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高层次人才集聚和创新机制优化研究

2024-06-16张琴秦亮

江苏科技信息 2024年9期
关键词:创新机制江苏优化

张琴 秦亮

摘要:文章基于对高层次人才集聚的理论研究,结合调研,分析江苏高层次人才集聚和创新高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体制机制、加快人才集聚平台建设、改革人才评价机制、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保障体系等建议,从而推动江苏引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驱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关键词:江苏;人才集聚;创新机制;优化

中图分类号:G30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人才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国际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纷纷对本国人才采取保护政策,对人才的流动加以限制。国内各地对人才不惜重金竞相争引,在全球范围内征集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基于国外国内双重压力形势,如何找到一条引才之路服务于高质量发展亟待研究。江苏应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集聚中心和创新高地,成为人才和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1高层次人才集聚的理论分析

1.1高层次人才集聚的概念

人才是指有良好的素质、较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并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高层次人才一般具有博士学位并在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研究工作。高层次人才集聚是指高层次人才在一定时间内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按照各自专业分工或其他相关性,流动到一定空间范围内产生聚类的现象,是人力资本集中优化配置的过程。

1.2高层次人才集聚的相关理论

学界关于高层次人才集聚的代表性理论有人力资本理论、“推-拉”理论、双因素理论等。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内容涉及医疗服务、职业培训、正规学历教育、校外学习计划、家庭成员迁移等方面,人才迁移是个人在权衡其迁移成本和流动收益的基础上做出的决策。

“推-拉”理论探讨了人才集聚的动因,认为更好的生活是人口流动的唯一目的。推力是不利于人口迁移的因素,如潜在的家人分离、陌生的环境、文化差异、激烈竞争等。拉力是流入地有利于改善生活条件的因素,表现为对外来者的吸引力,如高收入、受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完善的城市设施、优良的气候条件等[1]。

双因素理论认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是影响员工绩效的主要因素。前者是能够使人们满意并激励人的因素,包括成就、欣赏、工作意义和责任感、晋升和发展;后者是指容易产生意见和消极行为的因素,包括单位的政策与管理、工资、工作条件和同事关系等。

可见,人才迁移是人才基于权衡迁移成本和流动收益做出流动决策的行为。江苏本身具有优厚的条件,再加上完善的工资收入、城市配套设施、社会保障等“拉力”因素,可以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

2江苏省高层次人才集聚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加快建设新时代人才强省,全力打造现代化人才发展先行区。

2.1江苏引进高层次人才政策

近年来,江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具体包括《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江苏省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的若干规定》《江苏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支持企事业单位聚才用才强化高质量发展人才引领的意见》《关于在职称评价中进一步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资历、唯奖项”不良倾向的通知》等,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服务、保障等方面提出人才强省措施。江苏制定了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改革意见,出台了省级事业编制“周转池”管理办法,省高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持续提供人才支撑。

与此同时,江苏各城市相继出台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和政策。其中,南京的“紫金山英才计划”分为“高峰计划”“先锋计划”“宁聚计划”“菁英计划”4类政策,为顶尖人才(团队)提供创新创业启动支持资金300万~500万元,最高支持1000万元。除南京外,江苏大多数城市的创业启动资金为100万~300万元。由于行业不同,不同城市的引才重点也不尽相同,如无锡主要发展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徐州则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文化创意、现代农业。

2.2江苏高层次人才集聚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逐步打造“人才苏军”的金字招牌。近年来,江苏先后出台“双创计划”“万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科技创新团队引进与建设计划”等人才计划。以“双创计划”为例,江苏自2007年起每年设立专项资金,重点关注江苏优先发展的产业,对入选的双创团队、双创人才、双创博士分别给予资助。优越的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纷至沓来,江苏人才工作呈现出海内外人才集聚效应显现、卓越博士后培养成效明显、卓越工程师赋能产业发展、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加强、人才成长发展生态更加优化等特点。

2.3江苏高层次人才集聚和创新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江苏人才工作成就显著,但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尚存在差距。笔者通过对江苏省内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进行调研,发现以下主要问题。

2.3.1引才机制不够完善

在引才标准方面,高层次人才量化指标功利性强,过分注重短期效应。引才协议通常会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如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立项国家级项目、出版专著等。背后的逻辑是,没有成果就没有待遇。这反映了对人才激励的误解:奖励成果而不是激励人。目前,对高层次人才激励方式比较单一,物质待遇是各地引才的主打牌,对精神激励、感情留人和其他方法的重视程度不够[2]。另外,在引才过程中,向用人单位授权不够。调研显示,部分国企设立了薪酬特区,如保底年薪政策。在福利上,一般按照公司政策执行,不搞特殊化。对获得发明专利的人才有1万元的奖励,但这和专利所带来的效益不成比例。而某民营企业则规定,人才根据专利技术、管理技能、阶段性成果等达成情况参与项目收益分配以及期权奖励,把新上市产品前5年销售额的1%用于奖励研发团队,对人才吸引力较大。

2.3.2引才结构不均衡

从行业看,江苏引进的海外人才主要服务于高校科研层面,而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从工作环境到薪酬配套及个人发展空间对其吸引力不足。从区域看,苏南、苏中、苏北引才不均衡,区域间竞争激烈,原因是各地政府及用人单位的发展理念、营商环境存在差异。一方面,江苏内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已经影响了其全球科创策源地建设的集群作用发挥。如南京、苏州历来都是人才高度集中的城市,人才“虹吸效应”明显,但江苏省内其余地区人才分布相对不均,导致苏南地区集中了多数人才需求且竞争激烈,而苏中苏北人才密度低,整个区域呈现由经济中心向外围递减的人才分布格局。另一方面,从人才培养的环节来看,教育资源不均衡,优质院校主要集中于南京,其他城市高等教育资源较少。此外,人才发展结构不均衡。从学历结构来看,高学历人才仍存在较大缺口;从行业岗位结构来看,当前急需紧缺人才数最多的是工程技术类。由于数字经济快速崛起,软件信息、芯片设计和智能制造人才需求大,传统财务审计和文秘类职位的需求少。

3国外引才经验分析

发达国家在引才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美国之所以拥有世界领先的科技水平,得益于一系列人才政策。美国在二战后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以政策、法律明确规定。1950年,美国成立了国家科学基金会,政府对其巨额拨款。联邦政府还设立了国家工程院,通过复杂的程序严选顶尖科学家和院士。美国不仅重视引才,而且重视稳才。首先是高薪延聘,保持人才在薪酬方面的竞争力;其次是设立高额奖金、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配备一流的实验室、提供住房等优越条件。政府还制定了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支持大学的发展。向非营利组织(如大学)捐赠资金、设备和房地产的组织及个人可以享受一定比例的所得税优惠,大大提高了社会各界资助高等教育的积极性[3]。

德国重视高等教育,实施了新的人才资源开发战略,包括实行吸引和用好人才的政策、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建立科学的人才培训体系、深化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建设等。一是实施“绿卡”政策;二是实施新《移民法》,其核心内容是在特殊情况下可给外国高水平人才“落户许可”;三是建设“精英大学”,该计划对一向资金短缺的德国教育科研领域具有很大吸引力,为德国培训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奠定了基础[4]。

4优化江苏高层次人才集聚和创新机制的路径

4.1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体制机制

释放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的关键在体制机制。首先,要明确区域高层次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引才布局。一是强化产业结构中的科技含量。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调研时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江苏要重视引导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的信息化、智能化,注重发展高端制造业,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二是引才要向制造业等实体产业倾斜,提高创新人才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实现海外引才的均衡充分发展。要细化落实促进人才与产业结构融合的政策,建设一支与行业发展相协调的高素质、多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三是引导人才流动,优化创新人才空间布局。要充分发挥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科技资源的比较优势,打造国家级创新示范区、沿海科技走廊、沿江产业技术研发带等区域增长极。南京、苏州应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对苏北地区应加强政策扶持,各地要积极开展合作,适当引导区域之间的人才流向,避免各城市的创新人才出现“人才冗余”“人才错配”“人才短缺”等资源浪费现象,使人才结构日趋合理。

要完善引才政策法规。首先要创新引才途径。通过柔性引才、团队引才、以才引才等多种模式,大力引进产业发展最前沿、科技创新最核心的特聘教授、领军人才。其次,地方政府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手抓,不仅要提供优惠政策,给予落户、薪酬、福利、购房、医疗、子女教育等物质保障,更要关注人才的精神需求,以人文关怀满足高层次人才对学术自由、成就感、幸福感的追求。近年来,江苏实施多项人才计划提高人才待遇,但与先进地区相比尚有差距。要为高层次人才的团队建设、项目申报、平台搭建等提供支持,对人才委以重任,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做到感情留人,以尊重、信任、关心增强高层次人才的凝聚力。

4.2加快人才集聚平台建设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企业普遍为引才负担了更高的用人成本,且其在引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包括如何找到适合的高层次人才、人才入职后如何与企业的发展适配等,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出台企业引才的指导措施。政府要着力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高层次引才平台、研发平台、科创平台,建设有重大影响力的载体,如科创大赛、高层次人才大会、院士工作站。建议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从科技综合体、创业园、孵化器、人才平台等维度完善硬件系统,建设高层次人才信息交流平台,该平台系统按照“统一规划、数据集中、标准统一、资源共享、安全可靠、高效运行”的原则,对内实现与科技创新园区综合信息平台、人力资源系统的联动和信息共享,对外与公安、税务、教育等信息资源链接。聚焦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和创新平台组建人才攻关联合体,开展“一站式”公共服务。要通过建设院士之家、海智之家,形成科学家、投资者和用人单位交流的平台,促进人才和项目落地。

4.3改革人才评价机制

首先是改革人才评价机制,改变传统的“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评价标准,分类健全人才评价标准,让评价体制公开透明。应在评价标准中设立差异化条款,减少行政色彩,组建多元化的评审专家队伍,完善对人才的跟踪评价[5]。其次是要完善人才聘用、晋升管理,制定以创新能力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加快推进重点领域人才评价改革,充分发挥多元评价主体作用,科学合理设置人才评价考核体系,畅通人才评价渠道,健全完善人才管理评价服务制度。近年来,江苏授权紫金山实验室、太湖实验室等重点科创平台开展高级职称自主评审,完善高层次人才多元化薪酬分配制度,有力发挥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助推江苏区域创新能力持续在全国领先。

4.4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推进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培育战略人才力量。要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卡脖子”关键技术,支持顶尖科学家引领原创性科研攻关,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科技前沿引领力、科研资源集聚力、国际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二是鼓励灵活的投资方式。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发展创业投资机构,支持商业银行开办中小企业专利质押贷款等业务,建立由政府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风险投资体系,支持人才创业[6]。政府应鼓励民间机构参与人才项目。例如,利用私人捐赠、基金会和企业资助,邀请高层次人才参与科研项目和进行交流访问。政府应该重视且善用民间资源、人脉、资金助力人才引进。三是要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目前,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据报道,广西审计厅对9所区管高校2020—2022年财政补助高校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审计结果表明,某高校共收到财政科研投入1.31亿元,实施科研项目862个,成果转化0个[7]。因此,要健全要素市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4.5健全人才保障体系

4.5.1夯实财政投入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健全人才保障体系的前提是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作用。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示范引导作用,在确保投入逐年递增的同时,扩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另一方面,要配合财政政策出台相应的人才政策,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增强人才创新积极性。利用财政科技投入带动人才集聚,通过提高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实现财政资源转化为科技创新动力,吸引人才流入,为其提供宜居环境,充分发挥人才集聚效应[8]。

4.5.2强化法治保障

要进一步推进法治营商环境建设,推行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本地工作“一窗式”办理,为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依法依规签发工作类居留许可提供便利。要贯彻“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理念,培育高价值专利,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支持企业、高校、科研组织组建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完善新型产业专利导航决策机制,推动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知识产权证券化模式。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重点产业、承担“卡脖子”技术研发任务的高层次人才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超过应纳税所得额15%的部分应给予财政补贴,对其获得的一次性补助免征所得税。

4.5.3优化人才服务工作

(1)住房保障。安居是人才在一个城市的最大归属感。政府投资兴建高层次人才住宅,根据人才不同层次,为人才提供不同的优惠补贴政策。同时探索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自建人才公寓,综合运用先租后买、共有产权、购房服务等方式精准服务人才。(2)薪酬。要给予和人才贡献相匹配的薪酬,采取适当比例返税,鼓励人才贡献更大价值。(3)子女教育。要加大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推进集团化办学,为其子女提供求学便利。(4)要建立人才健康体检制度,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和就医绿色通道。(5)要健全人力资源服务。推进“苏畅”人才综合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组建人才发展集团,为用人主体和人才提供全面专业服务。探索设立有政府背景的猎头机构,培养一批市场化高端猎头机构和精英猎头顾问,面向海内外招才引智[9]。

4.5.4培植创新文化

要形成对人才和创新的深层次认同。在对传统中华文化精髓扬弃的基础上,应该继承和发扬“顺乎天理”的尊重客观规律的态度、“经世济民”的务实特点、“忠实不欺”的求真学风、“兼容并包”的包容心态;应把区域文化中的创新元素和人文环境中的鲜明内涵逐步融入创新文化建设[10]。激励创新、宽容失败,促进人才理念全面更新,厚植创新的沃土。

5结语

奋进新征程,江苏将继续在人才集聚和科技创新机制方面积极探索,为推动引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驱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为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作出江苏贡献。

参考文献

[1]陈丽贞.国内外人才集聚研究综述及启示[J].科技经济市场,2018(1):157-160.

[2]刘海波,邢贺超.人才集聚效应背景下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115-120.

[3]付美榕.为什么美国盛产大师:20世纪美国顶尖人才启示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刘雪梅,孙昌增.发达国家及地区人才政策比较研究[J].时代经贸,2007(7):115-116.

[5]王忠,朱佩仪,刘军.中美科技人才集聚政策比较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9):60-66.

[6]张玉兰.把握人才集聚规律 推进人才集聚工程[J].中国人才,2005(23):30-31.

[7]蒋子文.一高校获1.31亿科研经费,科研成果转化率为零[EB/OL].(2023-08-06)[2024-03-15].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134148.

[8]刘成杰,苏虹,冯婷.财政科技投入影响创新产出的区域差异及人才集聚门槛效应研究[J].财政科学,2022(12):29-40.

[9]宋艳红,韩子睿.多措并举建设人才集聚新高地[J].群众,2023(12):29-30.

[10]伦蕊.创新文化、科学精神与城市技术人才吸聚力[J].科学学研究,2009(2):170-175.

(编辑姚鑫编辑)

Research on the aggregation of high-level talents and optimization of innovation mechanisms

in Jiangsu

Zhang  Qin1, Qin  Liang2

(1.School of Sociology and Popul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210023, China; 2.Jiangsu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anjing 210042,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aggregation of high-level talents and combined with research,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level talent aggregation and innovation highlands in Jiangsu provinc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for introducing high-level talents,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aggregation platforms, reform talent evaluation mechanisms, promote the reform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mechanism, and improve the guarantee system, in order to promote Jiangsus leadership in high-leve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elf-reliance, and self-improvement, leading the way in driv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Key words: Jiangsu; talent gathering; innovation mechanism; optimization

基金项目: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专项课题;项目名称:江苏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集聚中心和创新高地研究;项目编号:23ZXZB034。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全链条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3SJYB0116。

作者简介:张琴(1974— ),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创新管理。

猜你喜欢

创新机制江苏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数读江苏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创新机制研究
我国信访制度缺陷与创新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