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中国古典散文英译策略研究

2024-06-05范淑敏赵善青

今古文创 2024年17期
关键词:英译策略

范淑敏 赵善青

【摘要】中国古典散文文化源远流长,典籍浩若烟海。《古文观止》作为中国古典散文的典范之一,其英译研究有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民族精神、家国情怀的理解,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中国古典散文更好地走向世界。在以《古文观止》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散文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是单一模态的分析方法,但在信息化时代,这种研究方式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本文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从文化、语境、内容、表达四个语篇分析框架对罗经国译著《古文观止精选》进行英译策略分析,进而为中国古典散文英译研究提供新思路,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中国古典散文;《古文观止精选》;英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7-0117-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7.036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强调我们要重视典籍的保护、修复与整理工作,要让中国传统文化更好的走向世界。《古文观止》作为一部纵横交美的好文选,是中国古典散文的集大成者。罗经国的译著《古文观止精选》更好地展示了这部巨著蕴含的核心思想——家国情怀、处世哲学等,英译本的推广不仅能够让外国读者领略中国历史上的风云变幻和人物故事,也能加深中国读者对传统文化的智慧和情怀的理解,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单一模态英译分析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足以满足新时代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理解的需求。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崛起,让人们以全新的视角解读源文本。本文以罗经国译本 《古文观止精选》为例,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从文化、语境、内容、表达四个语篇分析视角对其进行英译策略分析,不仅可以促进古典散文英译研究,还能使国内外读者更好的领略中国古典散文的魅力,为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和跨文化传播提供新的策略。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该理论在韩礼德提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近年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该理论核心内容认为语言不仅是话语的一部分,伴语言特征在话语中也不容小觑。基于此,我们的交流方式不能仅依赖于语言,还需要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为此,张德禄提出了新的语篇分析方法——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该理论包括文化、语境、内容和表达四个层面。目前,该理论研究方法框架主要应用于电影字幕翻译技巧研究,在文学翻译领域涉及较少。

国外众多学者对该理论的研究侧重于影响翻译和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多模态因素,以及各种多模态之间如何在翻译中转换的问题。Kress和Van Leeuwen(2001)最早提出“多模态话语”,他们强调:多模态即将来自不同符号系统的意义进行组合,同时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知模态进行交流,还研究了多模态有关视觉图像、颜色表现以及报纸的版面设计和不同媒介的作用。R·Barthes(1977)是最早研究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学者,他还探究了图像对于语言和表达意义之间的桥梁作用。

对比国外研究,国内学者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还未成熟,尚未出现专著出版,只有数量不多的论文发表,学者对于多模态的理解和使用的分析工具都各不相同。具体研究多集中于英文字幕研究,在研究中国古典散文典籍英译研究方面较为缺乏。

三、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下《古文观止》英译策略研究

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下语篇分析的四个视角,选取典型篇章的英译文具体对罗经国译著《古文观止精选》进行英译策略分析,探讨直译、意译、增译、转译、省译等英译技巧的应用,有利于总结不同社会背景、语境表达、人物塑造情境下,中国古典散文英译的作用和意义。

(一)文化层面

張德禄(2009)提出文化层面是使多模态交际成为可能的关键层面。文化层面决定着交际方式、交际技术,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交际传统。基于文化层面分析古典散文翻译,就要充分考虑到当时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并由此充分思考当时人物的思维习惯、处世规则、日常生活方式以及一切社会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意识形态,立足文章“体裁”分析文章用语。

《古文观止》中的名篇《陋室铭》,作者刘禹锡在参与“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刺史,知县百般刁难刘禹锡,被迫半年内搬家三次,最后作者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罗经国基于当时的黑暗社会背景,采用直译、意译、增译等翻译技巧最大程度地将刘禹锡高尚的意识形态体现出来。

例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My home is humble. But it enjoys the fame of virtue so long as I am living in it.

——《陋室铭》

中国传统文化中“清贫”是一种特有的美德,体现了平民百姓、政府官员对简朴、节俭、谦逊生活方式的推崇。为了反映出这一文化背景,罗经国对这句话的翻译主要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陋室”的含义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将“陋”直译为 “simple或ugly”,而采用 “humble”一词一语双关,既体现出作者居住条件的简朴,表现了刘禹锡家境贫寒,但作者依旧保持清贫高尚的品德。对于“惟吾德馨”的翻译,中心词 “virtue” 体现了原文的核心意境,后面的条件句充分体现了刘禹锡用自嘲和夸张的语气表明自己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采用意译的翻译手法能让读者生动体会作者谦逊和谨慎的态度,传达了一种谦卑和顺应自然的理念和平淡的心态。

例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Erudite scholars come in good spirits to talk with me. And among my guests there is no unlearned common man.

——《陋室銘》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深刻的观念是“物以类聚,人与群分”,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群体和个体、物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认知,这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以及社会行为中都有显著的表现。鸿儒和白丁属于中国特有的文化负载词,用直译的翻译手法将“鸿儒”译为 “Erudite scholars”,让读者简洁明了核心意思,“come in good spirits”增译出文人雅士虽身居“陋室”但仍欢快畅谈的学术氛围。刘禹锡借用唐代杜牧《秋夕》中的一句诗来表达文人交际的氛围,整体保留了原文中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和欣赏。“白丁”的翻译也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手法,与鸿儒形成对比,更能暗示社会中不同层次的差异,以及作者对自身社交圈的自信与尊重。

(二)语境层面

张德禄(2009)提出在实际交流中,语言的表达受到了多方面语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对话的主题范围、语气基调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等。同时,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需要考虑选用的文体,以及采用适当的交际方式来实现所选择的语言风格。

《陈情表》是西晋文学家李密上奏给晋武帝的表文,是李密为自己辩护而写的一篇上书状。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层次鲜明,主要分为自陈、陈言、陈辞、陈辩四个部分。最终的目的是延迟赴任,侍奉祖母晚年。每一部分语气基调都有鲜明的特点,所以对译者选择合适的翻译技巧带来极大的挑战性,值得深究。

例1: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译文:Immersed in the enlightment of  Your Majesty's just and wise rule, I was first recommended as xiaolian by Perfect Kui, and then as xiucai by Cishi Rong of the District…I appealed to them, begging for their sympathy, but they were adament. I am in a dilemma, knowing not what to do.

——《陈情表》

第二段的语境是李密为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抒写自己忠孝两难的矛盾痛苦。所以罗经国基于这种“矛盾”的感情基调,选词多委婉,如 “decline,appeal,begging”等。采用意译、转译相结合的技巧进行英译。译者选用 “enlightment,just,wise rule”等词,运用意译的翻译手法将作者对晋武帝的夸赞直观地表现出来,歌颂武帝的圣明。同时,将中文的主动语态转译为被动语态 “I was first recommended as”,更符合英文读者的阅读习惯。中间部分采用直译来表现朝廷多次征召,自己辞不就职的苦衷。“dillemma”一词直观表现持李密内心的纠结,增译 “knowing not what to do”不仅体现了当前的迷茫,也为下文李密表明衷心,说明请求做铺垫。

例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译文:I will do anything for Your Majesty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and will repay your kindness by twisting grass for Your Majesty after my death. I am trembling all over as I present to Your Majesty this petition.

——《陈情表》

这一段的语境是李密想要进一步用一片诚心打动晋武帝,尽孝是为了更好地尽忠,以此提出“愿乞终养”的请求。原文中包含相关典故和象征意义,罗经国翻译时多采用省译、意译的翻译手法简单明了的表明原文的核心意思。“结草”这个典故出自魏颗和杜回之战中一位老人用草结知恩图报的事件,罗经国翻译时省译了该典故的细节,用 “twisting grass”直接传达出其象征意义,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中国的语言文化特色,同时符合当时李密急于表达衷心的语境。关于“犬马怖惧之情”,这是臣子谦卑的话,英译时没有出现任何 “dog,horse” 的表达,主要采用意译将核心意思表达出来。“trembling,petition”这两个表达将李密当时极度恐惧但又必须请求体谅的语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内容层面

多模态话语分析不仅要达到将源语内容完整准确表达出来的目标,还要以目标语读者为导向,兼顾译文的可读性,注重体现原文的语言、图觉、声觉、感觉特点。

《秋声赋》是欧阳修晚年面对朝廷改革无望,时局混乱,国家日益衰落,自己却无法有所作为的无奈和苦闷。所以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产生于此背景之下。

例1: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译文:When the autumn wind blows, the grass changes its color and the leaves of the tree fall. It is the lingering mighty power of autumn that devastates the lush greenery and brings about this desolation.

——《秋声赋》

这句话看似是景物描写,其实蕴含丰富哲理。罗经国英译时采用增译、意译的翻译手法,力求最大程度让译文读起来简洁自然。前半句增译主语 “the autumn wind”,让整个句子变得更加通顺,符合前因后果的逻辑顺序,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后半句英译采用了强调句的句式,突出“秋天”威严,“lingering mighty power”这几个充满力量的选词可以让目标语读者对于秋天的形象更加具象化。“devastates…and brings…”这部分增译体现了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秋风毁万物的画面,给读者带来视觉感受。同时,意译的翻译技巧来只管说明万物盛衰的哲学之理,引发读者哲学思考,为下文主题的出现做了铺垫。

例2: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译文:Thus his rudy complexion is withered, like the dried up bark and his black hair turns white, like a starry sky. Since man is not made of metal or stone, how can he compete with grass and trees? Since he is the victim of his own worries, why should he blame the sound of autumn?

——《秋声赋》

这句话欧阳修在内容上主要想表达:对于人来说,官场人事对人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在英译的过程中,罗经国主要采用意译、增译、转换的翻译技巧以期让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增译“rudy complexion,black hair,man”等词,让中文的无主句更容易被理解。前半句英译,将“为”字连接的两个名词转换为动词句子形式,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句式上的整齐一定程度上为读者理解原文内容提供方便。后半句的英译,译者主要采用意译的方法,译文没有出现任何“贼”的翻译,而是直接翻译出主旨,让读者直观感受:人事忧劳才是人生苦闷的源头。

(四)表达层面

多模态话语分析语篇层面的表达方面,主要包括语言层面和非语言层面两部分。前者就是指借助语言这一传统表达方式将篇章意义表达出来。后者多通过非传统语言表达形式,如电影、漫画、舞台剧、话剧等对篇章信息进行传播。

陶渊明面对朝廷政变,有感而发创造了《桃花源记》,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表现了其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例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The land was flat and spacious. There were houses arrangedd in good order with fertile fields, beautiful ponds, bamboo groves, mulberry trees and paths cricrossing the fields in all directions. The crowing of cocks and the barking of dogs were within hearing of each other.

——《桃花源记》)

中文多短句,英文多长句,所以罗经国的译文采用转译法将其进行组合翻译,形成连续的长句译文,让译文更加凝练。“scores of paces”这一表达生动体现出二者之间的距离。对桃花源的初步描述中译文多使用形容词,描绘出一幅画面调动了读者的感官。“flat and spacious”两个词语属于直译,对桃花源的空间面积进行了强调。“fertile fields,beautiful ponds,bamboo groves,mulberry trees”多个形容词修饰名词的词组,让译文表达的节奏感更加丰富,画面感更强。“crowing” “barking”将桃花源的生命力,安宁生活呈现在读者面前。

例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文:The wood extended several hundred foot-steps along both banks of the stream.There were no trees of other kinds. The fragrant grass was fresh and beautiful and peach petals fell in riotous profusion.

——《桃花源记》

这句话的译文,前半句译者多使用直译的翻译技巧, “extended”一词,将桃花林无限的延伸感呈现出来。后半句多为中文“四字格”结构,译者直译、意译相结合,“落英”本身是“落花”的意思,译者根据语篇进行具体英译,将其意译为“桃花”更能激發读者的想象,让篇章表达栩栩如生。

另外,除罗经国纯语言版本的英译《桃花源记》之外,2021年2月27日《桃花源记》演出项目映入人们的眼帘。该项目采用画中游的全新沉浸式观演模式,把河流作为“主线”,综合使用舞美、灯光、音响及特效等艺术表演手段,打造出世界首个5公里长的自然河流剧场,最大程度生动还原陶渊明笔下安静祥和、自然恬静的“世外桃源”,并通过360名当地农民还原《桃花源记》田园生活,给观众带来 “怡然自乐”的视听感受。这样的实景演绎不仅丰富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实际应用,在另一方面对于文化的传播也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四、结语

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以罗经国版本的《古文观止精选为研究对象》,从四个层面对文章中的典例英译进行研究,旨在研究中国古典散文英译策略和特点。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语篇层面,译者多采用直译、意译、增译、转换的翻译方法对古典散文进行英译,最大程度提高文章的可读性。

中国古典散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概括,所以散文翻译研究在文学翻译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基于该视角并结合系统功能语法的特点,对以《古文观止精选》为代表的的中国古典散文进行新角度的解读,通过四个不同维度的分析,更有利于对目标语读者了解中国优秀传统美德、家国情怀、为人处世的哲理智慧,促进跨文化传播,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Barthes R.Image-music-text[M].London: Fontana, 1977.

[2]Kress,G.&van Leeuwen,T.Multimodal Discourse:

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C]. London:Arnold,2001.

[3]曹万忠.对《古文观止精选》英译的再思考——以罗经国译本为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0(06):101-104.

[4]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 外语学刊,2007,(5).

[5]程瑞兰,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在中国研究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以期刊成果为例[J].中国外语,2017,(03).

[6]李子璇,相志恒.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孔府孔庙旅游文本翻译研究[J].英语广场,2023,(21):39-42.

[7]王云坤.多模态语用视角下的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策略——以漫画《孙子兵法》为例[J].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2023,21(02):113-119.

[8]尹思琪.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古诗词英译赏析——以《钗头凤·红酥手》为例[J].今古文创,2023,(30): 94-96.

[9]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6(01):24-30.

[10]郑雯琦.多模态话语分析视阈下中国典籍翻译[J].品位·经典,2022,(02):54-56.

[11]赵静.文化翻译观下中国文言文英译——以古文观止为例[J].校园英語,2017,(03):236.

作者简介:

范淑敏,女,汉族,山东泰安人,山东科技大学英语笔译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赵善青,女,通讯作者,汉族,山东沂南人,山东科技大学英语笔译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英译策略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衡水园博会景点英译策略
文化翻译观指导下的中医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
目的论视角下政府网站的英译策略
饮食文化之陕西面食名称的英译研究
试论汉语新词的英译策略
东阳木雕文本语言特点与英译策略研究
隐喻视角下《红楼梦》颜色词英译研究
中国文化特色词误译及其英译策略探析
汉语新词英译探析
刍议“使”字句的英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