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研究
2024-06-05鲍玲玉
鲍玲玉
[摘 要] 离别是人世间最常见的现象,在离别时刻,人们思绪万千,感慨颇多,因此,有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离别的篇章。《再别康桥》能够在众多的离别诗篇中脱颖而出,为世人所喜爱,与诗中的文字、意境、情感有着直接的关系。《再别康桥》直接描写了康桥的自然风光,并寓情于景,抒发情感。纵观全诗内容,无一处不是在写景,又无一处不呈现诗人的离愁别绪。《再别康桥》作为徐志摩的典型代表作,意境优美,技巧圆熟,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本文主要是对《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关键词] 《再别康桥》 诗歌 爱情 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 I206.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7-2881(2024)06-0080-04
一、引言
康桥即剑桥,徐志摩于1920年10月到1922年8月期间在此游学,在留学期间,形成了他浪漫主义的个性主义人生观[1]。1928年,诗人再次来到剑桥,故地重游,激发了诗人内心无限情感,诗兴大发,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情思,融入康桥的美景中来。诗人描绘了康桥的美景,既表达了对康桥的爱恋,也对即将离别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全诗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情感起伏跳跃,扣动人们的心弦,同时,诗中带有一层淡淡的哀愁,勾起了人们离别时的惆怅迷茫、孤寂凄然的情感,让人感同身受,回味无穷。
二、情感细腻含蓄
情感是文学艺术作品的重要内容,作品只有饱含情感,才能吸引人,影响人。《再别康桥》中,情感非常丰富,细腻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在诗词的开头,连用三个“轻轻的”来向康桥告别,轻轻的来,轻轻的走,轻轻的作别,不扰乱康桥的美景,不打扰康桥的寂静。同时,这也说明诗人对康桥有一种难舍难分的情感,而且也为全诗奠定了伤情别离的基调[2]。第二小节到第四小节,具体描绘了康河的美景,并且把自己融入康河的美景中来,在第二小节中运用了“金柳”“新娘”“艳影”三个意象,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康河的美景,千娇百媚、婀娜多姿的垂柳是美丽的新娘,其美丽的倩影倒映在康河中,河面微波粼粼,荡漾着诗人的情愫。第三小节中诗人已经化身为康河中的小草,希望一生一世都在康河里。在第四小节,描写的是拜伦谭的美景,曾经,这里是诗人经常游玩的地方,这里有诗人少年时期的梦,故地重游,勾起了自己年少时期“彩虹似的梦”,曾经的梦想美妙迷人,但是如同天上的彩虹,是鏡中花、水中月,难以捉摸,可望而不可及,在言语之间流露出遗憾之情。第五和第六小节,情感明显起伏,诗人欲追寻那彩虹似的梦,但是从梦幻中回到现实,离别的苦愁漫上心头,在内心深处奏响别离的笙箫。最后一小节连用了两个“悄悄的”,与首节的内容相呼应,再一次凸显不得不离去的哀愁。同时,诗中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结尾,充分展现了诗人将对康桥真切爱恋的情感埋藏于心底,悄悄地与康桥作别,与曾经的自己作别。
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诗人用文字为我们呈现了夕阳西下时康桥的景色,并且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为人们创造了美的画面[3]。同时,诗中既有自然中的美景,也有想象的内容,虚实结合,展现了诗人的离情别绪。在诗中,“金柳”是心中的新娘,是心中最美好的事物;生长在康河里的“青荇”,深受康河水的爱抚,而诗人却要离开,此时其更想做一棵水草,永远沐浴在康河的柔波中;榆荫下的清潭里,沉淀着诗人彩虹般的梦想。上述的内容描写了“金柳”“青荇”“清潭”等美景,但是都融合了作者的情感,表达了即将离别的独特感受。同时,在写景抒情的过程中还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实笔写景,虚笔抒情,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人们更好地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中来。从全诗的内容来看,第二、三、四、六小节是实写,第五小节是虚写,实写小节为人们描绘了康桥、康河的美景,虚写小节是抒情的高潮,在这样的美景之下,多么希望载满一船星辉,并在星辉斑斓的夜下纵情放歌。可是,诗人想唱什么歌呢,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四、展现诗人曾经的生活
诗人曾在此求学,结交了不少朋友,但此次来访,并没有与他们打招呼,所以朋友们并不知道徐志摩的到来。因此,徐志摩没有联系曾经的朋友,没有打扰他们,只来到了熟悉的康桥,静静地看着这里熟悉的美景,匆忙离开,在归来的途中,面对辽阔的大海,回忆往昔生活,用诗来记录重游康桥的感受。从诗中的内容来看,这里面不仅描写了美景,为读者呈现美的画面,而且也展现了诗人曾经的梦想,透过文字,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走进诗人在康桥期间的生活。康桥不仅是诗人喜欢的大学,而且在康桥求学期间,遇到了林徽因,其对林徽因产生了深切的情感,这里曾留下了他们美好的爱情[4]。然而,1921年10月,林徽因随父回国,留下徐志摩品味孤独。对于徐志摩来说,康桥是爱的圣地,所以其对康桥充满了赞美之情,而诗词中的“新娘”“艳影”“柔波”等字眼不仅让人们看到美景,更感受到女性的温柔。因此,诗中借描写康桥的美景来展现自己在康桥读书期间与林徽因之间的纯洁且美好的爱情。在第四和第五小节,诗人那彩虹似的梦,就是自己求学的历程。1918年,诗人为寻求真理而赴美留学,但是在1920年,他却离开美国,漂洋过海来到英国,来到剑桥,寻求自己“彩虹似的梦”,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康桥有着诗人最美好的情感和理想,有着最浪漫的时光,然而,回忆是短暂的,现实是无法回避的,从回忆中回到现实,诗人不得不面对与陆小曼来之不易却又让他心碎的婚姻。每天不辞辛苦地奔波,只为满足陆小曼挥霍无度的生活,所以“不带走一片云彩”,看似洒脱,却又有说不出的沉重感。
五、蕴含丰富的美学思想
1.语言美
语言之美在于文字的运用和搭配,通过文字和文字的组合给人带来美感,带来美的享受。从《再别康桥》的内容来看,语言优美,用词慎重,多一字则觉得赘余,少一字又有缺憾,换一个词来表达又缺少韵味,也无法将全诗的情感、意境展现出来[5]。例如“那河畔的金柳”中的“金柳”,换成任何一个词语都无法将在夕阳下婀娜多姿的柳树形态表现出来,更无法与“是夕阳中的新娘”连接起来。除了用词之美外,诗中的语言之美还体现在表达方式上:一是从首段内容来看,主要是通过描写景物的方式与母校告别,言语之间流露出对母校的不舍之情。首节用三个“轻轻的”来表达诗人静静地来到这里,静静地看着这里的一切,不忍惊动和打破眼前的美景。随后,通过“河畔”“金柳”“波光”等词语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庄重又充满温情的校园风光。从作者的语言表达来看,其不仅开创了美学与叙事相结合的新表达方式,而且采用倒叙的方式,带领人们从眼前景色出发,走进作者在剑桥求学期间的美好时光。二是在诗词的后半段,作者先是沉浸在对往昔的回忆之中,想起了夕阳晚照和星空泛舟的场景,但是回忆是短暂的,诗人又回到现实,想到即将离开,所以又用了“悄悄”“沉默”等词语来表达诗人对即将离开充满美好、充满梦想的康桥的不舍[6]。同时,结尾的表达与开头的表达遥相呼应,更加突出诗人对这里的难舍之情。再次是诗中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式,例如“新娘”“天上虹”,既运用了比喻的方式来描写康桥的美景,又指出了康桥在诗人心目中的地位,更展现了诗人对往昔生活的眷恋。此外,作者也运用了“荡漾”“招摇”等词语,展现了康桥的动态美景,动静结合的方式让画面更具有美感,也让诗词内容更加具体。同时,“招摇”本来是贬义词,常说“招摇过市”“招摇撞骗”,但是在这里却是褒义词,为康河柔波中的水草增添一份可爱之情。纵观全诗,语言具有无穷的吸引力,吸引人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一遍又一遍地在脑海中勾勒康桥的美景,希望能够走进康河,目睹诗人笔下的美景。
2.音乐美
文字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更是传递信息和情感的载体。透过徐志摩的文字,不仅看到了作者在与康桥告别的信息,更体会到了作者对康桥的情感[7]。同时,纵观全诗,诗人将离别的情感注入文字之中,让这些文字也不是简单的字词,而是跳动的音符,为读者奏出华美的音乐篇章。全诗读起来,有着较强的韵律和节奏感,朗朗上口,充满音乐美,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节奏美感。首先是全诗共有七个小节,每个小节四行,每行六个字或者八个字,长短存在差异。全诗大部分每行有3—4个节拍,只有第四小节和第五小节的节拍有所不同,其中第四小节是过渡段,展现诗人的心绪变化,所以第二行有5个节拍,第三行有2个节拍,用节拍的变化来表达作者情绪的变化。第五小节,是全文情感的高潮,情感上要具有波动性,所以节拍也有所变化,既顺延了内容,也保证了全文的匀称结构。二是韵律丰富。首先是全诗采用偶韵的表达方式,隔句押韵,不仅句子错落有致,而且有规律的变化,让诗词整齐而富有变化。其次是诗词还采用交错韵的表达方式,让全诗的语言富有变化。例如第四小节和第六小节就是交错韵律。再次是遥相呼应成韵,例如第一节和第七节,都是以“来”和“彩”作为韵脚,第三节和第六节,以“摇”“草”“箫”“桥”为韵脚,回环反复,不仅展现了该诗的精妙布局,而且也充满了抒情的旋律。最重要的是首尾两节在句式、音律上非常相似,而且节奏感、韵律感较强,给人以完整的情绪。最后是采用了叠韵的表达方式,例如“招摇”“荡漾”,此种表达手法让全诗结构紧凑,错落有致。三是运用双生词。例如“艳影”“清泉”“荡漾”等词,不仅提高了诗歌的节奏感,而且在抒发情感上具有较强的表象力,并充分展现了诗人的内在气度[8]。四是节奏动感十足。文章多次使用“轻轻的”“悄悄的”等词语,这些词语具有较强的弹跳性,能够加快全诗的节奏。同时,该诗声调高低有序,让全文旋律明快,虽然是一首离别诗,但是读者读起来并没有沉闷的压抑感,有的只是离别的不舍和哀伤。
3.绘画美
徐志摩喜欢自然风光,并且在诗词中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促使诗歌具有绘画美。《再别康桥》中,诗人不是简单地将康桥的美景融合在一起,而是现實与回忆相结合,向读者展现眼中的校园风光和理想中的山水景色,让整首诗如同一幅画,人们透过文字来欣赏画中的美景[9]。从全诗来看,其绘画美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描写了一个梦幻的场景,徐志摩将垂柳描写成金柳,并且将其比喻为夕阳下的新娘。金柳在风中摇曳着,如同新娘那在风中飘动的裙摆;将看到的清泉比作是彩虹似的梦。人都有梦想,也都会做梦,梦本身就是比较虚幻的东西,所以,诗人所描述的色彩斑斓的彩虹梦,不过是虚幻的内容,遥远而不可及,就是美丽的假象。诗人将康河的美景描绘成心中的美梦,让读者不自觉地想象此处的美景,在思绪中勾勒出夕照康河的画面。二是作者描写了寻梦的过程,也是曾经自己泛舟在康河上的场景,撑起长篙,沿着康河,向青草更青处划过去,回来的时候,没有空手而归,而是船上载满星辉。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自觉地在星空下纵情放歌,流连于夜色之下,唱起青春的梦想之歌。作者沉浸在康桥生活的回忆当中,却用简短的文字描写了一幅月夜下泛舟康河,纵情放歌的场景。三是诗中运用了大量描写景物的词语,例如“云彩”“金柳”“波光”“青荇”“榆荫”“清泉”“浮藻”“青草”“星辉”等事物,这些内容本来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场景,但是在夕阳西下和星空下,其就具有别样的美,并且这种美极具画面感,让读者透过文字不仅感受美景,而且也走进想象中的美景中。
4.建筑美
闻一多先生曾提出了诗要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徐志摩非常推崇闻一多的“三美”,并在诗作中将其付诸实践[10]。《再别康桥》采用上中下的结构形式,上层是与康桥作别,诗人再次来到康桥,与他打招呼,也是与他告别,即将离开,面对曾经求学的场景,不知何日再相见,满是不舍,不忍离去。中层是诗人内在情感的变化,先是描写他在康桥的美景,展现在康桥时那纯洁的爱情和美好的理想,回忆那段美好的时光,然后回到现实,回到与康桥别离,所以心情也从欢愉向离别的伤感方向转变。下层是与康桥作别,轻轻的来,悄悄的走,潇洒的离开。纵观全诗,诗人的情感经历了平静——欢愉——伤感——沉重——潇洒的无限运动,通过上中下三层结构构建了作品的建筑美,让人们如同欣赏建筑作品一样,一层一层地观看,欣赏每一层、每一处的风景。此外,诗歌的组织结构、语句布置,独树一帜,给读者视觉上营造美感。例如每行诗歌的字数不同,偶数行的字数相对较少,这不仅提高了诗歌排列的整齐性,又通过不断变化的字数来营造美感,让诗歌的字里行间都布满错落有致的建筑美。
六、结语
《再别康桥》是一首流传度较广的诗,很多人即使不知道徐志摩,不知道《再别康桥》,但是一定知道“轻轻的我走了”。世人对徐志摩的人品、道德、爱情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从不否定他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他的诗歌创作能力。徐志摩有自己的诗歌创作主张和创作意识,风格独特,自成一派。作为新月派的典型代表人物,其诗歌不仅对我国的新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再别康桥》不仅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现代诗,更是诗词学家重点关注和研究的内容。诗中通过写康桥之美来表达诗人对康桥的眷恋之情,也表达对自己所处的夕阳西下的康河美景的热爱。全诗通过写与康桥作别,展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留恋之情,总体基调上偏消极悲伤,但是读者们更多的是借助徐志摩的笔墨来欣赏康桥的美景,感受那离别时的不舍和忧伤之情。
参考文献
[1] 李静.《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探究[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2023(08).
[2] 石国琴.“语言建构与运用”视域下的《再别康桥》教学[J].中学语文,2023(18).
[3] 潘正文.《再别康桥》的情感基调[J].语文建设,2023(11).
[4] 袁丁.爱从空中飘过——《再别康桥》赏析[J].青年文学家,2023(06).
[5] 张瑜玉.《荷塘月色》与《再别康桥》之自由精神分析[J].作家天地,2022(34).
[6] 邓西谋.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多重意蕴[J].中学语文,2022(30).
[7] 周雯娟.《再别康桥》诗意漫溯[J].中学语文,2022(08).
[8] 李明.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分析[J].作家天地,2022(01).
[9] 房承山.品别离之境,入诗心诗意——《再别康桥》的多重意蕴[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12).
[10] 许君.《再别康桥》隐含意义分析[J].散文百家(理论),2021(08).
(特约编辑 范 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