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知识隐藏研究追踪与展望
2024-06-03唐小姣
摘要:知识隐藏已成为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推动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的不断创新。文章在对国内相关文献可视化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国内知识隐藏研究热点及演化趋势。研究认为,我国知识隐藏研究在基础概念、理论方法、应用领域和影响机制等方面已经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但在学术实践上仍有较大空间。未来可以从中国化研究测量量表的开发、研究方法的拓宽、应用领域的扩展等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知识隐藏;影响因素;知识图谱;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G353.1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不断发展,借助高效快捷的信息技术,知识获取难度越来越低,知识隐藏行为也普遍存在[1],即在知识获取或分享过程中存在個人面对他人知识询问或请求时通过合理隐瞒、推脱或装傻等方式隐藏知识的行为[2]。研究知识隐藏不仅有利于开展知识管理工作,更有利于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近年来,知识隐藏逐渐成为知识管理领域重要课题,研究范围也从基础理论走向全领域,但由于研究情境、视角等差异,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展使得研究较为分散。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国内知识隐藏研究相关文献,系统梳理该领域研究现状和脉络,深入了解内部知识结构,分析研究主题演化趋势,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库为数据来源、主题为“知识隐藏”进行检索,时间区间限制为2013—2023年,检索时间为2023年12月1日,检索到161篇文章,剔除与本研究主题不相关的文章,最后得到152篇文献。利用CiteSpace对样本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合Excel绘制国内知识隐藏行为的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分析方法,对所获取文献数据进行计算并生成相关知识图谱,绘制、分析、挖掘国内知识隐藏行为的研究现状和内在机制。
2知识隐藏的研究力量
2.1年代分布
利用Excel绘制近10年国内知识隐藏研究年发文量(见图1),把握该领域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其中2023年1—11月发表文献23篇,预计全年发文25篇。从发表时间看,国内知识隐藏研究第1个高峰期在2013—2017年,并在2016年达到第1个高峰,年发文10篇。第2个高峰是2018—2023年,其中2022年达到近10年的最高峰,年发文33篇。2012年,Connelly等[2]明确知识隐藏定义后,国内学者相继开展跟踪研究。2013年国内第1篇相关文献发表,自此知识隐藏研究逐渐得到关注与重视,整体研究呈增长态势。
2.2作者合作与机构合作
国内知识隐藏文献核心作者合作关系和机构共现分析,如图2所示。其中作者合作共现包含173个节点,117条连线,联结密度值为0.0079,说明国内研究知识隐藏的学者连线不多,合作规模不大。图2中文字字体越大,代表作者发文量越多;节点图谱颜色越深,表示发文时间越近。总体上看,国内知识隐藏研究有4个主要团队,团队内部合作较密切,但团队之间没有合作。从图2可以看出,何亦名、姜荣萍团队研究时间早,跨度大,发文量最多,主要集中在知识隐藏行为、影响机制及相关变量对知识隐藏行为的中介作用;随后以张敏、赵红丹、安立仁等为代表的团队陆续从知识隐藏类型、中介变量、评述等角度开展研究。其中张敏团队学者数量较多,赵红丹团队连线较单一,安立仁团队是近年来新进入知识隐藏领域的团队。
国内知识隐藏研究发文机构共现分析中,节点大小与发文量多少成正比,连接线表示各机构间合作关系。图中包含133个节点,86条连线,联结密度值为0.0098,可见近10年国内知识隐藏研究机构间有一定联系。从时间关系看,发文较早的机构,发文量较大。分析主要机构发文量,国内知识隐藏研究以各大学管理学院为主,发文最多的是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8篇),其次是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7篇),之后是上海大学管理学院(6篇)、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5篇)。整体来说,知识隐藏研究机构之间有合作,但相对独立。
3知识隐藏的研究热点
3.1关键词共现
关键词高度提炼文章主题,体现文章核心观点。分析高频关键词,有助于跟踪研究热点,推断该领域发展趋势。统计国内知识隐藏研究文献高频关键词:以知识隐藏(95次)为核心,除此之外,频次较高的为知识共享(13次)、知识管理(12次)、知识分享(7次)、护士(6次)、扎根理论(5次)、情绪耗竭(5次)、人际信任(4次)等。结合关键词出现年份:知识隐藏、知识共享、知识管理、知识分享、合理隐藏、影响因素等首现于2013—2016年,是基础性关键词;扎根理论、权力距离、辱虐管理、人际信任、创新能力、创新绩效、情绪耗竭、护士等关键词出现于2018—2021年,表明国内知识隐藏研究开始从核心概念向理论方法、应用领域、影响因素等方向扩散。
3.2主要研究热点
在对国内知识隐藏文献关键词聚类分析基础上得到关键词共现与突变分析图谱(见图3),直观反映该领域热点主题和发展趋势。结合高频关键词归纳该领域的11个主要聚类:“知识隐藏”“知识管理”“知识共享”“合理隐藏”为基础概念相关聚类;“知识图谱”“扎根理论”是国内知识隐藏研究的方法;“社交媒体”“高校”为国内知识隐藏应用领域的细分,“创新能力”“职场排斥”“情绪耗竭”为研究知识隐藏的影响因素。该聚类结果反映国内知识隐藏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知识隐藏的基础概念、理论方法、应用领域和影响因素。
3.2.1知识隐藏的概念研究
相关聚类有“知识隐藏”“知识管理”“知识共享”“合理隐藏”等,关键词有知识隐藏、知识管理、知识共享、知识转移、装傻隐藏、合理隐藏、知识联结、资源获取等。知识隐藏概念研究是基础也是核心,包括定义、维度、要素等内容。2012年,Connelly等[2]在研究知识共享时指出:知识隐藏是个体在面对他人知识询问或请求时采取的隐藏知识行为,并明确其维度:合理隐藏、装傻隐藏、推脱隐藏。张宝生等[3]认为,当组织成员面对知识求助时,有意隐藏或保留信息的行为即为知识隐藏行为,具体分为佯装不知、含混隐藏和合理隐藏。田轶等[4]指出,知识隐藏发生在组织内个体之间,组织内存在知识询问或求助现象,“知识应助”个体具备被求助的知识,但出于主观意识采取部分隐瞒或保留知识甚至拒绝回答的行为。由此可知,知识隐藏行为是知识主体在面对知识求助时采取的保留或隐藏知识的行为,具体分为合理隐藏、装傻隐藏和推脱隐藏3个维度。同时满足3个条件:一是特定知识情境——他人的知识询问或求助;二是特定知识行为——个体有保留或隐瞒知识的行为;三是主观意愿支配能力——个体的知识隐藏行为受主观意愿支配。
3.2.2知识隐藏的理论方法
相关聚类有“知识图谱”“扎根理论”,关键词涉及知识图谱、知识分享、深度访谈、知识囤积、测量量表等。已有国内知识隐藏研究从不同理论视角测量知识隐藏相关变量,挖掘知识隐藏行为动机。该领域理论主要有社会交换理论、资源保存理论、心理所有权理论、调节焦点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团体之间的知识交流是一种交换行为,揭示了知识隐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5]。资源保存理论主张个体有保护、获取资源的动机,当自身资源受到损失时,会阻止资源继续流失[6],阐释了个体知识隐藏的内在行为动机。心理所有权理论认为,个体对自身知识建立亲密认知,形成心理所有权,产生保护欲和占有欲,是研究知识隐藏的重要边界条件[7]。调节焦点理论中介调节知识隐藏行为,指出不同调节焦点的个体会采取不同方法应对知识求助,更合理地解释了个体的知识隐藏行为[4]。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行为受认知、行为与所处环境三者交互影响,且环境的影响作用占绝对地位[8],是知识隐藏研究的重要基础理论。此外,研究也从情感事件理论[9]、计划行为理论[10]、社会信息加工理论[11]等视角分析知识隐藏影响因素,全面系统地揭示了知识隐藏行为的内在动机。
3.2.3知识隐藏的应用领域
相关聚类有“社交媒体”“高校”,关键词包括高校、科研团队、社交媒体、信息行为等。国内知识隐藏研究主要集中在实体组织,其中企业组织和团队内部知识隐藏的研究成果较多:姜荣萍等[12-13]探讨了工作场所员工知识隐藏行为,验证了心理所有权对知识隐藏的影响机制;王帅[14]、张婕[15]分析了教师知识行为,提出知识隐藏纾解措施;余传鹏等[16]分析了旅游企业员工知识隐藏现状,探讨心理契约破裂对其知识隐藏的影响机制;研究还涉及互联网、护理、学生、科研团队等群体领域。其中,科研团队因科技创新需要对知识传递和知识共享要求更高,其特征、氛围以及师生情谊、同门传承等情境也与企业组织存在显著差异[17],但也存在知识隐藏行为[18]。庞建刚等[19]认为,外部激励、团队效应、个体心理和性格是影响科研人员知识隐藏行为的主要原因;尚玉钒等[20]从领导视角探讨了科研人员知识隐藏内在机制;张敏等[21]分析了科研人员隐性知识隐藏意愿,提出减少知识隐藏行为、营造科研团队合作氛围、优化知识管理等方式,更好实现知识共享和传承。
随着研究深入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在线社区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工作社交的重要场所,与之相关的知识隐藏行为逐渐得到关注。唐新月[22]明确了在线学习社区中知识隐藏的具体行为策略;翟雪松等[23]研究了在线学习社区知识隐藏行为和发生机制;张敏等[24]探究了在线健康社区中用户主观知识隐藏意愿和知识隐藏行为形成路径;黄子萱等[25]从影响决策因素角度研究了在線用户健康知识共享与隐藏规律,推动了社区用户从知识隐藏转向知识共享。
3.2.4知识隐藏的影响因素
相关聚类有“创新能力”“职场排斥”“情绪耗竭”,关键词有学习机会、创新能力、人际信任、中国情境、职场排斥、情绪耗竭、时间压力、内在动机等。现有研究从个体、知识和环境等因素检验知识隐藏影响因素和研究变量内在机制,挖掘知识隐藏动机,减少知识隐藏。孙建等[26]、宋嘉婷等[27]在探讨护士团队知识隐藏行为时指出,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况、职称职务、团队角色等均影响知识隐藏。有研究指出,个体认知特征[15]、五大人格[28]等会影响个体或团队知识隐藏行为。王瑞花[29]发现,知识特性和知识关联性影响知识隐藏。赵红丹等[28]指出,知识的独特性、重要性与知识隐藏正相关。张宝生等[3]提到知识的特性和知识任务难易度是个体知识隐藏行为调节因素。另外,研究发现知识价值越大,越可能产生知识隐藏。根据社会学习理论,环境对个体行为有重要影响,研究从知识共享、创新、激励、职场排斥、领导方式等角度探索环境因素对知识隐藏的影响:知识共享氛围通过降低感知知识分享风险、排他心理,减少知识隐藏[30];创新氛围是一种能被个体感知且影响个体创新行为的特质,可以加速团队知识流动,促进知识获取,降低知识隐藏意愿[10];激励氛围从控制氛围和绩效氛围两个维度影响个体态度和知识隐藏[31-32];职场排斥属于一种压力情境,当员工感知到排斥时会通过知识隐藏保护自身资源[33];领导方式是影响知识隐藏的重要因素,在个体知识隐藏决策过程中有重要引导作用[10],研究已从授权型、伦理型、差序式、谦卑型、辱虐型以及情感型等不同角度探讨领导方式对个体知识隐藏的影响。
3.3知识隐藏研究热点的演化
结合图1、图3分析国内知识隐藏研究的阶段性特点:第1个高峰时期(2013—2017年),知识隐藏作为由国外引进的新兴研究领域,围绕知识隐藏的基本概念、研究领域、理论方法等开展研究,明确知识隐藏定义和维度,初步探讨企业员工知识隐藏及其影响因素。第2个高峰期(2018—2023年),随着知识隐藏研究不断深入,国内学者也越发关注知识隐藏前因变量、调节变量和结果变量的研究,持续挖掘不同情境领域的知识隐藏影响因素。
关键突变分析图揭示了近10年来国内知识隐藏研究关键词突现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展现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趋势。国内知识隐藏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氛围”“影响因素”“知识管理”“扎根理论”等方面,随后关于知识隐藏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的研究持续发展,时间较长,具有可持续性。2018年至今,“消极互惠”“团队认同”“时间领导”“创新能力”等关键词突现,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总体来看,国内知识隐藏的研究紧随时代发展、国家政策,具有较强时代演变性。从企业组织的知识隐藏研究扩散到科研人员、护士、学生等不同领域的研究,是随时代发展不断细化的理论性研究;从知识隐藏研究到知识隐藏影响创新能力发展是随国家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不断发展的应用型研究。
4知识隐藏的研究展望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库收录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揭示近10年国内知识隐藏的研究现状和热点方向。从发文数量看,国内知识隐藏研究经历两个高峰期且发文量呈上升趋势。从发文作者看,何亦名、姜荣萍、张敏、赵红丹、安立仁是该领域的活跃作者,以他们为中心的学者团队联系较为紧密。从发文机构看,机构之间既有较强的小规模合作,又相对独立;发文越早的机构,发文量越多。从关键词聚类分析看,研究主要聚焦在知识隐藏概念辨析、理论方法、应用领域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组织氛围”“知识管理”“知识共享”“社交媒体”“创新能力”等是主要研究方向。“组织氛围”“知识管理”等研究贯穿始终,“创新能力”“社交媒体”等是近期热点话题,表明知识隐藏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学界关注。随着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推动,知识隐藏研究必将受到更多学者关注,力求挖掘知识隐藏的前因后果,尽力减少推脱隐藏、装傻隐藏。
结合前文分析,国内知识隐藏研究有以下值得深入探究的方面。
第一,研究量表的中国化。现有研究的知识隐藏测量量表多是基于国外文化背景和情境设置的,少有开发中国本土文化情境量表,与国内文化情境存在一定差异,可能存在测量效力问题。未来研究可以考虑结合中国特有的文化情境元素,量体裁衣,开发适合本土情境的行为量表,更为准确地研究国内知识隐藏相关变量,以提高研究数据可信度。
第二,研究方法的拓宽。现有研究关于知识隐藏行为测量多是个体自评自报,主观性较强且存在知识隐藏可能;实证研究数据大多属于横截面数据,无法完全揭示知识隐藏影响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论的解释效力。未来研究可以考虑采用“实证分析+案例研究+情景测试”“调查问卷+情境访谈”“主观问卷+客观评价”等方法分时点、动态采集研究数据,通过“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相结合方式明晰知识隐藏诱因及相关变量间的关系,更好地抑制知识隐藏,促进知识交流与共享,提升创新能力。
第三,应用领域的扩展。现有知识隐藏研究多从企业组织、团队合作等领域开展,在线网络社区领域的知识隐藏研究相对较少。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76.4%,“人人互联”的高度发展和网络强国建设步伐加速了在线网络社区的发展,用户可以自由地借助网络交流,大大降低了信息或知识的搜索成本和获取时间,但研究证明,在线社区普遍存在知识隐藏行为[34]。未来研究可以深入分析在线网络环境,如在线学习社区、在线健康社区等网络环境特点,挖掘网络用户知识隐藏诱因,抑制网络用户知识隐藏,提升用户参与在线社区知识分享的积极性,促进在线网络环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静,屈静雯.中国知识隐藏研究框架:整合性研究综述[J].西安石油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42-49.
[2]CONNELLY C E, ZWEIG D, WEBSTER J, et al. Knowledge hiding in organizations[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12(1): 64-88.
[3]张宝生,张庆普.基于扎根理论的知识型组织成员知识隐藏行为前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10):105-110.
[4]田轶,曹启龙,毛良虎.组织知识隐藏的理论渊源及核心内容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8):57-62.
[5]吴士健,孙专专,权英.中庸思维对知识隐藏与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机制研究[J].管理学报,2020(4):527-535.
[6]曹霞,瞿皎姣.资源保存理论溯源、主要内容探析及启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15):75-80.
[7]赵红丹,夏青.人际不信任、消极情感与知识隐藏行为研究[J].科研管理,2019(8):284-292.
[8]鲍文丽.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成人教育发展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7(4):15-17.
[9]杨陈,唐明凤.竞争氛围感知对员工知识隐藏行为的影响机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17):131-138.
[10]刘欢,安立仁.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知识隐藏行为拓展模型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3(2):132-140.
[11]于永达,薛莹.差序式领导对下属知识隐藏行为的影响[J].软科学,2023(8):38-45.
[12]姜荣萍,何亦名.工作场所中员工知识隐藏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20):128-132.
[13]姜荣萍,何亦名.知识心理所有权对知识隐藏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智力型组织的实证调研[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4):128-133.
[14]王帅.教师个体间知识隐藏发生机理及多维矫正[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55-67.
[15]张婕.知识隐藏:教师知识分享过程中的意愿阻隔及纾解[J].当代教育科学,2022(4):72-79.
[16]余传鹏,邝颖琪,姜红梅,等.心理契约破裂对旅游企业员工知识隐藏的影响机制[J].旅游学刊,2022(11):130-144.
[17]田轶.高校科研团队知识隐藏的前因结果与控制策略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22.
[18]刘锋.高校科研团队“个体-集体-个体”知识隐藏行为互动机制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21.
[19]庞建刚,任熠.企业科研人员知识隐藏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J].内江科技,2020(11):89-92.
[20]尚玉钒,徐珺,赵新宇,等.Web2.0情境下基于调节焦点理论的高校科研团队知识隐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11):83-94.
[21]张敏,罗梅芬,聂瑞.高校科研团队个体成员隐性知识隐藏意愿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7(7):74-79.
[22]唐新月.在线学习社区学习者知识隐藏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21.
[23]翟雪松,束永红.在线学习社区中的知识隐藏行为及影响机制研究:基于专业承诺和变革型指导风格的视角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9(5):85-94.
[24]张敏,马臻,张艳.在线健康社区中用户主观知识隐藏行为的形成路径[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8(10):111-117.
[25]黄子萱,熊回香.在线健康社区用户知识共享与隐藏行为的演化博弈研究[J].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2023(11):125-139.
[26]孙建,宋瑰琦,朱艳,等.护士团队内部竞争感知及权力距离与知识隐藏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22(3):62-64.
[27]宋嘉婷,罗辉芳,陈琦,等.护理人员知识隐藏行为与创新能力的相关性分析[J].护理学杂志,2021(13):43-47.
[28]赵红丹,刘微微.知识隐藏:基于知识图谱的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0(5):121-138.
[29]王瑞花.基于扎根理论员工知识囤积问题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8(11):107-112.
[30]王天力,郭宇红.知识隐藏的“回飞棒效应”对个体创造力的影响[J].科技管理研究,2019(9):197-204.
[31]潘伟,张庆普.感知的知识所有权对知识隐藏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知识权力视角的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6(3):25-35.
[32]王成军,谢婉赢.组织动机氛围对员工知识隐藏行为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21):101-107.
[33]高天茹,贺爱忠.职场排斥对知识隐藏的影响机理研究:一个被调节的链式中介模型[J].南开管理评论,2019(3):15-27.
[34]甘文波,沈校亮.虚拟社区用户知识隐藏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杂志,2015(11):168-174.
(编辑编辑何琳)
Review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the research on knowledge hiding
in China: based on CiteSpace
Tang Xiaojiao
(Anhui Medical College, Hefei 230601, China)
Abstract: Knowledge hiding has become a hot research area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in-depth research on it can promote the continuous innova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services. Based on the visual metrological analysis of domestic literatures, this article reveals the hot spots and evolutionary trends of knowledge hiding research in China.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n knowledge hiding in China has made abundant achievements in the basic concepts, theoretical methods, application fields and influence mechanisms, but there is still a large space in academic practice. In the future, further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can be carried out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research measurement scale, the expansion of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expansion of application fields.
Key words: knowledge hiding; influencing factor; knowledge map; CiteSpace
基金項目:2022年度安徽省社科规划年度项目;项目名称:基于知识隐藏的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谣言及其治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AHSKY2022D141。
作者简介:唐小姣(1988—),女,馆员,硕士;研究方向:知识管理。