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探索
2024-06-17黄伟川
黄伟川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更加强调了核心素养培养对学生的重要性,也使得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如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在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入核心素养培养,不仅能够使学生对地理理论知识有更牢固的掌握,还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善于思考、乐于阅读,对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质量与效率有着积极作用。因此,本文重点探究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地理教学;培养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地理作为高考中的一门必考科目,会给学生的总成绩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而面对新高考命题要求的变化,教师就应该结合新高考的要求,直指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断探索、尝试更多新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一)增强学生的地理意识
地理意识是指学生对地理现象、地理问题以及地理相互关系的认识和理解的能力。通过地理教学,可以使学生对地球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他们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例如,在“地理地貌”相关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球表面的变化,增强他们的地理意识。这种地理意识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能够加深他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地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理解和解释地理现象,并提出解决方案。例如,学生通过学习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可以利用地理数据和地图信息进行地理分析和空间决策。这种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发展创新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促进学生的地理道德素养
地理道德素养是指学生对地理问题和地理环境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能力。地理教学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地球上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环境问题和发展差异等,培养他们的地理道德素养。例如,学生通过学习“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关知识,能够意识到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环境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这种地理道德素养的培养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地理资源和环境,增强他们的环境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1]。
(四)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地理信息素养是指学生获取、分析和利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当今信息时代,地理信息素养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地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使他们能够有效获取和利用地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学生通过学习地理技术工具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获取和分析地理数据,制作地图和模拟地理过程,提升他们的地理信息素养。这种地理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科研能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信息处理和判断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
能力。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面狭窄
高中地理教学通常注重对具体地理事实的传授,但较少涉及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只是被要求记住大量的地理概念、地名和地理数据,而缺少对地理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的深入理解。他们的知识面狭窄,无法将地理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无法培养出系统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气候变化”相关知识时,学生只是被要求记住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等重要概念,而不了解这些现象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他们缺少对全球变暖、自然灾害和生态平衡等问题的深入思考,无法形成综合的地理思维。
(二)缺少实践机会
高中地理教学大多停留在课堂上的理论学习,缺少实践机会。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地考察、地图制作、实验等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然而,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学生很少有机会亲身参与地理实践活动,导致他们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停留在书本上。例如,在学习“地理数据分析”相关知识时,学生缺少对实际数据的处理和解读经验。他们无法理解地理数据背后的含义和模式,无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进行实际应用和分析,无法培养出地理实践能力[2]。
(三)缺少跨学科整合
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往往缺少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整合。学生往往只将地理知识视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无法将地理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在学习“地球的结构和板块构造”相关知识时,学生往往缺少对地质学、物理学等学科的知识。他们无法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机制和地震、火山等现象的成因,无法运用物理模型解释地理现象,无法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四)评估体系不完善
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估体系主要依赖于传统的笔试形式,缺少对核心素养的全面评估。学生只需掌握地理知识的表面和记忆,而不需要展示他们的核心素养,如地理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例如,在考试中,学生只需填写地理概念的定义、记忆地名和填写简单的选择题,而不需要展示他们对地理现象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这种评估形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程度。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旨在帮助学生培养人地协调观,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通过培养人地协调观,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深入理解人地相互作用的关系,形成人地协调观。这些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并使他们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3]。
例如,在《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教学中,用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首先,研究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通过教材、地图和数据分析等资源,让学生分析不同地理环境下人口分布的特点,如沿海地区、内陆地区和山区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口在一些地区集中,而在其他地区稀疏。同时,让学生探讨这种人口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资源利用、生态平衡等方面。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地区,如沿海城市,研究其人口分布的原因和特点。他们可以考虑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肥沃度、水资源等,以及人类因素如经济发展、交通便利度等。通过实地调研和采访当地居民,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这些地理环境因素与人口分布的关系。其次,探索人口迁移与地理环境的联系:通过教学案例和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讨论不同地理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并引导他们思考这种迁移对人地关系的影响。学生可以研究一个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如乡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他们可以探索农村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地区的就业机会和生活便利程度等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通过对迁移人口的调查和采访,学生可以了解迁移对原居地和目的地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最后,讨论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探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是如何改变地理环境的,以及这种改变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学生可以选择一个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如工业区或旅游景点,研究其中的环境问题。他们可以调查和分析工厂排放对空气和水质的影响,或者旅游开发对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
区域认知是核心素养视域下地理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中,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具体做法包括引导学生进行区域观察和调研、组织区域对比、案例分析,以及开展区域规划和设计活动。在教学中,这些做法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区域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区域发展战略》单元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区域观察和调研。通过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不同地理区域,如城市、乡村、沿海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和观察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在区域观察和调研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工具和技术,如地图、卫星影像和调查问卷等,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区域进行深入研究。例如,选择某个省份或城市,了解其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并分析其背后的驱动因素。学生可以通过调查、采访、文献研究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和数据,进一步了解该区域的特点和问题。其次,组织学生进行区域对比和案例分析。在学生对不同区域进行观察和调研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区域对比,分析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学生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或多个区域,比较其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人口分布等方面的差异,深入理解区域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最后,可以选择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案例进行分析。例如,学生可以研究中国的经济特区、非洲的资源开发等案例,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采取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并分析其对区域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更加具体地认识到不同区域的发展差异和挑战。
(三)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高中地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包括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地理实践力是指学生通过实地观察、实验研究、采集数据等方式,深入实际环境中进行地理问题的探究和解决的能力。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等。
例如,在《城镇和乡村》单元教学中,首先,在《城镇和乡村》单元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城市和乡村地区,以观察和感知不同环境下的人文地理特点和自然地理景观。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城市与乡村的差异,并通过观察和记录,比较两者之间的特点和变化。比如,学生可以考察城市的人口密度、土地利用和建筑风格,同时观察乡村地区的自然资源、农田布局和农村经济活动。通过实地观察,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城镇和乡村社会发展的差异,加深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其次,在实践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学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测量等方式,收集城镇和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数据、环境质量指标、人口结构等信息。学生可以学习如何设计问卷、制订调查方案,并通过实际操作收集到相关数据。然后,他们应该学习如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包括数据的图表绘制、数据的比较和解读等。通过这种实践,学生能够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加深对地理问题的认识。另外,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地理实践活动,如地理竞赛、地理科普讲座、地理考察等。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城镇和乡村》单元教学中,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城市规划与设计竞赛,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实际观察,提出自己的城市规划方案,并进行展示和评比。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促进他们对城市和乡村地理问题的探究。最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地理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和模型构建。例如,在《城镇和乡村》单元中,可以通过建立城市模型和乡村模型,让学生模拟和观察城市与乡村的发展过程和特点。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地理知识,设计、建造和观察模型,加深对城镇和乡村地理问题的认识。
(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地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例如,在《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设计多元化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在介绍大气层结构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进行实地观察,观察不同高度的气温和大气压力变化。学生可以利用仪器进行测量,并将数据记录下来。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亲身体验科学实践,而且能够培养观察、记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综合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导向的学习。在学习大气成分和大气污染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相关问题,如“什么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因?”或“大气污染对人类和环境有什么影响?”学生需要通过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并进行小组讨论,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结论。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能够培养信息搜索、分析和综合运用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此外,教师可以设计项目研究任务,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任务:“探究不同地区的大气环境特点及其与气候的关系。”学生需要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数据和资料,比较不同地区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参数,并与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关联。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同时还要考虑地理要素的相互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教师要重点解决基于核心素养暨人与地理要素协调、人与地理环境、人与地理位置、环境和资源高度契合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多元思维培养、教学评一体化实践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从趣味性导入、知识问题化科学设置和实践性教学等方面具体探究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探究性教学研究。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将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海燕.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学探微[J].学周刊,2023(30):67-69.
[2]刘莉.浅谈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J].文理导航(上旬),2023(10):34-36.
[3]刘威亨.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探究教学[J].亚太教育,2023(17):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