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2016-04-01李守业姚乐
李守业 姚乐
【摘 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位一体育人模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新格局、新体系。本文从“三全育人”的含义出发,探讨了“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课外育人的内涵与意义,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课外育人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围绕校园育人文化氛围营造、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培养、教师课外育人体制机制构建等方面,对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的构建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三全育人;课外教育;长效机制
Analysis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Extracurricular Education of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ystem of “Three Whole Education”
LI Shou-ye YAO Le
(Zhejiang Medical College, Hangzhou Zhejiang 310053, China)
【Abstract】The cultivation with all the forces, all the process, and all the fields of three sports mode is a new concept, a new pattern and a new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meaning of “three whole education”, which is discussed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ollege extracurricular education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teachers extracurricular education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round the campus education culture building, teachers educ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train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extracurricular education system mechanism etc., building long-term effective mechanism for extracurricula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carried on the deep thinking and discussion.
【Key words】Three whole education; Extracurricular education; Long-term mechanism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教师是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三全育人”的育人工作理念,对高校教师参与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1]。相比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育人,课外育人工作是短板,无论从思想意识、执行情况,还是育人效果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因此从“三全育人”角度探讨高校教师如何在课外育人并构建长效机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三全育人”的含义
1.1 三全育人
“三全育人”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位一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新格局、新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方面。”
1.2 全员育人
广义上指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狭义上指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都立足本职岗位,认真做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不但包括“两课”教师、学工干部、共青团干部、专兼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还包括党政领导、管理干部、专业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后勤管理人员等[2]。
1.3 全过程育人
指学生从进入学校到毕业的整个学习和生活过程,时间上包括课堂、课间、工作日、假期,空间上包括教室、实验室、实践基地、实习单位等。在这整个过程中,学校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和自身的发展需求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育人工作。
1.4 全方位育人
指通过系统设计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开展育人,贯穿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校园引导和社区管理等环节。主要包括学生综合测评和奖学金评定、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创业创新活动、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学科技能竞赛、学风建设和诚信教育、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文明寝室建设、学生组织管理、社团活动等,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中。
2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课外育人内涵
高校课外育人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交流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
2.1 德育教育
课外教育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更是德育的重要关节。加强学校德育教育,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修养,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职业精神、敬业精神,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实践证明德育工作在探索“道德品质+职业技能+发展潜力”的“三全育人”高校德育模式上起到了推动作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3]。
2.2 交流沟通能力
“三全育人”视角下的交流沟通和能力培养主要指在课外教育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解决人际矛盾的能力,进而帮助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掌握沟通交往的艺术与技巧,加强和锻炼交流沟通的能力。
2.3 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就是利用知识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创新创业能力。在经济新常态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究其关键则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运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尤其是通过组织开展各类课外实践活动,能够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其创新创业精神理念,掌握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高校教师课外育人现状及问题
3.1 高校教师课外育人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专业教师育人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研究上,内容偏向于师德研究和教师课堂育人工作研究,针对教师课外育人的研究不多,成果也不多。大部分国内高校对教师课外育人工作不是特别重视,部分高校对教师参与课外育人工作有或多或少的要求,但大多都是柔性的要求。少数高校对该工作较为重视,学校层面下发相关文件,但执行的效果不太理想。总体来说,高校教师课外育人工作理论研究不深入、不系统,实际操作效果不理想。
3.2 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问题
教师课外育人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学校在政策制定上存在误导,忽视了教师育人的作用和贡献,迫使许多教师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发表论文、申报课题上。学校对教师的职责没有清晰的界定,对本应由教师承担的育人职责没有明确的要求,对教师在育人工作中的表现没有奖励激励机制,对教师是否参与育人、育人的效果如何没有约束机制。教师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不少教师认为教学、科研是硬任务,看得见、摸得着,有条件要做,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做,可课外育人工作是软任务,看不见、摸不着,做多做少一个样、做与不做也一个样;有的教师认为大学生已是成年人,应该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课堂上听不听、课堂外有没有问题,是学生本人的事与教师无关;还有教师认为,课堂教学本身就自然而然地做了育人工作,而课外育人工作是领导、党团干部、辅导员的事,与己无关,认为做与不做纯粹是个人行为[4]。
4 高校课外育人长效机制的建立
4.1 营造校园育人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包括校园、寝室、食堂、图书馆等场所的环境,也包含学校组织的社团、实践、文体活动、科学研究、学生党建、助学解困、心理咨询等工作,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文化氛围,对于促进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构建具有积极作用。
教师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开展科研、辅导升学、组织社团活动等工作,能进一步了解学生专业学习和思想动态,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社团,学生活动,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观、道德观、集体观、价值观等。教师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心理、学习等实际困难,会转化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对学校的热爱,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教师通过加强师生课外的辅导与交流,会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使学生产生“向师性”、认同感,进而“亲其师,信其道”。
4.2 培养教师课外育人的意识和能力
对于教师来说,要做好课外育人工作,首先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要将课外育人工作作为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在学术上指导学生,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其次,要认真履行职责,从时间上、精力上保证将课外育人工作落到实处,既要努力探索指导学生的一般规律,又要重视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个别指导。再者,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热情为切入点,帮助学生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细致、踏实的求学态度和作风,学会做人做事。
另一方面,专业教师与专职思政人员相比,人数众多,与学生交往接触的机会也多,调动他们在课外育人中的积极性,其作用之大不言而喻。专业教师在知识结构上也具有独特的优势,他们所涉猎的知识点与学生相近,融合点多,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使学生产生“依从”的心理。例如,专业教师参与课外育人工作,可以较好地避开说教的形式,更多的从个体切身体验的角度把握社会价值观念,将自己的品德、情操、个性等具体展现在学生面前,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更具有亲和力。同时,通过课外环节指导学生专业学习,有利于学生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建立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4.3 理顺教师课外育人体制机制
对于学校来说,有效实施教师课外育人工作,主要应发挥保障引领、平台构筑、监督考核等作用,进一步理顺教师课外育人的体制机制。
4.3.1 保障引领
要将课外育人工作纳入教师的岗位职责,规定每位教师在完成规定教学、科研工作量的同时,还必须完成一定量的课外育人工作任务。要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辩证地看待教学、管理、服务,课堂教学、课外育人等各个高校人才培养组成部分所具有的特定功能,客观、适度核定教师的育人工作量,使专业教师有时间、精力做好课外育人工作,努力克服教学、科研“硬指标”冲击课外育人这一“软任务”现象的发生。
4.3.2 平台构筑
要搭建专业教师开展课外育人工作的平台。实现制度创新,拓展教师课外育人的途径。例如,除传统的担任班主任、专业导师工作之外,还有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社会活动;承担学生创业创新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担任学生党建联系人和社团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升学、科研学科竞赛、等级考试工作,举办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技术等专题报告或组织学生课外文化活动,承担学生自修辅导、学生寝室联系人、困难学生接对联系人等工作,将上述工作统一纳入教师课外育人工作范畴,分别赋予不同育人工作一定的工作量分值。
4.3.3 考核监督
加强考核监督。学校专门制定《育人工作考核办法》,成立校(院)、院(系)两级管理班子,将其作为教师年度工作考核的组成部分,与承担教学、科研工作同步考核,将考核结果与薪酬待遇、职称晋升、岗位聘任挂钩,作为教师评先评优的基本条件。开展育人奖、优秀班主任、优秀导师、学生最喜爱的老师等评选活动,表彰和奖励优秀课外育人工作者,进一步激励教师做好课外育人工作。对不能保质保量完成课外育人工作的教师,要有约束机制,比如不得评优、不得晋升职称等。
5 结语
调动教师课外育人的积极性,既要重视环境氛围营造,又要依靠制度保障;既要靠个人自觉,又要靠严格考核,既要集中教育,又要常抓不懈。从根本上讲,课外育人靠教师,发挥作用靠机制。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新要求,努力构建专业教师课外育人工作的长效机制,提高教师课外育人的自觉性,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
“三全育人”中全员育人的理念在实际教育学生作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接触学生的机会和时间上看,教师相对比较多一些,因此本文主要从高校教师对学生的课外教育去讨论,要真正实现“三全育人”,建立三全育人的长效机制,还需要更多学者、学校领导、全体教职员工一同努力继续探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刘小毛.“全员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J].才智,2015,36:139.
[2]吴子贵.“三全育人”体系下高校部门协同机制的建立[J].法制与社会,2015,05:201+206.
[3]谢伟.“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德育模式运作机制研究[J].企业导报,2014,21:176-177.
[4]刘雪松,付宇泽.新时期高校德育“三全”育人格局的构建[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5,03:61-63.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