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2024-06-13黄梅
黄梅
【摘要】在当下的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及教学过程中的“评”应以整体的形式出现,以此彰显数学课堂的高效教学.对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重点思考如何有效融合“教”“学”“评”三个方面的内容,增强课堂中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基于此,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教—学—评”一体化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原则,其次重点阐述了“教—学—评”一体化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希望可以为教师提供新的教学思路,助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引 言
“教—学—评”一体化是指,将教学、学习、评价三者进行有效融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应用中,教师需要将自身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活动、课堂的评价活动充分统一于数学课堂,保证三者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证数学课堂的教学成效.因此,在开展数学教学时,教师需要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创新设计教学策略,以做到切实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成效.
一、“教—学—评”一体化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原则
(一)实践性原则
在“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理解与掌握情况,还应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践运用情况.另外,在实践运用中,为了保证学生的实践成效,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实践行为给予合理客观的评价,让学生在评价反馈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基于此,在开展“教—学—评”一体化的数学教学时,教师应以实践性原则为依据,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与生活实际、综合实践等相关的内容,以此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层次性原则
在当下的数学课堂中,学生的个性特点会成为影响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因素.故教师需要充分遵循层次性原则,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准确性的评价.对此,在“教—学—评”一体化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以层次性为基准,将教学评价均匀地分布在课堂教学中,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反馈,有效调整后续的教学活动.如此,可以在保障教学成效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个性化素养,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个性化理解与应用.
(三)灵活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要求教师要做好充分的预设,以此保证全程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学生全面的学习评价.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将课堂教学与课堂评价分开进行,这就使得教学、学习、评价是分离的状态,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不仅不利于“教—学—评”一体化的落实,还会影响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基于此,教师应以灵活性原则为依据,有效开展“教—学—评”一体化的数学教学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有效配合教学活动,同时,教师应参与学生的课后学习.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借助评价有效实施教学活动,学生才可以根据评价明确自身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水平,实现高效学习.
二、“教—学—评”一体化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一)立足新课标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对“学业质量”“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等方面的阐述,初中数学教师需要明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即为什么教、教什么内容、教到怎样的程度,这三个内容分别对应着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课堂的评价.基于此,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需要重视对新课标的运用,让教学、学习、评价三者实现有效统一,助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为例.在单元导语中,编者为教师明确了教学的内容及为什么教授这部分内容,即“探索并证明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运用这两个定理去解决有关问题.由此可以加深对直角三角形的认识.”这也是单元学习的总目标,教师需要基于此,开展课时教学,并有效设置课时目标,进而让学生知晓具体的学习内容,同时在有效的课堂评价中,实现对知识的扎实掌握.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教师需要设置具体的教学目标:了解勾股定理的探究过程、文化历史背景;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运用勾股定理作出长度为无理数的线段.针对这些具体的目标内容,学生需要做到扎实掌握,教师需要根据课堂评价判断学生对此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比如,教师在完成对勾股定理应用内容的讲解后,可以提问学生“请以实际案例,说明勾股定理的应用方法”.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学生需要做到两点,便可说明掌握了定理内容:一是能够准确举例;二是可以根据举例的内容,条理清晰地讲出定理的应用方法.这时,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性评价,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理解与应用是正确的,以此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此外,教师还应借助应用内容,锻炼学生的计算与实践能力,助力学生全面掌握勾股定理知识.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主,明晰自己“为什么教、教什么内容、教到什么程度”,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借助呈现教学内容的过程,将教学活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课程评价做到有效融合,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二)优化提问方式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教师主要采取自问自答的方式讲授数学知识.这种授课方式对学生而言,仅仅是对知识的浅层思考.故而,在“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教师需要优化课堂提问方式,采取师生互动问答或学生质疑等方式,让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分析与思考中.这样既可以强化课堂教学效率,又能够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分析能力.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为例.在讲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互动问答”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进而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思想.在师生互动问答中,教师既可以讲授数学知识的方式,又可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促使学生有效理解知识并掌握知识.比如,在初步认知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教师展示了一些含有平行四边形的图片,然后提问学生:“能否从图片中找到平行四边形?”若是学生可以找到平行四边形,则说明该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知识有自己的认知与理解,此时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与表扬.若是没有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学生人数较多,教师便可以判断出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不是很熟悉,需要对此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再比如,归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由于教师前面已经系统地讲述了每个性质,这时,便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总结,如“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哪名学生可以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根据教学内容可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主要有三个:一是对边平行,用几何语言表述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AB∥DC.”二是对边相等,用几何语言表述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AB=DC.”三是对角相等,用几何语言表述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C,∠B=∠D.”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完整性、准确性,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则可以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判断,以此发挥评价的效用.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借助对课堂提问方式的优化调整,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同时借助互动问答,针对具体的问题,给予学生确切的评价,这样的做法可以在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思想的同时,提升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效率.
(三)开展小组合作
以小组合作为主的课堂教学,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充分掌握.在运用小组合作这一方法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把控好合作的过程,让学生将合作的精力集中在互相答疑解惑、共同解决复杂问题的层面上.而且,相较于以往以个体为主的探究问题的方式而言,合作探究的人数更多、思路更广,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互相点评的方式,增加对知识的认知.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为例.在讲授“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时,教师需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带领学生完成对“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特殊平行四边形判定知识的学习.比如说,在讲解“矩形”这部分内容时,学生需要掌握矩形的概念和性质,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学会运用矩形的概念和性质解决问题等.基于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程,分别设置不同的合作任务.在课程引入阶段,教师可以布置操作任务,如将平行四边形进行特殊化处理,会得到怎样的图形?学生可以在组内展开讨论,并利用学习用具进行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如有的学生将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调整为相等,可以得到一个菱形;还有的学生直接将平行四边形角度调整为90°,这时会得到两种图形,一是四条边长相等的正方形,二是对边相等的长方形.接着,教师可以根据回答问题小组的表现,给出对应的“优秀”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完成这一环节后,教师需要布置下一个学习任务,即“矩形具备平行四边形全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一般平行四边形没有的特殊性质呢?”对此,学生可以继续沿用上一问题中制作的平行四边形工具,通过操作工具得到猜想: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等.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小组进行整体与个体的评价时既要看到小组的作用,又要看到学生个体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数学课堂效率,促使学生深入理解与扎实掌握知识.
(四)丰富教学形式
在“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不断调整传统课堂中不适合当下发展的教学形式,以保证数学课堂与时俱进,进而不断提升教学效率.在丰富教学形式时,教师需要重视学前、学中、学后三个不同阶段教学内容的设计,并且注意不同阶段内的评价应与教学、学习相匹配,保证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据的分析”为例.在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时,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效性,教师需要为学生预留一定量的学前预习内容,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和抽取样本,整理、收集、分析样本数据,并对统计结果做出正确的评估;通过经历分析数据的过程,初步具备一定的统计能力,并能感知到数据的真实性.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知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学中阶段,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具体的实践内容,以此进一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对实践内容的分析,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样本及怎样抽取样本,同时判断学生是否可以从数据中得出准确的结论.在学后阶段,教师需要以具体的问题或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对学生的作业内容给予结果性评价,让学生在知晓自身水平的同时,了解自己存在的问题,为后续调整学习方向做好准备.
总之,在落实以“教—学—评”一体化为主的数学教学时,教师需要重视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明确学前、学中、学后三个阶段有着不同的学习重点,进而根据学习内容、课堂评价有效提升数学学习水平.
结 语
综上,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要紧紧抓住“教—学—评”一体化这一中心思想,从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课堂的评价三个方面对数学课堂做出调整与改变,真正做到三者的和谐统一.同时,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严格遵循实践性、层次性、灵活性原则,做到以原则为引领,以策略为手段,逐步提升“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初中数学教学成效,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旭翔.“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2023(29):36-38.
[2]谢慧娟.“教学评”一体化打造初中数学“趣味课堂”[J].读写算,2023(27):77-79.
[3]陈婷.“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策略探究[J].理科爱好者,2023(3):88-90.
[4]林茂.“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策略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3(7):83-86.
[5]欧阳銮容.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以人教版“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学为例[J].求知导刊,2022(22):77-79.
[6]谢帼眉.浅谈教学评一体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23(52):69-73.
[7]孙晓霖.“双减”背景下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3(51):45-50.
[8]林祎.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15):59-61.
[9]诸应星.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D].合肥:合肥师范学院,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