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浅析
2024-06-17王苗苗
王苗苗
摘 要:在当今高中语文教学中,问题教学法作为一种新颖而富有活力的教学方法,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问题教学法视角出发,探讨其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与效果,旨在为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用策略;文学素养
高中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已逐渐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问题教学法因其注重学生主体性、启发性和互动性而备受关注。然而,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具体应用策略和效果尚需深入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其能否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为教学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一、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义
(一)激发思辨能力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体现在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上。通过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被促使去思考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与内涵,启发他们进行逻辑推理与分析。例如,在研读一篇文学作品时,可以提出关于角色性格、情节发展或作者用词之妙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分析。这样的问题引导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其不再满足于表面理解,而是深入挖掘、思辨,提升阅读理解水平。举例而言,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一个角色的动机或者某一事件的影响,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推理论证的能力,同时拓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问题教学法作为一种引导性教学方法,对于激发高中生的思辨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深层次的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1]。
(二)促进多视角思考
问题教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扮演着促进多视角思考的重要角色,通过提出多样化、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审视文本,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例如,在讨论一篇文学作品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人物对同一事件的看法,或者以不同的文化、历史角度来解读特定情节,促使学生以多元视角去理解文本。这种多视角思考的训练使学生不断超越主观认知,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评价文本,增强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举例来说,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不同文本背后可能存在的多重意义或主题,能够使他们认识到同一文本可被赋予不同的解读,并因此培养出包容多元观点的思维方式。因此,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多视角思考,提升其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视野和开放性思维。
(三)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以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文学特点、风格和意义,使其逐步形成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文学鉴赏能力。举例而言,教师可以针对诗歌的抒情手法、小说的叙事结构等方面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来达到某种情感表达或故事情节的发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提升其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和领悟能力。通过与同学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能够逐渐形成独立、深入的文学审美观点,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独特感悟和深度解读能力。综上所述,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提升其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深入思考和独立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2]。
(四)培养问题意识与探究精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中存在的问题或疑惑,并鼓励他们主动探究、追问,问题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文本本质的思考与探究欲望。例如,在分析一篇散文时,教师可以提出关于作者用词选择或行文逻辑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自主寻找相关资料和文献,深入探究文本背后的文学原理或历史背景。这种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自觉产生疑问、主动寻求答案,并在探究过程中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使其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
二、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案例分析:以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案例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是一种有效的策略,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深入分析文本。以案例分析为例,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剖析。问题的提出需要结合文本特点,旨在引导学生探究文本背后的意义、修辞手法或主题等方面。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这种问题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并在阅读中更全面地把握和理解文本的
精髓[3]。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和文本理解能力,通过针对具体文本内容提出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这首词的意境、修辞手法和主题情感。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词中如何描绘长沙秋景以及这种描绘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例如,“词中哪些语句生动地描绘了长沙秋景?这些描写背后是否暗含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情感表达?”这样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聚焦于词中对景物的描绘,引发对诗人情感的思考,并促使他们从多角度感知这首词的意蕴。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词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以展现词的艺术表达。如“在词中有哪些比喻、象征或排比等修辞手法?这些手法如何增强了词的表现力,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主题?”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以理解诗歌语言的美学特点,体会修辞手法对情感和意义的塑造作用。
这种问题设计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将诗歌与课外知识或其他文本进行联系,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进一步探索诗歌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社会和诗人个人经历的思考与联想,帮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这种引导能够启发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情感表达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化了学生对文本与历史事件、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通过联结诗歌与课外知识,学生得以建立更丰富的认知框架,加深了对历史、文化和人物情感的理解。这种问题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拓展了他们对文本背后更深刻含义的把握能力,提升了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欣赏水平。通过以上问题引导,学生能够在深入分析《沁园春·长沙》的过程中,不仅理解这首词的表面意思,更能体会诗人情感、修辞手法及其与历史背景的联系,提高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和把握能力。
(二)提问引导:运用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阅读材料
提问引导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种重要的策略,通过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阅读材料。这种方法着重于学生参与,通过针对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分析和解读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主题或情节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帮助其理解和把握文本内涵。这些问题可能涉及文本的细节、意象、作者用词、修辞手法等方面,旨在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并从多角度去理解和解释文本。通过这种提问引导的方式,学生被激发出自发性的思考与讨论,增强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种教学策略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其更全面地理解文本,并能更自信地表达对文本的见解和分析[4]。
针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通过提出具体问题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他们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情感共鸣。可以提问:“诗中的‘再别康桥是否仅仅是对康桥的离别?它还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不仅关注文字表面,还鼓励他们思考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更深层意义。另外,问题“为何诗人选择将离别对象由人转向‘西边的云彩?这种选择对诗歌意境和情感传达有何影响?”能够引发学生对诗歌表达方式的思考,并加深他们对比喻和意象的理解。还有,“诗中的情感是单纯的悲伤,还是蕴含着其他情感?这些情感是如何通过诗歌语言表达的?”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将更深刻地探究诗歌中情感的多维性和语言的丰富性。这些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诗歌更全面、更深层次的思考,帮助他们理解诗人的情感、对比喻的运用以及诗歌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提升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欣赏水平。
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中所描绘的场景与意境。如“诗中作者用了哪些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康桥的离别?这些画面构成的意境如何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从文本细节中感受诗歌所创造的场景,理解诗人对康桥的眷恋和离愁,培养学生对意象和情感的敏感度。教师可以从更具体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诗歌语言的运用。如“诗中用了哪些词语、修辞手法或比喻来表达诗人的情感?这些语言、手法如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深入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诗人情感与语言的契合,加深对诗歌表达方式的认识。进一步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所体现的离别主题与传统别离诗的区别。如“相较于一般的别离诗,这首诗在离别对象和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这种别离的特殊之处是如何体现在诗歌氛围和表达方式上的?”这类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思考诗歌独特的表达手法和情感传递方式,拓展他们对于诗歌主题和形式的认知。通过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再别康桥》这首诗歌,不仅能够感知诗歌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还能够分析诗歌语言的运用方式以及与传统别离诗的区别,提升对诗歌的整体理解和欣赏水平。
(三)推理演绎: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推理、演绎理解文章内涵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推理演绎策略,通过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推理和演绎来深入理解文章内涵。这种方法强调学生通过问题思考、逻辑推理和举例推演,以揭示文本更深层次的意义。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逻辑关系、人物性格、情节发展或主题内涵等方面。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文章细节,并从中推导出更深层次的含义。这种策略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不仅仅理解表面文字,更能深入挖掘作者的意图和思想内涵。通过推理演绎的过程,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文本,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了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水平。这种方法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认知视野,也激发了对文本更深层次的热情与探索欲望。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的推理演绎策略,有助于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推理、演绎理解文章内涵。通过《荷塘月色》这篇借景抒情的文章,教师可以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推理,理解文章的意境和情感。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静、动交织的画面。如“《荷塘月色》中是如何通过静态的描写和动态的情境来表现荷塘生动的景致的?这种静态与动态的结合如何传递了荷塘生机勃勃的氛围和风姿?”这类问题能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分析静态与动态的对比,推断作者意图,感知作者所创造的场景及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推理文章中朦胧的月色描写所表达的意蕴。如“月光如流水般倾泻在花叶上,文章中对月色的描绘表现了怎样的场景?这种朦胧的描述给你怎样的感受,是否体现了作者情感中的淡淡喜悦与哀愁?”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深入推理文章中月色描写所暗含的情感和意蕴,更好地理解作者情感的复杂性。进一步地,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虚实相间的描写手法。如“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哪些虚实相间的描写手法来呈现荷塘月色?这种虚实结合的表达手法对文章的意境和情感有何作用?”通过这类问题,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作者的修辞手法,分析其对文章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的贡献。通过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将能够在推理、演绎分析中更深入地理解《荷塘月色》这篇文章。通过对静态与动态、朦胧的月色描写以及虚实相间的手法的理解,学生将更全面地感知文章的意境与情感,并培养对文学作品推理、分析的能力。
结束语
综合分析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可见其对学生思辨能力、多视角思考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显著效果。通过问题引导、讨论引导等策略,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拓展思维边界。因此,问题教学法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与方法论支持,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语文水平提供了可行途径。然而,需要进一步探索更多样化、针对性更强的问题教学策略,以更好地应对不同学生群体的
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程.问题情境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外交流,2021,28(3):1587-1588.
[2]何正红.浅谈高中语文教学“阅读问题”中体现核心素养策略[J].东西南北:教育,2020(12):186.
[3]汪奇.基于问题教学法视角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汉字文化,2023(19):108-110.
[4]孙炳祥.巧用“问题意识”构建高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J].读写算,2023(12):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