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项目化综合性学习的意义与实践
2024-06-03胡昕
胡昕
摘 要 以项目化形式开展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提供支架式过程指导,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设计多元的任务路径,构建过程化的评价体系,使教师有“法”、学习有“趣”、教学有“效”,实现项目化驱动综合学习,助推学生语文能力提升。
关键词 项目化 综合性学习 意义 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开展项目化综合性学习,目前还存在教师经验不足、学生缺少实践、实施过程随意、评价方式不当等问题。为此需要进一步认识项目化综合性学习的意义,积极开展项目化综合性学习实践,积累经验,提高项目化综合性学习效率。
一、项目化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项目化学习是素养导向课程改革的有效应对之举,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具有积极意义。
1.构建问题驱动、项目串联的模式,使教师有“法”
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综合性学习在主题的整体布局上设置了三条线索:传统文化类、语文生活类、社会现实类。让学生既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又能养成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习惯,同时能养成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公民意识。综合性学习的项目化就是以一个驱动型问题引领、一系列项目串联以便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根据综合性学习主题类别的不同,在项目的设计与执行过程中侧重点也有所区别。例如,传统文化类的综合性学习,需要设计更多项目强化学生关于资料的收集、整理、研读、分析等方面的语文能力;语文生活类的综合性学习,在关注人文性特点的同时体现工具性意义,需要设计实用性强的项目序列以凸显语文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社会现实类的综合性学习,重在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以语文活动助力公民意识的培养。
2.实现基于学生立场的自主探究,使学习有“趣”
项目的驱动性问题和学习目标应由教师基于学生学情拟定,激发学生完成项目目标的动力。学生始终是项目主体负责人,随时置身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之下,同时具有决定问题、活动、成果的权利。将语文综合性学习落实到问题驱动、学生主导、资源融合、全程评价的系列项目里,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一板块的相关内容,从而对以后的学习作出相应的规划,在更真实的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可有效改善目前综合性学习存在的形式单一、过程随意、评价缺失等问题,把“既定的教材”变为“丰富的学材”,把“课堂的学习”变为“成长的体验”,把“书本的知识”变为“生活的能力”。
3.通过情境式问题落实双减,使教学有“效”
经过多年的课改实践,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点已然明晰:共同发展听、说、读、写等方面能力,能够使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将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综合性学习在整体规划及具体设计上都体现了这样的共识。这与项目化学习基于真实情境,明确具体的任务导向,以实际项目为基础,跨学科地进行自主探究、实践学习的要求是相同的。在当前“双减”背景下,綜合性学习的项目化要以学生为本,有效提升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并在实践中做到“借助课本,走出课本,超越课本”。
二、项目化综合性学习的实践
目前关于项目化学习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初中语文学科相关的文献中,针对名著教学、大单元教学的探讨较多,针对综合性学习的研究较少。曹琳(2021)、崔恩娟(2021)等研究者认为综合性学习是将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一座桥梁,充分肯定了综合性学习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巨大提升作用。张晶桐(2021)、张正荣(2021)等研究者提出,要以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念为指导,将学生实践落实到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李长征(2021)、胡来定(2021)等研究者指出,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可只注重“综合性”而忽略“语文性”,导致教学流于形式,造成“非语文”“泛语文”的不良局面。这些研究对于更好落实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提供了许多思路和范例,但依然不足以解决教师经验不足、学生缺少实践、实施过程随意、评价方式不当等多方面的问题。如何以项目驱动综合性学习的开展,以实践助推学生能力的提升,需要更进一步的实践探索。
1.以生为本——提供支架式的过程指导
(1)赋予学生权力
在项目化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使学生成为项目化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和实践者。教师应充分考虑项目的可行性,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适时地给予反馈与评价。即使学生决策出错也无妨,因为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有利于解决存在的问题。
(2)预测学生需求
在项目化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预测学生需求。例如在进行逆向设计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成功案例,帮助学生分析项目包含的关键要素。在搜集资料环节,教师可以教会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尽可能独立整理完成复杂任务所需要用到的资源。通过多种不同的信息渠道,帮助和指导学生辨识与整合信息,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项目活动。
(3)引导项目实施
项目化学习中比较核心的就是设计驱动性问题,围绕综合学习主题,教师可将任务型问题贯穿于连续调研内容之中,并由此产生子问题,保证学生始终处于项目实施的主线之上,指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2.以终为始——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
(1)指向兴趣的真实项目
综合性学习的项目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情和参与热情,创设与真实世界紧密联系的学习任务,将学生“能做的事”“想做的事”“要做的事”整合到一个项目中来,让学生能自由选择并发挥特长,并在持续努力下出色完成任务。例如,在开展“文学部落”综合性学习时,组织学生布置“三味书屋”作为班级文学角,思考“文学角需要包含哪些功能”“本班现有哪些可用的文学阅读资源”“还想增加哪些特色功能”“后期如何持续维护文学角的有效运行”等问题。
(2)基于结果的逆向设计
项目化学习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具有“目标—实践—成果—评价”的一致性。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项目化学习的时候,应注重“以终为始”,根据预先设定的成果和目标评价进行教学设计。这种逆向设计在项目化学习开始之初就能够明确学习所要达成的目标、学生所要实现的成长,有助于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的科学性。例如,在开展“天下国家”综合性学习时,为实现“培养爱国精神”的目标,逆向设计“爱心人物故事会”“爱国诗词朗诵会”“爱国名言展示会”等项目活动,最终逐步形成项目成果。
(3)学生主导的角色设计
综合性学习的具体项目一般由小组团队合作完成。学生可根据自身优势自行决定各自在团队中所承担的角色并通力合作。这既是一个自我认知的机会,也考验学生的人际相处和团队协作能力。当学生亲历项目设计并主导项目任务时,他们会更客观地评价同伴,更有效地聚焦与自身高度相关的有意义学习。例如,在开展“倡导低碳生活”综合性学习时,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完成一次主题宣传活动。在这个项目中,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承担资料搜集、数据统计、文稿撰写、物料设计、现场宣讲、媒体宣传等不同任务,在合作中共同推进项目。
3.以链导探——设计多元的任务路径
(1)资源整合的路径
项目启动初始,学生要搜集相关资料为后续活动奠定基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要搜集网络资料和纸质资料,对实地调研、参观走访等实践活动的可行性进行评估,通过对可用资料的整合梳理确保有足够的资源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2)任务分解的路径
项目实施的关键在于设计综合性学习的完整方案,构建序列化的活动实施框架。根据项目的驱动性任务,明确项目成果要素,创设角色任务。任务分解的路径应由学生主导策划,任务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彼此之间应有极强的逻辑关联。
(3)成果展示的路径
项目式学习以开放式、高品质的成果收尾,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基本内容,并深化研究过程。项目式学习成果并非短时間内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随任务而不断改变。通过多元化的展示,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满足感和仪式感,将实践和理论知识结合起来。
4.以评促学——构建过程化的评价体系
(1)评价的主要依据
课程标准针对综合性学习有这样的评价建议:着眼于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是否能积极参与活动,是否能主动提出问题,还有搜集整理材料、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探究问题、展示与交流学习成果等方面的情况。因此,公开成果及其呈现过程中的各类学习实践是评价标准制定的主要依据。
(2)评价的制定规则
评价应伴随整个项目化学习始终。评价的重点包括项目的确立、活动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合理利用课程资源。评价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在项目开始的初期,当对最后的结果有了基本的认识之后,教师与学生可以集思广益、共同设计出项目评价量表,这样就可以让全体学生都能更好地理解这个标准,同时能够更好地监督执行这个标准。
(3)评价的价值作用
评价是进行项目化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从即时搜集、分析与利用数据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可精确改善项目化学习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公认的表现评价和评分指南在一定程度上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比较明确、连贯的目标。将即时评估和表现性评估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沟通、碰撞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在迁移发散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能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项目化综合性学习,教师要深刻认识项目化综合性学习的意义,积极开展项目化综合性学习实践,切实为学生提供支架式的过程指导,合理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设计多元的项目任务路径,构建过程化的评价体系,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方法,确保项目化综合性学习取得实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作者通联:浙江义乌市绣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