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文化素养在音乐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2024-06-03吕星宇

当代音乐 2024年5期
关键词:文化素养音乐教育

[摘 要] 本文从文化素养的基本内涵,文化素养与音乐教育的联系,以及文化素养对音乐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三个角度进行了阐述。音乐教育工作者作为活跃在一线的教育群体,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还需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来深化教育思想和水平,从而普遍提高我国音乐教育水平。

[关键词] 文化素养;音乐教育;学科综合

[中图分类号] J6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4)05-0198-03

一、文化素养的基本内涵

对于“文化”一词,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素养”即为“平日的修养。”文化素养便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方面的修养。张帆先生在《专业音乐教育学导论》中,将文化素养在专业音乐教育中分为三大类,一般文化(指的是非艺术類所涉及的学科,如政治、数学、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姊妹艺术文化、音乐文化,并将这三者比喻为树与树枝的关系,各姊妹艺术文化是整个文化大树上与音乐文化相互依存、交互生长的分支。[1]音乐学科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大树不断输送养分,文化这棵大树,也需要音乐分支进行点缀。

从最初随口哼唱的劳动号子到现在的音乐人工智能,人类已经积累了极其丰富的音乐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音乐不仅仅与宗教、哲学、美学相互联系,同时与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相互影响,音乐与这些学科的联系不断加深,并逐渐与其他的学科有相互渗透和交叉发展的趋势。音乐与其他学科综合,跨越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三大科学体系,使得音乐学科的发展逐渐从单一发展转向多元化发展。因此文化素养便成为教师能否准确把握音乐运动的本质和规律的重要因素之一。

专业音乐教育是在普通音乐教育(以下简称音乐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那么张帆先生将文化素养在专业音乐教育中的分类也同样适用于音乐教育。若将一般文化比作大树,音乐为分支,音乐教育则是果实,三者紧密相连,密不可分。舒曼曾由于过于追求技能,导致手指受伤,被迫放弃钢琴家的梦想,转向作曲和音乐评论。他凭借着深厚的文学修养与音乐素养,致力于表现音乐本身的思想内涵,创作了钢琴小品套曲这一体裁,打破了当时庸俗的音乐风气,为浪漫主义注入了新的血液,成为一代有影响的杰出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他曾经这样写到过:“许多有才华的青年人常常忘掉自己的本领,忘掉他们所建筑的只是房屋的上层,而没有奠定屋基,这种抹杀前人功绩的现象相当普遍,每个新的时代都有这种现象。过去如此,将来也永远如此。”文化素养对于音乐工作者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音乐教育者作为音乐工作者中中流砥柱的首要群体,更需要注重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文化素养与音乐教育的联系

音乐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常常与其它艺术门类相结合出现,并在艺术表现上呈现出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音乐的教学也不是只关注音乐本身的,更多是与其它艺术门类或一般学科相结合而进行的。在学科综合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对教材上的曲目充分掌握,还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并且在教育理念的指导之下,开发课堂教学新方式,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实践。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到“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音乐学科与其它学科综合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培养综合能力。[2]以下笔者将从音乐与其它艺术门类的综合、音乐与一般学科的综合中对文化素养与音乐教育的联系展开阐述。

(一)音乐与其它艺术门类的综合

艺术课程的综合性,体现在艺术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上,不是简单地将学科进行整合,而是注重艺术课程之间的联系,将其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进行有机融合,注重艺术教育与人文自然的紧密联系,使得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这里的其它艺术门类指的是舞蹈、美术、戏剧等不同艺术门类。在与这些艺术门类的综合过程中,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了解不同艺术门类的艺术材料和表现方式。由于音乐自身的非语义性特征,其所表现的抽象性情感往往需要借助于具象性的艺术加以显现,在音乐课堂中与这些艺术门类的综合是十分常见的(以下内容以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初中音乐教材为例)。以欣赏课《瑶族舞曲》为例,在对音乐进行赏析时,教师可以配以瑶族人民穿着打扮、舞蹈以及瑶族乐器的插画,将音乐与插画相结合,使学生在听觉与视觉上共同感受,借助插画更好地带领学生感受音乐所表现的瑶族风土人情。

音乐与舞蹈几乎是共生的,而节奏是连接音乐与舞蹈的纽带,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多通过节奏,将音乐与舞蹈连接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中国功夫》为例,教师可以通过音乐与舞蹈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歌曲的深刻内涵,根据歌词对歌曲进行动作编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与其它艺术综合的过程中,还需要利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例如在对歌曲进行动作编创时,低年级的学生通常会比高年级的学生表现得更加积极,在对歌曲编创舞蹈动作时,在低年级更容易进行。而高年级的学生在理解能力上比低年级的学生要强,对于其它艺术形式更容易接受。因此教师在音乐与其它艺术综合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活动,以便达到学科综合的最佳效果。[3]

艺术记录着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文化,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艺术课程以自己独特的形式以及丰富的内涵,将学生的情感与生活紧密联系,更加深切地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美,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中得到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审美欣赏能力。

(二)音乐与一般学科的综合

一般学科作为音乐发展的基础,这就使得音乐学科与一般学科之间的综合有了可能。音乐教材中的曲目或多或少都与语文、政治、地理、历史等学科有一定的联系。若音乐教师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在音乐课堂中,以音乐为教学主线,借助艺术的形式对其它学科的知识进行讲解与分析,那么音乐教学的内涵就得以扩展,加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对音乐与其它学科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音乐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它们的结合又将艺术的精髓再次升华,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我国从古至今的诗词歌赋与音乐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历来有将诗词改编为歌曲的惯例,如《锦瑟》《凤求凰》《敕勒歌》《大江东去》等声乐作品都是以古诗词为基础创作而来的。在课堂中涉及琵琶这一民族乐器时,便可以引用《琵琶行》中的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来描绘琵琶的音色。在欣赏《牧童短笛》时,引用“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来帮助同学们想象乐曲所营造的画面。除此之外,音乐与地理和历史的联系也是十分密切。例如在学习《黄河船夫曲》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这首歌有什么特点?与《茉莉花》有何不同?是什么因素造成两首民歌的差异?”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行分析出地域的差异影响着音乐的风格。地理因素对音乐风格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大相径庭。教材中的曲目都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的,而历史背景对分析歌曲的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马赛曲》《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等,只有在了解其创作背景后,才能更好地把握歌曲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学科综合”的提出,对音乐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不只是教学生唱歌,欣赏音乐,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而达到育人的目的。上课的内容不再只限于本学科的内容,还要了解其它学科的知识,通过音乐课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其它学科的联系。突出课程综合,提出与各科课程的有机结合,强调核心素养的导向,增加情感性和创造性的课程性质以及“情景化、一体化、跨学科”的课程实施手段,要求以各类艺术课程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协同其他学科共同发挥育人功能,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注重艺术与生活、科技、自然等其他方面的关联,善于引导、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文化视野的拓宽。

三、文化素养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从音乐专业学生的选拔方式上来看,无论是校招还是统招的形式,一直都存在着重技能轻文化的现象,这就导致了绝大部分音乐专业的学生,入学时的文化素养较低。再加上音乐专业的学生平时花费在技能上的时间较多,对于音乐之外的知识获取较少,因而就会导致知识的匮乏。梅纽因在赞扬我国专业音乐教育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真诚地指出在人才培养上的偏向,认为“危险在于想过分快速地培养国际音乐尖子”,而忽略音乐表现力中内心文化素养的培养。[4]音乐的表现力是由音乐技能和音乐感所决定的,音乐感分为先天天赋与后天培养,后天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提高文化素养的广度与深度。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看,将来作为音乐教学的一线工作者,不仅需要音乐表现力,更需要有广博的文化视野和科研水平,来发现并解决教育教学中所暴露的问题,从而达到传道授业解惑。

(一)文化素养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郭声健在《艺术教育》一书中提到:“称职的艺术教师应该满足如下四个方面的要求:第一,不是专业工作者,而是教育工作者;第二,不是冷面裁判员,而是热情欣赏者;第三,不是单项专攻型,而是全能博学型;第四,不是低俗轻浮型,而是高雅庄重型。”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不能将教育仅仅看作是知识的传授,相比“教”,更重要的是“育”。教师要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深刻把握教育规律,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引导,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既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又要有深厚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中言传身教,达到育人的教育目的。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自身起着引导以及模范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若教师在教学以及与学生的日常交流的过程中,出口成章,知书达理,诲人不倦,学生通过长期的学习、聆听,会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倘若教师自身文化素养不高,违背教学规律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那么在日常接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畏难的心理,从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文化素养影响着教师教育教学的研究

音乐教师作为音乐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掌握着音乐教育教学的第一手信息,对于这些信息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教师需要凭借自身对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学生心理学等多方面知识,对学生的上课状态、表现、心理活动与接受程度等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深刻挖掘音乐教育现状与音乐教育问题背后的原因,揭示音乐教育背后的发展规律,进而提高音樂教育水平。教师的责任不仅仅在于教会学生分析乐曲与歌唱,更重要的是运用已有的音乐教育学理论,去发现并解决我国目前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5]

音乐教育研究需要研究者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从教学设计到最后的教学评价,在这完整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不同的问题,但并不会引起大多数教师的关注。笔者曾在教育实习听课过程中发现,对于上课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低下,课堂氛围低沉,教师却将问题指向于学生,通过敲桌子或者敲黑板,或者增加说话的音量来引起学生注意,在短暂的几分钟内,可能会将学生的注意转移到课堂上来,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该教师并未发现学生课堂参与度低下的原因所在,课后也并未采取行动对问题进行分析,长期重复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对音乐兴趣爱好的培养,也不利于该教师教学水平的进步。

中小学音乐教师作为将音乐教育理论付诸实践的首要群体,除了要具备音乐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教育学、音乐教育学、心理学、教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建构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音乐教学中灵活运用。音乐教师作为音乐教育学的参与者与研究者,不仅要研究教学、学生,同时也需要研究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情绪等方面的因素对教学的影响,从而发现教育过程中的问题,进而提高教学水平。

(三)文化素养与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与“培养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音乐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与大多数的文学作品一样,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这与苏联音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观念“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和谐的人”是一致的。

音乐教育的过程既是美育的培养过程,又是德育教育的渗透过程。在长期的音乐学习中,学生会接触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感受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体会音乐中不同的美感与差异。长期在优秀音乐作品熏陶下,学生能够形成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辨别低俗劣质的音乐,欣赏经典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的“美”,从而达到和谐发展。《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等歌曲,通过激昂的旋律,铿锵有力的节奏,振奋人心的歌词,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光辉的历史,能够深刻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教师的文化素养决定了音乐课的广度与深度,教师要将自身的文化底蕴与音乐课堂深度结合,让学生体会音乐的内涵,进而通过音乐进行德育、美育的培养与提升,最终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结   语

文化素养与音乐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音乐教育中的每一个环节,文化素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小学音乐教师作为音乐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其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模范的作用,因此音乐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音乐技能,深厚的文化素养,牢牢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重要理论,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此外,教师要深刻把握教育的基本规律,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通过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解决问题,进而推进我国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帆.专业音乐教育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05.

[2] 任志宏,张昆.音乐教育学研究方法[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20.

[3] 焉树芬.音乐教育与文化素养[J].艺术教育,2004(04):1.

[4] 张帆.专业音乐教育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07.

[5] 霍记霞.高校音乐教育中一个不得不关注的问题[J].美与时代,2004(05):55.

(责任编辑:刘露心)

[收稿日期] 2023-10-30

[作者简介] 吕星宇(2000—  ),男,南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南通  226019)

猜你喜欢

文化素养音乐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追求及处理
试论当代大学教师文化素养及路径提升
回归历史课的真谛
中学英语课堂培养学生英语文化素养的实践探究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分析及对策探讨
浅析音乐教育在基层消防部队中的作用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新时期高职音乐教育的思路初探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升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