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数字游民”群体的职业教育模式
2024-06-14何晓琳
摘要:“数字游民”是近年流行的一种新型工作模式,“数字游民”愈发成为世界各地未来劳动力提升的关键群体。随着该群体的日益壮大,开展面向“数字游民”的职业教育已成为建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由于“数字游民”的工作性质与特征,该群体的职业教育需求也具有鲜明的特点。旨在研究以“数字游民”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首先分析了各国“数字游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接着对国内“数字游民”群体的职业教育需求开展了调查研究,剖析“数字游民”职业教育需求层面的特征,并据此提出多方联动推进我国“数字游民”的职业教育对策,包括加快建设相关在线课程体系、尝试短期在校教育机制、建立“数字游民”创新创业基地、深入社区开展导师培训等,从而使我国成为“数字游民”就业创业的理想之地。
关键词:“数字游民”;职业教育;技能培训需求;MOOC;“数字游民”社区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04-0081-06
一、引言
“数字游民”直译自英文“Digital Nomad”,Nomad本意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日立公司原CEO牧本次雄在其1997年出版的著作中首次提出“数字游民”概念[1]。在未来的人类社会,高速的无线网络和强大的移动设备会打破职业和地理区域之间的界限,成千上万的人会卖掉他们的房子,去拥抱一种在依靠互联网创造收入的同时周游世界的全新生活方式。“数字游民”的出现使职业开始与地理空间不再紧密联系,由此产生的诸多职业教育需求与模式正深刻地影响当代青年人。基于此,探讨面向“数字游民”群体的职业教育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数字游民”的定义与发展趋势
(一)“数字游民”的定义与特点
“数字游民”一般通过互联网从事工作并获取收入。“数字游民”选择生活在那些生活成本低的地方居住,这种生活方式让“数字游民”彻底脱离了朝九晚五、办公室隔断和令人烦恼的通勤。一般而言,“数字游民”及其生活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1.生活区域生活成本极低而且环境舒适。目前而言,“数字游民”从事的工作收入一般而言比城市全职工作要低。因此,“数字游民”所在区域的生活成本决定了“数字游民”生存的可持续性。此外,生活区域环境的舒适性是“数字游民”模式的意义所在,大部分“数字游民”离开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追求比城市更为优越的人居环境。
2.“数字游民”所在区域的高速网络需具有便捷性与低成本的特点。“数字游民”大多数不在当地就业,主要依托高速网络从事网络工作,因此高速网络的便捷性和低成本成为“数字游民”考虑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如不丹(高速网络接入不便)、挪威(网络成本高昂)等地区,虽然环境舒适与生活成本低,但都不是“数字游民”的首选之地。
(二)国内外“数字游民”的发展趋势
1.“数字游民”占比逐年上升。以美国为例,根据统计显示,2015年美国有30%的劳动人口是自由职业(Freelancer),到2035年,这个比例会上升到50%[2]。从数量上看,“数字游民”的美国工人数量,2019—2021年分别为730万人、1090万人、1550万人,按年环比增长都超过40%[3]。特别是随着疫情的影响,“数字游民”的增长在近三年尤为明显。2021年欧盟约有4170万“数字游民”,是2019年的两倍[4]。
从中国看,上述趋势在新一代年轻群体中尤为明显,根据调查显示,在“00后”年轻人及总体就业人群中,接近80%的人愿意成为“数字游民”[5]。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移动网络的普及为“数字游民”队伍的壮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根据2020年以来多方研究数据初步整合显示,我国“数字游民”以青壮年为主,年龄主要分布于25岁至45岁之间,约占70%,其中以30岁至40岁的人群最多,约占40%。在学历上,国内75%“数字游民”都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大专约占20%,而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人群仅占5%左右。在行业上,国内“数字游民”主要从事的工作有内容创作者、在线教育者、程序员、设计师、旅行博主等。这显示我国“数字游民”整体的教育水平较高, 普遍具有能在互联网上从事创意劳动并获得收入的一技之能或特长[6]。
2.“数字游民”收入两极分化严重。具有一定职业素养或者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数字游民”收入明显高于一般“数字游民”。根据美国“数字游民”平台调查显示:在受访者中,21%年收入低于2.5万美元,但44%(约680万人)年收入高于7.5万美元;在高收入群体中,接受过一定技能培训或者短期职业教育的人占比高达88%[7]。
3.基于跨国模式的“数字游民”流动趋势明显。“数字游民”群体的居住流动性非常强。根据调查显示,85%的“数字游民”在一年内有1次以上的居住地改变。从国域看,“数字游民”的迁徙模式逐步呈现跨国趋势,特别是在欧洲国家,欧洲国家的“数字游民”跨国迁移比例达50%以上。基于上述特征,全球超过25个国家争相推出“数字游民”签证[8],为外籍人士长期旅居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三、“数字游民”的职业教育需求
"基于“数字游民”群体逐渐庞大,而且其发展愈发成为一国或者地区的重要劳动力组成力量,许多国家都将“数字游民”作为未来劳动力数字提升的关键群体。以马蜂窝、“数字游民”部落等平台为研究对象,通过线上线下各种渠道征集“数字游民”参与在线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08份。本次问卷95%的参与者年龄在25~40岁之间,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75%,大专或以下学历为25%。行业分布情况如下:内容创作(约26.4%)、信息技术(25%)、在线教育(约16.8%)、翻译(约9.6%)、商务或在线创业(约19.7%)以及其他(约2.4%)。结合网络调研问卷以及国外研究数据,归纳了“数字游民”群体的职业教育需求特征:
(一)基于网络课程的远程培训逐步在“数字游民”群体中流行
在对网络平台200多位“数字游民”的调研中发现,“数字游民”群体对于网络课程都具有很高的认可度,有超过90%的问卷被试者对网络课程表示“非常认可”或“一般认可”。
通过进一步访谈以及数据调研发现,“数字游民”对于网络授课熟悉而且不排斥,因为其日常工作大量使用网络进行,特别是视频会议、云协作等。因此,“数字游民”对于网络学习并不陌生。从调研中发现“数字游民”群体最为常见的网络课程授课模式为MOOC(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s),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或慕课。使用MOOC课程来获取技能提升已经成为“数字游民”职业技能提升的一种主要模式。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来学习在线课堂。作为远程教育的最新发展,它是通过开放教育资源形式而发展来的,其特点是规模大、平台的开放性和在线。Massive,主要是指学生的数量,也可以指课程活动的规模;Open,任何人均可参与,甚至那些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司(如Coursera)提供的MOOC,虽然不是免费注册,但是学生依然在免费的情况下访问课程内容和客座讲座(guest lectures);Online,在某些情况下,学习者安排会面,但主要的学习活动和互动发生在网上;Courses,在某研究领域中围绕共同主题的结构化内容,并设定起始日期和结束日期。
目前,全球范围内面向“数字游民”的MOOC平台主要包括:我国的慕课中国、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平台、华文慕课;美国的Coursera, Udemy, edX, Udacity; 欧盟的OpenupEd;英国的Futurelearn; 法国的FUN;西班牙的Miriada X;澳大利亚的Open2Study;印度的ApnaCourse。其中,Udemy近年来专门为“数字游民”群体提供了一系列免费或付费的在线课程,以帮助人们成为“数字游民”并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
根据全球最大的MOOC平台Coursea有关“数字游民”参与课程的统计显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MOOC平台来获取新技能以及参加培训,而且“数字游民”越多的国家或地区,如美国、西欧各国、印度、中国、泰国等,其参与MOOC课程数量也越多。此外,“数字游民”群体对于学历学位认证也比较看重。对于“数字游民”群体而言,远程获得学历认证所需要的学分乃至学位非常有现实意义。有统计表明,在疫情期间,能获得学分以及学位认证的MOOC课程参与量大幅增加。目前,我国清华大学等高校已经相继对相关MOOC课程提供了学分认证[9],这无疑有助于我国“数字游民”的增长,并推动“数字游民”更加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培训。
(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培训是“数字游民”群体的重要需求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诸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模型等技术往往需要相关专业人士不断学习与提升。“数字游民”由于缺乏大企业平台支撑,其信息技术技能的获取或者更新更依赖于培训。因此,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培训是“数字游民”群体的重要需求。对“数字游民”平台进行调研发现,以下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培训是目前“数字游民”最为需求的:
1.编程开发技能。“数字游民”的一大职业类别是编程开发。据调查显示,目前“数字游民”最需要学习的是Python、JavaScript等编程语言以及各种开发工具和框架。
2.设计技能。“数字游民”需要掌握各种设计工具和软件,了解设计原理和流程,如设计思维、用户体验设计等。
3.翻译技能。部分“数字游民”从事翻译或需对外交流的工作,因此需要具备熟练的语言能力和翻译技巧。据调查,最需要学习的语言是英语、中文、日语、西班牙语和法语,还要掌握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技术。
4.营销技能。这是“数字游民”的必备技能,包括社交媒体管理、SEO优化、内容营销等。因此,他们需要了解营销的基本原理和策略,掌握各种营销工具和技巧。
5.客服技能。部分“数字游民”需直接面向客户沟通,因此,他们需要了解客服行业的规则和流程,掌握各种客服工具和技巧,如Zendesk、Freshdesk、Intercom等。
总之,“数字游民”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培训需求涵盖了编程开发、设计、翻译、营销、客服等领域。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培训机构可以提供在线课程、培训课程、认证课程等形式,以便“数字游民”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
(三)区域政策保障体系是“数字游民”群体最为关心的职业保障需求
由于“数字游民”的自由流动特点,其对于所在区域的政策保障体系往往不熟悉。根据美国一项调查显示,大部分“数字游民”在迁徙到新地区后,其需要一个系统的区域保障体系课程来使其明白所能获取的权益以及对于地区情况加以熟悉。在这方面,西班牙等欧盟国家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索,特别是其如何获得“数字游民”签注并获得税收减免等已经有了系统的培训课程。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数字游民”区域保障体系培训,可归纳总结为以下的内容。
1.如何获取稳定的网络环境。“数字游民”需要在互联网上工作,因此他们需要稳定的网络环境。他们需要的是一个高速稳定的网络环境,以保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顺畅地工作。该课程应该包含区域网络供应商的接入标准和资费水平、如何建立账户等,从而推动“数字游民”快速利用当地的网络资源。
2.居民政策保障。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超过25个国家发布了“数字游民”签注,“数字游民”在获得签注同时,应了解当地的政策保障,以保证他们的合法权益。例如,他们的税收减免政策,居住地的医疗保障体系以及法律体系,特别是其缴纳的区域性居住费用如何结算等。
综上所述,“数字游民”对于区域政策保障的需求主要涵盖了稳定的网络环境、政策保障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为“数字游民”提供更好的政策保障和服务,以促进“数字游民”的发展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跨境金融技能是“数字游民”群体实现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基础
在对网络平台200多位“数字游民”的调研中发现,跨境金融能力是目前“数字游民”群体中比较缺乏的职业能力技能。在全球范围内,80%以上的“数字游民”均有跨境流动的特点,而且其收入来源也往往依靠网络实现收入进账。因此,很多“数字游民”急需跨境金融技能的培训,从而实现“数字游民”生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数字游民”跨境金融技能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税务知识。“数字游民”需要了解自己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税收政策和法规,以确保自己的税务合规,特别是在欧盟以及美国等地区对于如何申报这种网络收入有严格的限制。一旦违反地区税务法,其面临的处罚是相当严重的。此外,很多“数字游民”为了规避税收,采用比特币等加密货币来实现收入进账。这往往需要有专业的加密货币使用教育以及合规性培训才能实现。
2.个人保障与财务管理。“数字游民”需要掌握个人财务管理技能,包括预算编制、支出管理、理财规划、财务报表分析等方面的知识。由于“数字游民”的收入来源不稳定,他们必须有良好的财务技能来管理财富并应对突发情况的发生。问卷调查显示,“数字游民”对于保险保障层面的技能需求尤为关注(50%以上),其次是财务投资(约36%)、支出管理等。从中可以看出,“数字游民”的不稳定生活与工作特性,使其对于个人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学习需求尤为强烈。
(五)短暂在校学习是“数字游民”群体新兴职业教育模式
虽然从模式看,“数字游民”的流动性较大,其对于在线培训更为热衷,但也不妨碍短暂在校学习模式在“数字游民”中兴起,特别是一些带有实践性质的培训与教育,其面对面学习的效率更高,如摄影、内容创作等培训。为此,全球范围内很多学校都建立了短暂在校学习培训课程,如美国波士顿大学每年都会有20个左右的1个月在校学习课程提供给社会层面人士。通过对“数字游民”的调研得知,很多“数字游民”群体在选择居住地的时候,学校也成为其重要的选择因素。因为在校学习期间,除了可以获得学习机会(获取证书)以外,还可以利用更多的学校资源来推动工作完成。例如,图书馆的文献与工作讨论空间资源、学校的高速网络以及大量的学者资源等。
由于“数字游民”的兴起,目前很多高校都将短期访问学者的申请门槛降低,以便于“数字游民”进行学习与工作。例如,欧洲的马耳他大学就面向“数字游民”推出了访问学者制度,“数字游民”只需缴纳一部分课程费用,就可以在校学习1~3个月不等的时间。随着“数字游民”的兴起,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面向“数字游民”提供短暂在校学习的机会。
四、推进我国面向“数字游民”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我国《职业教育法》第六条规定:“职业教育实行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社会参与。”面向“数字游民”的职业教育发展也应遵此法律有序推进,在政府统筹下,学校、企业、社区等多方联动,打造适应新时代、新发展格局的“数字游民”职业教育模式。针对“数字游民”群体的职业教育需求特征,提出服务其职业生涯发展、以其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一)加大面向“数字游民”的在线职业能力课程体系建设
虽然“数字游民”具体从事的行业领域和工作岗位各不相同,但因其工作方式、媒介、获取劳动报酬的方式等在技术和底层逻辑上都区别于其他传统的职业,“数字游民”这一群体所赖以生存发展的职业核心技能也有别于其他职业群体,有必要围绕“数字游民”的职业核心技能,整合现有课程、制作新课程,建设面向“数字游民”的在线课程体系。
从全球发展趋势看,我国面向“数字游民”的在线职业能力课程体系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2010年11月,网易推出“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项目”,并于2011年年初正式加入OCW,计划每年出资100万元,将OCW的部分课程翻译上线。2012年“上海高校课程中心”(http://www.ucc.sh.edu.cn)平台建成,上海大学生可以跨校选课,“课程中心”内各联盟的高校将实现学分互认。2013年5月21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加盟edX,建设我国在线教育平台。同年7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加入Coursera,中国C9高校以及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共建MOOC。
2013年年底,上海五所高校开放硕士共享课程,在上海市范围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同年10月,广东省教育厅正式发布《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意见》,该文件明确未来高校对MOOC等互联网学习平台的学分互认[10]。
从上述发展脉络看,我国高校并没有针对“数字游民”的职业需求特性来部署课程,只是单纯地将高校内的课程在线化,而且无论从更新频率以及内容看,都远达不到“数字游民”的需求。反观国外的MOOC平台,以Coursera为例,不仅有多个面向“数字游民”的专门课程板块设计,而且课程内容可根据需求制定。有些精品课程甚至成为youtube等视频网站的顶流视频,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根据我国在线职业能力课程发展现状,可以从以下层面提升面向“数字游民”的服务能力。
1.吸引更多优秀个人以及成功的“数字游民”加入课程内容创作中。目前,我国大部分在线职业能力课程均为高校设置,并由高校教师讲解,对于“数字游民”的吸引力有限。吸引更多民间机构甚至是成功的“数字游民”加入课程设置中,可以引导更多“数字游民”参与课程学习,并更为贴近“数字游民”的需求。
2.积极建立在线教育课程的利益反馈机制。从我国现状看,大部分在线教育职业课程都是以高校免费提供的形式来进行,这不仅很难鼓励教师去积极创作课程,也不能促进课程的改进。基于此,我国应鼓励在线教育的头部平台模仿国外先进经验,以更为灵活的利益机制鼓励面向“数字游民”的在线教育课程设置。
3.强化IT技能、跨境金融技能的课程建设。从“数字游民”需求出发,IT技能、跨境金融技能是当前“数字游民”最为迫切需求的职业技能诉求。IT技能的更新迭代迅猛,建议我国积极联动大型互联网企业内的IT技能部门,开展面向“数字游民”的IT技能课程设置与培训,推动我国“数字游民”具备符合市场需求的IT技能素质;在跨境金融技能层面,加大科普性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的受众面,使“数字游民”掌握最为基本的跨境金融收支能力,使我国“数字游民”模式具有可持续性。
总之,慕课等在线课程具有“泛在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的特点,即任何人随时、随地、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来进行学习活动的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学习。这与“数字游民”的灵活工作模式天然契合,参加在线课程学习因此成为他们在职进修职业技能的首选。因此,加强相关在线课程的建设是发展面向“数字游民”职业教育的核心,将有助于该群体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体劳动素质提升,从而带动数字经济、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行业高质量发展。
(二)鼓励高校加快短暂在校学历教育的新型机制建设
目前,我国高校除了短暂访问学者制度以外,还没有其他短暂在校学历教育的新型机制。访问学者制度一是门槛较高;二是时间限制较大,不能灵活处理在校学习时间;三是受到疫情影响,大部分学校严格限制外部人员进入高校。上述条件难以符合“数字游民”的学习需求。基于此,我国高校可从以下层面构建面向“数字游民”的短暂在校学习机制:
1.基于学分制建立短暂在校学习课程。以学分制考核为基础,在外部人员达成学分条件前提下,可给予学习者学分认定,并可在1~3年内多次申请课程认定考核,满足“数字游民”的时间需求。目前,上述方法已经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等大学实施,效果良好。我国也正在推进建设“学分银行”,建立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与转换体系,这些举措都有助于满足“数字游民”的继续教育需求。
2.面向短暂学习者,开放学校资源,包括但不限于图书馆资料数据库、导师资源、学校就业创业培训资源、交流空间资源等,从而使学校成为“数字游民”更多获取社会资源的理想入口以及项目启动平台。由于“数字游民”往往是个体行动,缺乏必要的社会机构支撑,学校的平台资源属性能弥补“数字游民”个体行动的缺点。美国波士顿大学等高校已经陆续启动了面向社会人士的创新创业支援行动,效果明显。基于此,建议我国可选择若干高校,特别是位于二三线城市的高校,启动试点工作,将高校资源充分活化,积极支撑位于二三线城市的“数字游民”工作。此外,也能吸引更多“数字游民”群体向人口流出的二三线城市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
(三)鼓励条件优越地区建立“数字游民”创新创业基地,便利“数字游民”培训、教育与创业
面向“数字游民”的职业教育除了依靠政府统筹、校企合作以外,还需要深入到社区,形成政府、学校、企业、社区多方联动,才能保证其更好地落实。如上文所述,高校可作为“数字游民”创新创业的平台,但是我国大部分“数字游民”集聚区域并没有高校,有些地区甚至是教育弱区。因此,建立“数字游民”创新创业基地尤为关键。目前,这一模式正在国内部分区域兴起,例如,2021年浙江省安吉县横山村发起了DNA安吉“数字游民”公社,公社由一间废弃的竹木加工厂改造而来,依照“数字游民”的Co-working(共享办公)和Co-living(共享居住)需求,设置了共享办公区、宿舍区及各项配套。“DNA”已经先后入住400多人。其中,2/3的年轻人从事文化创意方向的工作,如编辑、翻译、插画师、设计师等,剩下的1/3大多是程序员[11]。
“数字游民”创新创业基地的兴起一方面极大地盘活了当地经济;另一方面,也逐步形成了区域文化基础。此外,我国“数字游民”创新创业基地可结合国家“东数西算”[12]等战略,在算力枢纽节点开展“数字游民”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利用算力枢纽低成本高速度的网络优势,服务“数字游民”。目前,在我国东数西算八大算力枢纽中,京津冀枢纽的张家口集群、宁夏枢纽的中卫集群、内蒙古枢纽的和林格尔集群、甘肃枢纽的庆阳集群、贵州枢纽的贵安集群、粤港澳大湾区枢纽的韶关集群等都具备了适合“数字游民”发展的基础与优势。特别是中卫、和林格尔、庆阳、贵安、韶关等地的低廉房屋租赁成本与优美环境优势,使上述地区成为建立“数字游民”基地的理想场所。
(四)大力推进“数字游民”导师培训制,深入“数字游民”社区进行职业教育培训
“数字游民”导师即从事“数字游民”生活的成功模范典型,如我国李子柒等,可教授“数字游民”特定的内容创作等技能。通过国家或者地区政府临时聘用模式,让“数字游民”导师前往“数字游民”社区(公社)或者集聚区域,开展短期的“数字游民”培训,推动当地的“数字游民”职业教育能力提升,并为特定领域的“数字游民”建立与企业、市场的沟通渠道,为“数字游民”拓展谋生渠道建立基础。
五、总结
“数字游民”是随着网络化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职业模式,其职业特点决定了其职业教育模式必须与传统模式有较大差异性。基于目前全球“数字游民”的快速增长,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数字游民”数量的增长态势,建立具有中国特色“数字游民”职业教育模式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我国“数字游民”职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一方面可以推进二三线城市的经济发展,改善人口结构比例,振兴区域经济;另一方面,可以培养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减轻我国就业人口压力。基于此,大力推进我国“数字游民”的职业教育模式创新,既是我国未来探索新型全面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石,也是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一个落脚点。
参考文献:
[1] KAVI GUPPTA. Digital Nomads Are Redefining What It Means To Be Productive[R].Forbes,2015-02-25.
[2] Freelance Forward 2022[EB/OL].[2023-03-27].https://www.upwork.com/research/freelance- forward-2022.
[3] 孟佩佩. 当工作可以网约 数字游民一根网线“闯天下”[N].中国青年报,2023-03-23(10).
[4] 王卫. 欧盟努力吸引“数字游民” 专家提醒公平问题[N].法治日报,2023-02-20(6).
[5]2022雇佣关系趋势报告[EB/OL].[2023-03-28].https://www.fhyanbao.com/report/ detail?id=721522amp;invite_code=o3SpVc.
[6]别找啦,关于数字游民的消息都在这里啦[EB/OL].[2023-06-08].https://zhuanlan.zhihu. com/p/635635463.
[7] Digital Nomads: Advancing the Next Way of Working [EB/OL].[2023-03-26].mbopartners.com/state-of-independence/2021-digital-nomads-research-brief/.
[8]来了解一下自由职业新体验:数字游民[EB/OL].[2023-01-14].https://m.163.com/dy/article/HR2LJ8RN0552YY27.html.
[9] 李曼丽,张羽,叶赋桂. 解码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教育学考察[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10]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意见[EB/OL].[2023-03-19].http://ctld.scnu.edu.cn/a/20160627/179.html.
[11] 点废成金 浙江山区旧厂房化身“数字游民”筑梦空间[EB/OL].[2023-03-1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2784695240468111amp;wfr=spideramp;for=pc.
[12]东数西算[EB/OL].[2023-03-19].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9C%E6%95%B0%E8%A5%BF%E7%AE%97/57984771?fr=aladd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l for the “Digital Nomads”
He Xiaolin
(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 Guangzhou 510310, China)
Abstract:“Digital nomadism” is a new type of work mode that has become popular in recent years, and digital nomads are increasingly becoming a key group for future labor force growth around the world. With the increasing growth of this group, carrying out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digital nomad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building a lifelong learning education system that serves the entire population. Due to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nomads’ work, their needs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ve distinct features. This article aims to study a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l guided by the needs of digital nomads. First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nomads in various countries are analyzed, and a survey and research are conducted o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needs of domestic digital noma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mand for digital nomad vocational education are analyzed,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digital nomads in China through multilateral collaboration, including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elevant online course systems, attempting short-term school education mechanisms, establishing digital noma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bases, and conducting mentor training in communities, thus making China an ideal place for digital nomads to find employment and start businesses.
Key words:“Digital nomads”; Vocational education; Needs for skills training; MOOC; Digital nomadic" commu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