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演唱中歌者心理状态培养重要性的探究
2024-06-03蒋炆举
[摘 要] 声乐艺术是综合的表演艺术,声乐表演是由生理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综合而成,在声乐演唱中,声乐心理学引导演唱者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使理性认识指导理论实践的过程,本文从声乐心理学理论引入,探究歌唱与心理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文中贯穿一些音乐美学等理论知识,从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角度进行论述,旨在让更多的声乐演唱者更加重视声乐演唱心理学,使自身的歌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声乐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 声乐表演;歌唱心理;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 J6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4)05-0189-03
声乐心理学于1987年由徐行效教授首次提出并构建。该领域在2003年以《声乐心理学》一书的形式,成为音乐心理学的重要子领域,长期的一线教学和亲身的艺术实践,使他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和切身感悟,认识到声乐教学中需要及时解决的更深层次的课题。《声乐心理学》从多个章节来论述声乐心理学的学科建设,除了对声乐心理学的溯源和概述外,其中大多数章节都将声乐心理学的各种因素都分门别类地论述得清晰透彻,既与普通心理学有着十分相对应的关系,又体现出声乐心理学的独特性,无不体现出其研究价值的全面性,并构成了声乐心理学学科建设的整个框架结构,本文将在《声乐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加上笔者个人的见解来论述声乐心理学的重要性。
一、声乐心理学
(一)声乐心理学理论概述
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领域,声乐心理学是从音乐心理学基础上进一步分化而来,这一学科不仅构成了音乐心理学的基础,也展示了心理学与声乐艺术之间的紧密联系。它致力于研究在声乐艺术实践过程中,人类心理状态的变化模式。[1]因此,声乐心理学可以被视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声乐艺术与心理活动的交汇点,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声乐心理学主要研究内容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大脑皮层在受到感知刺激时,也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生理与心理反应,积极的、兴奋的心理状态也就直接影响着发声器官,不难看出,在心理学层面,人的行为反应直接受到心理调控的影响。声乐心理学主要体现了演唱者心理层面和声乐表演艺术方面的内容,从歌者的情绪、个性、意志进行探索,演唱者的个性心理与其天生的性格有着一定的关系,歌唱的发声是由人的机体发出,同时,发声机体要经过心理方面的各种调节反映,才能最终形成我们所听到的声音。声乐心理学存在于声乐艺术流程的真正现实操作中,同时又服务于声乐艺术本身,属于声乐艺术学科的心理学支撑框架。声乐心理学包括个性心理特点与心理特征[2],个性心理特点就是我们每个人特有的心理,情感丰富极具个性,当然也会随着人的意志转移,而心理特征指的是歌唱者与生俱来的品质,比如意志、品质、气质等,这些意志品质与歌者的心理特点相结合呼应,不断完善歌者的声乐演唱心理,让歌者的演唱技术与歌唱心理完全融合,通向歌唱的自由王国。
(三)声乐心理学的意义
声乐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不被大众所重视,声乐心理学会引导声乐学习者健全声乐学习理论,指导声乐表演技巧,能够帮助更多的演唱者获得更加准确的演唱技巧,更完美地处理好声乐作品。歌唱心理始终在支配着演唱者的技术与情感表达的发声与持续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歌唱者外部的表现受歌唱心理的支配,同时也决定着歌唱能否充分展现出来,歌唱艺术的外在表现是由其内在心理因素所决定的。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歌唱者不断地将所学到的声音技巧以及从教师那里获得的歌曲知识和表演经验等,以一种特定心理的方式存储下来。即使在实际演出或演唱结束后,这些信息也不会完全消散,它们会留在我们的大脑深处,成为一首特定歌曲演唱过程中激动情绪的印记。这种音乐记忆在歌唱者的发声器官和心理层面之间产生了互动,通过反复练习,这些记忆最终会转化为正确的发声技巧和情感表达方式。
此外,声乐心理学不仅适用于演唱者本我意识,也适用于听众欣赏意识,无论是演唱者还是听众,都拥有一个自我意识,当我们具有了这种正确的意识,作为演唱者应该要用自己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感人的音响去打动观众的心灵,否则会使演唱过于形式化。从另一个角度说,真正触碰心理的演唱也会将听众代入各自的心理世界,只有丰富的音响不断萦绕在观众的心理周围,也就是歌唱心理将演唱者的演唱心理和听众的欣赏心理代入同一个情景,使两者真正的关注音乐本体,在音乐上产生丰富的情感共鸣。
二、声乐演唱中重要的心理状态
(一)歌唱中的想象与思维
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声乐心理起到了主导作用,想象是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声乐演唱过程中,想象和形象思维、情感、情绪、记忆等心理因素紧密联系、互相作用、互相渗透便创造出了新的艺术形象,声乐演唱者是先于听众听到作品的人,其自身首先就是作品的欣赏者,受歌唱心理中想象的影响,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作品的多次聆听欣赏,感受都未必相同,每一次的演唱或者倾听都是一次新的重建感受。也可以说,演唱者首次接触作品并读谱时,首先自己在内心深处就已经建立了提前想象,也就是所谓的二度创作,人们对音乐的要求绝不仅仅是把浅显的东西表达出来,更要求从音乐作品中迸发出来的音乐火花来填补个体中的想象,达到心灵上的满足。声乐演唱离不开丰富的艺术想象,想象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演唱者主要靠想象甚至是被想象支配来体现出自己的音乐特点,想象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通过想象,歌唱者感受头脑中的人物形象、情景和旋律,并在演唱中倾注自己的感受,以此来感染观众。[3]比如,在歌剧咏叹调《偷洒一滴泪》中,剧作家通过对旋律一开始用巴乌引入神秘感的手法,体现剧情跌宕起伏的设计,更通过歌词、音乐、和声织体的不断变化丰富,为声乐演唱者提供了丰富的遐想空间,既有对场景的描绘,也有对人物内心的表现,由软弱不堪到为了爱情甘愿献身的精神,无不体现出剧作家极其生动、细腻的想象,但这一切并不影响演唱者的再想象,离开了特有的想象,那么艺术也将失去原本的基础与内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也就是说,思维就是人脑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创造甚至重新构建的过程。[4]思维和感知、感觉一样,是人脑的客观认识的反应,但不同于想象、感觉、感知的是,它更是一种客观事实的反应,属于理性的认知,思维也是一种探索性与发现性的认知活动,它常常需要人们在探索事物的新关系和新特征时,对自己头脑中的知识经验进行更新与改组。因此,思维是一种更复杂更高级的认知过程。换句话说,在声乐演唱者进行声乐演唱时,思维占重要地位,在我们的心理感知并未形成良好的歌唱习惯、良好的歌唱记忆时,我们的思维与我们歌唱的心理认知将进行交接创造,不断打破最初的歌唱认知,在此过程中,思维不断的进行打破再打破,直到思维与歌唱者的认知趋于一致,最终发出正确的、美好的声音。获得正确的声音效果在于大脑中是否有正确的声音概念,在思维意识的调控下,人体的声音控制肌体与心理意识相互作用,统一协调各部分的协作。沈湘教授在他的声乐艺术教学一书中就谈到过,除了我们大脑的感觉之外,就是思维意识了,它调控着我们的主观意识,正确的思维观念会不断纠正我们错误的认知观念,心理感觉和思维活动,在我们的歌唱中,始终处在主导地位。也就是说,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先进的歌唱思维意识去引领歌唱理念,歌唱并不仅仅是唱出来,而是用思维去审视引领我们的歌唱活动,所谓唱前先想,就说明了思维在歌唱中引领着我们不断地再创造,给予我们正确的声乐指导,不断纠正我们的声乐观念,不断与我们的生理肌体进行融合,以达到正确、舒服、自然的声乐状态。
(二)歌唱中情感与情绪
在整个歌唱过程中,歌唱者的情感体验直接影响着歌唱的结果,情感体验就是歌者对作品的心理感觉,对诠释作品有着决定性作用,当我们拿到作品,作品的本身并不会告知我们其中蕴含的情感,也许作曲家并未主观的添加情感,即使我们产生了情感,也只是发生在作品以外的情感,这种情感也并不是我们所常说的人的内在情感,这是一种情感行为。很多的情感行为,在表面上看起来是自动的、天生的,但实际上是我们通过不断学习得到的,我们会将它作为我们音乐交流的一种手段,特别是一些姿势性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以及伴随着情感行为的神经运动的反应,这些都是情感的反应,作为演唱者,会将本我之外的情感与我们内心的情感进行融合,反应到歌者的神经系统,歌者通过对声音力度的控制,对乐曲节奏的变通,加以二度创作甚至更多,这些都会对听众的情感体验进行一次全新的升华,引起观众的共鸣。[5]声乐演唱者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往往是情感,技巧固然重要,但想表达完整的乐曲所蕴含的丰富情感表达,需要我们在感性的基础上,加以理性的对待,使二者相互融会贯通。声乐是美的艺术,拿到一首作品,要准确分析出它所蕴含的情感,通过我们的声乐心理加以控制训练,用丰富的理论知识来调动我们的专业能力,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去诠释作品,而不是表面上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比如,在艺术歌曲《被禁止的音乐》中,许多著名的中外歌唱家,比如帕瓦罗蒂、贝尔贡齐等,在演唱时,充分尊重了剧作家的创作谱例,在此基础之上,将自己对该歌曲的情感表达演绎得淋漓尽致,仿佛将自己代入到当时的场景,使听众们久久不能忘怀。我们要不断融合自己的内心情感与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久而久之,我们的演唱将变得更加专业化、形象化、艺术化。
情绪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对智力活动有着显著影响。在歌唱中情绪心理对歌唱者的演唱效果有着很大影响。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卡鲁索在《怎样歌唱》书中把艺术家的神经紧张作为专门一节进行论述。作为声乐演唱者,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一个稳定的情绪状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纵使音乐作品千千万,我们也要保持理性的认识,不能全靠感性思维来演绎歌曲,不良的情绪会带动全身的肌体器官的滞后性,总的来说就是要有一个好的心态,要即时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调节我们的情绪,当我们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时刻保持着平稳的情绪去面对我们所遇到的困难,不被演唱过程中的情绪左右,如果情绪过于紧张,会对音乐的诠释产生消极作用,使音乐枯燥无味,听众也提不起兴趣,就像他人口中说的没有音乐的味道。
(三)歌唱中的生理与意志
歌唱生理与演唱者的歌唱机体、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歌唱家说,良好的歌唱是全身心的运动,歌唱的生理并不单是歌唱者纯粹的生理运动,而是歌唱使各个部分的机体相互组成的歌唱生理,相互作用,只有通过正确的思维控制,才能够让歌唱生理中的各个机体更加充分协调的运动,同时也要掌握歌唱生理的规律,按照正确的方法用歌唱心理来带动歌唱生理,进而形成良好的、正确的歌唱生理运动。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组成,有各种机体,人的生理表现主要靠身体的各个器官加上人脑的正确思维方式,对大脑接收到的信息加以分拣,最后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机体。歌唱的发生机制主要靠生理机制带动,我们在歌唱时使用到非常多的生理体系,比如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共鸣系统等等,这些不同的系统承担的功能不同,各司其职,但是在歌唱中,一旦有一部分的机体受到影响,那么会直接影响歌唱的状态。因此,想要唱好声乐,不仅在心理,生理上也尤为重要,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要不断探索生理规律,加以科学的训练,让不同部分的系统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能够合理调控好自己的歌唱生理部分,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身心合一。
意志就是我们自觉地为了某项目标自我调配身体,比如我们在上台演出前,会对即将演出的谱子进行多次翻看,多次在下面做案头工作,积极地开声,积极地在下面重复很多遍,会认真分析作品的内在美、外在美,这就是歌唱的意志表现,其实与人的意志相似,只不过放在声乐演唱中,可以让我们的演唱更有自觉性、目的性、规律性。进行声乐演唱,歌唱的意志是歌唱的外化,当我们有了这种意志,我们不仅仅只满足唱完一首作品,更会渴望理解这首歌的深层含义,为了完美地演绎声乐作品,我们的意志是良好的,有规律、有法则的驱使我们去做好理论研究和技术研究,不会使自身一知半解。如果没有良好的意志,当我们在探索技术的道路上遇到了瓶颈期,肯定会轻易放弃,缺少继续走下去的勇气,不会继续探索面对的心态,我们需要不断总结自身的优缺点,消极的意志力也属于意志力,只不过消极的意志力对唱歌有很大的阻碍功能,积极的意志力不但会在我们遇到困难时提供坚强的品质,更会为我们提供思辨的方向,比如高音唱不上去,是否方法有问题,是否真正用到了气息,是否真正的打开了腔体,是否充分调动了身体的积极性,都会使我们不断进行调整,不断磨炼我们自身的意志力,要充分调动歌唱生理与意志力进行融合,相互吸收,逐渐形成良好的歌唱体系。
三、培养良好歌唱心理的对策
(一)建立良好的歌唱生理
歌唱心理与歌唱生理是一个辩证的关系,也就是存在与意识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首先,我们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去训练我们的生理机能,建立科学的歌唱生理是建立良好歌唱心理的前提,歌唱生理统筹调控身体各个器官,当机体各个器官良好的配合时,歌唱心理才会与之相互配合,拥有良好的歌唱状态。歌唱方法也需要歌唱心理的相互作用,上文提到过,歌唱心理有情绪、意志、想象等状态,一旦我们的歌唱生理发生错误的偏差,歌唱心理会即时进行宏观调控,通过想象的审美,加以控制,当我们的喉头上浮,气息很浅时,歌唱心理调控将会发生片刻的紊乱,但又会即时的进行调整,这就是歌唱心理先于歌唱生理的原因。建立了良好的歌唱生理,对我们的歌唱心理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这样在我们的声乐演唱时,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舞台表演
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首先要克服它[6],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为我们的敌人,而是伙伴,要团结合作,要到真正的舞台上进行实践。无论在歌唱中有哪些心理反应,都只是文字上的,我们主观认为的,我们要真正的拿到舞台上去锻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平日里的训练也好,准备工作也好,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说,就是日复一日地练习基本功。我们要面对真实的观众,不断地锻炼我们的自信、勇气,增强对舞台的经验,要对舞台有熟悉感,我们到舞台上内心会期待想要的声乐表演,但总会有不完美,正因为如此,才能不断磨炼我们的意志力,不断增强我们对艺术执着的追求,终有一天,不断超越自我,走向成功。
结 语
声乐演唱是一种多维度的表演活动,它不仅有生理上的活动,还有心理上的活动,声乐心理学需要更多的声乐演唱者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在提升专业技巧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声乐心理的重要性,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灵活运用心理手段调控生理机能,朝着积极的方面发展,我们要注重舞台实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声乐的道路上不断探索,领悟声乐艺术的真谛。
参考文献:
[1] 康慧丽.徐行效声乐心理学理论体系研究[C].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心理学学会,2011:8.
[2] 郑建飞.心理学在声乐教育中的运用探析[J].当代音乐,2019(07):45-46.
[3] 于兰英,周银萍.声乐心理学在演唱中的重要性探究——以《与你相见若如初》为例[J].文学艺术周刊,2022(11):49-52.
[4] 徐玉兰.声乐教学中歌唱的生理与心理及其相互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06:28-29.
[5] 笪方能.声乐演唱中心理活动与生理机能的关系[D].新疆师范大学,2004:3-9.
[6] 陈俊衣.声乐心理学在舞台实践中的运用[J].黄河之声,2018(02):15.
(责任编辑:刘露心)
[收稿日期] 2023-12-26
[作者简介] 蒋炆举(2000— ),男,南通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南通 22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