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重蹈覆辙的命运悲剧
2024-06-05黄赛
黄赛
[摘 要] 《洛丽塔》探讨了亨伯特与继女洛丽塔间扭曲的关系。为了接近洛丽塔,亨伯特与其母亲——夏洛特结婚,并暗自想要杀死夏洛特。夏洛特知道真相后出车祸而死。母女俩的命运无疑都是悲剧的,但在这种悲剧间又有着内在联系与相似性。夏洛特渴望爱情,但却陷入了对亨伯特不切实际的爱情幻想之中。同样的,洛丽塔在与亨伯特长达两年的“不伦之恋”里,遇见奎尔蒂,渴望被救赎,又一头扎进了爱情的幻想海里。然而,奎尔蒂却是另一个深渊。这种重复的悲剧表现了母女之间命运的循环,突显了她们共同的遭遇和痛苦。
[关键词] 《洛丽塔》 夏洛特·黑兹 亨伯特 命运悲剧
[中图分类号] I106.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7-2881(2024)06-0039-04
《洛丽塔》讲述了12岁的洛丽塔与她的继父——37岁的亨伯特之间的“不伦之恋”[1]。一直以来,小说的男女主人公都被大家“津津乐道”。夏洛特虽在小说的前半节“离场”,但仔细阅读会发现小说中到处都有她的影子。因为洛丽塔就是其母亲的翻版,洛丽塔的言行举止透露着夏洛特的影子,而夏洛特的神态动作又有一丝洛丽塔的“韵味”[2]。两人对待爱情的态度都如“飞蛾扑火”般的不顾一切。两人“相依为命”,是否幸福快乐,无法确定,但夏洛特的一言一行肯定影响到了洛丽塔,且影响巨大。因此,洛丽塔的悲剧不过是重蹈了其母亲的命运罢了。
一、相似的严重缺爱环境
母女二人的命运在《洛丽塔》中呈现出相似的悲剧性,并显露出共同的缺爱环境。母女两人住在一座白色结构的陈旧房屋里,居住的环境充满了压抑,暗示了夏洛特内在的无助和两人不幸的生活。尽管母女关系本应深厚,但在两人的对话中却没有丝毫爱意与和谐。
夏洛特对洛丽塔的态度极其不耐烦,语言中充满贬损,几乎没有赞扬。婚后的生活细节也暗示了她与前夫关系不幸福,加上年龄差异,有效沟通受限,守寡多年,一直缺少伴侣情感。而洛丽塔在成长中不仅缺失父爱和母爱,同时在后期与亨伯特的“旅行”中,亨伯特也并没有为其提供一个健康有爱的环境。旅途中的一切都充满了“性”,并且洛丽塔也不断受到繼父亨伯特的“性暗示”与“感化威胁”。
两人的居住环境与语言环境等都是严重缺爱的。洛丽塔从小缺失父爱,也没有获得及时并正常的母爱,而夏洛特也没有得到爱人的呵护与温暖,长期以来都一直处于孤独与寂寞之中。
1.压抑的房间
亨伯特第一次到达夏洛特的房屋时,并不满意。在他看来,房屋又旧又脏,想要第一时间“逃离”。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脑海中对夏洛特房屋的印象便是昏暗、潮湿与杂乱,随之而来的更是一种压抑。就连夏洛特自己也知道房客对这儿的印象并不好。
从亨伯特对母女两人的家的第一次描述,我们便不难看出,这个家“并不怎么样”——整栋房子只有一间浴室,且环境实在让人无法舒适起来。从夏洛特收取低得让人惊讶的房费,便可以看出平常来居住的房客稀少;从只有一个黑人女佣,且未及时结算佣人工资,便可看出夏洛特并不富裕;从整个房间所呈现出来的氛围——低沉、压抑,便可看出夏洛特在这个家生活得并不快乐,而是寂寞孤独。
一面是所谓“实用的现代家具”的喜剧因素,一面却是破旧的摇椅和开不亮台灯的悲剧因素。现代家具上放着的却是开不亮的台灯,给人一种“虚有其表”之感。悲喜剧因素的交织,总能将悲剧因素衬托得更为明显,同时也暗示了这对母女的反差。夏洛特外表是“优雅贵妇”,但实际是“搔首弄姿的寂寞寡妇”,洛丽塔外表可爱漂亮,但实际却是叛逆、脾气暴躁的女生。同时这里的环境因素也正好暗示了亨伯特、洛丽塔、夏洛特三者的悲剧命运。每个人的命运都充满了戏剧性,但每个人的命运却都一步一步走向悲剧的深渊,悲伤得有些诙谐,又悲伤得有些无奈。
2.冰冷的语言环境
夏洛特对洛丽塔的态度充满了不耐烦和负面评价,很少给予肯定或鼓励。这对于正处于成长时期的洛丽塔来说,意味着她缺少了需要的情感支持和肯定。夏洛特向亨伯特首次描述洛丽塔时,用词极为负面,称她为“从小脾气不好,是可恶的毛娃子,十足的讨厌货”,丝毫看不出一位母亲对自己女儿的爱,反而是视为“累赘”的嫌弃。在日常交流和向亨伯特谈及洛丽塔时,夏洛特都流露出不耐烦,甚至脏话倍出。
夏洛特描述已故儿子时用了暖心的词汇,如“金发碧眼”和“可爱”,但在描述洛丽塔时却选择了负面的词语,如“讨厌货”“可恶”。这种明显的差异展现了夏洛特对待两个子女迥然不同的态度。这种母女关系缺乏爱和支持。夏洛特的言辞不仅未能表达对女儿的爱意,还对她进行了言语上的“攻击”。这样的言语环境让洛丽塔的成长充满了不愉快。这种日复一日的环境很难让任何孩子健康成长。洛丽塔不仅失去了父爱,还缺乏母爱。亨伯特提到洛丽塔性情多变,情绪激动,或许这就是她难以理解的根本原因,因为她被迫隐藏了真实的一面[3]。
同时,洛丽塔对夏洛特的回应也充满了“带刺”的言辞,母女间的交流似乎总是充满冲突。直到夏洛特发现亨伯特日记中对自己的言语侮辱,才意识到这一切都是虚假的,亨伯特从未爱过自己,甚至想要杀害自己。女儿毫无爱意的回应与亨伯特日记中的侮辱也让夏洛特一直处于冰冷的语言环境中。
3.与亨伯特的出游环境
夏洛特死后,亨伯特带着洛丽塔远离熟悉的环境,选择一个个陌生的地方,其目的是让洛丽塔内心的不安感达到极致。母亲死后洛丽塔只能依赖亨伯特,但实际上却是继父的情人,这正是亨伯特所希望的。远离熟悉的环境可以排除“熟悉性危险因素”,因为人们更容易控制熟悉的事物。如果他们返回洛丽塔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亨伯特就无法实施他对洛丽塔的情欲计划,他们的关系也可能被周围人发现。尽管表面上亨伯特是为了带洛丽塔去一个更美好的地方旅行,实际上是为了方便控制洛丽塔的一切。
当亨伯特将夏洛特死去的消息告诉洛丽塔后,他们开启了遍布美国的旅行。亨伯特带着洛丽塔出入各式各样的旅店。旅店的经营人各式各样,其中不乏“犯人”“老鸨”等。旅店的环境阴暗、嘈杂,男女杂居,来往这种旅店的人也大多是满口粗俗下流的语言。每天混迹在这样的环境中,很难可以不受环境影响真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更何况处于模仿时期的孩子呢。
刚开始时,亨伯特采用言语威胁来抑制洛丽塔发脾气,当他们离原来的居住地越来越远时,这种言语威胁的作用越来越小,亨伯特开始采用感化威胁让洛丽塔配合,好让他们的关系保密。亨伯特时不时地摘引一些书中的话语,向洛丽塔灌输与自己的继父发生性关系是一件十分正常且有利于她今后爱情发展的事情。当然,洛丽塔也曾试图反抗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怒,但却反过来受到亨伯特的威胁,无奈选择了妥协。
洛丽塔每天跟继父在各式各样的旅馆干着令自己恶心的“龌龊勾当”,行为举止也无法像同龄的正常人那样。洛丽塔并未从继父那里得到她渴望的爱,亨伯特只是爱他脑中对洛丽塔的想象。相反,与继父的旅程使她感到更加空虚与扭曲。从小在缺失父爱母爱的环境下长大,母亲死后,与继父“乱伦”,一路的所见所闻大多都离不开“性”。她内心是煎熬、绝望与无奈的。
4.夏洛特爱的缺失
夏洛特或许并非是一名合格的母亲,然而,我们都了解单身母亲所承受的辛苦与孤寂。或许最初,她也是个年轻少女,洋溢着天真烂漫的纯真,满怀对未来和爱情的渴望。但就在这个年纪,她却不得不面对独自抚养孩子的艰辛,以及维持生计的各种责任,这些压力渐渐地将她吞噬。
夏洛特初登场时展现出“谈吐优雅”,与后续客厅、浴室的描写以及她日后的“脏句百出”和“搔首弄姿”形成了极大对比。“谈吐优雅”耐人寻味,这四个字让夏洛特与“寡妇”二字分开,与“贵妇”二字联系,并且让人觉得神秘(因为她们的谈话并不反映她们的心灵)。然而,随后所见的客厅、浴室,以及她日后的懒散行为,让人大跌眼镜,发现她只是一朵已经陈旧的塑料花。小说中提及夏洛特曾想成为一位职业女性,前往另一个城市工作,但因洛丽塔的原因未能实现。对夏洛特来说,洛丽塔更像是妨碍她追求理想生活的绊脚石。因此,她将自己的不幸和抱怨都发泄在洛丽塔身上。
小说中提到夏洛特的前夫比她大20多岁,这种年龄差异导致两人间存在一定的代沟,婚后的生活也并不幸福。这也解释了夏洛特对洛丽塔态度“恶劣”的原因,因为在丈夫去世后她长期承受着孤独与寂寞,周围缺乏关爱与鼓励的声音,这也导致她在遇见亨伯特后表现得像是个“情窦初开的怀春少女”。因此,夏洛特也是长期处于缺乏愛的环境里。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两者的生活背景相似,都在严重缺乏爱的环境里成长。这种爱的缺失让他们对爱情格外敏感并渴望。从本质上看,洛丽塔缺乏爱的生活环境正是夏洛特寂寞生活一面的体现。因此,洛丽塔遇见奎尔蒂的情形,实质上就是夏洛特遇见亨伯特的再现。
二、“飞蛾扑火”的爱情观
1.夏洛特的爱情
小说中,夏洛特主动向亨伯特告白,写信坦白其对亨伯特的情感。当看到亨伯特留下后,便彻底失去了理智,也丢失了那份残存的自尊与体面。她太渴望“爱”了,还来不及摸清亨伯特的“底细”,了解亨伯特的为人,弄清楚亨伯特是否真的喜爱自己,就彻底陷入了自己幻想的“爱情”世界。
“我始终没有想到这个虽然相当标致、却也相当可笑的黑兹太太,在我抓住她的时候,竟会立刻变成这样一个楚楚动人、弱不禁风的人儿。”[6]亨伯特让夏洛特从这个艰辛母亲的角色中得以释放自己内心深处那份属于女人的柔情。
“阻挠的人通常总是黑兹家的那个娘们(读者会发现,她主要害怕洛从我身上得到什么乐趣,而不害怕我对洛欣赏玩味)。”[6]这里不禁让人觉得夏洛特渴望爱渴望得近乎疯狂、病态。她将自己的女儿当成情敌,不惜一切在亨伯特面前“贬低”洛丽塔,从而突出自己作为单亲妈妈的不易,好让亨伯特怜爱自己。她害怕的是洛丽塔从亨伯特身上得到乐趣,却不在乎亨伯特对洛丽塔的欣赏玩味。这也注定了她在这场爱情游戏中必输的结局。夏洛特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份虚假的爱情,排除身边一切可能威胁到自己爱情的因素,这当然也包括自己的女儿。
夏洛特除了是一位母亲以外,还是一位正常的女人。因此,亨伯特的到来,为夏洛特平凡而枯燥的生活增添了那么一丝光亮与色彩。这个男人有着与“同龄人”相比较好的面容,有着体面的工作,有着较为得体的谈吐,同时也有着这个寂寞女人“盼望”已久的男性温柔。亨伯特满足了夏洛特情欲的幻想,为夏洛特的爱欲提供了一个“发泄”的出口。
夏洛特内心深感孤独与寂寞,她对亨伯特的感情像是飞蛾扑向火焰般热烈,多年的单身生活使她的情感无法得到释放。因此,当夏洛特遇到亨伯特时,她无法再控制多年来积压的寂寞。她渴望改变孤独、无人依靠且无助的现状。对她来说,亨伯特就像沼泽地里的一根稻草,在黑暗中投下的一丝光芒。尽管他们相识不到一个月,但夏洛特拼命想要抓住亨伯特,不顾一切。她举止小心谨慎,卑微至极,甚至将自己的女儿视作情敌,与女儿争夺关注。她的所谓独立和坚强不过是外表上的一层薄纱,稍不留神就会破碎不堪。
2.洛丽塔的爱情
与亨伯特的这段“不伦之恋”让洛丽塔感到恶心、痛苦和羞愧,宛如一片无望的沼泽正快速将她吞噬。尽管如此,她没有做出实质性的反抗,而是默默忍受继父对她身体的践踏和乱伦的折磨,同时承受着对母亲的内疚之感。所以当奎尔蒂出现时,她就像其母亲夏洛特般“飞蛾扑火”,不顾一切地想要逃离现状,却忽略了眼前的人是否对她付出真心。她对奎尔蒂的爱就如夏洛特对亨伯特一样热烈、无脑,渴望眼前这个男人救赎自己。因为原来的生活都让他们从内心感到恐惧,不断挣扎却依旧无望。
洛丽塔发现奎尔蒂的真实面目时,对他的龌龊勾当感到恶心与厌恶。但她仍对奎尔蒂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因为我只要你”。那一刻,我们仿佛又看了夏洛特,即使知道真相后,却同样对亨伯特抱有幻想,将自己残存的自尊卑微的双手奉上,供人践踏。
3.“重蹈覆辙”的命运
洛丽塔的言谈举止,其实都是其母亲夏洛特的再现。她低俗的脏话、暴躁的脾气、不安定的情绪其实都来源于夏洛特。从夏洛特与亨伯特的对话就可以看出,夏洛特对洛丽塔轻视、贬低。这种态度其实是夏洛特对长期枯燥单身生活的不满情绪的宣泄。不幸的是,她将这些情绪都倾泻在了洛丽塔身上。而洛丽塔只是个十来岁的孩子,长期缺乏父爱,所得到的母爱又是扭曲的。因此,她对这种生活也充满不满。她的粗俗行为映射着母亲的影子,她的软弱胆怯则是母亲的翻版,她的卑微与逃避也是母亲的再现。
“你真的不想抽烟吗?”她自己抽起来。我头一次瞧见她抽烟。在威严的亨伯特的管教下,抽烟是streng verboten。在一片青色的烟雾中,夏洛特·黑兹举止优雅地从坟墓中走了出来。她把香烟伸到壁炉边上,食指迅速地在上面弹了弹,跟她母亲过去所做的一模一样。接着,哦,天哪,也像她母亲那样!她用指甲搔掉了下嘴唇上的一小片卷烟纸[6]。
最后,亨伯特找到了洛丽塔。洛丽塔在亨伯特的追问下,道出了当年“逃离”亨伯特后的不幸生活。这时的洛丽塔已经是其母亲夏洛特·黑兹的再现了。她一系列的抽烟动作熟练得让亨伯特在一缕缕的烟雾中仿佛看到夏洛特·黑兹的出现,这个场景让人觉得讽刺又悲伤。
在洛丽塔这个年龄,夏洛特也是个妩媚动人的女学生。尽管她已为人妇,原先的纯洁与活力早就被现实的生活所瓦解,但夏洛特内心对爱情的渴望又使她内心深处的那份天真与俏皮的女人味得以展现。夏洛特仰慕亨伯特,正如洛丽塔仰慕奎尔蒂一样。她们都将摆脱泥泞生活的希望寄托在这两个男人身上。所以,面对亨伯特,夏洛特卸下了伪装的铠甲,将自己内心的小女人情感释放得淋漓尽致。而洛丽塔面对奎尔蒂,她也将封闭的自己打开,坚信奎尔蒂可以拯救她,并带给她“等候多时”的幸福,将自己所有的热烈与爱毫无保留地展现给奎尔蒂。但两者都没有想到,为了逃离一个绝境,却掉入了另一个深渊。
洛丽塔将渴望寄托于奎尔蒂,正如夏洛特将渴望寄托于亨伯特一样。这两者的本质与结局其实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一个循环与再现罢了。
参考文献
[1] 姚忠良.用精神分析理论分析《洛丽塔》中主要人物的悲剧根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2] 张宇静.洛丽塔就是多洛蕾絲·黑兹——《洛丽塔》中女主人公的真实性研究[N].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02).
[3] 潘立娟,郭天丽.洛丽塔悲剧命运的根源[J].文化学刊,2018(05).
[4] 许格林.在时间中亲历死亡——《洛丽塔》中男女主人公生命历程特点浅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5] 曾澜.道德、不道德还是非道德——解读《洛丽塔》[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2.
[6] 纳博科夫洛丽塔[M].主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特约编辑 杨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