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下研究型高级工程师培养探索与实践

2024-06-16周佳栋

江苏科技信息 2024年9期
关键词:工程教育研究生教育研究型

摘要:培养集战略科学家与领军人才于一身的研究型高级工程师是研究生层次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交叉型高端工程技术人才的新途径。文章剖析“双一流”建设下我国工程师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而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经验,创新提出研究型高级工程师的培养定位和应具备的特质;通过强化“一观三力”教育,探索研究型高级工程师高质量培养路径并付诸具体实践,在南京工业大学取得良好实践成效。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研究型;工程师;工程教育;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在规模、结构、质量、成效等方面都取得了飞跃式进步,有力支撑了工程科技产业的创新发展需求[2]。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工程师,工程师尤其是优秀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往往不但需要接受本科教育,大多数还需要接受研究生教育[3]。研究生层次高等工程教育是工程教育的最高层次,在研究生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是“双一流”建设的重中之重[4]。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欧美发达国家通过再工业化发展战略回归制造业重塑竞争新优势,新兴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大力发展制造业,迫使我国制造业遭受了双向挤压。为了更好地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实施“一带一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发展战略,对我国优秀工程师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快研究生层次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我国研究生层次高等工程教育,主要指工科研究生教育,一般包含两种类型:一是工科专业的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二是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单纯强调分类培养工科研究生已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创新型、复合型、交叉型高端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从“卓越工程师培养”到“新工科”建设,新工业革命给我国工科研究生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以新的理念、新的目标、新的途径来推进工科研究生教育改革。南京工业大学作为一所具有工科优势的省属地方强校,提出了研究型高级工程师这一工科研究生教育新理念,这是建立在工科专业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和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两种类型工科研究生教育基础上的创新升级版,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主要目标,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为主要途径,培养和造就集战略科学家与工程领军人才于一身的研究型高级工程师。

本文剖析了“双一流”建设下我国工程师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经验,创新提出研究型高级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应具备的特质;通过强化“一观三力”教育,探索研究型高级工程师高质量培养路径并付诸具体实践,在南京工业大学取得良好实践成效。

1“双一流”建设下我国工程师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1.1工程师培养供给能力依然不足

“双一流”建设实施以来,改革发展成效明显,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迈上新的历史起点,但在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上仍然存在供不应求的问题。虽然我国高等工程人才培养规模已居世界第一,但新兴高科技产业人才、高水平领军人才、高素质的产业“工匠”依然供给不足[5]。我国制造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但制造业工程师占从业人员比例严重偏低。2020年,我国制造业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比仅为3.55%,远低于德国23.2%、欧盟14.2%的水平。若2035年我国工程师占比达到发达国家目前平均水平,工程师需求规模则约为4500万人。数据分析表明,2023—2035年,我国工程师供给规模将从2023年的2059.2万人增加到2035年的3191.1万人,需求总量与供给总量差距不断拉大[6]。必须坚持和把握世界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趋势,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的优秀工程师。

1.2工程师培养“双向欠缺”依然严重

为完善我国学位制度,加速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自1991年起,国家设置专业学位教育制度,逐步实现了从单一学术学位到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重的历史性转变[7]。尽管已经历经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但依然存在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双向欠缺”的问题。具体到工科研究生教育上,工科专业学术学位研究生和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突出各自的培养目标和特色,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导师队伍等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差别;另一方面,日益复杂多样的具体工程问题对工程师的能力和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待将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的工程教育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对于学术学位研究生仅注重学术训练、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仅注重实践训练都是不够的,必须妥善解决学术学位研究生缺实践、专业学位研究生缺理论的“双向欠缺”问题。

1.3工程师培养产教融合脱节依然存在

工程师培养与行业产业生产实际脱节,不能完全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需要。人才培养结构还未充分适应和推动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变革,还未形成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工程教育与产业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产业界还未真正参与工程人才培养工作,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没有及时出现在教学内容中[1]。工程教育应面向产业急需,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进行人才培养。企业应把工程师培养环节前置,同高校一起确定联合培养目标,共同制定联合培养方案,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校企联合培养要落到实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应参与高校工程课程的设计和工程实践教学环节,为工程教育教学环节注入最新产业需求;高校教学队伍定期深入企业走访,了解产业需求,使课程设计和教学环节贴合产业实际[2]。必须将工程实践贯穿培养全过程,以工程项目为依托,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中心,增强解决问题的工程创造力和工程领导力,更好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融合。

2“双一流”建设下研究型高级工程师的培养定位和应具备的特质

“双一流”建设作为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对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及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8]。作为“双一流”建设重要推动引擎的第五轮学科评估,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首次将“人才培养质量”指标置于指标体系的“首位”[9]。当前,我国进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新时期,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明确了新方位、新使命、新任务,更加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这对研究生层次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也拓展了工程师培养的新内涵。

顺应“双一流”建设的新变革、新趋势,南京工业大学在多年工科专业学术学位研究生和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础上,升级工程师培养目标,完善工程师培养理念,尝试解决当前工程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提出研究型高级工程师的培养定位,以新的培养模式对接研究型高级工程师培养定位,打造研究型高级工程师“全链条”培养新途径,深化研究生层次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创新,切实推动国家工程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

研究型高级工程师是战略科学家与领军人才的结合体,应具备以下8种特质:(1)历史担当和社会责任感;(2)国际视野、战略眼光和机遇意识;(3)完整的思维结构;(4)自我拓展的知识结构;(5)深厚的技术理解力和应用力;(6)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7)创业精神和实践技能;(8)人格魅力和卓越领导才能。

3“双一流”建设下培养研究型高级工程师强化“一观三力”教育探索与实践

聚焦研究型高级工程师的培养定位和应具备的特质,与传统工科研究生相比,培养研究型高级工程师应着力强化“一观三力”教育,积极探索研究型高级工程师高质量培养路径并付诸实践,全面推进我国研究生层次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建构高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新范式。

3.1强化核心价值观教育

核心价值观强调的是引导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保证工程实践的正确方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强化研究型高级工程师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把工程实践活动贯穿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在培养过程中始终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放在重要位置,使培养的研究型高级工程师在工程实践活动中能够胸怀社稷、心系民生、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南京工业大学近年来顺应发展潮流,打造“工科”与“人文社科”双剑合璧的新模式,培养能够将科技与人文、人性完美结合的博雅型人才,尤其注重对品德风尚、人格魅力和领导才能的培养。加强对职业道德的培养,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研究生课程中,引导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同时通过宣传、深化和拓展时钧精神、女垒精神、志愿者精神内涵,大力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帮助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成为学校培养的研究型高级工程师砥砺前行、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力量,激励他们在工程实践活动中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3.2强化工程创造力教育

工程创造力强调的是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时能够产生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的能力。面向工程研发、设计、生产、推广的全过程,与行业产业无缝对接,以工程项目为依托,以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为中心,打破课程教学与实践环节分段实施的传统模式,将实践贯穿培养全过程,切实增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实践创造能力,培养能创造、善创新、有创意、勇创业的研究型高级工程师。南京工业大学在研究型高级工程师培养上以江苏省产业教授为抓手,创建了以产教协同、融通创新为目标的产业教授“三三三”工作机制,深度挖掘产业教授工作推进的影响要素,在强化研究生工程创造力教育层面取得了良好效果,相关成果荣获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一等奖。在工作中,形成了“岗位设置、择优选聘、绩效考核”的“三段式”管理模式,明确了参与学科和学位点建设、参与培养方案制订、参与教学改革的“三参与”工作要求,构建了“产业教授、高校、企业”“三协同”活力系统,打造产学研合作共赢局面。该工作机制的创建,有利于整合校企优势资源,形成校企协同创新合力,发挥人才培养协同优势,联合培养工程实践创新创造型人才。产业教授都是来自不同行业产业的科技精英,科学研究面向生产实际,科研特点基于问题导向,克服了从书本到书本、从论文到论文的研究弊端,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着力贯通研究生教育、科技研发与企业创新一体化发展通道,打造了以研究生工作站为代表的实践基地,建立以产业教授为主导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按照行业产业创新的规律整合教学资源,打造多层次实践体系,使研究型高级工程师的培养融入产业创新创造全链条。

3.3强化工程领导力教育

工程领导力强调的是成为专业领导者和组织者的潜能及素质,能够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动以及变革企业生产行为的能力[10]。工程领导力教育不仅注重工程技术能力的教育,更注重管理和领导能力的教育。培养研究型高级工程师,使其具备广博的知识理论、丰富的生产管理实践经验和有效领导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更好地应对工程挑战和进行工程创新,从而在推动产业发展和工程技术进步方面作出更多创造性成果,引领国家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南京工业大学在研究型高级工程师培养上启动实施“综合能力提升工程”,强化工程领导力教育与实训,从条理性、敏捷性、批判性、深刻性、独创性、全面性角度,创新采用“双师PBGS”教学法,通过“有效表达能力”“公众演讲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社会观察能力”“知识产权与创新创业能力”“东西方文化比较能力”六大综合能力实训模块,进行系统、全面的综合能力实训。理顺知识教育、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打破综合能力提升片面依赖缺乏有效教育质量控制的第二课堂的格局,通过第一课堂实训与第二课堂实践展示的有机串联,全方位培育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有效提升工程实践领导能力。

3.4强化终身发展力教育

终身发展力强调的是自主学习、自我管理、适应变化和创新发展的能力,以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和机遇。培养研究型高级工程师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够从容应对当今知识爆炸时代,持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工程技术水平。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培养研究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其次,可以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实践活动和项目实践等方式,让研究生在实践中成长和成才;再次,还可以加强导师的专业发展和指导能力提升,以更好地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发展。南京工业大学在研究型高级工程师培养上除必修课程外提供多种选修课程,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向进行选择,也可以选择非本专业的其他学科的课程进行学习,炼成复合型知识体系。同时,为了培养研究生自主创新与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推动产业发展和工程技术进步方面作出创造性成果,学校制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打造以1个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18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30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个十百”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获批建设教育部首批“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入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获评首批国家级众创空间,与工大产业园合作成立由研究生组成的青创空间,将有意向创新创业的研究生聚集在一起进行培训,养成积极主动的、不断探索的、自我更新的良好习惯,实现可持续终身发展。

4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南京工业大学始终站在研究生层次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前沿,积极发挥自身与行业产业密切关联、协同发展的优势,迎合当前和未来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定位研究型高级工程师的高质量培养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推动现有工程师培养内涵与路径创新,以期在已有成果积淀的基础上,提前进行人才布局,主动作为、勇于创新,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和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1]刘馨.加快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思考[J].中国人才,2022(4):56-58.

[2]沈锦璐,李飞.产业结构变迁视角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实践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2(3):134-143.

[3]戴先中.工程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的“培养目标”[J].中国大学教学,2021(12):28-34.

[4]周佳栋.“双一流”建设下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探索与实践[J].江苏科技信息,2024(1):68-71.

[5]刘盛,沈红.建构全球高科技竞争背景下高等工程人才培养分层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1):73-79.

[6]历军,王军成,王国栋,等.“工科理科化”亟待扭转[N].中国科学报,2023-03-10(01).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的通知[EB/OL].(2020-09-30)[2024-03-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2009/t20200930_492590.html.

[8]冉嘉睿,琚春华,俞立平.“双一流”建设政策对高校科研力的影响效应评估[J].科技管理研究,2023(10):80-87.

[9]邵兴江,潘娜瑛.指标与方法视角下我国学科评估改革的新导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3):119-125.

[10]路应金,王静,徐雪砜,等.基于Vague集和PROMETHEE的工程博士培养方案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8(2):185-190.

(编辑李春燕编辑)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cultivation of research-oriented senior enginee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take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ou  Jiadong

(Office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Nanjing 211816, China)

Abstract:  Cultivating research-oriented senior engineers who integrate strategic scientists and leading talen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ostgraduate level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a new way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compound, and cross-disciplinary high-end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tal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engineer cultivation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and then draws on relevant research experience at home and abroad to innovatively propose the cultivation orien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esearch-oriented senior engineers. Finally, by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one sense, three abilities”, this paper explores high-quality cultivation path of research-oriented senior engineers and puts them into practice, achieves good practical results at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Key words: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research-oriented; engine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基金项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课题;项目名称:“双一流”建设下提高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评价体系重塑和实现路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20MSA333。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名称:基于第五轮学科评估改革分析研判的江苏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成效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SJA0222。江苏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项目名称:学科交叉背景下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GKT24_C027。

作者简介:周佳栋(1981— ),男,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

猜你喜欢

工程教育研究生教育研究型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基于CDIO理念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法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早期发展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基于工程思维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金属材料类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初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