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实践策略

2024-06-04黄秀月

新教师 2024年4期
关键词:判断批判性思维反思

黄秀月

【摘 要】信息化时代,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和判断信息,小学数学应注重批判性思维培养。教学中营造平等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倡导多元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反思、认知自我,并通过生活实践形成批判性精神,养成讲道理、有条理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 批判性思维 反思 判断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发展质疑问难的批判性思维,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养成讲道理、有条理的思维品质,逐步形成理性精神。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在互联网中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分析和判断这些信息,就容易被误导或被操纵,甚至因轻信网络信息被诈骗。数学学习中的批判性思维可以通过质疑、判断和推理等行为获得结论,是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因此,当前社会形势下,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十分迫切的,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能够促进学生周全、冷静地考虑问题,对各类信息具有甄别能力。

一、营造平等的学习环境

通过研究笔者学校二十多位数学教师的課堂教学情况发现,如果教师的课堂注重权威,围绕教材设置单一的学习路径,学生的学习以被动接受为主,学生就缺乏主动思考的行动力,思辨精神匮乏。如果教师的课堂多元开放,学生能从多角度考虑问题,思维更加理性、独立,并富有思辨能力。教师对学生的接纳和宽容构建学生学习和成长良好的心理环境。心理放松,思维才能活跃。在课堂中,教师促成学生大胆表达、积极思考,批判性思维才能得以形成和发展。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上“认识百分数”时,教师提出:通过自学你有哪些疑问?学生呈现的问题有“百分数是什么?”“百分数有什么用?”“百分数与普通分数有什么区别?”“百分数为什么不写成分数形式?”等。笔者表扬学生大胆提问后,提出:你觉得围绕哪些问题研究比较好?接着根据大部分学生的选择,聚焦大问题展开交流。教师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学生自由表达的氛围就形成了。

另外,教师创设让学生感到安全的课堂,尊重学生的认知,宽容学生的错误,促进学生理性思考。例如,在“小数乘法”的教学中,学生出现3.2×1.5=48的错误,笔者引导学生估算得出结果应为3~6,让学生检查竖式书写排列情况,发现问题,鼓励修正。

教师还要营造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物理环境,例如,教室布置要和谐温馨,教室墙面多一些激发学生思考的提示语,减少“不得”“严禁”等禁止性语言。为学生构建理性思考的环境,鼓励学生表达、说理,养成以理论、数据支撑的说理习惯。

二、鼓励大胆质疑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数学课堂主要对话方式可以由问题展开,通过教师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如果教师提问总是呈现“是不是”“对不对”“同意吗”等判断性问题,会弱化学生的思维,达不到深入思考的目的。课堂持续出现“打乒乓球”式问题串,看似热闹的背后,缩短了学生思考时间,忽略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师的提问应指向知识深处,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还应善于等待,留足思考的时间。同时,指向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数学课堂,还应倡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激发其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促进发散思维的养成,为理性精神的培养奠定基础。

例如,在苏教版五上探索“三角形的面积”时,引导学生运用“倍拼法”推导出面积公式。教师提问:“回顾操作、探索的过程,你有什么疑惑?”学生的质疑有“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三角形一定要完全一样的吗?”“为什么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还要除以2?”“通过其他方法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吗?”问题指向方法和技能,随着交流的深入,学生对图形转化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学生有了挑战结论的勇气,批判性思维得到锻炼,思考更加有条理,进而促进核心素养的提高。

三、倡导多元互动

课堂是师生之间通过互动交流生成知识的过程。引导学生与同伴的合作学习,在交流中学会换位思考,在互动中秉持自己的主见、接纳同伴的观点或拥抱对立的观点,并在组内或班级内深入交流和探索中指向正确的结论。由此,深度学习就自然发生了。学生不同思考问题的视角碰撞,促使思维经历逐步丰富、多样、灵活的过程,理性思维就此形成。学习他人的方法措施、增长自己的见识、能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是批判性思维形成的基础。

例如,在苏教版五上“小数除法”的练习课中,教师出示一系列算式,让学生计算。学生发现其中3.24÷2.5=3.24×0.4,5.6÷0.125=5.6×8。笔者提出问题:“得数相等到底是巧合,还是有内在规律?”课堂由此展开交流。生1:“它们结果是相等的,第一个数也没有变,两个算式也许有联系。”生2:“我们在四年级时学过商不变规律,3.24÷2.5=(3.24×0.4)÷(2.5×0.4)化简后是3.24×0.4。”生3:“我发现2.5×0.4=1,0.125×8=1,只要把除数乘上一个数后等于1,就只要计算时用被除数乘这个数,得数即相等。”笔者继续提出:“3.24×0.5=3.24÷2,5.6×0.25=5.6÷4你同意吗?”学生在交流中打通乘除法之间内在联系,通过说理,为算法的转化提供依据,也为六年级学习分数除法奠定基础,并学会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策略。教师引领学生通过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形成学生的多元表达,构建批判性思维的桥梁,在交流分享中思辨的种子就播下了。

四、引导主动反思认知自我

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自我反思。学生不仅要学会反思学习结果的获得,还要反思学习过程。适时反思学习过程,总结学习中的得与失,引导学生从此现象联想到彼现象,在反思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迁移,数学学习才能走向深入。对学习过程的反思有助于严谨科学态度的形成,最终促进高阶思维的形成。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五上“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时,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得出内部是1枚钉子的多边形面积和边上钉子数存在这样的关系:多边形面积=边上钉子数÷2。当内部钉子数是2时,发现规律不适用了,学生反思后发现当外部钉子数不变时,内部钉子数增加1,面积也会增加1格,学生建立新的模型:多边形面积=边上钉子数÷2+1。接着,学生自主探索内部钉子数是3、4、5时,它们之间的规律,反思找出不同规律中的相通点,形成通用公式:多边形面积=边上钉子数÷2+内部钉子数-1。回顾、反思、对比今天和以往探索规律的过程,学生深刻体会到建立模型—修正模型—完善模型的过程,最终获得普适而又简洁的数学模型。对探究活动过程的反思让学习体验更加深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能够逐渐形成。

五、借助生活实践形成品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借助实践活动既能理解、深化知识,还能验证结果的合理性。学生面对现实问题中的不确定因素,难免心中存在迷思,用生活实践活动,解释学科知识,形成用事实说话的品质。实践活动还能审视数学思维过程,萌发理性思考,形成思辨精神,让学生形成和发展批判性表达。

例如,在苏教版六下“绘制平面图”的学习中,如果学生只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数据进行绘制,活动就变成一道书面习题。为了增加学生的亲身体验,笔者带领学生离开教室,在所在的学校中进行实地测量。在实践中,引导学生不断审辨和质疑:(1)比例尺多大合适?(2)学校楼宇怎样测量才准确?(3)学校的方位在平面图中怎样确定?(4)绘制出的平面图怎样做到既准确又美观?学生经历活动过程,促进学科知识的内化,提升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霞浦县第七小学 责任编辑:宋晓颖)

猜你喜欢

判断批判性思维反思
根据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进行定性判断
对窃电行为疑点的分析、判断及处理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论医疗过失的判断标准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在美国高校英语课堂中的体现
试论配电检修中危险点的判断及控制方法
将批判性思维融入英语专业阅读课程的教与学
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及应用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