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者关照视域下河北梆子英译研究

2024-06-05崔小清赵婉莹

长江小说鉴赏 2024年6期
关键词:河北梆子接受美学中华文化

崔小清 赵婉莹

[摘  要] 河北作为戏曲大省,剧种良多。河北梆子作为其中之一,经典曲目数不胜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热潮之下,从接受美学中的读者关照角度出发,对《河北名剧选译》中的《宝莲灯》进行研究,说明了河北梆子英译时需要考虑对于读者的情感需求、鉴赏需求、认知心理、文化心理以及语言习惯的关照,从而提高读者的接受度,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关键词] 接受美学  戏曲翻译  河北梆子  《宝莲灯》  中华文化

[中图分类号] I2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7-2881(2024)06-0084-04

一、引言

“千斤话白四两唱,三分唱念七分作。”[1]作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中华戏曲的文化地位不言而喻。河北梆子作為中华优秀戏曲文化之一,包含中国人民自古至今对于语言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绝妙融合,对于激发世界各国人民的艺术热情大有裨益。在各种古老珍贵文化日渐消亡的当今社会,国家大力支持中国戏曲传承、传播、传扬,而这一点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中有明确的说明。河北梆子是河北省重要的地方戏剧种之一,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李正栓教授组织编译的《河北戏曲名剧选译》[2],精选《宝莲灯》《胡风汉月》《潘杨讼》《空印盒》四部经典曲目,与国家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调一致,推动了河北戏曲英译实践的发展。

知网上现存有关接受美学与河北梆子英译本相结合的研究较少,而河北梆子又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本文以《河北戏曲名剧选译》中的《宝莲灯》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河北梆子英译中的读者关照。

二、接受美学理论与读者关照

接受美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反文本中心主义思潮,又称接受理论,对于文学界影响颇深。汉斯·罗伯特·姚斯作为这一理论的首倡者,在其作品《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中表示,读者对于作品功能的重塑以及生命力的充分展现至关重要。文学的接受活动不是单边行为,而是受到作品性质与读者的双重制约[3]。“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作为一个审美客体,只有潜在的审美价值,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变这种潜在的‘可能的存在为‘现实的存在,从而表现出实际的审美价值。”[4]

“接受美学不仅在文学研究领域掀起巨大波澜,在翻译界也引起了极大反响,为翻译研究开辟新天地提供了卓越指南。”[5]在接受美学的启发之下,贺文照提出了应用于翻译之中的读者关照理论——“读者关照以译语读者群体的某些文化特征为参照,在具体的翻译活动中,表现出一系列选择性倾向,以满足译语读者群体的需要,或适应其某些原有习惯,或者对读者群体命运和前途的关注。”[6]

在具体应用上,曹英华[7]将读者关照分为对译文读者语言审美特征的关照、对译文读者文化审美特征的关照和对译文读者情感需求的关照,并阐释其对于文学翻译的重要作用;洪明[5]将读者关照细分为对译文读者认知心理特征的关照、对译文读者审美情趣的关照、对译文读者语言习惯的关照、对译文读者语言习惯的关照,并将其应用于旅游外宣广告翻译之中;沈炜艳、吴晶晶[8]从读者关照下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审美习惯三个维度出发,阐释读者关照理论在《红楼梦》翻译中的运用。本文结合河北梆子英译的特点,将读者关照进一步细分为对于读者的情感需求、鉴赏需求、认知心理、文化心理以及语言习惯的关照,探讨其对于《宝莲灯》英译的重要作用。

三、读者关照对于河北梆子翻译的启迪

贯穿于接受美学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对于读者的充分考虑,将读者置于翻译的中心地位。翻译过程中,作品的第一读者其实就是译者本身。译者的翻译倾向,对读者影响颇深。近年来,名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在少数,在西方的流传度却不尽如人意。但文坛也存在深受西方读者喜爱的译本。例如,白之对于《牡丹亭》的翻译充分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接受与反应,超越了其他文学名家的翻译版本,深受西方读者欢迎,其译本甚至逐渐融入英美文化汉语文学教育体系之中。读者关照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9]。

翻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文学作品再创作的过程,译者本身具有翻译特色的部分,也是外国读者欣赏的基础与前提。河北梆子作为富有地域特色的戏剧形式,对于国外读者来说,既具有文化上的新颖性,同时具备理解上的挑战性。因此,从翻译的选本开始,就应考虑读者的喜好问题,选择目标语读者易于接受的、感兴趣的主题,以求在反应上与读者类似。在翻译过程中,更要精益求精。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与对于表层信息的传达固然重要,但对于读者的文化背景、认知层次、鉴赏需求等方面的考虑,同样不可忽视。将读者关照贯穿于翻译过程的始终,更有利于目标语读者接受度的提高,从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河北梆子的向外传播。

四、《宝莲灯》英译中的读者关照

1.对读者情感需求的关照

以读者为中心是读者关照的核心思想。满足读者在情感上的需求,极易与读者达成共鸣,无形之中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对于读者情感需求的关照,不仅贯穿于翻译过程中,在选本中就能首先体现。

译本的选择不仅仅要注重其高雅与文艺性,还应该考虑读者的兴趣,否则即使是“阳春白雪”,一旦读者无法理解,便可能被束之高阁,文化的传播效果随之大打折扣。“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对于美好爱情的渴望与对于惩恶扬善的赞赏自古至今都受到中西方文学作品的追捧。《宝莲灯》中,蕴含着圣母与刘彦昌涉及仙凡两界的奇幻爱情,更有着沉香扫恶扬善,救母于华山之下的动人情节。相对于外国读者来说,审美距离较小,吸引力也就极大增强,其中体现的美好品质也较能满足读者的情感需求。

2.对读者鉴赏需求的关照

中华传统戏曲不仅拥有文学作品的可读性,也拥有表演上的鉴赏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其文本信息的阐释,另一方面,要兼顾表演上的贴切与流畅。在译文中具体可以体现在译者对于读者感官的调动与音韵上的贴合。

圣母:你听那林中柝柝樵声远,再看那几处茅舍起炊烟。Shengmu: Listen to the woodcutting noise fading away, Lo, smoke is rising out of thatched cottages the same way.

这段文字是圣母凡心乍起时的唱词。面对人间田园阡陌间的宁静生活,圣母羡慕不已。从所听到所看,圣母观察细致,为读者呈现了一片祥和的人间风光。

在唱词结构上,英文译本遵循原文基本句式安排,以一个句子呈现出两种感官的外化。但仔细观察具体内容,可以发现译者在翻译“听觉”部分时,以“Listen to”作为句首成分,将“the woodcutting noise”放置其后,言其声音飘渺,非听觉和触觉所能触及;而“视觉”部分却以“Lo”作为开头,陡然将读者从砍伐声逐渐消散的意境中拉回,“smoke”被放置在较前位置,给人以易视感,随之而来的才是对于炊烟渐起的描写——“rising out of thatched cottage”。在感官的调动方面,译者注重所感事物的距离感与量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实景中。

同时,在唱词翻译中,译者不仅要对文本信息做清晰地阐释,更要使读者感受文本风格的优美以及其表演的趣味性。上文提到的“Lo”实际上是译者在翻译处理上的增词。在演绎过程中,表演者通过此类词汇的表达,增加其内容的灵动性,同时也暗示听众感官使用上的交替。而两个主要分句分别以“away”和“way”作为结尾,与原文“远”与“烟”中的韵母“an”作用相同,使英文唱词增添音韵之美,不失原本的艺术美感。

3.对读者认知心理的关照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性,中西方认知视域相对存在差异。尤其在涉及民俗文化等方面,中西方可能存在理解的障碍。译者在翻译时,为打破认知上的差异,就要寻求双方文化因子的契合点,形成视野上的融合。

在《宝莲灯》中,涉及较多神话元素,在人物名中就有具体的体现。对于这些名称的翻译,体现出了译者对于西方读者认知心理的关照。例如:

圣母(Shengmu/Saintly mother)

仙女(Fairy)

二郎神(God Erlang)

“圣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通常指有神通、有地位的神话女性。译者巧妙地将其与西方宗教中的“Saintly mother”结合起来,表现出其神圣地位,暗示仙凡有别,为后续故事做铺垫。

“仙女”在《宝莲灯》中意指“圣母”的仆从,同样具有神力。译文中,采取“Fairy”的翻译方式,将西方的奇幻故事融合其中,为读者呈现出具有人类女子外表且有神奇力量的仙女形象,使中西方视域达到融合。

对于中国人来说,神具有操控力量的能力。西方宗教中,“God”是宇宙的创造者,主宰天地万物。将“二郎神”中的“神”译为“God”,暗示其法力无边,也能帮助读者理解后文中二郎神的专断行径。

4.对读者文化心理的关照

语言带有一个民族不可磨灭的文化烙印,文化会反向影响人的语言选择,加深对语言的理解。戏曲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明显的中华文化特色表达,这也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其进行特殊处理,巧妙转化,以求达到读者理解上的便利。

众仙女:双手推开仙凡界,有情人成眷属花好月圆。Fairies: Push away restriction for our love. Jack shall have Jill, all shall be well.

以上唱词同样为众仙女对刘彦昌与圣母互表心意的催促。对于“有情人成眷属花好月圆”的翻译,也采用了照顾目标语读者的归化翻译方式。“有情人终成眷属”“花好月圆”是中国自古流传的吉语,译者在处理时,十分灵活地选用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英语歌谣,其意同表“有情人終成眷属”,且“Jill”和“well”起到压尾韵的效果,朗朗上口,充分考虑到唱词这一表演形式的特殊性。归化的翻译方式,不仅仅造就了“众仙女”与“圣母”和“刘彦昌”的交际,更形成了和异语读者的文化互动,两方视野的融合,使得中文中所涉及的传统词语、句子的表意更加完整地展示在西方读者面前。

5.对读者语言习惯的关照

为更好地传递中华文化,译者不仅应注重对于戏曲文本层面的翻译,更需使译文流畅,符合西方读者语言习惯,增强译文可读性,使译文富有吸引力与感染力。汉英民族的不同语系造就了迥异的语言习惯。一般而言,中文表意含蓄迂回,且注重句式的对称性;英文表意直白,且注重句式的逻辑性。因此,在翻译中,译者需对目标语读者的语言风格多加考虑,使译本可读、易读。

刘彦昌:(念)明眸皓齿栩如生,默默无言亦有情。君退瘴雾吾采药,利人济物两心同。Liu Yanchang: (chants) Her bright eyes and clean teeth are true to life. She is tender, silent but affectionate as if alive. You repel the miasma so that I can gather herbs, our two hearts are the same in helping others.

此段翻译中,英文更加直白地用形容词将圣母的美丽与万千柔情表达出来,并且在第二句中,做了增词处理。“so that”表明正是有了圣母的无私除瘴,才为刘彦昌采药救人创造了有利条件。译文中充分体现的英文不同的表达习惯,将应有的语意明确表达出来,且增强了逻辑性,有利于读者的理解。

五、结语

本文从接受美学下的读者关照角度,对《河北戏曲名剧选译》选篇《宝莲灯》进行研究,笔者发现,在翻译河北梆子的过程当中,应充分重视读者的中心地位,在选本与译文中,体现对于目标语读者的关照。读者关照可以具体体现为:对于读者的情感需求的关照、对于读者鉴赏需求的关照、对于读者认知心理的关照、对于读者文化心理的关照以及对于读者语言习惯的关照。高度重视翻译中的读者关照,以求读者从河北梆子作品中获取较为满意的文化体验、充分领略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从而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与跨文化交际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M].沈阳市: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2] 李正栓.河北戏曲名剧选译[M].保定市:河北大学出版社,2020

[3] 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A].H.R姚斯,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4] 伍小君.诗歌翻译的接受美学观——兼评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的四种英译文[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56).

[5] 洪明.论接受美学与旅游外宣广告翻译中的读者关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08).

[6] 贺文照.论中国传统译论中的读者观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6)3.

[7] 曹英华.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中的读者关照[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5)9.

[8] 沈炜艳,吴晶晶.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的《红楼梦》园林文化翻译研究——以霍克斯译本为例[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9] 宋玲玲,陈勇.接受美学视野下白之的《牡丹亭》翻译研究[C]//抚州市人民政府,东华理工大学,中国戏曲学会汤显祖研究分会.汤学聚珍——2016年中国·抚州汤显祖剧作展演暨国际高峰学术论坛论文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特约编辑 杨  艳)

猜你喜欢

河北梆子接受美学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当前社会背景下河北梆子艺术发展困境分析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美人鱼》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
河北梆子演唱的技法浅谈
河北梆子艺术创新之路之我见
浅谈河北梆子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