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艺术视域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

2024-06-06黄振洪

秦智 2024年5期
关键词:融合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途径。本文以艺术视域的角度对其二者相结合进行研究,从艺术视域的主客体与实践层面研究其相互融合与贯通的思想资源与切合点,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文化支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5.039

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项长期的实践课题,具体到艺术领域,新时代艺术作品体现着洋为中用、东西融合的范例式效应。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重要力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深入性研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赋予其以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方式,对文化方面建构、补充中华民间符号,挖掘和提炼出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民族精神,从而建立起深厚的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价值意蕴

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撑和文化底蕴,这不仅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自信。通过深入挖掘两者的契合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思想方法以及品质特性是新时代推进二者进一步相结合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的思想相呼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理想,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注重社会和谐、天下为公的思想,有助于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性和革命性,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注重人文性和创新性,可以为新时代的发展提供更加先进和有深度的思想引领。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植根于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艺术等资源,可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土壤。例如在中国古代,“实事求是”最早出现在《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中,意为“研究学问要掌握实实在在的事实”;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实事求是”指的是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实事求是”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人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同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1]两者的结合有助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新时代文艺工作的思想指南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文化建设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一系列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辉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文艺工作者要将个人的艺术创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展现出当代中国的发展面貌和当代中国人的丰富生活,进而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那么,文艺工作者如何创新呢?首先,艺术创作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个人的艺术创作应该紧扣时代主题,关注社会发展,反映人民心声,弘扬正能量,传递中国精神。其次,艺术创作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就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面貌和当代中国人的丰富生活,只有深入了解现实生活才能创作出真实、生动的作品,让观众感受到中国的进步和发展。最后,通过艺术创作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每个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文艺工作者应该以自己的作品为媒介,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成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增强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

新时代背景下,很多优秀的作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力量,并结合时代要求守正创新,不断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例如许多影视作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通过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成就,《人民的名义》《大江大河》等电视剧通过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形象和时代背景,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人民奋斗的精神风貌;一些音乐家创作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歌曲,通过音乐的形式传递正能量和时代精神,《我和我的祖国》《在灿烂阳光下》等歌曲以激昂的旋律和感人的歌词,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艺术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欣赏和学习艺术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培养出更为宽广、包容和深刻的人文情怀。

三、发挥艺术领域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作用

2022年,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等单位召开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艺路径”论坛上进行了相关的讨论,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中华美学精神、经典艺术作品、艺术实践、艺术创作。[3]专家们的观点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致力于探索和阐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理,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的健康发展和创新。

在新的语境之下,艺术在表现传统文化生活、阐释传统文化精神、讲述传统文化故事方面确实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通过情感性、形象性和想象性的方式来呈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首先,红色经典艺术作品的新时代解读。这些作品不仅是对中国革命历史的见证,更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展示,成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这些作品通过塑造和传承集体记忆,强化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增强了文化记忆与认同;通过打破时空隔阂,与当代观众进行有效的沟通,激发共鸣进行着跨代沟通与对话;通过创新传播手段,将红色经典艺术作品推向国际舞台,提升其国际影响力。

其次,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其二者在某些方面具有内在的契合点,包括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对现实主义艺术的倡导等。这种深度融合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例如电视剧《觉醒年代》不仅深入挖掘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还将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观念相结合,展现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风貌。

最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特色构建,其理论内涵主要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对人民主体性的强调等方面。做到本土化探索,并非简单地照搬马克思主义原理,而是在中国具体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进行本土化的探索,同时不断吸收中国社会发展的新鲜经验,使文艺理论在指导实践中保持活力;强调文艺创作应以人民为中心,反映人民的真实生活和情感,为人民服务,通过文艺作品反映人民的心声和期盼。

四、艺术视域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实践分析

在中国的艺术现代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路径是复杂而多元的,这种结合不仅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灵感,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例如《黄河大合唱》《经典咏流传》和《红色娘子军》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以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使中华文明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并深入人心,获得深刻的思想启迪和崇高的精神美感。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创作的一部大型合唱声乐套曲,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这种融合使得《黄河大合唱》成为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作品,为推动中国艺术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经典咏流传》是一档文化音乐节目,通过将传统诗词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档节目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指导,强调音乐的审美价值和情感表达,同时也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这种融合不仅推动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也丰富了现代音乐的内涵和形式。《红色娘子军》是一部中国芭蕾舞剧,将中国传统的芭蕾舞与革命题材相结合,表现了“红军娘子军”在革命战争中的英勇形象;这部作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念,强调舞蹈的政治意义和社会价值;同时也融入了中国传统的舞蹈元素和民族音乐,展现了“红军娘子军”的独特形象和革命精神,为中国芭蕾舞的发展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路径,以艺术视域为切入点来论述优秀的艺术作品以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而达于内心深处,获得深刻的思想启迪和崇高的精神美感。以下笔者将对这种结合路径的主要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這些作品的精神高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弘扬集体主义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黄河大合唱》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红色娘子军》体现了英勇无畏、舍生取义的革命精神,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精神层面上的结合。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哲学和人文思想,这些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哲学和人文思想产生了共鸣。《经典咏流传》通过现代音乐形式传承传统文化,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最后,这些作品的艺术魅力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因素。艺术作品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表现力,触动人的内心深处,使人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经典咏流传》的细腻情感与创新演绎、《红色娘子军》的革命激情,以艺术的方式传达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为人们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启迪和崇高的精神美感。

五、结语

在新的时代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寻找二者的契合点和共通性。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二者相结合的内在逻辑和历史必然性,才能创作出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时代感的艺术作品,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时代意义,建立文化基因,增强文化实力。

参考文献:

[1]刘志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深度融合的三重维度[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0,36(7):45-48.

[2]谭好哲.民族形式·批判继承·转化创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艺相结合的历史进程[J].中国文艺评论,2022(5):4-17.

[3]中国文艺网.“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艺路径”主席论坛举办[EB/OL].2022-4-12.

http://www.cflac.org.cn/syhdx/202204/t20220412_589699.html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名称:文化自信视阈下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2YJA760006)

作者简介:黄振洪(1995.4-),男,汉族,广东广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

猜你喜欢

融合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传统商贸与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模式比较及融合路径研究
高校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融合的路径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与相通性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