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非学历教育基地建设的价值导向、评估指标和路径选择

2024-06-14何荣山刘晓梅邓诚

继续教育研究 2024年4期
关键词:评估指标价值导向基地建设

摘要:高校非学历教育基地建设对高校、培训单位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非学历教育的实践经验,对于高校非学历教育基地建设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并结合非学历教育实践,提出了非学历教育基地建设的价值导向,制定了国家级非学历教育基地建设指标体系,深度思考非学历教育基地的路径选择,从而能够多维度地推进非学历教育基地建设工作。

关键词:非学历教育;价值导向;评估指标;路径选择;非学历教育基地;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04-0098-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指出了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方向和重要目标。重庆大学在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聚焦“在一流高校建设一流继续教育”的总体目标,紧密依托学校品牌效应和学科优势,发挥继续教育在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质方面的作用,培养技术骨干、管理人才,秉承“教育服务社会、学习助力发展”的价值观,持续推进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坚持在一流的大学建设一流的继续教育,坚持办人民满意的继续教育,丰富高层次继续教育发展内涵,努力成为党政干部和领军管理人才的优秀培训基地,打造政企学研资源赋能的重要平台,促进知识更新、产业升级,为地方的人才培养和经济建设作出持续的贡献。

加快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是高校继续教育行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1。非学历教育基地建设紧跟国家战略需求和方向,对非学历教育培训的课程建设有促进作用,有助于培训学员更加深刻地理解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地方经济发展现状、专业技术最新发展趋势,然而,在高校非学历教育基地建设过程中,往往重申请轻建设、重使用少研究、经费投入不够、对存在的问题研究不够。根据重庆大学的学科优势,重庆大学的继续教育工作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努力探索建设非学历教育基地的方式方法,在长期的培训实践过程中,确定了重庆大学非学历教育基地的价值导向,形成了一系列比较全面的评估指标,对建设非学历教育基地的路径选择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从重庆大学的培训工作实践入手,对高校非学历教育基地建设的价值导向、评估指标和路径选择进行了探讨。

一、高校非学历教育基地建设的重要作用

高校非学历教育基地是指基于各高校的学科基础、实践场所、培训环境等具体条件,由国家各部委、省级和地方人民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等机构,根据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选择合适的高校,签订协议并授牌,将高校作为非学历教育基地,旨在提升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道德修养、管理水平、专业技术知识等综合能力素质。高校各类非学历教育基地的建设,在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培训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国家高度重视继续教育的重要作用,把全局性、战略性的培训放在高校,企业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和高校共建基地,既是高校学科优势的体现,也是高校服务于国家战略、地方需求和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国家部委、各级人民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与高校实现基地共建,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在全国形成了国家、省、市等三级高校继续教育基地,分层分类开展教育培训工作。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办学资源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是促进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渠道。

重庆大学不断深入学习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改革,推动新阶段继续教育创新发展,搭建起高端培训快速发展平台。截至目前,学院已拥有教育部全国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工信部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机构、生态环境部国家环境保护培训基地(第一批)、全国总工会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中国石油化工联合会碳排放管理员培训基地等六个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还拥有四个重庆市继续教育基地,即市委组织部党员教育培训基地(第一批)、市人社局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市教委教师及教育管理干部培训机构、市经信委制造业设计基地;在此基础上,重庆大学形成了继续教育基地群。以此为依托,通过基地建设,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学习型社会贡献力量。

如何办好继续教育,如何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作用,一个很重要的认识就是要把继续教育放在国家人力资源建设的大格局中来思考。高校的人才培养,包括继续教育在内,都应该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新时代的重大战略部署,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

继续教育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的重要渠道,是推动全民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是国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战略思路。重点大学发展高层次继续教育,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迫切需要。

高校非学历教育基地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高校对接国家战略发展的纽带。高校非学历教育基地建设,让高校始终与国家的价值导向、战略需求保持紧密联系,跟日新月异的社会保持联通。在培训和培养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将学科知识与社会需求、技术更新紧密结合,深刻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形势,摸清企业最迫切的需求,使得高校学科研究更有针对性和前瞻性,能够产生一批具有实用性的新型技术。因此,非学历教育基地建设在高校师资培养储备、创新研究等方面为高校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支撑。基地建设在软硬件条件方面的持续投入,提升了培训学员的满意度和高校的培训品牌美誉度,扩大了高校的社会口碑,进一步促进了高校“双一流”建设。

二是提升非学历教育质量的重要平台。培训单位、培训学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随时到大学进行学习充电,在培训过程中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了解国家对人才发展的需求,提升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高校非学历教育基地培养了一大批思想、素质、能力过硬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提升了学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这也是基地建设的重要价值导向之一,即打造终身教育的平台,促进知识与技术更新,提升国民素质,推动学习型社会,促进学习型大国的建立。

二、高校非学历教育基地建设的价值导向

基地建设的价值导向,是非学历教育基地建设的方向和灵魂,是非学历教育基地建设的提纲,应坚持党对继续教育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强化继续教育顶层设计,将继续教育事业发展与国家发展需要和学校发展定位始终紧密结合。高校非学历教育基地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渠道,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继续教育体系背景下,应加强质量内涵式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培训培养模式,将非学历教育基地打造成为管理和技术人才发展的高地、校政企协同创新的平台。

在基地建设中,应始终坚持“三位一体”的战略思维,即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主线、规范办学的制度红线、提质增效的目标上线;坚持“三个导向”,即政治导向(坚持政治导向,就是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人民满意的继续教育)、供给导向(坚持供给导向,就是构建市场思维,整合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优质的继续教育供给)和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找出问题,倒逼学院改革创新,促进继续教育从适应需求到支撑引领发展)。非学历教育基地建设工作与国家的政策方针要紧密结合,将打造终身教育的平台、促进知识与技术更新、提升国民素质、推动学习型社会、促进学习型大国的建立作为非学历教育基地的价值选择。

三、高校非学历教育基地建设的评估指标

多年来,高校非学历教育基地的建设在规范性标准制度方面比较缺失,健全的制度是基地取得良好效果的保障[2,应当建立完善非学历教育基地多维度的评估体系。在长期的非学历教育基地建设过程中,重庆大学根据教育部职教师资国培基地评估体系,结合学校基地建设的具体实际,制定了“继续教育国家级基地建设指标体系”,从基地基本情况、基地建设举措、培训项目实施情况、基地项目开展情况等方面设计了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见表1),从而有针对性地规范学校非学历教育基地的建设。高校需要将基地评估考核切实落实到非学历教育的办学和发展中,通过常态化的考核、评估,促进非学历教育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该考核指标体系从基地基本情况、基地建设举措、培训项目实施情况、基地项目开展情况等四个方面具体确立了继续教育评估的主要考评点(即一级指标)。每个方面下设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详细地界定合格标准及核心观测点。根据考核体系,重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持续推进基地建设,促进基地针对性、精准化提升。

四、高校非学历教育基地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强化基地建设的主体责任,构建基地建设的制度体系

基地的顶层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非学历教育的方向性,对基地的发展进行了整体性、前瞻性的规划。高校非学历教育基地可以采用“学校统筹管理、学院具体建设、中心承担运营”的三级管理模式。高校可设置国家级非学历教育基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基地建设的顶层设计与统筹管理,全面整合校内相关学科和科研实验资源,继续教育学院负责具体建设,配备专业化工作团队,具体承担基地建设、项目运行、质量监控等任务。

完善的制度体系能够保证非学历教育基地安全平稳地运行和发展,是基地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高校非学历教育基地建设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及《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非学历教育管理规定(试行)》等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形成非学历教育建设基地的规章制度体系。

高校非学历教育基地要着力构建和完善制度体系,不断强化规范意识,遵守规范办学的制度底线。针对基地建设、培训过程管理、质量监督、后勤保障、人事管理等,制定修订基地建设责任制、培训管理项目制、机构及人员工作纪律、学员管理办法、经费及财务管理措施等培训管理规章制度,不断加大基地经费保障力度,有效保障基地的良好运行。要定期对安全工作责任机制、意识形态安全管理、日常精细化管理、安全宣传工作等方面进行自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确保基地的教学秩序稳定。

(二)不断提升基地建设内涵,引领基地建设跨越式发展

高素质的培训团队是基地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培训团队及时地响应委托方的需求,提供专业化、精准化的服务,确保了培训的高质量实施,为基地的发展累积口碑,有利于高校基地培训品牌的塑造。高校非学历教育基地要积极提升从业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

高校可以采取以支部党建和教职工政治学习为抓手,提高培训从业人员的思想认识,拓宽团队视野。组织相关部门参加学院外部的培训,积极提升学院员工在非学历培训工作中的大局观、规则性、前瞻性等方面的业务能力,并通过培训团队的内训,参加相关业务能力培训,有效提升培训团队的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培训团队根据带班流程、班主任流程,为委托方提供细致完善的服务,及时跟进、调整培训的各个方面,在训前、训中、训后都有调查反馈,帮助学员们拓宽视界、增长知识、提升个人素养,实时对接学员的需求,增强培训中学员的参与度、满意度,让学员学得扎实、学得深入,确保培训课程高质量实施。

高校非学历教育基地要不断深入学习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改革,推动新阶段继续教育创新发展。根据学校“把继续教育作为学校高水平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的要求,基地持续推进非学历教育软实力“五大建设”之一,包括品牌文化、内涵质量、基地建设、市场建设、团队建设。

依托重庆大学在先进制造、工程建设、信息技术、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学科特色,发挥学校在高水平工程教育、应用技术教育方面的突出优势,将基地建设与高端培训发展统筹实施,发挥学校优势,不断推出高质量、有特色、多类型的继续教育精品项目和课程。

在项目研发及课程建设方面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依托重庆大学“双一流”学科及相关优势学科,持续优化“乡村振兴”和“成渝双城经济圈”等项目专题,“双碳”项目专题持续跟进,组织申报多项国家级、市级专业人才培训项目,积极开展基地申报工作。

在课程设置上,根据送培单位的需求制定课程,尊重送培单位的需求,从需求出发积极对接国家战略,介绍行业内最新发展方向,引导需求并且高于需求,培训教育课程体系基于规范又高于规范[3,促进学员们的知识更新,并在培训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提高学员解决现实工作问题、创新工作方法的能力4。建立多元化的培训渠道,不断挖掘新型培训模式。针对参培单位的具体需求,减少传统模式的教学,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实战模拟、案例研讨、参观交流等多种模式,精准地匹配参培单位的培训需求,增强培训的互动性,让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积极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升基地建设的品牌效应

高质量的师资能够确保非学历教育基地课程的专业性、丰富性、前沿性,是高校非学历教育基地的核心竞争力。专业程度高、富有表现力的优秀教师能够让培训学员对培训课程吸收的程度更好,对培训的体验感更强。因此,师资的遴选是基地建设相当重要的方面。

高校非学历教育基地要立足学校实际情况,建设培训师资库,面向全国遴选一批高水平师资,包括理论研究高层次专家、学术带头人、政府专家型领导、行业协会专家,从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素养提升等方面对学员进行培训。基地要不断吸纳校外培训师资精英,充实教学团队[5,增强培训基地的师资力量。提高师资库的师资储备量,更好地满足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师资需求,提高高级职称授课师资占比。

要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培训,教师应结合本领域和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展趋势进行讲解,对学员的实际操作进行指导和帮助,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让学员受到熏陶。要提高授课水平,让学员感到参加培训学有所获,学有所悟,不虚此行,解决培养培训的实践性较低、专业技能提升不够的问题[6。国家级基地、高端培训项目以及高水平师资不仅能够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提升办学声誉,还能为高校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建设智能化的信息平台,适应信息化时代需要

当代非学历教育要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基地培训的各项流程需要更加高效、科学,搭建智能化的信息平台势在必行。高校要加快非学历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将系统覆盖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立项、研发、招生、收费、教学、评价、发证等环节,可实现非学历教育办学全过程受监控、可追溯。针对非学历教育的需求,发挥高校在线教育资源优势,积极构建方便、快捷、高效的继续教育体系,助力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马国刚,马晓琨.“新规”背景下高校非学历教育发展路径研究[J].继续教育,2022(12).

[2]刘怡萱.美好乡村建设视域下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16).

[3]李森林.培训教育要素关系模型的构建与实践应用[J].成人教育,2023(2).

[4]赵万里.非学历教育培训新模式、新机制的实践探索——以“青岛市公务员特色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为例[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1).

[5]胡斌武,叶萌.国家级职教师资基地:问题诊断与建设策略[J].职教论坛,2015(14).

[6]李仰光,等.非学历教育培训基地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J].科教导刊,2016(1).

Value Orientation, Evaluation Metrics and Path Selec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on-academic Education Ba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e Rongshana Liu Xiaomeib Deng Chengb

(a. Office of Continuing and Basic Education; b. 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on-academic education ba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training units and society. Based on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non-academic education,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on-academic education ba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practice of non-academic education, we put forward the value orientation, worked out a national index system, and deeply thought about the path selection of the non-academic education base, so a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on-academic education base in multiple dimensions.

Key words:Non-academic education; Value orientation; Evaluation metrics; Path selection; Non-academic education base; Base construction

猜你喜欢

评估指标价值导向基地建设
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商誉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探析档案安全风险评估中的元评估
以评估指标为依据,构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基于价值链导向的会展旅游产业链提升研究
地方财经类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及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价值导向分析
简析公共政策制定过程
《琅琊榜》浅评
行业型高校就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