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中虚词对文言文赏析的影响

2024-06-03杨雪蕾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10期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虚词文本解读

杨雪蕾

摘要:文言文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结晶和凝聚,不仅展现了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汉语言文学发展历程,更是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和人文内涵,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向的三观。而对文言文的研究,也更是有助于个体形成正向的思维和判断力。虚词作为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言文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是构成句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表达句子的意义和语气,也理应在赏析中占更高的比重。通过对虚词的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价值,提高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对此,该文立足于虚词赏析,探讨虚词的价值和内涵,追本溯源。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虚词;源头分析;演化变迁;文本解读;文本分析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4(a)-0038-05

The Influence of Function Words in Classical Chinese on the Appreci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YANG Xuelei

(Ganoderma Lucidum Junior Middle School, Jingning County, Pingliang Gansu, 743417, China)

Abstract: Classical Chinese text is an important crystallization and cohes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t not only showcases the brilliant development process of literature, but also contains rich philosophical and humanistic connotations, which can guide people to establish positive values. The study of classical Chinese also helps individuals form positive thinking and judgment.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lassical Chinese, function words should also have a higher proportion in appreciation. This is because function words have important value in classical Chinese, as they ar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 sentence and can express the meaning and tone of the sentence. By appreciating function words, one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and value of classical Chinese, and improve their literary and humanistic literacy. In this regard, this article will also focus on the appreciation of function words, explore the value and connotation of function words, and trace their origins.

Key words: Classical Chinese in junior high school; Function words; Source analysis; Evolutionary changes; Text interpretation; Text analysis optimization

和現代汉语相同,文言文也要使用大量虚词,通过不同的语序来传递感情和文义。尽管古代汉语词序和现代汉语词序有所区别,但核心差异并不大。在学习和解读文言文的时候,要先通过虚词去理解遣词造句的规律。因为虚词更多与文本语境相连,有时候甚至要在文章整体分析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把握其核心。如果提高对虚词赏析的侧重性和针对性,那么文章的意义也自然显现在眼前。

1 初中文言文虚词赏析的现实价值

1.1 加快文言文理解的步伐

相对于实词来讲,虚词在文言文中的数量占比偏低,但在不同文言文中的使用频率却极为突出和醒目,其中出现较为频繁的虚词有“之”“其”“也”“而”。例如:在《醉翁亭记》中,该文共计403个字符,“而”字就出现了25次。在《鱼我所欲也》中,该文共计317个字符,虚词的使用就多达27个,“之”字出现了14次。另外,“者”“也”的使用频率也很高。在面对高频虚词时,如果不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文言文的理解就会变得十分缓慢。值得注意的是,文言文的解读不仅在于文本意思,更是包含了作者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的传递。早在古代,刘淇在《助字辨略》中强调:“且夫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可以看出,虚词能够让作者的情感表达变得更加顺畅饱满,同时还能描绘出作者的文风和特色。只要理解了虚词含义,就可以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达到管中窥豹的效果。例如:《醉翁亭记》中的虚词“也”,作为一种语气助词出现了20多次,作者用“也”去陈述情感,肯定自己的观点,甚至是表示自己的喟叹和感慨。因此对“也”字进行辨析,能体会到作者的心境变化[1]。

1.2 虚词是辅助文言文考核的有效支撑

在初中阶段,文言文考核本身就占了很高的比重,无论是日常测试还是中考,文言文的分数占比都很突出。单独的虚词考察分值为3—6分,虚实结合考察分值为7—9分。题型主要有选择题一词多义、文意翻译及解析等,这需要学生了解并掌握更多虚词知识。因此,虚词的赏析也是辅助文言文考核的重要支撑,如果对虚词理解不到位,就无法精准地判断正误,句子翻译也会受到影响,最终学生也容易失分,得不偿失。只有构建了完整的虚词分析体系和文言文解读框架,才能借古通今。

1.3 稳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脚步

文言文作为语言艺术和文化艺术的鲜明体现,能够展现出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发展历程,部编版教材中已经选编了先秦诸子散文、历史散文、人物传记等方面优秀的作品,例如《论语》《史记》《战国策》等,对其内涵进行辨析,把握虚词内核,本身就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探究。当真正投入其中的时候,我们自然也会理解古人歌颂的美德及先辈的思维境界,不自觉地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2 文言文虚词赏析中的挑战

2.1 虚词词义多样性

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使用本身就有不同的形式,词性会因为句子的变化而有所调整,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同一个虚词的词性不变,但表示的意思已经有所区别,这就体现了虚词“一词多类”的特性。例如:“之”既可以在句子中作动词,也可以作代词和助词,而“之”在作代词时,词性不变,但意思与“他”“它”“他们”“它们”不同。用作助词时,既可以作某种限定和指代,也可以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不具备实际意义,为的是保持句子的完整。值得注意的是,因为虚词的词性和词义相对复杂,所以不同词典对其注解也不尽相同,不同研究学者自然也有不同的见解,这给文言文赏析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要细致把握,保持足够的耐心和热情。

2.2 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

在信息化时代,群众接触的快餐信息和快餐文化变得更加多元,更习惯用互联网来查询新闻,或者是浏览短视频,总之是利用各种碎片化的时间去收集新的东西,这种方式的确拓展了群众的视野,但同时给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赏析带来一定的冲击。因为人们会出于时间和便捷的角度阅读电子素材,不会主动花时间去阅读纸质书、翻阅纸质资料。同时,为了提高阅读速度,加速阅读脚步,人们会更愿意选择大白话文本,很难专门花时间,坐下来静心解读文言文。部分人甚至觉得,文言文作为国学经典,是过去存在的东西,不适合在现代研究。然而,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在于它的丰富内涵,能够支撑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精神文化的发展。对此,文言文虚词赏析必须纠正过去的错误认知观念,我们要懂得摒弃外来不良文化的干扰,懂得扎根本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精华,汲取养分,熏陶内心和思想。

3 文言文虚词含义梳理及源头探析

3.1 内涵概述

虚词相对于实词来讲,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一般不会在句子中发挥独立作用,而且没有独立性,虚词必须和实词结合到一起才能构成句子,才能完整地展现语法和结构。对于文言文来讲,虚词的主要作用就是辅助语言单位成立,较为常见的虚词有“之”“乎”“也”“者”等。从虚词的使用类别来看,主要有代词、介词、副词、助词等,这些词都不具备实在意义,但在文言文中的功能却不盡相同,只有代词和副词这两种可以作为句子成分,其他类型的词必须和实词联系到一起去搭配,最终才能成为句法成分[2]。

3.2 虚词在初中文言文的梳理

3.2.1 代词

代词可以指代名词、动词、数量词、副词,在文言文中,主要用作四类:一是指代人称;二是指示代词;三是疑问代词;四是虚无代词。

一是人称代词。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就第一人称来讲,主要虚词包括“我”“吾”“余”等,属于古汉语,对应现代汉语中的“我”和“自己”。就初中文言文来看,教材中收编的文章跨越了不同的历史朝代,而文章中代词的变化也有一定的继承性和顺延性。在这里,“我”就经常出现在文言文中,比如“我与徐公熟美”。其次为“吾”,比如“惟吾德馨”。就第二人称来讲,主要有“汝”“子”“尔”等,比如“汝之不惠”“尔等”“愿借子杀之”。就第三人称来讲,主要有“彼”“其”和“之”,比如“黎民怀之”“人皆贺之”等。

二是指示代词。包括“此”“若”“焉”“斯”等虚词,对应的意思大多是“这样”“那样”“那种”“那些”。比如“父异焉”“斯是陋室”“是谓大同”等。

三是疑问代词。一般情况下,疑问代词是问人或者事,就问人来看,主要有“孰”“谁”等,指代的都是“谁”的意思。比如:“孰若孤”“吾谁与归”等。就问事来看,有“何”“安”“焉”等,指代的是“为什么”“是什么”“怎么”的意思。比如:“问女何所思”“君谓计将安出”等。

四是虚无代词。虚无代词指代的对象并不明确,通常是用“或”指代现代汉语的“有的”“有些”“有人”。如果要排除所有人或者事情,则直接用“莫”去肯定或者否定。比如“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3.2.2 副词

副词在文言文中主要起修饰的作用,比如对形容词、动词进行修饰,或者和其他词语搭配去描述地点和时间。相对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副词还可以修饰名词谓语,牵涉到时间、频率、地点、范围等不同的内涵[3]。

一是程度副词。程度副词是对一种发展状态和进度的描述,对动作、性质进行评价,一般会和形容词结合到一起,主要有“差”“尤”“仅”“少”“愈”等。比如“礼愈至”“水尤清冽”“天大旱”,都是用程度副词来修饰的。在初中文言文中,“绝”这一副词也曾三次出现在句子中,比如“以为妙绝”。

二是范围副词。范围副词修饰特定的动作或者人的活动,通常会先搭配不同的动词。“具”“皆”“咸”等用来表示范围很广、很大,如“悉如外人”“水皆缥碧”。“才”“仅”“止”“独”用来说明范围很小或者有限,比如“才通人”“故人不独亲其亲”。“凡”是对整体范围的一个大的概括,比如“凡三往”。

三是时间副词。时间副词通常指代某件事、某个行为、某个动作在持续,而且耗费了一定的时间。过去时主要用“已”“既”“昔”“乃”等,意思是“过去”“之前”“从前”“过往”。比如“未尝识书具”“已去”“昔者”。进行时的副词一般有“并”“俱”“齐”,意思是“正在发生”。比如“会宾客大宴”“君与俱来”。表示时间短的主要有“少时”“顷刻”“少顷”等,意思是“一会”“稍后”。比如“少时,一狼径去”。将来时主要用来表示动作或者行为很快要发生,有“将”“欲”,意思是“将要”,比如“夕日欲颓”。

四是语气副词。语气副词主要表达的是推理分析、估算等语气。推测语气,主要有“许”“岂”“盖”,比如“一百许里”,就是大约一百里的意思,再如“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反诘语气,主要有“岂”“宁”,意思是“哪里”“难道”“莫非”。比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里的“宁”表示的就是反问、推测。

五是肯定副词。肯定副词是对某种情况、人或者行为、事件的确认和肯定,主要有“必”“固”“实”“诚”。比如“必将有盗”“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等。

六是否定副词。与肯定副词相对,否定副词就是对状况的否认或者禁止,一般是用“无”“不”“未”来表达,比如“若无兴德之言”“弗敢加也”“未若柳絮因风起”等。

七是频率副词。频率副词是对动作和行为发生次数的描述,较为常见,出现次数较多的有“每”“常”“时”。比如“学而时习之”,意思是时常,经常,“常有高猿长啸”,意思是时不时。再如“唧唧复唧唧”等[4]。

八是连接副词。连接副词起到连接短语和句子的作用,一般有“乃”“则”。比如“有龙则灵”“蒙乃始就学”等。

3.2.3 介词

介词主要是对名词和代词的一种介绍,把名词和代词与动词搭配到一起,对时间、原因、事件进行描述,在句子中也不作单独成分,但会表定语、补语、介词宾语,用法很多样[5]。

一是对时间和处所等进行描述,常用的一般是“方”“当”“从”,意思是“在”“到”,比如“方其远出海门”“从小丘西行”“当是时”等。

二是对方式和工具进行描述,文言文中常出现的有“因”“由”,意思是“凭借着”“依赖着”“用着”,比如“其诗以养父母”“未若柳絮因风起”等。

三是对对象进行描述,一般有“于”“为”,意思是“在”“对于”,比如“念无与为乐者”“为天下唱”等。

3.2.4 叹词

叹词主要是辅助情感的表达和传递的,通常是一种感叹、回应或呼唤,内在情感极为强烈,叹词是可以独立在句子成分之外的,也可以自己作为独立的词句出现。在初中文言文中,比较常出现的有“嘻”“噫”,前者表示赞叹和惊喜,后者表示惋惜和感慨。

3.2.5 拟声词

拟声词是一种听感描述,模仿的大多是自然界天然的声音。比如“喃喃”就指代小声且连续的低语;“潺潺”就是模仿水流的清脆声响。

3.2.6 连词

连词常起连接的作用,通常会搭配短语、句子和词语,是对前后主体关系的阐述和表示,能够展现句子的逻辑结构和搭配,从而方便后期的赏析和解读。连词既可以表示并列和比较,也可以表示假设、从属、转折等意思[6]。

一是表并列。初中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的并列连词包括“及”“与”,意思是“并且”“以及”“和”。如“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博学而笃志”等。

二是表顺承。顺承连词主要有“而”“即”,意思是“然后”“接着”“就”。如“不死即已”“相委而去”。

三是表转折。转折连词一般是“而”“然”,意思是“可”“但是”“却”。如“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四是表修饰。修饰连词是对中心词和修饰词的描述,能够展示出两者的逻辑联系,意思一般是“地”。如“朝而往”“往来而不绝者”。

五是表递进。递进连词一般有“抑”,意思是“而且”,在宋朝用的比较多。如“抑亦人谋也”。

3.2.7助词

助词的使用只是在语句中间,用来充实结构,不能单独使用或者出现,在句子中不作成分。

一是语气助词。首先,表陈述,一般是用十分肯定的语气,常见的有“焉”“耳”“也”,意思是“罢了”“了”,很多时候也可不翻译。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泯然众人矣”。其次,表判断或者解释,如“天池也”。最后,表达疑问,如“不亦说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7]。

二是结构助词,一般有“之”“所”“者”。如“天下之伟观也”“何陋之有”“马之千里者”。

三是语缀助词,一般有“然”“如”,通常出现在一句话末尾处,意思是“样子”,是对状态的一种辅助描述。如“晏如也”“欣然规往”。

3.3 文言文虚词源头探析示例

限于篇幅,现主要对文言文中常用虚词进行源头探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其词义。

3.3.1 以

“以”的原本意思是“用”,为动词,指代的是人使用工具或者通过介质来完成某种行为和活动,介词的“以”就是从原本的动词虚化而成的[8]。如果文言文的句子中“以”和宾语同时出现,而后面又紧跟谓语,那么它自己就可以当作状语或者补语。此时发挥的辅助作用更加明显,更多是表示动作行为对工具的使用,意思也保留了“把”和“用”。接着,介词又可以进一步延展虚化为连词,连接短语和短语、句子和句子。

3.3.2 因

“因”原本为会意字,是对“茵”的简化,最初代表人使用的坐墊,后来发展为“因,就也”,意思就是人有了一定的依靠和参考,其内涵也变成“凭借”“因为”“参照”等,属动词。当连带着宾语和主要动词时,就虚化为介词,相当于“依靠”“于是”“因为”的意思[9]。

3.3.3 则

在《说文解字》中,“则”是对物体等级的划分,意为准则或者规则,强调人必须遵守的规范,后来又有了“法则”的内涵,当与名词与代词连接时,就可以作为介词,弱化动词的意义,相当于“以”和“于”,通常会对时间和范围进行一定的描述。

3.3.4 与

“与”这一字的古代和现代写法一样,是会意字,原本解释为很多人参与交互,联手展开活动或实施某种行为[10]。如果作动词,一般是谓语,但若是和主要动词一起出现,就会和前面的名词结合,演化成介宾短语,进而逐步发展为介词,用来引出共同行为对象和主体。同时,如果介词“与”用在句子之间,就只是起到关联作用,可以表示并列。

3.3.5 之

“之”的古文字也是“之”,原本解释为“到什么地方去”,是动词。当后面跟宾语和动词时,就会虚化为介宾短语,此时变成状语。当“之”用在词和短语之间的时候,就会起关联作用,意思变成“而”。

3.3.6 焉

“焉”是象形字,原本是一种黄色的鸟,最早使用在江淮地区,在古汉语使用中用作虚词,常见的词性是代词、副词等。在作兼词的时候,意思是“于”“之”,既可以是介词,也可以是代词。而古汉语使用,有时会省略一些描述,“焉”就会省略介词,表示“是”和“之”,既可以指住所也可以指去处。另外,用作代词当宾语的时候,“焉”也可以表示疑问和反问,意思是“什么”“怎么”“为什么”。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持续性展开文言文虚词探析是合理且必要的,本文也从代词、介词、副词、拟声词、叹词等角度出发,分析了文言文虚词的常见内容,充分论证了虚词赏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但可以确定的是,虚词赏析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要持辩证眼光,保持足够的耐心和热情,充分利用传统的词典和线上信息搜索,更加具象化地去解读文言文虚词,由此来加深印象和理解。

参考文献

[1] 王丽.例析初中文言文中常见虚词的用法[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2023(6):7-8.

[2] 马韶志.基于句法分析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23.

[3] 黄继玲.攻克初中课外文言文[J].新读写,2022(Z1):5-13.

[4] 江璐.“言文并重”理念下初中文言文字词教学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2.

[5] 李艷丽.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2.

[6] 罗慧.基于统编教材的初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衔接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22.

[7] 王雅茹.初中文言文虚词教学方法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2.

[8] 深研细钻,用活教材:初中文言文“虚词”复习指南[J].今日中学生,2021(33):4-9,47.

[9] 靳洁蓉.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探微[J].学周刊,2021(23):77-78.

[10]何丽娟.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对策探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1.

猜你喜欢

初中文言文虚词文本解读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浅析初中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对初中文言文创新教学的几点思考
浅谈“故事教学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