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
2024-06-17曾波
曾波
摘 要: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本文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基础,提出了几点高中化学实验优化策略: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意识;设计实验问题,培养学生推理能力与证据意识;结合实验对比,渗透化学变化观念;优化实验设计,增强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借助绿色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核心素养;优化策略
随着我国高中教育改革的逐渐完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目标,已成为高中化学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优化实验教学对高中化学教学质量、效率的提高十分关键。化学实验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一。因此,在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下,高中化学教师应优化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以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化学教学目标
化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化学认知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关键素养,并在解决化学相关问题中得到体现。它反映了学生从化学角度理解客观事物的水平,以及高中生在化学学习中形成的关键能力。高中化学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在化学五大核心能力方面的发展[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面对化学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全面分析当前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诸多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和改进,真正把化学核心素养之下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核心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独立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进行实验的兴趣,全面发展学生的探索思维、探索技能、创造意识,以及创造力。因此,从核心素养的角度研究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尽管部分化学教师意识到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但在高考应试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依然偏重化学理论知识,而忽视化学实验探究思维的培养。现阶段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教师教学观念较为陈旧,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比较保守僵化,实验教学方式较单一,使得化学实验教学活动无法得以高效地开展;还有化学实验内容不丰富,缺乏趣味性;教师实验常用化学演示视频代替,学生实验活动开设率低;学生探究问题意识不强,不明白实验的意图,学生的自主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较弱等。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也将难以发挥自身的作用,通过对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教师应该从对教材实验的记忆、实验现象、实验操作的教学内容转移到培养实验的问题意识,以及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的方向上[2]。
为了实现化学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优化策略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如创设实验情境、设计实验问题、结合实验对比、优化实验设计、借助绿色化学实验等不同途径对实验进行优化,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让学生在实验学习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真正落实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创设实验情境,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意识
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真实的、具体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化学核心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平台,为学生的表现提供了真实的机会[3]”。在生活中很多领域都有丰富的化学学习情境素材,教师在化学教学实验中挖掘并利用这些素材,创设教学实验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意识。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掌握化学知识,也要让学生体会主动探索知识的乐趣与动手的过程。
在“铁及其化合物”实验中,除了完成“检验亚铁离子溶液、检验铁离子溶液”实验,还可以根据学生存在的知识疑难点,学生比较难理解如何检验“亚铁离子和铁离子的混合液”中亚铁离子,可以创设实验情境,补充检验“亚铁离子和铁离子的混合液”实验,归纳出混合液中检验亚铁离子和铁离子的方法和顺序,因亚铁离子对检验铁离子无干扰,可以滴加硫氰化钾溶液检验铁离子;而铁离子对检验亚铁离子有干扰,不能采用加硫氰化钾溶液检验亚铁离子,可利用亚铁离子的还原性,向溶液中滴加适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溶液紫红色褪色说明含有亚铁离子。让学生对直观的实验现象进行理解和运用,学生通过这种直观的实验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掌握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的转化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和宏观辨识能力。
对“离子反应”这一概念的教学,在完成教材中“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的反应,针对学生对氢氧化铜拆与不拆经常混淆不清,教师可以补充 “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实验,在生成的氢氧化铜的基础上,继续补充“在氢氧化铜沉淀中滴加氯化氢溶液直至沉淀溶解”实验,让学生体验宏观物质反应的实验情境,认识到物质间的反应,通过观察颜色变化、沉淀形成和消失等宏观变化,引导学生探索化学实验背后的根本原因,引导学生写出反应方程式和离子反应方程式,从微观方面如化学符号、化学式、离子反应方程式等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意识[4]。
(二)设计实验问题,培养学生推理能力与证据意识
实验问题意识不仅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还是培养学生推理能力与证据意识的有效方式。实验问题引导是教师围绕一定的实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认知[5]。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科知识、学生能力和学科素养要求转换为具有层次性的系列问题,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与证据意识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选修性必修一《电解池》的教学中,由于电解原理理论性强,如果要让学生深刻领会电解原理,就需要先从微观的角度判断溶液中存在哪些自由移动的离子。在理解溶液中离子的放电顺序方面,学生的思维障碍较大,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溶液放电顺序,提高推理分析能力,可以在学生做电解氯化铜溶液实验前,可以先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初中学生学习过电解水,思考通电后,水电离出的氢离子(阳离子)和氢氧根离子(阴离子)分别向电解装置中哪个电极运动?与直流电池负极和正极相连的石墨上分别产生什么气体?
设计问题1电解水实验引入电解装置的阴极与阳极,符合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原理,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产生氢气,氢离子放电,作为电解池的阴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产生氧气,作为电解池的阳极。
问题2:如果在水中加入盐,比如在水中加入氯化铜,氯化铜溶液中存在哪些自由移动的离子?
问题3:电解池连接电源通电后,氯化铜溶液中离子在溶液中的运动是否会发生变化?移向电解池阴阳两极的离子分别是什么?谁先放电?
问题4:在阴、阳两极上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两极上析出或逸出的产物可能是什么?
通过以上的问题层层递进引导,让学生意识到电解盐溶液时,不仅要考虑到盐电离出来的离子,也要考虑水电离出来的离子,如果没有电解水的实验做铺垫,学生很容易忽略电解酸碱盐溶液时水的电离影响,在理解溶液中离子的放电顺序方面,容易造成学生思维障碍,影响学生推理分析的能力。
化学课堂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前,要深入发掘有价值的化学问题,帮助学生突破理解概念时的思维障碍,通过层层递进地进行实验设问,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培养学生推理能力与证据意识[6]。
(三)结合实验对比,渗透化学变化观念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结合实验比较策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揭示教科书中的实验原理,还可以使学生从根本上理解化学原理,掌握化学概念,并激发他们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实验对比与教师只根据课本演示实验完成实验操作不同,实验对比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探索精神,渗透化学变化观念。
再如,在人教版选修性必修一《电解池》的教学中,在帮助学生掌握电解池发生电解的条件时,教师可仿照原电池形成条件的实验,完成以下三个实验对比来进行教学:1.将两根碳棒分别插入氯化铜溶液中,观察两极是否有明显现象;2.同时将两根碳棒插入氯化铜溶液中,用导线相连接;3.将两根碳棒分别与直流电源正负极相连后,再插入氯化铜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通过以上三个实验对比,学生发现只有实验3中生成了铜和氯气。在实验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分析这3个实验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实验3满足了电解池产生的条件,请归纳形成电解池的条件,通过实验对比,学生可以快速抓住电解池与原电池的本质区别,形成电解池必须是有电流通过才可以进行,要有两个阴阳两极和电解质溶液,形成闭合回路,让学生对电解装置的条件深刻理解,并且在其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自己分析出阴阳两极发生的变化,理解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区别。结合实验对比,培养学生化学条件改变会引发化学变化的化学观念。
(四)优化实验设计,增强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教材中设置了许多实验,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实验来指导学生设计计划,引导他们优化书籍的实验设计,验证他们的假设,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增强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实验探索的设计、探索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充分渗透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建构化学核心概念,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一《铁及其化合物》中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相互转化的实验,教材中铁离子转化成亚铁离子的实验试剂选择只给铁粉,亚铁离子转化成铁离子的实验试剂选择只给氯水,如果只做验证性实验,学生的思维容易单一或僵化。教师如果在实验前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怎样选择合适的化学试剂使铁离子转变成亚铁离子,如加入还原剂如铜粉、铁粉、KI溶液、维生素C等可实现铁离子转变成亚铁离子;再引导学生思考怎样选择合适的化学试剂使亚铁离子转变成铁离子,如加入氧化剂如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过氧化氢、新制氯水等可实现亚铁离子转化为铁离子。教师可给学生提供一些试剂:氯化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新制氯水、硫氰化钾、铁粉、酸性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维生素C、四氯化碳;请同学们从中选择合适的试剂,完成实验亚铁离子到铁离子的相互转化,其中一组学生完成亚铁离子→铁离子的实验探究,另外一组完成铁离子→亚铁离子的实验探究,最后全班进行实验探究成果分析与讨论。在理论引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优化实验设计,进行小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享受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带来的乐趣,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五)借助绿色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课堂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实验现象有直观感受,还可以增强他们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向学生传授环保知识的好场所。在高中化学实验中,如果教师能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实验的渗透,积极地探索化学实验绿色化学的途径,针对教材中的化学实验不断创新改进,不仅顺应了实验教学发展的新趋势,还培养了学生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二教材中《浓硫酸》中浓硫酸与铜反应的实验,二氧化硫的检验是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之一,在课本中的实验简单直观,但是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在装置上进行一些小的改进,先按课本实验装置连接好发生装置,导气管直接连接干燥管,在干燥管中放一团用品红溶液浸湿的棉球,同时装有碱石灰做尾气处理。加热浓硫酸,使产生的二氧化硫进入干燥管,先遇到棉球,使棉球褪色,说明产生了二氧化硫气体,然后被碱石灰吸收,停止加热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这样改进不仅适合教师演示,而且也适合学生实验。整个装置简单,易于操作,节省实验药品,实验效果良好,防止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让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感受到化学绿色化的魅力,他们就有可能成长为具有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意识的高素质
人才。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推动了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化学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策略优化实验,也可以综合运用实验策略,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基础展开化学教学。通过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创设实验情境,设计课堂问题,引导优化实验设计,借助绿色化学等手段,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动手操作实验进行验证,帮助学生化学思维的形成,掌握相关知识点,厘清知识脉络,培养学生实验探究、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并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全面发展,不断提升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侯丽丽,刘晶,于少华,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元素化合物教学研究:以“铁及其化合物”单元整体教学为例[J].化学教学,2019(7):44-46.
[2]钟兴华,张体民,李雄凡,等.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18):42-4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黄丽丹.基于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以“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为例[J].名师在线,2020(5):48-49.
[5]何中琼.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探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4):1-3.
[6]柯洪伟.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探究[J].名师在线,2020(9):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