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笙演奏的口内技巧与腹颤音演奏

2024-06-03丁宇男

当代音乐 2024年5期
关键词:演奏

[摘 要] 笙作为我国的一项传统乐器,近年来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广受关注。笙的演奏技巧也不断丰富和规范,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笙演奏技巧体系,在笙演奏技巧中,口内技巧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具体结合口内技巧中的吐音、颤音、呼舌、花舌等众多技巧展开分析,并介绍笙演奏中的腹颤音演奏,希望为相关的爱好者和演奏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笙演奏;口内;腹颤音;演奏

[中图分类号] J63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4)05-0101-03

笙作為簧片乐器,其发声原理是通过呼气、吸气的配合共同发出声音。在笙乐器的演奏中,会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对于演奏者来说,尤其需要注意调动身体、呼吸、节奏,来满足笙演奏的艺术需求[1]。近年来,伴随着笙这一乐器,在乐曲创作、乐器改革方面不断发展进步,笙的演奏技巧也日益成熟,其演奏体系更加完善。

一、笙演奏的口内技巧

(一)吐音技巧

吐音是笙演奏中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口内技巧之一,吐音主要应用于一些活泼热情、欢快激昂的乐曲中。吐音的运用效果会与乐曲的节奏力度情绪起伏密切相关,吐音大多适用于一些欢快或高潮乐段中,也会在一些温婉柔美的中慢板中有所应用[2]。具体来说,吐音能够烘托热情高涨的乐曲氛围,也能够展现出演奏者自身演奏水平的高低。吐音技巧本身并不难掌握,但是如何保持在较高速的演奏中保证吐音质量,实现手、脑、气息等各部分的精准配合,则是演奏的重要难题。

1.单吐技巧

单吐也被称为单舌吐音,是一种较为简单的演奏技巧,也更容易被演奏者掌握,在吹奏吐音时,舌头的动作与说话时舌头的动作基本类似。吐音中,单舌吐音又可以分为软单舌、中单舌和硬单舌三种不同形式[3]。

软单舌在吹奏时,需要使演奏者的舌肌肉完全放松,舌尖抵住上颚,借助气息的冲击作用,自然地伸开舌尖,发出类似冷的字音。在吹奏软单舌时,需要演奏者严格控制舌尖位置,要保证舌尖位置在上牙床以上,不能在上牙床之上,也不能在上下牙床之间。并且,气流要有所配合,不能阻断气流,运用软单舌,能够使各曲调之间更加顺畅、干净,也能使同音演奏的声音更加清晰。大多适用于一些抒情类歌颂类的乐段中,能够突显出柔和抒情的吹奏效果。

中单舌是吐音演奏中最基本的演奏形式,具体的舌尖位置处于上牙和上牙床之间,演奏者需要利用气息的冲击来伸开舌尖,发出类似于“打”的字音。一般中单舌是在一些中速乐段中适用,例如,《学习雷锋好榜样》中的前奏部分就使用了大量的中单舌演奏技巧,来展现出年轻人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突显出雷锋精神的榜样力量[4]。

硬单舌的效果较为特殊,演奏出来的音色更加短促且结实,具体的舌尖位置处于上牙和下牙之间,发出类似于“动”的字音,需要演奏者用足气,突然地伸开舌尖的硬单舌。大多适用于一些速度较快的乐曲,演绎出热情奔放之感,例如,《天山的节目》中配合硬单舌来营造天山节目里热烈的氛围,突出人们的喜悦之情[5]。

2.双吐技巧

双吐也被称为双舌吐音,是在舌吐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双吐和单吐一样都可以分为软、中、硬三种。软双舌是在软单舌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软双舌需要演奏者的舌尖舌腰配合完成动作。其中,舌尖要与上颚相抵,发出“冷”的字音,舌尖下放时要发出“根”的音。中双舌大多适用于一些速度较快,或者多音符拍子的乐曲中[6]。中双舌的声音效果结实清晰且饱满,其吹奏方法是舌尖位于上牙和上牙床之间发出来的音。在舌尖离开时,要发出“嘎”的音,硬双舌的舌尖位置处于上下牙之间,其中舌尖离开时要与声音结合,发出“瞪”的音,舌腰则要用力地贴拢上颚,发出“更”的音。

3.三吐技巧

三吐是单舌吐音和双舌吐音联合构成的,主要适用于一些欢快激昂,富有情绪感染力的乐曲。三吐尤其适用于一些长时间且连续的乐曲中,采用舌吐音能够提高演奏效果,增强乐曲感染力。

(二)颤音技巧

颤音是笙演奏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在演奏笙时常见的颤音,构成包括气颤音、舌颤音、腹颤音和喉颤音,具体根据发声位置的不同,其产生的音效也各有差异。颤音能够使笙的音乐色彩更加强烈,音乐线条更加鲜明,也能使演奏更有歌唱性。通过呼吸的配合,结合腹肌的扩张与收缩,能够实现气流有规律的浮动,并且,保证在气流浮动时气息不间断,能够形成波动均匀的气浪[7]。

与其他拉弦乐器的揉弦相比,笙演奏时颤音所产生的音响效果,虽然与揉弦相似,但是震动原理有较大不同。拉弦乐器所产生的颤音,是凭借主音的上下对称,配合揉弦轻轻波动产生音波,进而使得音出现细小的高低音变化,并不会在听觉上影响音准,能够将这些变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而笙的颤音则是属于配合发音,在使用颤音时不会产生高音变化,只是凭借腹部气流大小的合理运用来进行颤音频率的控制,从气流大小,控制声音强弱。这意味着笙演奏出来的颤音,其音高没有较大变化,也正是因此在演奏时,腹颤音更需要稍稍的夸张豪放,否则颤音效果会不明显,难以突显出音乐的变化,这也是笙与其他拉弦乐器颤音相比的较大区别。

(三)呼舌技巧

呼舌是笙这一乐器独特的演奏技巧,能够极大的提高笙的音乐形象,展现声色效果,能够起到塑造形象,提高表现力的作用。呼舌运用得当,能够使乐曲如行云流水般淋漓尽致地展现出音乐形象。在各种口内技巧中,呼舌是唯一不需要腹部发声运动,而只需要鼻子的正常呼吸,配合口腔运动即可达成的演奏技巧。呼舌主要是利用演奏者呼吸的均匀来促进笙发出连贯且柔和的碎音状声音,并演奏出相对美好的旋律。呼舌的技巧与弹拨乐器的轮指效果基本相似,具体依靠演奏者口内的唇、舌、腮、喉这些器官的配合,要通过连续地使用舌根部与喉,将舌和喉在快速伸缩运动下产生的吸气传递给笙,进而发出颤音。想要发出更大的音量,需要演奏者使喉带动下颚,共同发力,使口腔始终保持相对放松的状态,保持呼吸顺畅,在演奏时才能使呼舌动作更加自然。演奏者双唇之间的运动不可过大,可以类似于漱口动作来实现气流的收缩扩张,保证口腔中有大量的气流压力,并且不受呼吸影响。

(四)碎吐技巧

碎吐技巧是在双吐技巧上的一种演奏形式,可以将其理解为零碎的意思,是运用快速且均匀地将一个长音切断开,以此来改变长音音色,使其达到另一种不同的音效。在演奏时,演奏者采用碎吐技巧,不能使口内有较大动作,要保持舌尖的微微收回,并且速度要快,要保证密集不间断。一般在笙演奏中,碎吐主要用于慢板中也会有一些强奏配合碎吐,这就需要演奏者能均匀持续的吹吸气息,并保持连贯密集的颗粒性保障音色的饱满度。当碎吐的口内技巧与气息相互碰撞时,由于气息的连贯性,一些相邻相近的音,往往在作品中表现不出来,这就需要演奏者结合演奏经验。例如,可以利用打音点缀,轻轻地加入相邻同音来弥补缺陷,既能夠使乐段的主次更加分明,也能使乐曲效果更加明显。

(五)花舌技巧

花舌技巧是呼与吸相互作用冲击,使得舌头在口腔内振动,进而达成的一种音色效果,能够兼容快慢轻重等碎音的口内技巧。花舌又可以分为里花舌和外花舌,里花舌需要演奏者首先自然地展开舌头,并切合吸气产生的气流,冲击舌头边缘,使边缘发声振动;而外花舌则是先通过吹气来,让原本放松的舌头产生急速均匀的振动,进而达到均匀密实的呼音效果。

二、笙的腹颤音演奏

(一)腹颤音的技巧形式

腹颤音主要是借助演奏者腹肌的收缩和扩张,使其吹出的气流能够呈现出强弱的规律交替之感,达到波浪式的呼吸效果。在笙这一乐器的呼气和吸气中,都是以演奏者丹田位置为基础,在呼气时腹肌收缩,吸气时腹肌扩张,在一吸一收之间完成气流的交替。当演奏者呼气时,有意的让腹肌产生一定频率的运动,就会配合相应的气音气流,使笙发出的音色就如同弦月、揉弦那样。这种颤音能够起到修饰旋律,抒发情感的作用。腹颤音根据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持续性的腹颤音和渐变性的腹颤音。持续性的腹颤音,大多是在一些固定速度固定拍子中使用的,而渐变式的腹颤音则会表现出由大到小、由疏到密的变化,能够在一些节奏较为自由的乐曲中应用,提高乐曲的灵活性和乐曲效果。

(二)腹颤音与音乐表现的关系

在笙这一乐器的演奏中,借助颤音技巧能够提高音色的丰富性,提升乐曲的多变性。在各种乐器的演奏中,演奏技术的表现能够作为音色的艺术表征。对于笙这一乐器来说,结合传统的单音、吐音等不同的口内技巧,能够不断丰富笙的音色变化;而颤音技巧的应用,则能使笙的旋律色彩更加丰富,进一步突显出笙这一乐器的抒情性、歌唱性。音乐表现需要借助一定的表演活动来达成,要借助表演活动突出音乐的内涵和内容,进一步展现音响效果的艺术魅力。在音乐技巧和音乐表现中,两者应当是相辅相成彼此促进的,从情感表现来看,颤音能够作为演奏者情感的表达,也能反映出演奏者驾驭技巧的能力。在一些慢板旋律中,颤音被经常运用来体现不同的音乐情感,演奏者对颤音的技巧驾驭,不仅体现出演奏者个人的演奏水平,能够反映出演奏者对乐曲的理解。演奏者的颤音使用需要从音乐表现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要在此处运用颤音技巧,以及此处运用颤音技巧是为了表现什么。这都需要演奏者把握好技巧效果、内涵,以及音乐技巧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冬猎》这首曲目中运用颤音,能够更好地给听众展现出激烈的行猎场景,展现出北方少数民族冬日捕猎时的紧张欢快的氛围。

(三)腹颤音技巧的运用

在笙乐中,腹颤音的运用具体要根据音乐作品进行调整,很多乐曲中,并没有明确标明要使用颤音。这需要演奏者自己结合聆听感受和演奏经验去体会去把握,例如,《红花遍地开》作为一首著名的笙曲,作品结合了山西民歌和梆子音乐。整部作品用以展现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其中慢板部分作为主题呈现部分,表达出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美好前景的展望。在演奏这部分时,如果严格按照乐谱的标记去演奏,则会稍显寡淡无味,而演奏人员适当地加入一些腹颤音技巧,能够增加旋律的起伏感和层次。但要注意,在运用腹颤音技巧时,也要重点把握乐曲乐句旋律节奏,要能够考虑到不同的音乐特点。例如,在每个乐句的长音部分,采用腹颤音就能达到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再比如在《欢乐的泼水节》这部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笙乐作品中,展现了傣族泼水节的盛景,其中的慢板部分包括两大构成,前部分是单音旋律,具有较为明显的歌唱性。在这里加入均匀流畅的腹颤音技巧,能够起到润滑旋律的效果,但要注意这里的腹颤音的幅度不能过大,要突出颤音的细腻性,增添笙曲的歌唱性[8]。第二部分则反映出单音和和音的集合,要能彰显出起伏感,这里加入一些起伏较大的腹颤音技巧,能够实现句段之间的前后对比,也能对乐曲起到修饰效果。具体来说,在一些对比性较强的乐段中,配合不同幅度的腹颤音,能够突显前后情感的变化,而在一些渐慢的尾句中采用渐变式的腹颤音,能够使乐剧的结束感更加明显,也能给听众以无限的遐想。

三、关于笙演奏技巧传承分析

(一)做好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在笙乐的演奏中,演奏人员需要处理好时代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笙乐作为我国传统乐器之一,有着极为突出的民族属性。在笙乐的创作和演奏中,以民族审美为主导,具有地域风格、民族气质的作品占据着绝大多数。对于演奏人员来说,无论是颤音技巧的应用,还是口内技巧的使用,都要考虑到民族审美特性。同时,也要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努力实现乐曲风格的多元化,提高颤音的表现形式,增强颤音技巧的艺术性,使民族性时代性达成完美统一。

(二)处理好技巧与表现的统一

器乐艺术的演奏技巧,是不断发展进步的,笙的颤音与其他吹管乐器的颤音相比,无论是形式还是演奏方法,都有本质的不同。这也突显出笙乐的个性化特点,对此,在演奏时要能够做到技巧与表现的统一。演奏者要能够以技巧为依托,以音乐表达为中心,一方面苦练基本功,提高技巧,把握能力;另一方面要对音乐作品进行精准分析,具体结合音乐作品的音响特征,例如,曲式、旋律、节奏等要素进行分析。要考虑音乐的形态特征,从作品的内容主旨和思想内涵,进行总体把握,确保各种技巧运用得当,确保技巧与表现完美统一。

结   语

对于笙乐演奏者来说,要做好口内技巧与颤音的应用,要通过熟练且准确的技巧把握用心的作品演绎,为观众带来更多更优秀的乐曲,更好地推动笙乐的继承、发展。(指导教师:姜   勇)

参考文献:

[1] 申玉晶.浅析笙演奏中呼吸的教学重点及实践[J].乐器,2021(11):51-53.

[2] 韩雪.笙演奏中呼吸的控制与运用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17):145-147.

[3] 姜勇.笙演奏的口内技巧探讨[J].戏剧之家,2020(08):59.

[4] 马文娜.笙演奏的口内技巧探索[J].艺术家,2019(12):128.

[5] 罗乐.笙演奏中的呼吸及演奏技巧研究[J].文化月刊,2019(08):158-159.

[6] 罗乐.笙演奏的口内技巧探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05):56-57.

[7] 刘学通.笙乐颤音技巧的发展及应用[D].天津音乐学院,2017.

[8] 孙友.笙腹颤音的演奏技巧[J].艺术教育,2016(01):122.

(责任编辑:韩莹莹)

[收稿日期] 2023-11-26

[作者简介] 丁宇男(2004—  ),女,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本科学生。(开封  475001)

猜你喜欢

演奏
浅析萨克斯管独奏曲《丑角组曲》的演奏技法
钢琴教学中的双钢琴演奏技能探究
试论气息在扬琴演奏中的运用
钢琴演奏中触键对音色表现的影响分析
钢琴教学与演奏的唯物辩证法思考
古筝演奏中的肢体语言的合理运用试论
钢琴教学中的作品分析
提升小提琴音准能力的重要性及方法探讨
高校钢琴课教学如何让学生学会用心演奏
略谈钢琴演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