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成才型资助育人实践探索

2024-06-06马雅芬

秦智 2024年5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就业导向实践探索

[摘要]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一直是国家、社会和高校關注的重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成才型资助育人工作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和社会影响力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梳理了当前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现实困境,提出了建立完善的资助育人与就业指导机制、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以及激发家庭困难学生的自我成长意识等方面的实践探索路径,以促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稳步发展。

[关键词]高校;就业导向;资助育人;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5.037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高等教育与学生的职业生涯日趋紧密和重要化,因此高等院校已不单是传授知识的教学场所,更是一个培养未来杰出人才的关键基地。资助育人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一项重要扶持措施,其目的是让每一个有才能、有理想的学子都能得到平等的教育[1]。当前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制度保证了每位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但却无法有效地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思想、能力和心理等方面的整体素质。现阶段我国资助体系正逐渐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这对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推动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在新形势下,如何将资助育人与就业指导有机结合,进一步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支持,是当前高校育人工作的一大挑战和机遇。本文旨在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成才型资助育人模式进行探索,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目标,努力推动贫困学生全面发展,最终达到精准就业,成功地融入社会中去。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成才型资助育人的必要性

(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成才型资助育人模式,能够使学生的整体素养与职业能力得到系统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3]。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都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在新常态下,面对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就业市场对于求职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这就需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向纵深发展,不仅要在专业学科知识上继续强化,而且要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大多数的家庭贫困生来自欠发达的地区,他们在兴趣培养、思想意识、生活经历方面较其他学生存在先天缺陷,在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时,他们很可能会出现焦虑和自我怀疑,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十分不利。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成才型资助育人,能够在经济上减轻家庭贫困大学生的不适感,并指导他们对学习与就业树立正确的认识,打破他们的心理屏障,培养健康个性,从而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提升高校教育质量与社会影响力

高校的核心职责是培养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成才型资助育人能使高校的教育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可使学生得到结合职业生涯指导及建议的服务,提高学生的满足感并带动学校整体就业率以及毕业生初次就业质量的提升。通过有效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服务,高校能够赢得良好的声誉并吸引更多杰出的学子和商业伙伴,进而提升学校的品牌价值和社会地位。

(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既有自身的心理问题,也有因经济拮据造成的就业质量不高和就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在社会这个有机体中,家庭贫困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仅关系到他们自己的生计和幸福,更与我们国家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和社会化转型的进程息息相关。如果受制于不利的招生政策、不平等的社会资源以及自身的心理素质而使家庭贫困生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那么必定会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并加深社会冲突与矛盾。所以,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成才型资助育人措施,来弥补家庭贫困生因经济能力不足而产生的心理认知、能力体系等方面的不足,进而提高他们的就业信心与能力,帮助其更好地实现就业,进而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成才型资助育人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高校资助育人就业机制不完善

目前,部分高校在资助项目的设立与育人功能的发挥上存在缺陷。一是资助与育人相分离。对于某些传统的资助项目,学校并没有很好地对其育人要素进行充分发掘,忽略了其对贫困生的教育功能,在执行过程中,仅仅将重点放在了资助的程序和结果上,从而影响了其“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使资助项目向“育人”的转变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二是资助育人项目的开发力度不足。高校应以促进家庭困难学生的综合发展为中心,对其发展需要进行充分了解,并按需资助,对一切能满足其成才需要的资助项目进行研究,以此来拓宽资助育人项目的开发方式。三是对新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认识与实践不够深入。部分高校的资助育人的内容与育人思想的发展相比存在较大落差,资助项目和育人方式未得到改进,比如,资助育人的主体还是以物质援助为中心,仅仅把重点放在了资助项目上,而忽略了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思想和能力的培养。

(二)缺乏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就业指导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教育过程中不断更新、改进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它可以帮助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找工作时获得有用的信息[4]。对家庭贫困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经历、经济能力、心理状况等诸多因素都会造成他们对就业的认识上出现一些误区,例如,一些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可能会对工作赚钱有着很高的期望,但是当他们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时,他们会出现心理障碍。所以,对这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辅导,应与他们的家庭环境、教育发展轨迹相结合。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对家庭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尤其是在对其心理建设和专业疏导上,没有进行持续的就业教育投入,也没有开展专门的就业培训,从而导致资助育人工作的就业成效不显著。

(三)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足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对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质量与水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5]。许多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局限于修满学分这一层次上,不能够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及未来的工作当中。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用人理念的束缚,容易被“考公潮”、“考研潮”所困,或热衷于“大城市”、“大企业”等职位,缺乏吃苦耐劳精神。除此之外,大学生自身职业素养不足、缺乏具体的求职技能以及自身的内在动机不足等因素使得他们找工作变得更加困难,且难以达成期望的结果,容易陷入求职焦虑期和瓶颈期。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成才型资助育人的实践路径

(一)建立完善的资助育人与就业指导机制

完善的资助育人和就业指导机制,是提高家庭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因素。针对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就业指导机制不畅、效率低下等现实问题,必须对其进行创新和提高。一是合理设置就业指导课程。要加强对家庭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辅导,要从创新创业、专业技能和就业心理等多个角度出发,让他们注意到自己的专业发展趋势和创业环境,充分认识到就业市场的需要,从而建立起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念。二是建立完善就业激励机制。通过设立就业奖、创业基金等形式,为家庭困难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提供一个坚实的后盾。同时,也让贫困家庭的学生拓宽自己的视野,寻找自己的专长和技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领域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三是加强学生创业社团、协会等的建立。通过举办系列研讨会,邀请已实现就业创业且拥有丰富经验的家庭贫困生来分享他们成功的经验及感悟,以此为在校学生提供可借鉴的实践途径。此外,学校教师也应积极鼓励和促进家庭贫困学生投入相关的创业项目和实践当中,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来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二)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课程可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以及性格特征做出相应引导,以帮助他们制定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家庭贫困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服务,协助提升其求职成功机率,并发掘更佳的就业机会,帮助其觅得理想职业方向。一是要强化职业技能训练。首先,高校可以与企业建立交流平台以互惠互利。例如公司提供资金及场所让大学生参观学习,之后高校再依此调整课程内容;而学校则借着这类的实践机会在企业场所以类似招聘会的方式举办相关活动,协助学生熟悉求職流程。其次,高校可以通过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合作,可以更好地贴近学生需求与专业导向,推进多种形式的勤工助学方式落地实施,满足学生的不同层次需要。结合辅导员对学生的个性了解,可以设定不同的岗位,学生可以通过在高校网站上发布简历的形式参与竞争。二是要做好相关咨询工作。为提供最佳的就业指导服务,应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个性和专业,制定相应的针对性策略,从而保证就业指导的逐步推进且能够适应每一个人。但是,根据当前高校的实际状况,一些高校在进行职业指导时,以理论教学为主,导致学生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只停留在教科书上,对自己将来的专业方向没有清晰的认识。而这种职业辅导服务可能会让大学生在职场生涯中感到无所适从,因为学员们需要在未来的职业生涯里独立面对各种难关和挑战。为此,高校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性格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以“一对一”、“面对面”的方式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构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三)激发家庭困难学生的自我成长意识

高校应重视激发家庭困难学生的自我成长意识,与其他教育与资助方式比较而言,以提升自我成长意识为核心的学生成长路径是推动学生达成目标和实现潜能的关键所在,同时还能练就其优良的就业素质。一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作用。学校要抓住并利用一切机会,对家庭贫困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能够正确面对困难,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有勇气去面对困难,实现人生价值。比如,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开展党员与贫困生的“手拉手、一帮一”活动,通过走访慰问和座谈会等方式,了解贫困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二是要引导家庭困难学生做好发展规划。利用学生的理想和对未来的渴望来支持资助育人工作的进行,同时结合家庭贫困学生的专业技能、个人爱好和天赋才华等方面的情况来加以考虑和分析,以协助贫困学子做出更为完善的职业发展策略与短期及长期的职业目标设定;同时也能有效地激发并提高这些学生的自我成长意识和就业能力水平。三是要指导帮助家庭困难学生认识自我。由于经济状况不佳,许多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倾向于低估自己的能力并容易产生自卑感。因此,资助育人工作应着重于帮助这些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提高其自尊心,从而有助于他们的未来成长和发展。与此同时,学校应该在硬件上进行完善,特别是购买相应的职业能力评价软件,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学指导,以现代化的科学方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四是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应加大对贫困生的宣传力度,为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善于发现、发掘和树立一批贫困生典型,用他们积极面对困难,追求卓越的人生经历来影响和激励其他学生。

四、结语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有助于培养优秀人才,促进贫困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资助育人模式致力于全面推进就业实践,并拓展贫困学子的成长空间,满足他们的内在心理需求和外部发展诉求,坚定不移地履行着对受助学生提供资助育人功能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1]田魁园.“互联网+”视角下高校育人机制探析——以高校就业工作和资助工作为例[J].智库时代,2019(42):5-6.

[2]唐丹,司伟,陶丽丽,等.高校资助育人背景下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41(3):106-107+116.

[3]苏扬婧,李波.“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就业机制探索[J].就业与保障,2023(10):163-165.

[4]孙长红.资助育人视域下高校建档立卡学生就业帮扶路径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7):65-67.

[5]张志勇,盛桂颖.高校资助育人提升家庭困难学生就业能力路径——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12(4):55-59.

基金项目:浙江省学生资助调研课题,项目名称:党建引领下高校成才型资助育人的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022102)

作者简介:马雅芬(1983.6-),女,汉族,湖南长沙人,研究生,学务部干事,研究方向: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就业导向实践探索
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中《儿童常见病护理》课程教法的实践与研究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就业导向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探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
基于学生就业导向的中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