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帮助学生树立“人民”理念

2024-06-03梁晓勇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4年5期
关键词:人民文化意识周总理

梁晓勇

摘 要 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回归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认同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的时候,会自然萌生出更多的情感。当“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这一判断在学生的心中扎根时,进一步解读《周总理,你在哪里》就有了坚实基础。当人民呼唤好总理的时候,实际上也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期待。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人民”理念,真正达成以文化人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周总理,你在哪里》  “人民”理念  文化意识  审美能力

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回归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之所以说是回归,是因为在此前一标多本的教材体系中,本詩一度暂离了教材。当时引起了一些议论,如有人提出,《周总理,你在哪里》不应离开语文教材,一是人民化——主旨是为人民服务;二是艺术化——给学生艺术的美感;三是永恒化——周总理形象的永恒。此诗的回归引起关注也是人们情绪上的必然。对语文教师来说,要从教学角度进一步挖掘其回归的意义,这样才能凸显其在教材中的应有地位。

在传统解读中,解读者通常将关注点锁定在周总理身上,应当说这是最直接的反应,也是作者柯岩写本诗的初衷。所以在这首诗回归到教材之后,依然要从这一角度去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周总理在全中国人民的心中有着怎样的崇高地位。同时,笔者以为在遵循这一传统的基础上,还应当重视另外一个关键词,那就是“人民”。之所以提出这一观点,是因为周总理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闪亮的那颗星,一直都与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重视人民的价值,才能凸显周总理的地位,只有帮助当下的学生树立人民的理念,才能真正读懂周总理,才能在周总理的人格熏陶下让自己变得更加高尚与纯粹。所以,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帮助学生树立“人民”理念,也就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一、 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

尽管周总理离开人们已经数十年了,每当谈到“总理”这个词的时候,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周总理,“人民的好总理”几乎成了周总理的代名词。教学这首诗时,必须让学生明确“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的认识。当然,“人民”应与“好总理”有着同样的地位,这样的判断不仅不会影响人民对周总理的敬仰之情,而且也符合周总理一贯的思想风格。周总理在生前一直关心爱护着全国人民,关于周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例子举不胜举。当几乎所有中国人都衷心爱戴总理的时候,就意味着总理已经成为人民心中永远矗立着的丰碑。

正是因为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所以在周总理离开之后,才有了人民的深切呼唤,才有了祖国大地的深情回答。从诗的第一节文字可以看出,“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这一看似朴实的表白,恰恰是人民用最为朴实的一个“好”字表达内心最为真切的情感,用最为朴实的一句“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表达内心最深情的呼唤;而“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中,“我们”和“你的人民”恰恰又是站在老百姓和总理的角度作出的表达,是让周总理知道“我们”就是“你的人民”,“你的人民”就是“我们”,当“我们”站在此岸发出深情呼唤的时候,“我们”是多么期待周总理能够看到并听到“人民”的深情呼唤。

支撑学生形成这一情感认识是需要具体事例的。在教学这首诗歌的时候,不妨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周总理爱人民的具体事例。在呈现这些事例的时候,可以借助当时的一些新闻报道,这样可以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因为当年的新闻报道经受了历史的检验,对学生来说是可信的。这种教学尝试是有必要的,因为在信息多元的当下,出现在学生面前的信息并不完全是一致的,而每一种信息只有在学生检视之后才能纳入他们的视野,才能成为他们思维加工的对象,才能成为他们观点建立的基础。尽管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是一个普遍共识,但对当下的学生而言,形成这一共识的基础最好是真实的事例,而不只是口口相传的结论。有了这样的教学尝试,学生在认同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的时候,自然会萌生出更多真挚丰富的情感。这些情感不仅可以支撑学生的主观判断,同时又可以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当“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这一判断在学生的心中扎根时,进一步解读《周总理,你在哪里》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人民”在呼唤周总理

在《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人民”的理念,实际上是在为周总理的人格丰碑建立并巩固认知基础。《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抒情诗最早发表在《北京日报》,时间为1977年1月7日,当时正值周总理逝世一周年,全国人民正沉浸在对周总理如潮般的思念之中。该诗一经发表立刻引起轰动,第二天即1月8日,《人民日报》就全文发表了这首诗,诗作以其深情饱满的诗句、催人泪下的情感、荡气回肠的韵律在全国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当时中国社会非常复杂,周总理逝世后的一周年间,社会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其实在周总理逝世之时,也就是1976年1月9日,当全国广播中传来哀乐,全国人民听到周恩来总理逝世的布告时,包括作者柯岩在内的几乎所有中国人都非常震惊、痛心。柯岩曾经回忆,她最初听到这个噩耗时感觉天旋地转,她一边大声痛哭,一边往北京医院跑。因为当时的社会原因,对周总理的悼念非常简单,这极大地压抑着全国人民的情感。1976年清明节前后,北京市民自发地聚集在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出现了很多感人场面。大娘手挽着装祭品的竹篮,成群结队地前来天安门,有些是由儿孙搀扶着来的,她们不断地用手拍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哀哀地哭着,念念叨叨地反复向总理哭诉。

祭奠周总理的感人场面,经由多媒体播放出来之后,足以打动学生的心灵,即使时间跨越了数十年之久,学生依然能够感觉到当时人们对周总理的敬爱之情,周总理那慈祥的面容也就浮现在学生面前。有了这样的情感作为支撑,再引导学生去阅读、分析诗中“我们对着高山喊”“我们对着大地喊”“我们对着森林喊”“我们对着大海喊”“我们找遍整个世界”,就可以发现每一次呼唤与寻找中,体现出来的都是作为“人民”最深情的呼唤,都是人民真挚情感的热切表达。值得一提的是,诗中的“我们”不仅仅是指那个时代的人民,其实也指后来的每一个中国人,也指读着诗歌的每一个学生。说到底,身处当下的每一个中国人,何尝不是周总理的“人民”呢?

当人民发出呼唤“周总理——”的时候,是期待回音的。然而总理已经离去,他已经不可能再给他的人民任何回音,但他的人民依然听到了回音,这些回音是由山谷发出的,是大地的轰鸣,是松涛阵阵,是海浪声声……周总理在担任总理期间,足迹遍踏祖国的大地,在他走过的地方都发出了回音,人们发现“沉甸甸的谷穗上,还闪着他辛勤的汗滴……”,发现“宿营地上篝火红啊,伐木工人正在回忆他亲切的笑语”,看到“海防战士身上,他亲手给披的大衣……”。

人民的呼唤与祖国大地的回响构成了一幅天地间最为动人的画卷。那些远离平常人民的场景,如“在中南海接见外宾”“在政治局出席会议”,似乎也就成了人们身边一位无微不至地呵护自己的人的日常。此时,空间的距离已经被拉近,时间在此刻也变成了永恒,而当这样一位慈祥的伟人突然离开了自己的时候,每一个人心里是感觉那么的不适与不舍,于是也就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呼唤。

这样的呼唤声是人民的心声,当人民呼唤好总理的时候,实际上也就是人们表达自己内心期待的时候。“人民”用这种最朴实的方法表达自己的心声,在课堂上一起解读这首诗的学生与教师,其实也是人民中的一员。在帮助学生树立“人民”理念的时候,其实自己也变成了朴实人民中的那一个,这也是在为自己发出呼声。

三、“人民”在时代中的意义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这是新时代关于人民的最强音。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也离不开全体中国人的努力奋斗。《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被称为永恒的经典,其经典价值的定位体现之一,就是在跨越了数十年之后,其对当下中国人民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重要的启发。因此,在本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刻探究“人民”的具身意蕴,要让每一个学生在阅读、赏析这首诗歌的时候有一种代入感,这样才能体现出诗歌的重要价值。诗歌作为概括性最强的文学体裁之一,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形成具身领悟,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以感受作者对周总理诚挚真切的怀念之情,从而领略诗歌的丰富内涵、永恒价值。

所谓具身领悟,就是在阅读、赏析诗歌的时候不仅要认识周总理的伟大,同时要认识人民的作用。周总理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的就是中国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使命传承到今天,依然具有显著的时代意义。时光荏苒,但中国人民的本色未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传递到今天的人民手里,包括所有初中生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应当有怎样的志气与豪情,这是一个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凭借对历史知识的占有,当下的初中生都知道中国发展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今天的中国虽然成为世界经济体量第二的大国,依然遭受着不公正的待遇。面对不时出现的卡脖子情形,全体中国人民唯有戮力同心,才能越过障碍,坚强地走在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带着这样的认知阅读、赏析《周总理,你在哪里》,自会有一番别样的感受。周总理之所以深受人民的爱戴,是因为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刻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头;人民之所以深爱周总理,正是因为看到了周总理能够给人民带来希望。希望,就是前进的动力,就是成功的火种!人民呼唤周总理,就意味着在人民的心中,周总理的精神不灭。将这样的精神投射到当下的时代,最需要初中生思考并认同的就是,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应能激励当下的每一个中国人,继承周总理的遗志,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国家建设中去。当学生有了这种替代感的时候,具身认知也就形成了。此时学生也就成为当下时代中的“人民”,拥有着推动社会主义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无穷力量。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教学要传承革命文化。作为革命作品之一,《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的教学应当呼唤文化意识的回归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革命文化的先进性、当代性和具身性,让学生深入把握革命文化文本的审美特质,教师应以审美活动为核心设计语文教学,让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实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进而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让学生产生深刻的文化认同,最终将先进文化植入心田。如此,《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学就能够真正起到以文化人的作用,当下学生对“人民”一词也就有了切身认知,“人民”就会在学生心中成为永恒的理念。这樣,周总理的伟大精神与人格魅力就能够在当下“人民”的身上得到映射,教学也就完成了革命精神的传承。

[作者通联:浙江丽水市青田县伯温中学]

猜你喜欢

人民文化意识周总理
“依法治国”的哲学思考
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途径
浅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基于文本框架的英语阅读教学
1958年我在应城见到周总理
大学英语阅读课程资源开发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研究
试评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人教版教科书中的渗透
领导干部为民服务“四要四不要”
周总理的标准餐
西方在滥用“人民”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