认识情绪,学习掌控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通过图片、文字、视频、音乐等,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临考前的情绪反应”“考试过程中的情绪反应”“冲出考场后的情绪反应”等,将学生经常体验的各种情绪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各种情绪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同时,教师还需注意多元情绪要素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尽可能选择生活中真实出现的声音或画面作为信息化情境的内容,以形成生动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带来符合实际生活的学习体验。
(三)以生活实例为素材,拓展实境教学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实境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也需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在实境教学中,教师可以社会生活中真实的事例作为教学素材,拓宽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视域,使学生从道德与法治的视角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教师可以选择时政要闻、社会新闻热点作为实境教学的事例,凸显教学主题,增强学生对课时主题和所学知识内容的认同感,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3]。
以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为例,本课旨在向学生展示社会生活中需注意的道德规范,从而帮助学生树立道德观念,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在实境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时政新闻和社会热点等真实案例,如新闻材料“免费厕纸遭遇文明尴尬,共享时代呼唤社会公德心”“月薪3000元保洁阿姨三年捡到价值50多万财物,都第一时间找失主”等。上述新闻均与社会公德息息相关,如公共场所的文明行为、助人为乐的美德等。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社会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借助真实的案例开展实境教学,有助于提升课程品质,强化教学效果。
(四)以情境要素为主题,组织实境教学活动
实境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因此,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实境教学法时,应该以情境要素为主题组织实境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展开实践探索。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师生互动类活动,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话题讨论、小组辩论等活动,指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互动,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布置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记录实践过程,获得实践体验并在课堂上分享见闻。趣味实境教学活动能使学生深度参与到教学中,凸显学生主体性,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获得深度发展[4]。
以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四课“公民义务”为例,教师可以结合课时主题,为学生组织趣味实境教学活动,具体如下:
(1)情景模拟活动:教师可以设计模拟法庭,让学生扮演法官、律师、原告、被告等角色,模拟案件审理过程,从而了解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以及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话题讨论活动:教师可以设计如下讨论主题:“环保的关键在于什么?”让学生讨论环保的重要性和公民在环保中的义务和责任等。
(3)小组辩论活动:教师可以设计如下辩论活动:“网络发言应大胆自由,还是应出言谨慎”,让学生讨论网络言论自由与网络责任的关系。
(4)课外实践活动:教师可以设计社会公益实践任务,让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环保活动等,通过体验和感悟实践活动,了解公民在社会责任方面的义务和责任。
这些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还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以评价反馈为锚点,调整实境教学策略
实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也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观察学情,设置表现性评价指标,结合评价及时调整课堂实境教学策略,个性化推断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并结合学生的反馈展开补充性教学,使课时教学目标得以保质保量地落实[5]。
例如,在统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教学中,教师可以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设立多个评价指标,如学生的参与度、创新思维活跃度和实践成果质量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以采用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表现。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实境教学法,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视听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还可以通过引入真实案例,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经验,逐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在实施实境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应遵循真实性与主体性原则,依托教学目标、信息技术工具、生活事例、情境要素和课堂评价反馈组织教学活动,使实境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充分发挥优势。
参考文献
罗淋.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创设策略[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22(Z6):17-18.
孙淑英.基于情境教学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24):151-152.
张宇翔.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思考[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2(12):9-10.
叶梅婷.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议题式教学实践与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12):25-27.
陈兴.真善美在情境中融合让“道法”课堂充满力量:以七年级《单音与和声》为课例[J].科幻画报,
2022(12):235-236.
作者简介:吴琴(1981.7-),女,江苏江阴人,任教于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长山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