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中观体系的构建
2024-06-14王军胜
摘要:自2020年以来,高校劳动教育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相关社会实践及学术研究活动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但现有研究也发现高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不足是政策落地过程中的普遍问题,阻碍着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为梳理相关政策精神的落地情况及具体实施中的困境,从“三全育人”工作理念的视角,探索高校劳动教育中观体系构建路径,通过思辨研究,发现以“三全育人”理念指导劳动教育体系构建具有理论可能性和现实操作性。从全员协同、全过程融通、全方位集成的视角,劳动教育中观体系可从统筹规划、主体协同、多元集成、纵向贯通、优化评价等五个维度构建。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中观体系;“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04-0066-05
一、问题的提出
“辛勤劳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但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已经被逐渐淡化,在青少年人群中出现了不会劳动、逃避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等多种实际问题,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1]。基本劳动教育甚至演变成了某些学校的惩罚手段或娱乐项目[2],严重背离了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初衷,呈现出游戏化、课本化、肤浅化等严重发展问题[3]。已有研究表明,劳动教育的开展能够使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提升劳动技能和兴趣、积累经验等[4][5],更有助于塑造健全人格、磨炼顽强意志、锤炼高尚品格[6]。除了对青少年产生直接影响以外,一些研究还表明,劳动教育与青少年未来就业择业也有一定联系,能够指引大学生将劳动精神内化为优良的劳动美德、外化为积极的劳动实践,是促进大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根本[7],将劳动精神与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相结合可以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促进大学生更好就业[8]。已有研究更多关注劳动教育的价值,如何解决体系化构建不足[9],而对中观层面劳动教育体系构建问题的关注不够。自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以及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以来,有学者指出劳动教育仍存在“一招鲜”“单打一”等现象,系统建构不够[9],并对80所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的文本分析后提出:相当数量的高校尚未明确劳动教育的统筹协调机制、课程建设及实践设计探索不足、专任师资队伍建设仍有短板[10]。由此可见,《意见》和《纲要》规定的“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要求尚未得以充分贯彻和落实,还未建立起系统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对劳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了极大阻碍,致使其育人功效难以得到充分发挥[9]。那么劳动教育中观体系包括哪些发展要素,存在怎样的实际问题?劳动教育中观体系构建应从哪些维度考量?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为逻辑,从育人主体、育人时间和育人空间等三个维度探索劳动教育中观体系构建的思路。
二、劳动教育中观体系的基本要素
体系是为了实现特定发展目标,将相关事物要素进行整合构建而形成的有机整体。由体系的内涵可以看出,劳动教育体系具备关联性、协同性和系统性特征。劳动教育体系分为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其中,宏观层面泛指在政府统筹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制度安排,中观层面则指学校对劳动教育体系各要素的系统化安排,微观层面聚焦某一功能的体系化设计[9]。根据《意见》和《纲要》,中观劳动教育体系包括劳动教育总体内涵、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评价机制。其中,劳动教育基本内涵属于总括内容,因而劳动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素指向其他四个方面内容。
(一)总体目标
《意见》和《纲要》指出,高校劳动教育的总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掌握必备劳动技能、培育热爱劳动精神、形成参与劳动习惯。其中,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属于思想观念层面的隐性目标,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属于行为表现层面的显性目标。劳动教育体系各环节都需要与总体目标密切关联,相互协同共同实现总体目标。
(二)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劳动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及保障,是劳动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才能避免劳动教育陷入目标模糊、边界不清、地位边缘的尴尬境地。从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形式来看,包括设立独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专业课程及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内容。除此之外,劳动实践、劳动校园文化也应融入课程化建构理念,切实凸显劳动实践和劳动校园文化的独特育人价值和教育属性。
(三)内容要求
劳动教育内容是根据学段特点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三个维度对总体目标的分解,在总体目标框架下,根据学段特点,进行进阶式、一体化内容设计。劳动教育内容在不同学段不可简单重复或同质不同形,既要充分体现不同学段对总体目标的实施过程,也不能自说自话,缺乏有效衔接。
(四)评价制度
评价制度是整个劳动教育活动的重要抓手和效果论证,因此需要结合劳动教育整体目标和具体内容安排来制定,需要体现出全过程评价与结果性评价、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发展评价与学段评价的综合与统一,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思想观念、劳动精神品质、劳动行为习惯和劳动认知评价,充分发挥评价制度的导向指引作用和纠偏纠错功效,推动高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高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的障碍
有学者将中东西部地区6个省份的大学生作为样本对象,在分析12 693份调研问卷时发现,高校劳动教育缺乏系统规划,劳动教育活动之间缺乏关联性和递进性[11]。以“三全育人”理念为视角,劳动教育地位边缘化、主体单一化、内容浅表化、场域独立化仍是阻碍高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的因素。
(一)劳动教育地位边缘化
党的二十大首次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写入报告中,由此形成了重视劳动教育的政策方针,体现出对劳动教育的独立地位及其重要育人价值的极大重视与肯定。也有研究学者结合教育现状提出了劳动教育政策文件对学校教育现实牵引力不足的问题[12],囿于“重视智育”和“身心分离”观念的影响,加之学时、学分紧张,部分高校仍未对劳动教育的独特性予以正确的认知和足够的重视,往往将劳动教育等同于德育或技能的教育,要么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中,要么将专业实习实践等同于劳动教育。刘向兵、党印(2022)在对80所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的文本分析中发现:只有26所高校明确在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劳动教育专题必修课程,而在26所高校中有12所高校以实践锻炼为主,基本没有理论学习要求,6所高校没有明确理论与实践学时的数量或比例[10]。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在高校教学工作体系中存在被边缘化现象,难以发挥理想育人功效,存在教育目标狭窄化、育人功能沉默化等问题[13]。
(二)劳动教育主体单一化
《纲要》明确提出,学校是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同时要多渠道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的劳动教育中来。有专家学者通过对长期以来的劳动教育方针政策及实施办法进行梳理总结发现,我国劳动教育长期处在主体单一的发展状态中,学校劳动教育占据主导、家庭劳动教育严重缺失、社会协同劳动教育局面未能形成[14]。有研究专家对这种割裂化劳动教育模式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总结分析,认为是协同育人机制的缺失导致了劳动教育的“分离化”发展[15];从校内劳动教育育人主体来看,尚未形成教学、行政和服务的合力育人机制,劳动教育校内育人主体仍集中在劳动教育课程教师、辅导员、学工部门、团委、教务处等直接面向学生实施劳动教育的部门或个体,其他教学单位、行政部门和服务部门参与劳动教育意识不强,加之很多高校尚未明确劳动教育的统筹协调机制,也为劳动教育多元育人主体的协同机制构建带来障碍。
(三)劳动教育内容浅表化
《意见》和《纲要》明确指出了各学段的劳动教育方向和实施内容。高校劳动教育由于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在实施中参差不齐。受场地、安全、经费、人员的诸多因素影响,劳动教育实施中存在减轻实施力度、降低目标层次的现象[16],配套课程建设不强、与学科专业及创新创业深入融合不足,特别是劳动教育实践缺乏精心设计和组织,流于形式且内容侧重日常生活劳动,与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教育内容区分度不明显,难以唤起学生的劳动情感和参与劳动的动机及热情,导致劳动教育内容浅表化、方式简单化、吸引力不足[10],造成了大中小学各学段的劳动教育呈现出纵向离散、低聚合力的状态[17]。
(四)劳动教育场域独立化
劳动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最典型的特征在于其具有显著的社会性和实践性。为此,劳动教育的实施场域不能局限在封闭的课堂空间,而是要拓展横向贯通的多维空间,但在具体实施中,部分高校劳动教育各实施场域对劳动教育关注、投入和组织差别明显,而且各实施场域自说自话,劳动教育实施场域“组合拳”尚未形成,对课程建设、科研、劳专劳创结合等方面研究不够,劳动教育场域呈现独立化特点,缺乏统一设计和集成,导致劳动教育的教育效能大打折扣。
四、“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
“有劳无教”或“有教无劳”都是由于缺乏科学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而导致的实际教育问题。在《意见》和《纲要》的指导下,高校对于劳动教育的目标已达成共识,然而如何围绕总体目标设置课程、规划内容以及实施评价成为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劳动教育有效落地的关键点。由于现有文件尚未形成具体、可量化的标准,加之各高校对劳动教育精神和文件的理解、重视程度以及现实情况存在明显差异性,故而劳动教育中观层面体系构建应主动寻求成熟的、普遍认可的范式作为依据。劳动教育中观层面体系构建可从全员协同、全过程融通、全方位集成的视角对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制订、主体协同、课程设置、内容要求和评价制度进行总体规划和组织实施。
(一)统筹规划,制订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在《意见》引领下,如何制定科学完善的劳动教育规划及实施方案是劳动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18]。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是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的结果或成果,将劳动教育体系各要素是什么、怎么做、如何协同推进予以制度安排。一是要做好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工作。学校是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在实施方案制订中,需要学校全体成员具有全局观、系统观,深刻领会《意见》和《纲要》的内涵要求,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教学、管理、服务各部门协同配合,为构建合力育人格局、架构一体化课程和内容、优化评价制度提供运行指南及机制保障。二是准确把握实施方案的结构和内容。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不是课程及实践活动的简单说明,而是在精准把握劳动教育内涵、价值以及总体目标基础上,对劳动教育实施主体、培养体系和模式、评价制度以及保障机制进行系统化规划和统筹协调安排。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应包括劳动教育指导思想,理论及实践价值、目标、实施原则、各学段内容、课程与实践形式、评价制度以及保障措施,既要高屋建瓴,又要落地可行。
(二)主体协同,形成“校内+校外”合力育人格局
驱动人的行为动机产生的因素包括目标的吸引力和个人对目标实现的自我效能感[19]。因此强化多元育人主体对劳动和劳动教育的价值认同、厘清各育人主体的职能定位是驱动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协同育人的基本前提。一是加强党政部门引导,营造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通过学理研究和实践经验,深刻梳理总结劳动及劳动教育对于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以点带面、典型示范、舆论引导等方式驱动多元育人主体的思想统一和价值认同。二是以政策文件形式明确各育人主体责任和内容。《意见》和《纲要》对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目标、内容进行了廓清,三者对目标实现的标准和路径有了清晰了解,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进而驱动其行为的产生,与劳动教育总体目标同频共振。学校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关键主体,承担着综合发展、协调育人的教育主导功能,能够推进劳动教育中观体系和微观体系的构建,在学校内部,形成全员参与劳动教育的意识,人尽其责,加强专兼职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建设,为劳动教育体系有效运转提供人员支持。家庭在劳动教育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具有常态化特点,让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成为 “好家风”“好门风”的重要内容[20],提高学生独立生活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教育是沟通学校教育与职业实践的桥梁途径,社会性显著,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大力支持,特别对于高校来说,深化产教融合、搭建社会实践平台都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
(三)多元集成,联动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及实践
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可以按照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模式分别进行:第一课堂指的是学校按照既定人才培养目标所开展的学时固定、学分固定的课堂教学活动;第二课堂则指的是除了上述课堂教学活动以外的其他教学实践活动[21]。劳动教育必修课是劳动教育第一课堂的主要内容,融合了劳动教育元素的专业课教学也属于劳动教育第一课堂范畴;第二课堂则包含社会实践实习、校园劳动活动、志愿者服务、劳动文化传播、勤工俭学等多元化劳动教育内容。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共同构成了劳动教育实施场域、全方位的多元集成劳动教育场域,可以使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地处于劳动教育的交互网络中,耳濡目染地学习劳动的基本知识、体悟劳动的深厚情怀、提升劳动的基本技能、体验劳动的真实环境,从横向上满足了理论与实践的协同需求[21]。在此环节中,第一课堂开足开齐劳动教育必修课、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联动需要特别关注。其一,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应尽量专门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尽管国家出台的现有文件中,对于高校专门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并未作出硬性要求,但从劳动教育实际需求角度来看,非常具有开设专门化劳动教育课程的必要。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功效,可以系统化设计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及评价,并对第二课堂提供理论支撑和逻辑架构,避免劳动教育在融入中出现“两层皮”的现象,甚至在融入中走向虚设。其二,劳动教育第二课堂应与第一课堂充分联动,植入课程化理念。在实际中,劳动教育第二课堂开展热热闹闹,但真正持久性入脑入心的精品实践与活动少之又少,出现“有劳无教”的境遇,归根结底在于没有课程化的规范设计,缺乏前期的目标探索及后期的反思评价。劳动教育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需协同实施,第二课堂应在第一课堂课程教学的目标、内容、实施过程框架下进行流程再造,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制作、试验、淬炼、探究等方式,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让他们对劳动过程产生完整体验和真实感受[22],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反思总结,将其内化为劳动精神、外化为劳动实践。
(四)纵向贯通,进阶式、一体化设计劳动教育内容
研究结果显示,“大中小学劳育混同化”“大学劳育中小学化”倾向[23]集中体现着高校劳动教育工作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如何从小学到大学、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开展劳动教育,并结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及学段、年级特点设计劳动教育内容,是劳动教育中观体系构建的核心问题,决定着总体目标在各学段的分解以及课程讲什么、评价评什么的问题。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高校劳动教育内容设计提供了借鉴模式。总体来说,内容设计要体现进阶式和一体化的原则。第一,进阶式意指劳动教育内容在不同学段、不同年级是呈螺旋上升趋势的。高校的劳动教育更多指向择业就业创业以及奉献精神培育。从高校来看,高年级应在低年级劳动教育内容基础上进阶发展。比如,一年级学生劳动教育通过课堂讲授、校园文化活动、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载体形成对劳动的理性认知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解和掌握。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劳动教育应围绕创新创业大赛和学科竞赛加强创造性劳动能力培育,同时以专业见习或实习的方式探索真实的劳动世界和职业世界。四年级学生劳动教育围绕择业就业观和求职技能提升开展。而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的劳动精神、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则贯穿教育的全过程。无论是大中小学还是高校各年级,都是阶段性设置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劳动教育内容,前后不可简单重复。第二,一体化是指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劳动教育的纵向贯通、有机衔接,是全过程育人的显著特征。在内容设计上不能自成体系、相互独立,而应该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五)目标导向,优化劳动教育评价制度
劳动教育评价制度既有结果反馈的功能,也有激励引导的作用,有效的评价形式与结果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内生动力,避免陷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无奈境地。从评价制度这一单个要素来看,也需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框架予以优化。一是全员评价,即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的多元化。所有参与劳动教育的相关方,如教学、管理、服务各部门教师,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都应作为评价主体对劳动教育总体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二是全方位评价。以劳动教育总体目标为主线,不再单一将学生分数作为评价依据,而是从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精神、劳动品质与习惯多维度全方位设计指标体系,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三是全过程评价。劳动教育目标中所蕴含的劳动精神品质及劳动思想理念具有隐匿性特征,不容易被识别和判断,特别是劳动习惯的评价更是一个需要长期观察的过程,为此劳动教育评价从时间上应延展学生大学四年甚至更久,由劳动教育辅助授课教师或辅导员进行长期记录、动态评估,既着眼于当下的评价,也观照到在不同场域、不同时段的行为一致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1).
[2]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J].人民教育,2017(9):46.
[3]北京市委党校,光明日报联合调研组,等.劳动教育,事关全面发展的大计[N].光明日报,2019-01-18(7).
[4]王飞,徐继存.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0(2):14-18.
[5]徐海娇.重构劳动教育的价值空间[J].中国教育学刊,2019(6):52.
[6]李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思想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1):15.
[7]刘元丽.劳动教育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及职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1(9):176.
[8]关旋,王俊华,吴铖铖.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大学生就业课教学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6):19.
[9]刘向兵,曲霞,黄国萍.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化构建的学理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1(9):30-31.
[10]刘向兵,党印.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推进的多元与统一——基于80所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的文本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2(5):54-58.
[11]王飞,车丽娜,孙宽宁.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及反思[J].中国大学教学,2020(9):76-78.
[12]武秀霞.“劳动”离教育有多远?——关于劳动教育实践问题的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2020(3):119.
[13]金哲,陈恩伦.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逻辑与实践路径探索[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53.
[14]郝志军,王艺蓉.70年来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政策的反思与改进建议[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127.
[15]徐海娇.劳动教育的价值危机及其出路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10):124.
[16]孙红军.当前劳动教育实施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管理,2022(1):54.
[17]孙芙蓉,李子涵,徐田子.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的内涵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逻辑[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2(9):111.
[18]邵志豪,解庆福.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的现状、问题解析及应对策略——基于吉林省大中小学问卷调查的综合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166.
[19]黄小芳,黄红武.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1(Z1):28.
[20]李珂.行胜于言:论劳动教育对立德树人的功能支撑[J].教学与研究,2019(5):97-102.
[21]倪志宇,白金,李卫森.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体系建构[J].中国高等教育,2022(1):36-37.
[22]顾建军,郝天聪.劳动课标(2022年版):建构新时代以劳育人课程体系[J].中小学管理,2022(6):29.
[23]刘向兵,赵明霏.构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基于知识整体理论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20(8):65.
Construction of a Meso System of Labor"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ll-staff Whole-process and All-round Education”
Wang Junsheng
(Student Employment Guidance Division,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25, China)
Abstract:Since 2020, labor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has received widespread attention, and related social practice and academic research activities have also flourished. However, existing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inadequate construction of the labor education system in universities is a common problem in the process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which hinders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levant policy and the specific difficulties in implemen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cept of “All-staff Whole-process and All-round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ath of constructing a meso system of labor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rough speculative research, it is found that it is theoretically feasible and practically operatable to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abor education system by this concep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ll-staff collaboration, whole-process integration, and all-round integration, the"" meso system can be constructed from five dimensions: overall planning, subjects collaboration, multiple integration, 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optimized evaluation.
Key words:Labor education; A meso system of labor education; “All-staff Whole-process and All-round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