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手工课堂生活资源的开发探究
2024-06-04汪声彧
汪声彧
【摘 要】美术课堂是美育的重要途径。抓好手工活动,对接学生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发现美、探究美的主动性。生活资源是丰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发现素材,培养学生的审美力和创造力,达成以美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美术 手工课堂 生活资源 开发利用
美术手工课堂是发现美、创造美的审美育人天地。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常见的各类素材资源,从生活中了解艺术元素,在细心观察、动手操作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生活资源的开发,需要学生用眼睛去发现,用心去体会,在随处可见的资源中发现美,从中激发艺术创作灵感,开展生活化手工教学。
一、小学美术手工课材料的应用价值
材料本身包罗万象。在美术手工课堂上,各类材料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从分类上,有剪纸类、泥塑类等材料;依据不同的创作主题,又区分为人物类、景观类,等等。结合课程,将生活中的可取材料引入课堂中,拓展教学活动内容,可给学生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
1.以材料来激活学生的创作思维。
手工课堂活动具有动手实践性。材料的应用,可辅助学生制作不同的作品。教师要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的材料,了解其特性,抓住材料特性,通过观察、触摸,认识材料的色彩、形状、质感、肌理等属性;并结合不同制作内容,指导学生了解不同的制作方法,运用点线面、色彩拼接、造型组合等方式,来制作独具创意的作品,体会手工课的趣味。如纸质材料,常用的制作手法有折、撕、剪、粘、叠等。此外,在手工课堂设计上,教师要找准突破口,立足学情,以不同的手工主题活动,引领学生思考、创作手工作品;对材料的应用,教师要围绕手工主题,创设趣味手工情境,重视材料的开发与整合,在材料准备上下功夫,为学生提供足够开放的空间,让他们从手工制作中激发出新颖、独特的艺术创作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思辨力。
2.以材料来展现学生的艺术个性。
将生活中多样的材料资源引入美术手工课堂,教师要鼓励学生掌握美术手工方法,提升学生的个性创意能力。一件有创意、有个性的作品,从材料的选择、制作方法的设定,都需要经历不断修改、尝试、完善的过程。教师应尊重、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让学生的作品能彰显他们对手工制作的创造性思维和艺术个性。比如,在一年级上册“撕纸添画”一课中,不同的撕法,赋予纸片不同的意象内涵。教师可在学生充分利用材料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触发艺术想象与创造灵感,展示独特的艺术表现,有意识地引领学生从手工创作中彰显个性品质。
二、手工课堂在提升学生美育素养中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不仅关注内容,还重视教学过程和方法的改革。美术手工课堂是培养学生美育素养的重要途径,它以观察为基础,以灵感为导线,以创作为手段,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1.增进学生间的沟通与协作。
课堂教学要结合实践目标,倡导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自信、大胆表达,促进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特别是在手工课堂上,一些学生积极动手制作,但也有一些学生不知道做什么,甚至仅仅是观看别人做。这时,教师可以巧用分组合作法,如同桌合作、前后四人合作等形式,明确各自分工,兼顾众人之长来完成创作任务。在学生自主参与的合作式学习下,手工课堂才更有效。比如,在制作動物服饰活动中,对于不同动物的服饰设计与制作,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引导学生将服饰特点及制作流程进行分工,细化任务:有的负责设计外形,有的用课前收集的材料制作服饰,有的增添花纹装饰、背景环境等,并对制作中遇到的问题展开交流,共同商量并解决问题。从作品呈现与评价中,小组合作还能让学生体会到尊重彼此的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2.培养学生生活情感和环保意识。
生活资源的开发,让美术手工课堂精彩纷呈。关注教学活动的生活回归,也就是要跳出课堂的局限,回到生活中展开美术实践。特别是对旧物资源的再利用,让其发挥出最大价值,并与节约意识相结合,共同融入美术教学当中,可减少旧物对环境的破坏,让学生逐步形成并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在手工课堂上,围绕不同的手工主题,教师可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收集可使用的废旧物品作为手工制作的材料,让学生通过艺术构思和加工制作,动脑动手,从旧物资源利用中体验乐趣,获得成就感,从生活观察、体验中获得创作和情感表达的机会,从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精神,形成环保意识以及艺术素养。
三、小学美术手工课堂生活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小学美术手工课堂,教师要充分重视生活资源的开发,为学生搭建“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的美术课堂。
1.善用生活中的纸品材料。
纸是常见的包装材料,生活中的纸张类型很多,如彩纸、卡纸、牛皮纸、卫生纸、纸箱、纸板等。这些纸工材料也是打造小学美术手工趣味课堂的重要资源。比如,在制作“棋盘”游戏手工课堂教学时,课前,教师向学生提出收集生活中的各类纸工材料。教师出示不同的棋盘图片,让学生认识和思考不同棋类的特点和构成。接着,围绕制作任务,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棋盘图制作的步骤,引入问题:想一想,可以融入哪些纸工材料,让棋盘更具立体感?还可以融入哪些设计元素,来彰显棋盘的独特创意?而后,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棋盘。有的学生利用硬纸盒,剪切、粘贴成不同的路线通道;有的利用卫生纸、牛皮纸,包装设计成关卡上的小怪兽;还有的利用彩纸图画,剪切“小河”“碉堡”等图卡,放置在棋盘的线路上。学生的创意兴趣被点燃,制作积极性更高涨。
2.巧用生活中的废旧布料。
废旧布料在材质、款式、色彩、肌理等方面具有差异性、多样性,也为手工课堂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教师可以结合美术手工主题,指导学生利用废旧衣物、布料的特性,来赋予手工制品独特的艺术效果。比如,在“玩偶”手工教学中,教师可以布玩偶制作为主题,先展示由不同的布料缝制的玩偶,激发学生的手工热情。接着,教师再让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布料来制作可爱、趣味的玩偶,通过分析、讨论,引导各组设定玩偶制作方案。学生选用不同材质的布料,来作为各主要部件的材料;在连接时,采用针线缝补法,将一些碎布条或旧丝绵作为填充物,增强玩偶的可玩性和立体感。另外,学生还会选择不同色彩的布料,来美化玩偶。不同的布料,在学生的创意灵感激发下得到灵活应用,也让学生在合作分工中增强协作精神。
3.妙用生活中的食品类材料。
食品类材料,生活中较为常见,形态多样,色彩缤纷,且易于加工和制作。较为典型的是瓜果蔬菜的运用。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手工主题,指导学生借助小工具来打造独特的手工作品。比如,有的学生利用辣椒和黄瓜片,制作成红色车身、白色轮胎的小汽车;有的学生利用胡萝卜、白萝卜,切成方块,堆叠成一座大桥;有的学生利用草莓和黑豆,制作成可爱的小动物。同样的,学生利用面粉、擀面杖、剪刀、水等,将面粉和成面团,利用各类擀面杖碾制不同的圆饼,捏制不同的面塑动物、人物等。面塑的技法很多,有揉、捏、压、剪、挑、粘等基本技法,不同技法应用在不同面塑作品制作中,更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使其感知丰富多样的民间手工技艺的独特魅力。
总之,教师应充分利用手工课堂生活资源,为学生搭建想象、创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作实践能力,进而培育学生的艺术鉴赏和审美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本专辑责任编辑:苏少伟)
参考文献
[1]顾媛媛.整合劳技元素 优化小学美术手工课堂教学[J].名师在线,2022(32):76-78.
[2]郭梦迪.小学美术手工课中“生活资源”的利用[J].天津教育,2022(21):126-128.
[3]叶朝珠.与生活融合,构建多彩小学美术手工课程[J].新教育,2022(32):107-108,113.
编后记
整合教学资源,拓展学习的渠道,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改的要求。基于此,教师要注重生活资源、地方资源等的选择、获取,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实际等,将其融入小学课堂教学中,以提升教学实效。本专辑的文章对此进行了反思与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